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54

  ..续本文上一页生难亲近,虽与说法语,不信示嗔容,此是愚者法,知已莫亲附。”无著菩萨亦教导过:“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初学者必须遵从这些教言,远离愚痴烦恼深重的众生,以免这些恶友造重罪,自己也可减少障缘。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对胜于自己者生嫉妒;对与自己相等者,则争强好胜;对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称赞又会骄矜自满;听到逆耳之言更是怒气冲冲。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会有利益呢?

  与世间凡愚相处,只会有害而无益,因为他们烦恼深重,无论你以何种状态或行为接近,都会引生他们的烦恼。烦恼深重的人,他对那些胜于自己者,比如有人在学问才华、财富、地位、闻思修行功德等等,某方面胜过了自己,他心里马上就会生起嫉妒心,在嫉妒之火的焚烧下,更会进一步造许多恶业;如果别人在各方面基本上与他相等,凡愚者又会生起攀比、争强好胜之心,在做事情时,总以胜过他人为目的,胜之则骄,负之则生嗔怒、嫉妒,前前后后都会造罪;如果别人不如他,相较之下各方面都比他卑劣低下,在这些人面前,马上会生起傲慢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对低微者不屑一顾。《大智度论》中说:“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骄慢亦为衰。”世间人拥有一定财产、地位者,如果无有智慧,他的一生也就毫无意义,但有智的人,如果骄傲自满,那他比愚笨人还要可怜。麦彭仁波切也说:“如果一点傲慢心也没有,那才是值得骄傲之人;如果自己有傲慢心,那整个世界上哪里有比自己更为卑劣的人呢?”

  凡愚者不但如是对身边不同的人作比较而生烦恼,在与他们打交道时,无论是说顺耳的称赞语或说逆耳之语,他们也免不了生烦恼。凡夫人受到称赞,心中马上会骄矜自满,忘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样越骄满就会越愚笨,自己害自己;如果听到了一些逆耳的语言,他们也不会分辨利害善恶,立刻怒气冲冲,嗔火炽燃。对这样的凡愚之辈,一般的修行人在交往中很难使他们得到利益,也难使自己得到什么利益,更甚至会如《涅槃经》中所说:遇到了狂象,最多不过是失去了今生的身体生命,但亲近恶友,生生世世的安乐利益都要被摧毁。因此有智慧的人,应当远离这些烦恼深重的恶友。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与凡愚者亲近交往,必定会导致自己犯下自赞毁他的罪过;并且喜好闲谈世间的欢乐盛事,与一些无聊之事,伤风败德的不善之事。

  上述那样恶劣的凡愚者,如果我们去结交,必然会导致众多过失的产生。第一、愚笨者喜欢自赞毁他,长期交往,我们也难免染上这种恶习,吹嘘自己而诽谤别人,或者称赞亲友,贬低讥讽敌方。这些都是凡愚者的本性,大家看看世间的歌功颂德,冷嘲热讽,绝大多数都是如此,尤其是世间那些稍具学问地位者,自我吹嘘、攻讦他人的言词,充满了报刊、书籍等,如果我们也身处其境,这种恶业也就难免时常发生;第二、“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一般人对世间的名利盛事,终日追逐无有餍足,甚至于闲谈言论中,也始终离不开这些琐事:如何发财做富翁,如何出名,如何打击怨敌,如何坑蒙欺诳等等,这些无意义的事和不善法,是世人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如果遇到了这些人,开口、闭口很难离开这些话题,谈来谈去只有浪费时间,染污自己的相续。所以在修行的时候,最好不要跟这类人接触。律藏中说:“恒不见愚夫,此乃为安乐。”《因缘品》中也说过:“凡愚如怨敌,恒得诸痛苦,不应见闻依。”在我们修行未达一定境界前,接触凡愚如同遇到怨敌一样,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所以不应见到他们,也不要听到他们的声音,自己于寂静处为得二利而精勤修习止观,只有这样,对自己和他人才会有益。

  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

  总之,和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的修行没有什么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利益。

  总结上文数偈所言的内容,就是说一般修行人与凡愚亲友交往有害无益,只会给自他双方带来损害痛苦。此处所说的凡愚,也即《宝云经》中所说的九种恶知识:破戒者、邪见人、失威仪者、邪命人、乐愦闹处者、多懈怠者、乐着生死者、违背菩提行者、乐居家眷属者。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障碍,因而应敬而远之,谨慎地对待。

