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11

  ..續本文上一頁,待醒來時,瘡愈無迹。以此因緣,禅師作了《叁昧水忏》,引導人們忏悔宿業,這段公案在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每想到這個公案,我都有心寒的感覺,在每一個人身邊,毫不例外的也有類似的冤家債主在伺機報複,如果我們在遇到病苦違緣時,再大發嗔恨,怨上加怨,宿業怎會有終期,希望你們每一個人牢記!

  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

  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

  由于自業的宿業引發,使他人前來毀損傷害我,如果損害者因此而墮入地獄,那樣豈不是我害了他!

  別人的嗔害只是我們自己惡業所感的果,應完全由自己負責,這點已作過分析。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有一層很嚴重的過失,那就是因此要使別人受苦。

  別人來損惱我,當然不會無因無緣,人世間每一件事,皆由它特定的因緣所引發。而我們受到他人的損惱,究其根源,是由自己在往昔造過類似惡業害過他人,于今生相遇時,就自然導致他人對我生起嗔害心,作種種的損惱。我們受到損惱,只是償還宿債,自是不可怨責他人,但由往昔的惡業,引發他人現在造嗔害惡業,那麼他人因我們的宿罪所引,而大發嗔恨心,以此惡業也就要感受墮落地獄的痛苦果報。表面上看,他在損惱我,而從全面去看,因自己的宿罪,引發他墮落痛苦深淵,長劫受苦。因此如果對他不發悲愍,回向功德,反而要去嗔恨他,那我們的良心又何在呢?

  這一點,大家確實應該去好好地思維。平時,我們的智慧無法作如此微細深刻的觀察,以爲別人害自己,是別人的過錯。現在在作者的引導下,省察到在此中自己有很大的過失:別人依我的宿罪,得到了墮落地獄的苦果。因此我們應對自己的宿罪生起厭憎之心,以全力去忏除。如果能想到這些道理,我們對他人的損害也就不會生起怨恨,而會毫無嗔怨的忍受。

  在《照亮心靈之光》中有一段話說:“佛教的教義,最突出、最吸引人的特點就是:認清煩惱的真相。任何一個宗教,對于認識煩惱、對治煩惱,沒有可以與佛教相比的。”要對治自己的嗔恨煩惱,也必須遵循這個特點,依《入行論》中這些殊勝的教言,去反複地思維、觀想,使這些智慧融入內心,認清煩惱的面目,掌握對治的竅訣。只有如此,在真正遇到損惱痛苦時,方能習慣地觀起這些法寶,哪怕只能運用一點,就可有力地對治,斷除嗔心煩惱。如果不能去反複觀修,心相續與法相離,縱聞法多年,也只能是看著甘露而渴死。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

  怨敵依我者,墮獄久受苦。

  若我傷害彼,敵反饒益我,

  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藉著他人的傷害而修習安忍,能使我消除很多罪業,然而他人卻由于我的宿業引發而造罪,以致墮落地獄,長久受苦。如此則是我導致他人受到損害,而他人反而在饒益我,那麼粗暴無理的心啊,你爲什麼還要去憎恨別人呢?

  如果沒有怨敵的傷害痛苦,也就沒有機會修持忍辱,如經中說:“若無生嗔境,何說修忍辱。”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能依靠他人的種種損惱傷害而修安忍,那麼能很快圓滿忍辱波羅蜜多。在佛經中,他方世界的大菩薩曾非常贊歎娑婆世間,就是因此界有種種不悅意的殘缺之處,使菩薩有機會修持布施、忍辱等,迅速積累巨大的功德。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在遇到怨敵傷害等安忍對境時,如同遇到寶藏、善知識一樣,特別得欣慶,因爲他們真實體悟到“依敵修忍辱”,能“消我諸多罪”。《攝波羅蜜多論》中雲:“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入中論》也說:“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這些教證中都說修習安忍能消盡往昔所作的惡業,以此而消除現生後世的衆多苦害。

  這些斷除罪業的功德完全是依怨敵幫助而得到,但是他們卻要以此墮落惡趣受極大的痛苦。縱觀這個過程,其實是我們使怨敵受到了傷害,而他們卻使我們有修安忍的機會,這其實是怨敵犧牲自己,而給我們恩賜了寶貴的機會。我們如藉之修習安忍,就會如同《菩薩地論》中所說:“能堪忍補特伽羅,于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于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忍爲巧處成色身,功德端嚴相好飾。”能成就如此功德的良機,完全是怨敵所賜,這個恩德無法估量。

  如果能認清事實、尊重事實,則有什麼理由不去對他人的傷害感恩報德,還有什麼理由去憎恨呢?想想自己在往昔,做過多少顛倒恩仇的惡業,以後再遇到他人的損害苦惱時,還有什麼理由不去欣然地安忍呢?朗日塘巴格西說過:“彼縱非理而陷害,亦視其爲善知識。”以前的高僧大德們在遇到他人加害于己時,能以洞徹的智慧,觀察到他人是善知識而恭敬頂戴。我們現在也明白了這個道理,縱然一時無法做到,但最少也應息滅嗔恨,要不然,你豈不是成了恩將仇報的小人嗎!

  若我有功德,必不墮地獄。

  若吾自守護,則彼何所得?

