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待醒来时,疮愈无迹。以此因缘,禅师作了《三昧水忏》,引导人们忏悔宿业,这段公案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每想到这个公案,我都有心寒的感觉,在每一个人身边,毫不例外的也有类似的冤家债主在伺机报复,如果我们在遇到病苦违缘时,再大发嗔恨,怨上加怨,宿业怎会有终期,希望你们每一个人牢记!
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
因此若堕狱,岂非我害他。
由于自业的宿业引发,使他人前来毁损伤害我,如果损害者因此而堕入地狱,那样岂不是我害了他!
别人的嗔害只是我们自己恶业所感的果,应完全由自己负责,这点已作过分析。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一层很严重的过失,那就是因此要使别人受苦。
别人来损恼我,当然不会无因无缘,人世间每一件事,皆由它特定的因缘所引发。而我们受到他人的损恼,究其根源,是由自己在往昔造过类似恶业害过他人,于今生相遇时,就自然导致他人对我生起嗔害心,作种种的损恼。我们受到损恼,只是偿还宿债,自是不可怨责他人,但由往昔的恶业,引发他人现在造嗔害恶业,那么他人因我们的宿罪所引,而大发嗔恨心,以此恶业也就要感受堕落地狱的痛苦果报。表面上看,他在损恼我,而从全面去看,因自己的宿罪,引发他堕落痛苦深渊,长劫受苦。因此如果对他不发悲愍,回向功德,反而要去嗔恨他,那我们的良心又何在呢?
这一点,大家确实应该去好好地思维。平时,我们的智慧无法作如此微细深刻的观察,以为别人害自己,是别人的过错。现在在作者的引导下,省察到在此中自己有很大的过失:别人依我的宿罪,得到了堕落地狱的苦果。因此我们应对自己的宿罪生起厌憎之心,以全力去忏除。如果能想到这些道理,我们对他人的损害也就不会生起怨恨,而会毫无嗔怨的忍受。
在《照亮心灵之光》中有一段话说:“佛教的教义,最突出、最吸引人的特点就是:认清烦恼的真相。任何一个宗教,对于认识烦恼、对治烦恼,没有可以与佛教相比的。”要对治自己的嗔恨烦恼,也必须遵循这个特点,依《入行论》中这些殊胜的教言,去反复地思维、观想,使这些智慧融入内心,认清烦恼的面目,掌握对治的窍诀。只有如此,在真正遇到损恼痛苦时,方能习惯地观起这些法宝,哪怕只能运用一点,就可有力地对治,断除嗔心烦恼。如果不能去反复观修,心相续与法相离,纵闻法多年,也只能是看着甘露而渴死。
依敌修忍辱,消我诸多罪,
怨敌依我者,堕狱久受苦。
若我伤害彼,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藉着他人的伤害而修习安忍,能使我消除很多罪业,然而他人却由于我的宿业引发而造罪,以致堕落地狱,长久受苦。如此则是我导致他人受到损害,而他人反而在饶益我,那么粗暴无理的心啊,你为什么还要去憎恨别人呢?
如果没有怨敌的伤害痛苦,也就没有机会修持忍辱,如经中说:“若无生嗔境,何说修忍辱。”在修行过程中,如果能依靠他人的种种损恼伤害而修安忍,那么能很快圆满忍辱波罗蜜多。在佛经中,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曾非常赞叹娑婆世间,就是因此界有种种不悦意的残缺之处,使菩萨有机会修持布施、忍辱等,迅速积累巨大的功德。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在遇到怨敌伤害等安忍对境时,如同遇到宝藏、善知识一样,特别得欣庆,因为他们真实体悟到“依敌修忍辱”,能“消我诸多罪”。《摄波罗蜜多论》中云:“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入中论》也说:“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这些教证中都说修习安忍能消尽往昔所作的恶业,以此而消除现生后世的众多苦害。
这些断除罪业的功德完全是依怨敌帮助而得到,但是他们却要以此堕落恶趣受极大的痛苦。纵观这个过程,其实是我们使怨敌受到了伤害,而他们却使我们有修安忍的机会,这其实是怨敌牺牲自己,而给我们恩赐了宝贵的机会。我们如藉之修习安忍,就会如同《菩萨地论》中所说:“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摄波罗蜜多论》中也说:“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能成就如此功德的良机,完全是怨敌所赐,这个恩德无法估量。
如果能认清事实、尊重事实,则有什么理由不去对他人的伤害感恩报德,还有什么理由去憎恨呢?想想自己在往昔,做过多少颠倒恩仇的恶业,以后再遇到他人的损害苦恼时,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欣然地安忍呢?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以前的高僧大德们在遇到他人加害于己时,能以洞彻的智慧,观察到他人是善知识而恭敬顶戴。我们现在也明白了这个道理,纵然一时无法做到,但最少也应息灭嗔恨,要不然,你岂不是成了恩将仇报的小人吗!
