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頌都依文直解,與第四品中所作的解釋相似。
子叁、(說喜助緣):
如童逐戲樂,所爲衆善業,
心應極耽著,樂彼無餍足。
就像孩童一心一意快樂地遊戲一樣,我們的心應非常熱衷于投入自己所修的種種善法,而且要樂于其事,永不滿足。
我們在孩童時代,對遊戲大都有很大的興趣,只要有機會,一天從早到晚,都會在外面嬉戲玩耍,似乎永無疲厭之時。一群小孩在玩耍時,哪怕整天不休息、不吃飯,心裏仍對遊戲充滿了歡喜,一心一意地將身心全部投入其中。對期待成辦自他二利事業的修行人來說,自己要順利地成就善法,也必須具足這種強烈歡喜心的助緣。這種歡喜心也是一種對善法的希求、執著,有些人不要認爲對善法執著不好,對初業修行人來說,這種善法執著必不可少。如果對善法越來越歡喜、執著,則能越來越勤于善法,專注于善法,不會生起疲厭之心,修行過程中能保持這種歡喜心助緣,則能爲自己自始至終地投入善法提供有力保障。有許多人在修某件善法時,開始時充滿熱情,到中間就漸漸松懈,最後索性放手不幹了,這便是缺乏有力的歡喜心助緣而造成的不良後果。現在很多修行人都有這種毛病,修法時往往只能維持“叁分鍾的熱情”,有些人修某個儀軌過了一兩天,就會覺得沒什麼成就驗相而生疲厭,馬上就放棄。這類人必須增強自己對善法的歡喜心,在強有力的歡喜心助緣催動下,自己才能保持對修法的興趣。而要生起歡喜心,當然也要依靠深廣的聞思,了解修習善法所得果的勝利等等,從各方面去下手,對善法的歡喜就一定會如孩童耽著遊戲一樣,永無疲厭。
賈操傑大師說:“猶如孩童欲求戲樂之果,此菩提薩埵,爲利他故,任作何事,聞思乃至修菩提心等事業,亦應如是耽著踴躍爲之。”菩薩在修任何善法時,都應牢記自己要利益廣大父母衆生,假如能時刻想到自己的善行可以饒益衆多親人,那無論聞思修行,自己都會耽著踴躍,無有疲倦之時。上師如意寶也講過:“作爲利益衆生的大乘修行人來說,對自他都具有真實意義的善行,即是聞思修習正法。自己能認識到善法的重大意義,則會如同進飲食一樣,每天不間斷,將力量全部投入,勤奮不息。”我們都是發過菩提心誓言的修行人,但自己到底有沒有時刻牢記誓言,想到聞思修習正法的巨大福德善果,而保持著如孩童耽著遊戲的歡喜心呢?很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吧。有些人在修行時,總是爲了眼前暫時的功利,爲暫時的目標而奮鬥,這種人極易失去對善法的歡喜心與耐心。有些人上佛學院裏苦讀幾年或到某處苦修幾年,積累了一定的功德,如果得到名聞利養恭敬,他也就極爲滿足而裹足不前,失去了對聞思修習的歡喜心。這不是修行人應有的行爲,薩迦班智達說:“大海不厭河水多,國庫不厭珠寶多。”作爲大乘菩薩道的行人,當勵力積集廣大福慧資糧,永無厭足,才能像大海一樣,饒益無有邊際的衆生。
很多人像風車一樣,當上師或道友們催促時,自己才能將身心專注在善法方面,而且只能專注一兩天,如果沒有人督促,馬上就停了下來。完全依賴他人,而自己沒有主動力量,這種惡習如果不改正,怎麼能趨入菩提道的修習呢?大家仔細想想,自己作小孩時,爲了那些無義的小快樂,曾那麼專注歡喜于遊戲,甚至于不分晝夜地身心投入,現在爲了自他究竟的大安樂,自己又爲何不如是去全部身心地投入善法,永不滿足呢?
世人勤求樂,成否猶未定,
二利能得樂,不行樂何有?
世人爲了追求身心的快樂而努力,卻不一定能因此而獲得快樂,自利利他之事一定能帶來安樂,但是知而不行怎能獲得安樂呢?
世人爲了得到吃喝等身心快樂,而日夜忙碌操勞,勤奮不息,如藏族的民諺說:“天上的星星當帽子,地上的白霜當鞋子。”意思是指人們勞作早出晚歸,特別辛苦。但人們這樣辛勤地勞作,能否因之而享受一些小安樂呢?實際情況卻是成功者少,失意者多。這個過程就像農民在春天播下種子,而盼望秋天得到果實一樣,中間往往因洪水、旱災、冰雹、蟲災、風災、瘟病等等種種災難,讓收獲的希望落空。更爲可悲的是,有些人成天癡心妄想,追求那些無法得到的東西,將寶貴人生虛耗在這些空想之中。佛經中有一個故事,說以前在古印度的鄉下,有一個青年男子,他在鄉下到處尋找,也找不到中意的對象,爲此而非常苦惱。有次他到城裏去遊玩,在路過王宮時見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神魂顛倒,日思夜想,以至陷入了迷亂之中,白天見到牆上的壁畫時,他覺得這是公主在說話;晚上的夢境中,也一直夢著自己與公主一起享受幸福的生活。後來周圍的人發現這位可憐的年輕人,患上了這種毫無希望的“單相思病”,于是好心地勸告他:“你不要這樣胡思亂想,給自己增添痛苦,一個平民怎有可能娶上公主呢?”那位年輕人從幻想中清醒過來,他想:“我既然得不到公主,那活在人間又有什麼意義呢?”傷心絕望之下,他便變得瘋瘋癫癫,神經徹底崩潰了。他的親人爲此很傷心,便給他打妄語:“我們專門向國王和公主禀告了你的想法,公主現在答應了,可以嫁給你,但是她還要學習,需要再等一段時間……。”那位年輕人聽後,病情一下子就減輕了,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永無實現之日的空想中等待著。佛陀說世間人們也如同這位年輕人一樣,對一些得不到的東西拼命追求,充滿著向往,自己的人生虛耗在這些幻想上又有什麼意義呢?很可惜,世人大多數都無法回憶前世,如果能回憶起前世,就會發現自己在不斷地投生過程中,特別是投生爲人的過程中,往往都是爲了那些永無滿足的貪欲,永無止結的業緣等等,爲了這些毫無意義的世俗目標而一世世地輪轉在苦海之中,縱然多世辛勤不息地追逐,而成功的希望卻是微乎其微啊!
