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47

  ..續本文上一頁是真正的自信心,這種行爲也不是能粉碎一切煩惱怨敵的精進行爲。如果有人愚昧無知,將這種傲慢當成了勝慢;將這種無盡痛苦之因與一切福樂之因相提並論,按他這種觀點,則在世間應找不到上面所說的那些可憐人了。世人愚癡無知,經常毫無道理地生起貢高我慢,以此傲慢煩惱惡業,于惡趣中不停地輪回往返,受盡了痛苦煎熬,所以再沒有比這種有傲慢的衆生更可憐的人了。事實雖如此,有些愚癡者卻將此無窮禍患之根的傲慢煩惱認成爲福善安樂之源的勝慢,如果此二真能相同,那世間豈不是已經沒有堪可憐憫的人。因爲世人皆具傲慢這種根本煩惱,而你們認爲它與勝慢一樣,如果真的如此,那世人全都會成爲具殊勝善法功德的士夫,我們也就根本沒有什麼必要發慈悲心去救度衆生了。

  由于有傲慢煩惱,在修行中便無法避免種種障礙苦害,這種忍苦毫無積極的意義,而只會爲今生後世帶來無邊的痛苦。如果有人不能分清這點,反而愚癡地將兩種截然相反的心態混同起來,一邊在往惡趣火坑裏跳,一邊還以爲自己在往解脫彼岸靠近,那這種人是世間最值得悲愍的對象了。

  爲勝我慢敵,堅持自信心;

  此乃勝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複真實滅,暗延我慢敵,

  定能成佛果,圓滿衆生願。

  爲了調伏心中的傲慢煩惱,我應該堅持能滅除一切煩惱的自信心,這才是真正具有自信的勇士,超越世間的英雄和勝利者。如果能真正根除這種在意識深處潛藏蔓延的傲慢煩惱怨敵,定能成就無上佛果,圓滿一切衆生的願望。

  堅信自己能戰勝一切煩惱,是斷除傲慢等煩惱的有力助緣。如果在與煩惱作戰的過程中,一直堅持這種信心,那麼由此能産生巨大的功德,爲降伏煩惱而奠定堅固的心理基礎。有些人在二十一世紀第一天,到我面前發願,發誓要在這一生精進不懈地斷惡行善。這樣做當然很好,真能從內心生起這種堅定的決心,並以戰勝一切的自信去修持,你的人身便變成了真正的珍寶人身。在以後的修行過程中,如果能以聞思修行各種方便使這種決心與信心越來越增上,哪怕遇到最厲害的違緣,自信心也會如須彌山王一樣毫不動搖:“啊,這只是成佛道路上一處必經之難關,是增上修行功德的最好助緣,我完全能戰勝這一切!”在菩提道上能百折不撓、愈戰愈勇猛的修行人,是真正的英雄和勝利者,是真正具有自信的勇士。世間人所稱的勇士、英雄與勝利者,在這種真正具有智慧、自信,能戰勝自心煩惱怨敵修行人前面,也只不過是屠屍者而已!《法句經·千品》中:“彼于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能克服自心煩惱怨敵的修行人,是無與倫比的出世英雄,世間所謂的勇士,哪怕是他能獨擋百萬敵人,也不能與之相比。

  傲慢煩惱在相續中,是一種比較難以覺察的煩惱,其它如貪愛、嗔恨煩惱,當修行人稍作意內省自心時,便能清楚地覺察。而傲慢煩惱卻不一樣,它潛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而且還會借助種種功德幌子來遮掩自己:“啊,我的聞思智慧真不錯,在幾百名道友中恐怕……”等等這類心念往往在某些名正言順的功德背後,悄悄地蔓延滋長,如果不具足有力而警醒的內省正知力,要察覺它並非如覺察貪嗔心那麼容易。能以殊勝智慧、信心,利用各種法門去頑強地與這種狡猾的敵人作戰,最後徹底消滅它,根本煩惱怨敵也就少了一個,而且在此基礎上其它煩惱也能很快戰勝,迅速成就遠離一切煩惱垢染的佛果。圓滿證得了佛果即可如同摩尼寶一樣,滿足衆生的一切無害心願,這一點,在前面也有過論述。菩薩發起爲了利他而求正等菩提的菩提心,于叁大阿僧祇劫中精進修持,降伏煩惱,證得無上佛果後,無有任何勤作功用而能任運地饒益一切衆生。

  寅叁、(惑慢):

  設處衆煩惱,千般須忍耐,

  如獅處狐群,不遭煩惱害。

  如果不小心陷入貪嗔等煩惱之中,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忍耐對治,應該像獅子處在狐狸等群獸中一樣,平靜鎮定而不爲任何煩惱所擾亂。

  在修行中最大的違緣就是不能安忍煩惱,而時時爲煩惱所損害。因此,必須對斷除煩惱修自信,發起無所畏懼的大信心去對治煩惱,這樣才能保證不爲違緣障礙所擾亂。尤其是末法時代,環境十分惡濁,修行人對治力稍弱,周圍的環境便會時時引生貪心、嗔心等等各種各樣的煩惱。處于這樣煩惱違緣熾盛的惡劣環境中,自己只有咬定牙根堅持,利用各種各樣方便善巧與智慧來對治,要不然,稍有不慎,自己便會喪失修行解脫的機會,而徹底陷入輪回魔窟。