若我有功德,必不堕地狱。
问:若因我的过错而使人堕落受苦,岂非我将受恶报吗?答:如果我有如法发心修忍的功德,必定不会堕落地狱。问:他人助我修忍岂非他应得善报么?答:如果我自己发起意乐护戒修忍,那么嗔害者(无善意乐)除了造罪外还能得到什么呢? 论中对安忍嗔害分析至此时,许多人会生起疑问:嗔害我的人要堕落地狱,而其原因是我的宿业所引,那么我是不是要为此而堕落呢?他人因损害我们而堕落,其原因虽然是由我们的宿业所引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没有损害他人的发心,而只有以慈愍去修安忍的善法意乐。如是发心是善,正行也是善法,结行也是善法,因此,我们以修安忍的善法功德,决不会导致堕落地狱的苦果。 我依他人的伤害而得以修持安忍,那么他人是否会因之而得到利益呢?虽然我们藉他人的伤害而成就修安忍的功德,但这个过程中是自己发起修行安忍的意乐,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根门而成就善法,个人发心修持善法,其功德也就只是发心修持者本人得到,他人怎么能得到呢?而他人的伤害,其因是嗔恨烦恼,其行为是损害恶业,其结果也会是恶趣。一切善恶业都是由发心的善恶而决定,不能只看行为的表面形象,如《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恶劣的心念行为,导致恶果,善良的心念、行为会导致善果,因果规律便是如此。 如果知道由因生果是以心为根本,依各自意乐为主,那么上述疑问很容易消除。他人虽因我而堕落,但我自己有慈悲善心而安忍的善法功德,故在修忍中,不会有堕落恶趣的恶报;他人虽能帮助我们成就安忍,但他人的发心是嗔害烦恼,故得不到功德。宗喀巴大师也说过:“心善地道亦善,心恶地道亦恶”,汉地禅师亦云:“好心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当然,依靠恶人修善法,如果修持者是发心广大的菩萨,通过回向功德、取受对方痛苦的修法,会减轻作害者的痛苦,最后也会渐渐引导他去修善而趋入安乐。但无论如何,以嗔心烦恼作恶者是不会以恶业得到功德的。 若以怨报怨,则敌不护罪, 吾行将退失,难行亦毁损。 如果不修忍而以怨报怨,那么敌人不但不会修忍防护罪业,反而会更加生嗔造罪;而且以此我的修行将会退失,修安忍的艰难德行也因此而毁损。 这也是一个解释疑问的偈颂。有些人也许会想:既然对别人进行损恼,其实是对别人的饶益行,那么我在遇到他人的损害时,能否去以怨报怨,促使他人也修安忍呢?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面对他人的损恼,如果以牙还牙、以怨报怨,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人进行伤害行为时,他的心相续为烦恼所制而无有自主,如果在此时遇到了抵抗损害,如同火上浇油,嗔心会更炽盛。他在这种情形下,根本不会去考虑修持安忍,只会更增加他的损害恶业。而且,如果我们这样去做,安忍难行也会毁损,自己的菩萨行也就退失了。大家知道,守持别解脱戒或菩萨戒的修行人,平时必须按“沙门四法”的原则去行事: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不以嗔怒对嗔怒,不以揭短对揭短。如果以怨报怨,也就违背了这个大小乘行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平时修持安忍难行的功德,也就会在刹那之间毁坏殆尽。最终的结果,于人无益,于己有害,所以这种以怨报怨的行为,是万万不可采取的。 沙门四法是每一个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我们在平时最扼要的一种修持。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放弃或违背这个准则,那他的修行便会变得毫无意义。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乱糟糟的影视、书刊,它们的作者不懂得基本的佛教教义,而随意胡乱编造了一些故事,给佛弟子脸上抹黑。一个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如果因嗔恨烦恼而手持凶器与世人打打杀杀,那么他不是疯子,便是对佛教一点也不懂的愚笨者,或是某种恶势力的化身…… 我想作为佛陀的弟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中,也不管遇到什么事件,沙门四法是不能违背的。有些人说:现在社会如何如何复杂,出门不安全,最好弄件武器防身等等。我丝毫不赞成这种说法,也很不以为然,作为佛弟子,唯一的依怙便是上师三宝,护身的武器便是大慈大悲与忍辱铠甲。如果穿着袈裟、剃着光头而手拿刀枪,大发嗔心去伤害众生,不如早点死了好,以免给佛教抹黑。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听闻过佛法,如果想从内心、外境行为上都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那么希望大家务必牢记这些教言,将自心调柔如棉花一般,不管遇到任何生嗔境,也以“如树安住”等窍诀去安忍。 癸二、(于斥责吾者修安忍): 心意无形体,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定遭诸苦损? 轻蔑语粗鄙,口出恶言辞, 于身既无害,心汝何故嗔? 心意没有形质躯体,所以谁也不能摧毁它。问:如果心意执着身体为我或我所,岂不是会遭到各种痛苦伤害吗?答:这也无法成立。当别人对我轻视,说粗鄙的言语,以及口出恶语相骂时,既然这些对身体毫无伤害,心意你为何要生嗔恨呢? 面对别…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