  問:若因我的過錯而使人墮落受苦,豈非我將受惡報嗎?答:如果我有如法發心修忍的功德,必定不會墮落地獄。問:他人助我修忍豈非他應得善報麼?答:如果我自己發起意樂護戒修忍,那麼嗔害者(無善意樂)除了造罪外還能得到什麼呢?

  論中對安忍嗔害分析至此時,許多人會生起疑問:嗔害我的人要墮落地獄,而其原因是我的宿業所引,那麼我是不是要爲此而墮落呢?他人因損害我們而墮落,其原因雖然是由我們的宿業所引發,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沒有損害他人的發心,而只有以慈愍去修安忍的善法意樂。如是發心是善,正行也是善法,結行也是善法,因此,我們以修安忍的善法功德,決不會導致墮落地獄的苦果。

  我依他人的傷害而得以修持安忍,那麼他人是否會因之而得到利益呢?雖然我們藉他人的傷害而成就修安忍的功德,但這個過程中是自己發起修行安忍的意樂,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根門而成就善法,個人發心修持善法,其功德也就只是發心修持者本人得到,他人怎麼能得到呢?而他人的傷害,其因是嗔恨煩惱,其行爲是損害惡業,其結果也會是惡趣。一切善惡業都是由發心的善惡而決定,不能只看行爲的表面形象,如《功德藏》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惡劣的心念行爲,導致惡果,善良的心念、行爲會導致善果,因果規律便是如此。

  如果知道由因生果是以心爲根本,依各自意樂爲主,那麼上述疑問很容易消除。他人雖因我而墮落,但我自己有慈悲善心而安忍的善法功德,故在修忍中,不會有墮落惡趣的惡報;他人雖能幫助我們成就安忍,但他人的發心是嗔害煩惱,故得不到功德。宗喀巴大師也說過:“心善地道亦善,心惡地道亦惡”,漢地禅師亦雲:“好心命又好,富貴直到老。”當然,依靠惡人修善法,如果修持者是發心廣大的菩薩,通過回向功德、取受對方痛苦的修法,會減輕作害者的痛苦,最後也會漸漸引導他去修善而趨入安樂。但無論如何,以嗔心煩惱作惡者是不會以惡業得到功德的。

  若以怨報怨,則敵不護罪,

  吾行將退失,難行亦毀損。

  如果不修忍而以怨報怨,那麼敵人不但不會修忍防護罪業,反而會更加生嗔造罪;而且以此我的修行將會退失,修安忍的艱難德行也因此而毀損。

  這也是一個解釋疑問的偈頌。有些人也許會想:既然對別人進行損惱,其實是對別人的饒益行,那麼我在遇到他人的損害時,能否去以怨報怨,促使他人也修安忍呢?這種想法是不合理的。面對他人的損惱,如果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因爲他人進行傷害行爲時,他的心相續爲煩惱所製而無有自主,如果在此時遇到了抵抗損害,如同火上澆油,嗔心會更熾盛。他在這種情形下,根本不會去考慮修持安忍,只會更增加他的損害惡業。而且,如果我們這樣去做,安忍難行也會毀損,自己的菩薩行也就退失了。大家知道,守持別解脫戒或菩薩戒的修行人,平時必須按“沙門四法”的原則去行事: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不以嗔怒對嗔怒,不以揭短對揭短。如果以怨報怨,也就違背了這個大小乘行人必須遵循的行爲准則,平時修持安忍難行的功德,也就會在刹那之間毀壞殆盡。最終的結果,于人無益,于己有害,所以這種以怨報怨的行爲,是萬萬不可采取的。

  沙門四法是每一個佛弟子的基本行爲准則,也是我們在平時最扼要的一種修持。作爲一個修行人,如果放棄或違背這個准則,那他的修行便會變得毫無意義。現在社會上有一些亂糟糟的影視、書刊,它們的作者不懂得基本的佛教教義,而隨意胡亂編造了一些故事,給佛弟子臉上抹黑。一個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如果因嗔恨煩惱而手持凶器與世人打打殺殺,那麼他不是瘋子,便是對佛教一點也不懂的愚笨者,或是某種惡勢力的化身……

  我想作爲佛陀的弟子,無論在什麼環境中,也不管遇到什麼事件,沙門四法是不能違背的。有些人說:現在社會如何如何複雜,出門不安全,最好弄件武器防身等等。我絲毫不贊成這種說法,也很不以爲然,作爲佛弟子,唯一的依怙便是上師叁寶,護身的武器便是大慈大悲與忍辱铠甲。如果穿著袈裟、剃著光頭而手拿刀槍,大發嗔心去傷害衆生,不如早點死了好,以免給佛教抹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聽聞過佛法,如果想從內心、外境行爲上都做一個合格的佛弟子,那麼希望大家務必牢記這些教言,將自心調柔如棉花一般,不管遇到任何生嗔境,也以“如樹安住”等竅訣去安忍。

  癸二、(于斥責吾者修安忍):

  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

  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

  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

  于身既無害,心汝何故嗔?

  心意沒有形質軀體,所以誰也不能摧毀它。問:如果心意執著身體爲我或我所,豈不是會遭到各種痛苦傷害嗎?答:這也無法成立。當別人對我輕視,說粗鄙的言語,以及口出惡語相罵時,既然這些對身體毫無傷害,心意你爲何要生嗔恨呢?

  面對別…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