而從出世道來說,我們學佛,爲成就二利事業而奮鬥,卻與世俗截然不同。一個人發心學佛,依教奉行斷除惡業,自利利他的善行,必然會得到安樂,必然會成就所願。這一方面有如來真實語的證明,另一方面也有無數前人的實踐證明。《法華經》中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只要與佛結上緣,無有不成佛者;曆史上無數修行人以短暫的生命投入二利事業,他們最終以無比的大自在、大安樂,證明了二利事業的無比安樂果。芸芸世人都在追逐安樂,而真正得到安樂者又有誰呢?人世間曾有那麼幾個威勢赫赫的君王,建立過統一天下的大事業,然而他們並不快樂,也不自在,而我們只要付出有限的勤勞,去修持二利事業,就可得到遠遠超過他們的安樂,那爲什麼不精進努力呢?
我們都知道了這些道理,但是不去腳踏實地付諸實際行動,安樂也不會自動地降臨,就像一大盆美味的水果擺在面前,自己如果不動手去取食,那也不可能品嘗到美味。安樂的解脫果來源于自己的精進修持,這一點並不需要多言,諸位如果真正想永享出世的自在安樂,唯有精進不息!
如嗜刃上蜜,貪欲無餍足;
感樂寂滅果,求彼何需足?
世人貪求五欲如同貪食劍刃上的蜜汁一樣,永無餍足之時;對能招感寂靜涅槃果報的善業,我當孜孜勤求,爲何要對它們生起滿足的感受呢?
世人貪求五欲享受,如同舔食寶劍鋒刃上所沾的蜜汁一樣,所嘗食的甜味甚少,而付出的代價非常可怕。寶劍的鋒刃不同于一般刀刃,它有特別的鋒芒,其余物體一接近它就要被割裂。如果有人去舔食寶劍鋒刃上的蜜,舌頭剛一接觸,也許已經嘗到了蜜汁的甜味,也許還沒嘗到,鋒刃就已經將舌頭割斷了;世人不顧一切去追求五欲享受也是如此,貪欲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渺小而短暫,而爲此卻要付出長久劇烈的惡道痛苦。比如說人們爲了滿足口腹之欲而殺害其它動物,每殺一衆生,他必須爲此付出五百生被他人所殺的慘痛代價。雖然如此,世人卻永無餍足,從來不對追逐短暫些微欲樂等這些毫無意義的行爲感到疲厭,而我們對追求清淨圓滿的大安樂佛果,又有什麼理由感到滿足厭倦呢?博朵瓦格西說:“貪執世間欲樂沒有滿足的人,始終無法從輪回痛苦中得到解脫。”世人陷在這樣的痛苦之中,也不會放棄他們的追逐,也不會感到疲厭滿足,而修行人以二利善行,不斷地感受著人天安樂,直至究竟的成佛大安樂,對這種無比的善法,爲什麼要生起疲厭、滿足感呢?《佛子行叁十七頌》中說:“叁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了知恒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叁有安樂是須臾即壞滅的有漏法,解脫安樂是無有生滅恒時的大安樂;世人爲了得到叁有的安樂,多生累劫地奮鬥拼搏,付出了慘重代價,卻無有絲毫厭倦滿足之心,而智者爲了無轉的解脫大安樂,對二利善法之道當發起勇猛的歡喜希求心,一往直前而永不滿足。
爲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猶如日中象,遇池疾奔入。
爲了圓滿成辦心中所求的善法,應當以歡喜心而踴躍投入二利善行;就像日中酷熱難當的大象,遇到清涼的水池時欣喜奔入。
大乘修行人都有圓滿二利事業的偉大目標,爲了這種究竟安樂的善果,應當以無比的大歡喜心去趣入菩薩行。而要生起大歡喜心,需要深廣的聞思佛法,對解脫道的勝利與佛法的殊勝生起定解信心。真正能了解叁寶的殊勝功德,解脫的究竟安樂等等,自己一定會始終對善法充滿歡喜心,毫無餍足地勤奮修學。如果一點也沒有了解這些,那麼在修習善法時,要生起歡喜心恐怕是有些勉強。我經常想:世間最可憐的就是愚昧無知者,最幸福的就是有智慧的人。如果沒有明辨是非、如法取舍的智慧,又不知求學,世人將永遠陷在苦海中,無有出離之時,這是最堪憐愍的衆生。要成爲有智慧的人,最好的途徑莫過于修學佛法,因爲佛法是叁界最究竟的智者——本師釋迦牟尼佛,從其智慧大海中所流露出的甘露,我們哪怕僅僅取受少許,也可療除愚癡惡疾,變得心智清明。衆生陷入生死曠野爲煩惱毒火所灼燒,而佛…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