  末法時代違緣對境嚴厲,這並不是說在每個修行人面前都會如此,而只是對怯弱者而言。在真正具足自信、毅力的修行人來說,煩惱違緣最多最大也不會阻礙修行,這就像獅子處于狐群之中一樣,狐狸再多,對獅子也不會有任何阻礙和幹擾。大家也許在動物世界的電視畫面中見過獅子,這些獸中之王悠閑地躺在非洲草原上曬太陽時,狐狸、豺狼之類的小動物也會躲得遠遠的,不敢靠近;而當獅子站起身來,這些小野獸馬上就會逃得無影無蹤。真正具足智慧、信心的修行人,也就如同獅子一樣,煩惱在他面前如同膽小的狐狸,這些煩惱狐群再多,對他也不會有任何損害。像漾塘活佛,在監獄中住了十一年,十一年中,他每天戴著口罩,默默地念著心咒,雖然周圍都是監守迫害他的人,卻無法擾亂他的向道之心。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注疏中說:“上等的修行人,不僅自心不爲煩惱染汙,對其他煩惱的衆生,也能以方便調伏;中等者,自心能自主把握,不爲外境染汙;下等者,應遠離不良的環境。”如果自心已爲煩惱五欲染汙者,可能是最下等的修行人吧。五欲六塵,對凡夫引誘力極大,然而,如果能透破表象看到它的真面目,看到這些只是眼前暫時的幻境,而解脫成就才是真正永恒的大安樂,那就不會爲五欲所誘而生起煩惱。《百喻經》中有一個故事說,一對夫婦爲了爭一塊燒餅,互不相讓,最後決定兩人誰先說話、誰先動,餅子就輸給對方。兩人不吃不喝,從早上一直盯著餅子,不說不動,僵持到黃昏,這時進來一個小偷,雖然夫婦兩個都看見了,卻害怕因說話而輸掉餅子,結果讓小偷將家中值錢之物全部搬走,最後妻子忍不住斥責丈夫,丈夫卻高興地跳起來,抓起燒餅說:“我贏了!”他是贏到了餅子,付出的代價卻是整個家産。一個人如果去以全部力量追求世間八法,也可能會得到一些蠅頭小利,而他必然會爲此無法解脫成就。如果自己的修行尚未穩固之前,我想大家最好不要離開上師,離開寂靜的環境,自己尚如同兔子一樣軟弱無力,如果靠近煩惱狐群,那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大家在此要仔細權衡,在信心方面說,我們要看透煩惱的本質,對治煩惱時要生起如獅子處狐群的必勝信心,而在具體行持時,必須量自己的實力層層漸進,不要自不量力而貿然行事。

  人逢大危難,先護其眼目;

  如是雖臨危,護心不隨惑。

  人們在遇到危險急難時,都會先護住自己的眼目;同樣,即使一再遇到引生煩惱的危機,也應當保護自心不爲煩惱所左右。

  在日常中遇到危難險情時,人們都會習慣性地捂住雙眼等脆弱的地方,不讓這些要害部位受到損傷,尤其是眼睛,人們往往視爲最珍貴的器官,平時最爲愛護。對修行人來說,自己最珍貴最易受傷害的是自心,當遇到外境違緣時,也應先將心相續護住,不讓它受損害、染汙。心是萬法的根本,如果不能護心,則不能保證任何善法的圓滿,《金剛頂經》說:“首先觀自心,隨後方行持。”許多高僧大德在修善法前,都要先憶持這個偈頌,護持自心不爲煩惱所染汙。

  大家觀察自心,在注意防護時,它也是很聽話的。但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在道理上雖然也知道應該如何取舍、防護自心,但在無始習氣的催動下,它會非常狂亂放逸,如果自己不能以有力的手段去調伏,它就會隨順煩惱習氣,造很多惡業。平時遇到一般危險情況時,人們連想也不用想就會先保護自己的眼目;然而在修行遇到煩惱險情時,我們卻不會這樣去護持自心這個智慧功德眼目,其原因便是自己沒有對護心生起認識與重視。

  作爲修行人,僅僅在口頭上談“護心不隨惑”,這樣無法起到作用。大家都知道,叁乘戒律皆是護心的殊勝方便,如果能護持清淨的戒律,自心則能遠離一切染汙、損害,在律藏中說:“如同犛牛愛護尾,如是當護清淨戒。”大家應當反複去串修,將守持淨戒護持自心的善習串修到時刻不忘,如同不忘愛護身體肢分一樣,這樣才有可能修習成就。

  吾甯被燒殺,甚或斷頭顱,

  然終不稍讓,屈就煩惱賊。

  一切時與處,不行無義事。

  我甯願忍受火燒、割殺,甚至于砍斷頭顱等折磨,但是無論如何我都不能退讓屈就于煩惱怨敵;無論在任何時間、地點,都不能做不合乎正法的非理行爲。

  本頌在第四品中已有過詳解,此處不再廣解。作爲修行人,如果要戰勝煩惱過患怨敵,必須具備這樣的決心與信心,否則,自己在無始輪回中串習起的煩惱惡習,很難以被降伏。無論何時何地,修行人必須秉持著這樣的決心,不做出任何違背佛法的行爲,在行住坐臥之間,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以正法來衡量,如果對今生來世都沒有利益,那這種無意義之事,希望大家最好不要去做。如果不能完全斷除,最少也不要過于積極地去做,以免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世間的人們往往在一些毫無積極意義的事情上,虛耗了寶貴人生,而一些沒有明了出家修行目的的形象學佛者,也往往爲衆多的無義事,摧毀了自己修行解脫的機緣,陷于無暇之中。所以,作爲一個求解脫的修行人,當恒時如是護持自心,遠離無義之事。

  關于此頌,印度一些論師認爲是後人附加的,原文中本無此重複的偈頌;根索曲紮仁波切在注疏中也作此說;譯者如石法師核對梵文原版,也發現梵文版中無有此頌。但藏傳佛教中的諸大德如圖美仁波切、賈操傑大師、堪布根霍等,他們對…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