..续本文上一页一起的,可是死亡之后也得各自分散,更何况是个体相异的亲友呢?
面对四分五裂的尸骨,修行人自然会生起无常的感叹而从内心厌离世俗亲友。我们人从生下来至死亡间,时刻不离的只有身体,在世上没有比这更亲密的了。但死的时候,也不得不舍弃这个身体,一生中亲密相连的骨肉,丢在尸林中过不了多久,便四分五裂,化为尘土……。自身尚要如是完全分离,更何况是个体不同的亲友呢?华智仁波切说过:“高僧大德们在死亡时,也带不走一个眷属。”那凡夫人更不可能与亲友长久相伴不离了。既然这种分离的结局无可逃避,那自己在活着时,无论怎样去贪执亲友最终也一无所得,因而自己不如趁早离开他们的牵缠,专心修持正法,这样才是对自他都有利的善举。
很多人不愿到寂静处修学正法,其原因就是贪执亲友眷属,总是替他们担忧:“我走了,家里的人怎么办呢?我实在舍不下他们啊!”这类分别念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人都是由自己的业力而决定着命运,并不会因你一个人的照顾而决定他们的生活好坏,而且不管如何,自己最终要与他们分手,他们也必须独自生活。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身体尚且要分离,骨肉也会四分五裂,化为各自不相连的微尘,更况亲友呢!而且即使是在活着的时候,有时也不得不一别永隔,不能见面。所以真正的智者,他不会贪恋朝朝暮暮的世俗亲情,而将自身完全投入于善法的修习,这样才能证得利益众生的无上果位,将一切亲友众生都引导至永无分离的法界安乐宫!
生既孤独生,殁复独自亡,
苦痛无人摊,亲眷有何益?
生时,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亡。自己的苦痛无法代受,这样的亲友眷属有什么利益呢?
我们在来到人世的最初之时,赤条条地独自出生,在死亡之时,也是赤手空拳独自步入中阴。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依自己的业力而独自飘荡,各自以业力所感的苦乐,与他人无关,如果自己的业力成熟了,有再多亲友给予帮助,也不可能有改变。特别是在死亡时,不管亲友们有多么关怀,然而由于业力的不同,他们不可能替自己分担丝毫的痛苦,《王教经》中说:“人在临死亡时,父母兄弟眷属不能代受丝毫苦痛。众生生也孤单,死也孤单。”既然如此,自己贪执亲友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为了贪执对自己解除痛苦毫无帮助的亲友,而放弃修习善法,那么对亲友不但无有利益,自利也会丧失殆尽。藕益大师说过:“世情断得一分,佛法只有一分得力。”作为修行人,能将世俗的迷乱感情断除一分,就会在菩提道上前进一步。经论中经常说:“断一分烦恼,证一分菩提。”相反如果不能断除贪执烦恼,自己的修行很难有进步。弘一大师也说过:“世情一定要看淡,要看破。”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生死苦乐,只能独自承受,亲友对自己毫无帮助,以此而看淡世俗的亲情。渐渐断除了这些世俗情感的羁缚后,自己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远离世俗,安住于寂静深山修习禅定。
我们如果想要做个真正的修行人,必须做个不懂世俗情感的痴汉,一方面对亲人要帮助,因为毕竟有共同的业力,投生在相同的环境里,所以应该合理合法地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在内心要断除过分的贪爱执着,不要因他们的事情而耽误修法。当然,这种情感不经过一番锤炼、升华,很难淡薄下去。在《如何面对痛苦》中作者提到,他小时候与慈祥的祖母相依为命,后来祖母去世了,虽然这件事让他很难接受,但以佛法的加持,自己最终仍能坦然地面对。我也曾有过这种感觉,小时候我曾想过:如果父母亲离开了人世,我肯定不能再活在人间,一定要去寻找他(她)们。然而由于大乘佛法的加持,十几年的磨练,在遇到父亲等亲人一个个离开自己时,我内省自心,这些并没有能牵缠困扰自己,反而在某些方面推动着自己。希望大家在这方面牢牢把握,为了不让亲情毁坏自他的解脱事业,在平时应坚毅地面对,以殊胜的佛法去断除对亲友的一切贪执。
如诸行路客,不执暂留舍,
如是行有道,岂应恋生家。
好比那些过路的旅人,不会贪着暂时歇脚的房舍;同样在三有中漂泊流浪的人,岂应留恋偶尔一遇的亲友和家园!
我们都曾在外地旅游过,旅途中,免不了要在旅社作短暂的休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一个正常人,对旅馆绝不会有什么我所之类的贪执和留恋。同样,我们漂泊三有轮回的旅途中,自己的家庭、亲友眷属等等,也只是轮回旅途中一个个暂时的驿站,短短瞬间便会离散而去,如果自己贪执这些暂时的驿站,那是极为愚痴的行为。自己和亲友缘合而聚,缘尽则散,此中并没有什么值得执着的常有不变法。缘聚时,昔日毫无交往的陌生人,甚至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也会成为至亲的眷属朋友;缘尽时,往日恩爱无比的亲友,也会成为仇敌。
在旅途中,无论在旅馆中、还是车船上,遇到一些谈得投机的人时,大家都会高高兴兴,谈笑风生,但很快就会毫无贪恋地告别,各奔东西;在三有轮回中,也应秉持同样的态度。今世投生的驿站中,暂时相遇的亲友,如同偶尔相逢的旅客,一个个很快就会离散,自己应尽量与他们和睦相处,而不应生起贪执。如果自己对这些暂时相逢的亲友、家园恋恋不舍,这与那些在旅途中贪执偶尔相逢的人一样愚痴可笑,唯有给自己带来痛苦而已。印度的大成就者单巴桑吉说过:“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家眷亲友如同集市上暂时相遇的人一样,很快就会分散,这种无常法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价值呢?《佛子行》中也说:“长伴亲友各分离,勤积之财留后世,识客终离身客店,舍弃今世佛子行。”舍弃现世亲友等一切贪执,才是真正的佛子行为啊!
