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真正的自信心,这种行为也不是能粉碎一切烦恼怨敌的精进行为。如果有人愚昧无知,将这种傲慢当成了胜慢;将这种无尽痛苦之因与一切福乐之因相提并论,按他这种观点,则在世间应找不到上面所说的那些可怜人了。世人愚痴无知,经常毫无道理地生起贡高我慢,以此傲慢烦恼恶业,于恶趣中不停地轮回往返,受尽了痛苦煎熬,所以再没有比这种有傲慢的众生更可怜的人了。事实虽如此,有些愚痴者却将此无穷祸患之根的傲慢烦恼认成为福善安乐之源的胜慢,如果此二真能相同,那世间岂不是已经没有堪可怜悯的人。因为世人皆具傲慢这种根本烦恼,而你们认为它与胜慢一样,如果真的如此,那世人全都会成为具殊胜善法功德的士夫,我们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必要发慈悲心去救度众生了。
由于有傲慢烦恼,在修行中便无法避免种种障碍苦害,这种忍苦毫无积极的意义,而只会为今生后世带来无边的痛苦。如果有人不能分清这点,反而愚痴地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混同起来,一边在往恶趣火坑里跳,一边还以为自己在往解脱彼岸靠近,那这种人是世间最值得悲愍的对象了。
为胜我慢敌,坚持自信心;
此乃胜利者,英豪自信士。
若复真实灭,暗延我慢敌,
定能成佛果,圆满众生愿。
为了调伏心中的傲慢烦恼,我应该坚持能灭除一切烦恼的自信心,这才是真正具有自信的勇士,超越世间的英雄和胜利者。如果能真正根除这种在意识深处潜藏蔓延的傲慢烦恼怨敌,定能成就无上佛果,圆满一切众生的愿望。
坚信自己能战胜一切烦恼,是断除傲慢等烦恼的有力助缘。如果在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这种信心,那么由此能产生巨大的功德,为降伏烦恼而奠定坚固的心理基础。有些人在二十一世纪第一天,到我面前发愿,发誓要在这一生精进不懈地断恶行善。这样做当然很好,真能从内心生起这种坚定的决心,并以战胜一切的自信去修持,你的人身便变成了真正的珍宝人身。在以后的修行过程中,如果能以闻思修行各种方便使这种决心与信心越来越增上,哪怕遇到最厉害的违缘,自信心也会如须弥山王一样毫不动摇:“啊,这只是成佛道路上一处必经之难关,是增上修行功德的最好助缘,我完全能战胜这一切!”在菩提道上能百折不挠、愈战愈勇猛的修行人,是真正的英雄和胜利者,是真正具有自信的勇士。世间人所称的勇士、英雄与胜利者,在这种真正具有智慧、自信,能战胜自心烦恼怨敌修行人前面,也只不过是屠尸者而已!《法句经·千品》中:“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能克服自心烦恼怨敌的修行人,是无与伦比的出世英雄,世间所谓的勇士,哪怕是他能独挡百万敌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傲慢烦恼在相续中,是一种比较难以觉察的烦恼,其它如贪爱、嗔恨烦恼,当修行人稍作意内省自心时,便能清楚地觉察。而傲慢烦恼却不一样,它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而且还会借助种种功德幌子来遮掩自己:“啊,我的闻思智慧真不错,在几百名道友中恐怕……”等等这类心念往往在某些名正言顺的功德背后,悄悄地蔓延滋长,如果不具足有力而警醒的内省正知力,要察觉它并非如觉察贪嗔心那么容易。能以殊胜智慧、信心,利用各种法门去顽强地与这种狡猾的敌人作战,最后彻底消灭它,根本烦恼怨敌也就少了一个,而且在此基础上其它烦恼也能很快战胜,迅速成就远离一切烦恼垢染的佛果。圆满证得了佛果即可如同摩尼宝一样,满足众生的一切无害心愿,这一点,在前面也有过论述。菩萨发起为了利他而求正等菩提的菩提心,于三大阿僧祇劫中精进修持,降伏烦恼,证得无上佛果后,无有任何勤作功用而能任运地饶益一切众生。
寅三、(惑慢):
设处众烦恼,千般须忍耐,
如狮处狐群,不遭烦恼害。
如果不小心陷入贪嗔等烦恼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忍耐对治,应该像狮子处在狐狸等群兽中一样,平静镇定而不为任何烦恼所扰乱。
在修行中最大的违缘就是不能安忍烦恼,而时时为烦恼所损害。因此,必须对断除烦恼修自信,发起无所畏惧的大信心去对治烦恼,这样才能保证不为违缘障碍所扰乱。尤其是末法时代,环境十分恶浊,修行人对治力稍弱,周围的环境便会时时引生贪心、嗔心等等各种各样的烦恼。处于这样烦恼违缘炽盛的恶劣环境中,自己只有咬定牙根坚持,利用各种各样方便善巧与智慧来对治,要不然,稍有不慎,自己便会丧失修行解脱的机会,而彻底陷入轮回魔窟。