  对初学者来说,自己对治障缘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亲近这些恶知识,他们当然不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什么好处,而自己也无法使他们舍弃恶业转入正道。既然对双方都无益,不如先求独善自身,寻求利益自他的圆满能力,这才是稳妥的办法。以前藏传佛教中的修行人也有这种说法:“高僧大德的侍者应当有正知正念,不然对高僧大德的心也有影响。”有些很有名的修行人,本来他们的功德也确实是很了不起,但他的侍者与身边那些经常亲近的人,见解、戒律都不清净,那些修行人也因此受影响,渐渐地失去了功德。如果没有坚固的见解修证,像登地菩萨那样,修行人长期与那些凡愚者来往,负面影响肯定是难免的。因此,我们理应有自知之明,当如世尊在《宝云经》所说:“菩萨一切时处,应先远离诸恶知识亦不对类,诣彼方所论世俗语,亲近利养恭敬,……,虽乐远离此恶知识,然不于彼发起恶心及损害意。”如法而谨慎地远离一切恶知识。

  “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两句,与梵文原颂有出入。原文是“以乐无惑心,独自住静处”:保持安乐而无热恼的清凉之心,自己单独安住在寂静的地方。前辈的大修行人,如密勒日巴尊者已给后人亲身示范了这样的行径,欲求真正的二利安乐者,一定要如实地追随、继承。

  故应远凡愚,会时喜相迎,

  亦莫太亲密,善系君子谊。

  因此应该远离凡愚俗情的羁缚,一旦遇上了,应和颜悦色地善待他们,但是不要过于亲密,最好采取君子之交的不亲不疏。

  上面讲述了与凡愚亲近的种种过失,了知这些后我们应如教远离,但在远离他们时,应采取如法的手段。自己离开他们安住于寂静处后,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偶然的相遇,这时候,自己应保持大乘佛子应有的威仪,和颜悦色地对待,以应有的礼节接待他们,这些内容在第五品中都有过讲述。但此时必须掌握分寸,不要过于亲密,以免招来祸害,修行人与别人相接触时,应稳重自持,不亲不疏。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过:“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虽住何处不应交亲友,于谁相触不怨亦不亲,稳重自主即是吾忠告。”在世间,人们也崇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以清净如水一般的心与他人相交,这种做法才能有益无害。有些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心中总要带一些希求功利的企图,因而初交往之时特别亲热,这种交往到最后注定要为双方带来损害痛苦,因为世间的一切都会显现无常,对别人的希望越高,最后无常到来时,失望痛苦也就越深。对此,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尤其应该注意,与谁相交也不要过于亲密,但也不要太冷漠,保持平常而稳重自主的心态处世修行,今生定会过得安稳而富有意义。

  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

  如昔未谋面,淡然而处之。

  就像蜜蜂采蜜一样,修行人为了维持修法而外出化缘,取得所需的衣食之后,便如同素昧平生,以平常心与他人相处。

  修行人要维持衣食生活,就得从四处的施主中化缘,然而在与施主们打交道时,必须坚持“不怨不亲”的原则,切不可攀缘。这个过程中,修行人应像蜜蜂采蜜一样。蜜蜂在花朵中采集维生的花粉、蜜汁时,随缘收集享用,收集受用完后,立即飞走,对花朵没有什么贪恋不舍的执爱,也不会有“这朵花很好啊,它能天天给我提供食物,我应该如何如何亲近它”之类的分别念。蜜蜂随意在花园中飞舞,遇蜜就采,花朵中如果没有蜜汁,也不会对它有生什么嗔心。自由自在地随遇而安,对外境无贪无嗔,这种生活方式,修行人必须仿效学习。佛弟子为了修习正法,当然也需要维生的衣食等顺缘,而这些衣食的来源,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规定,自己不能亲手去种粮食做饭等,只能通过托钵乞食,外出化缘而维生。现在南传佛教地区像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这些地区的出家人,除了少数在无人深山中修持禅定者之外,都是每日定时托钵乞食,一般寺庙中都不生火做饭。在外出化缘时,也得像蜜蜂一样,对外境不要有贪恋嗔怨,而应淡然相处,以平常质直之心相待,这样才能防止因施主而对修行造成障碍。

  《佛子行》中说:“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贪着施主的过患,众多大德们都强调过,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现在末法时代,有些僧人把施主执为己有,有些施主把僧人执为己有。”这种现象也是较为普遍的弊病。如果一个凡夫修行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们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最后的结果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藏族人的俗话说:“原来的师父现在成了丈夫。”其意思也就是指僧人如果贪恋施主家的财食,而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施主们给修行人做助缘,供养衣食等财物,这当然是件善事,有些修行人可能因此会想:“某某施主天天对我作供养,我却对他不冷不热,这从人格上好像说不过去吧!”如果从世间法的角度去说,礼尚往来,“投之以桃”需“报之以李”,这种想法或许是有些道理。但我们修行人,不能从这个层次去考虑问题,施主对修行人作供养,修行人应按佛法去行事,念经回向功德,这样才是真正的回报恩德,施主的供养也有了真正的意义。有些人不懂得佛法,用世间手段去为施主回报,这样做很不如法,给双方带来的后果也不好。这一点我们应切实地注意,施主们经常给自己供养衣食财物,如果自己不如法行持,反而对施主…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