藏地以前有一些高僧大德说过:“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在现在这种时代,家中的人确实是修行正法的大障碍。在座有数百位修行人,你们的出家修行有几个人得到了亲人的理解支持呢?如果要完全顺从亲友的想法,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到这儿来闻思正法。所以,大家对那些在轮回中萍水相逢的无常亲友,不要抱持着贪恋不舍的态度,应尽断贪执,远离他们,独自走上修习正法之大道。
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
四人掮吾体,届时赴寒林。
等到死亡时,亲友们都会围着我哀伤哭泣,然后四个人扛起我的尸体,送往尸陀林,既然最终难逃此结局,为何不趁早上那儿修行呢?
如果现在舍不得离开亲眷,去尸陀林修习禅观,最终也难逃死亡的结局。那时候,亲眷们围着自己的尸体无论怎样悲伤、哭泣,但过一段时间,一定会把尸体抬到尸林,扔在那儿便不管了,这是世人谁也难逃的厄运。不管你对亲眷们有何等贪恋,到死亡之后,他们绝不会留恋你的尸体,哭哭闹闹一段时间后,便会将尸体处理,进行天葬、土葬、火葬等。在古印度,人们一般采用的是天葬,尸体用布匹、草席裹着,或装在棺材里,用四个人抬着往尸陀林里送,亲眷们则在后面哭哭啼啼地跟着。那时候,自己的中阴身也会因此而懊悔痛苦,忧恼难当。既然最终难逃与亲眷们分离,独自躺在尸陀林中的命运,而且贪恋亲友眷属者,最后一定会导致自己与亲眷们的徒然悲伤,那不如现在主动地舍弃亲眷,自己安住在尸林中修持息灭苦痛的正法。
在死亡的时候,如果有些不懂佛法的人,在旁边哭哭闹闹,死者的心会被扰乱,即使死者在生前有一定的修行,那时候也可能对他的往生、投生带来巨大的障碍。亲人在临死者身旁的哭闹,或对其身体的触动,也会给死者带来痛苦,现在有很多再生人(死而复生的人)都向人们证实了这点。有些人死而复生后,意识到了轮回因果的真实性,也意识到了自己最终会死亡的结局,因而积极投入了修学佛法,主动寻求出离。炉霍县城中学的孙老师,有过死而复生的经历,他经常将临死经历告诉身边的人,使同事们都走上了学佛的正道。在色达县医院,也有过一位叫叶米米的人,在病床上死而复活,真实认识到了灵魂后世的存在,并以他不平凡的经历教育了许多漠视灵魂与轮回的人。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亲身经历或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明白自己必死的结局,明白轮回因果的存在,就一定会从内心生起厌离轮回之心,主动去寻求正法。
无亲亦无怨,只身隐山林,
先若视同死,殁已无人忧。
所以我应及早离开亲友和怨仇,独自一人隐居寂静的山林中修法。如果亲友们认为我早已不在人世,那么纵然死了,也不会有人为我伤痛哀愁。
既然自己必然会被亲友们抛弃在尸林中,那明智者应在这种悲惨结局到来之前,自己主动地离开亲友,到寂静的林中去修持正法,这样在亲友们的心目中,会觉得自己早就死了。有些修行人抛弃家园亲人,一直安住于寂静处修法,家人也不知他的死活与下落,时间稍长,也就不会挂念他,不会再替他忧虑。修行人在寂静处独自享受着正法甘露的安乐,而寂然舍弃肉身时,周围也没有人嚎啕大哭,伤心悲愁。密勒日巴尊者在《山居满意歌》中唱道:“既无亲朋为挂念,亦无仇怨相牵缠;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亲朋不顾我将老,兄妹莫认我死期;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我死悄悄无人知,我尸鸟鹫亦不见;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我尸一任苍蝇食,我血一任虫蛆饮;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洞内死尸无血痕,洞外杳然绝人迹;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我尸周遭无人绕,我死不闻人哭嚎;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我行何方无人问,我止我住无人知;如是死于崖洞里,无悔无恨心满意。无人寂静崖洞处,穷人所发此死愿;为利一切有情故,祈佛加庇使圆满。”能安住于寂静处精进修法,在死时不但没有他人为自己伤痛哀愁,扰乱临终的修法,以此自己也会没有后悔、畏惧的痛苦。
四周既无人,哀伤或为害,
故修随念佛,无人扰令散。
临终之时,身旁既无人痛哭或前来伤害…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