末法时代违缘对境严厉,这并不是说在每个修行人面前都会如此,而只是对怯弱者而言。在真正具足自信、毅力的修行人来说,烦恼违缘最多最大也不会阻碍修行,这就像狮子处于狐群之中一样,狐狸再多,对狮子也不会有任何阻碍和干扰。大家也许在动物世界的电视画面中见过狮子,这些兽中之王悠闲地躺在非洲草原上晒太阳时,狐狸、豺狼之类的小动物也会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而当狮子站起身来,这些小野兽马上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真正具足智慧、信心的修行人,也就如同狮子一样,烦恼在他面前如同胆小的狐狸,这些烦恼狐群再多,对他也不会有任何损害。像漾塘活佛,在监狱中住了十一年,十一年中,他每天戴着口罩,默默地念着心咒,虽然周围都是监守迫害他的人,却无法扰乱他的向道之心。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注疏中说:“上等的修行人,不仅自心不为烦恼染污,对其他烦恼的众生,也能以方便调伏;中等者,自心能自主把握,不为外境染污;下等者,应远离不良的环境。”如果自心已为烦恼五欲染污者,可能是最下等的修行人吧。五欲六尘,对凡夫引诱力极大,然而,如果能透破表象看到它的真面目,看到这些只是眼前暂时的幻境,而解脱成就才是真正永恒的大安乐,那就不会为五欲所诱而生起烦恼。《百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对夫妇为了争一块烧饼,互不相让,最后决定两人谁先说话、谁先动,饼子就输给对方。两人不吃不喝,从早上一直盯着饼子,不说不动,僵持到黄昏,这时进来一个小偷,虽然夫妇两个都看见了,却害怕因说话而输掉饼子,结果让小偷将家中值钱之物全部搬走,最后妻子忍不住斥责丈夫,丈夫却高兴地跳起来,抓起烧饼说:“我赢了!”他是赢到了饼子,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家产。一个人如果去以全部力量追求世间八法,也可能会得到一些蝇头小利,而他必然会为此无法解脱成就。如果自己的修行尚未稳固之前,我想大家最好不要离开上师,离开寂静的环境,自己尚如同兔子一样软弱无力,如果靠近烦恼狐群,那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大家在此要仔细权衡,在信心方面说,我们要看透烦恼的本质,对治烦恼时要生起如狮子处狐群的必胜信心,而在具体行持时,必须量自己的实力层层渐进,不要自不量力而贸然行事。
人逢大危难,先护其眼目;
如是虽临危,护心不随惑。
人们在遇到危险急难时,都会先护住自己的眼目;同样,即使一再遇到引生烦恼的危机,也应当保护自心不为烦恼所左右。
在日常中遇到危难险情时,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捂住双眼等脆弱的地方,不让这些要害部位受到损伤,尤其是眼睛,人们往往视为最珍贵的器官,平时最为爱护。对修行人来说,自己最珍贵最易受伤害的是自心,当遇到外境违缘时,也应先将心相续护住,不让它受损害、染污。心是万法的根本,如果不能护心,则不能保证任何善法的圆满,《金刚顶经》说:“首先观自心,随后方行持。”许多高僧大德在修善法前,都要先忆持这个偈颂,护持自心不为烦恼所染污。
大家观察自心,在注意防护时,它也是很听话的。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在道理上虽然也知道应该如何取舍、防护自心,但在无始习气的催动下,它会非常狂乱放逸,如果自己不能以有力的手段去调伏,它就会随顺烦恼习气,造很多恶业。平时遇到一般危险情况时,人们连想也不用想就会先保护自己的眼目;然而在修行遇到烦恼险情时,我们却不会这样去护持自心这个智慧功德眼目,其原因便是自己没有对护心生起认识与重视。
作为修行人,仅仅在口头上谈“护心不随惑”,这样无法起到作用。大家都知道,三乘戒律皆是护心的殊胜方便,如果能护持清净的戒律,自心则能远离一切染污、损害,在律藏中说:“如同犛牛爱护尾,如是当护清净戒。”大家应当反复去串修,将守持净戒护持自心的善习串修到时刻不忘,如同不忘爱护身体肢分一样,这样才有可能修习成就。
吾宁被烧杀,甚或断头颅,
然终不稍让,屈就烦恼贼。
一切时与处,不行无义事。
我宁愿忍受火烧、割杀,甚至于砍断头颅等折磨,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退让屈就于烦恼怨敌;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不能做不合乎正法的非理行为。
本颂在第四品中已有过详解,此处不再广解。作为修行人,如果要战胜烦恼过患怨敌,必须具备这样的决心与信心,否则,自己在无始轮回中串习起的烦恼恶习,很难以被降伏。无论何时何地,修行人必须秉持着这样的决心,不做出任何违背佛法的行为,在行住坐卧之间,自己做每一件事,都要以正法来衡量,如果对今生来世都没有利益,那这种无意义之事,希望大家最好不要去做。如果不能完全断除,最少也不要过于积极地去做,以免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世间的人们往往在一些毫无积极意义的事情上,虚耗了宝贵人生,而一些没有明了出家修行目的的形象学佛者,也往往为众多的无义事,摧毁了自己修行解脱的机缘,陷于无暇之中。所以,作为一个求解脱的修行人,当恒时如是护持自心,远离无义之事。
关于此颂,印度一些论师认为是后人附加的,原文中本无此重复的偈颂;根索曲扎仁波切在注疏中也作此说;译者如石法师核对梵文原版,也发现梵文版中无有此颂。但藏传佛教中的诸大德如图美仁波切、贾操杰大师、堪布根霍等,他们对…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