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時候佛的大悲加持,在我們面前顯現了逆增上緣,使自己受到誹謗損害,將進入惡趣的“名利之門”關閉了。如果愚昧無知,反而要去嗔恨,怪他人不該損害自己的名譽等等,這豈不是不知恩仇,自己害自己的愚蠢之舉嗎?漢地妙葉禅師說:“嗔恚嗔怒者,雖有佛力,亦不可救也!”如果以嗔恨去對待這樣的逆增上緣,後世只有在地獄中受苦,到時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有些人經常爲得到一些順緣而祈禱叁寶,但有時不但不成功,反而會受到一些逆緣。這時候,應相信這是佛陀所作的正確抉擇,是對我們最有益的加持,而不應就此對佛陀的大悲加持産生懷疑。《百業經》中說:即使波濤離大海,佛陀的慈悲眷念也不會離開衆生。我們的誠心祈禱不會沒有作用,在佛陀明鑒一切智慧中,任何人的祈禱都會了然無余地知道,但是如果對解脫修行有害,佛陀的加持不會隨順你的無理要求,而是會順解脫方向給你加持。所以,我們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保持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即使在如法修行的過程中受到損害,也應明白這是佛陀的大悲加持。
一個想修行佛法的人,如果不明白也不相信佛陀的慈悲加持,而對自己所遇的損害充滿嗔恨,那麼他就會如同尖牛角一樣,與周圍環境不能適應,處處與人碰撞,弄得始終處于緊張焦躁的情緒中,生活充滿了痛苦,這樣的人無疑是把自己推進惡趣火宅。而能夠相信叁寶,明白這些道理的修行人,他無論遇到什麼環境,自心始終處在佛陀的慈悲光輝中,他能以喜悅而安甯的心,安忍外境一切損害逆境,使一切外境也就成了修行的助緣,這種大修行人,他的修行怎會不迅速圓滿呢!
謂敵能障福,嗔敵亦非當,
難行莫勝忍,雲何不忍耶?
如果說,仇敵的誹謗損害等會障礙我積聚福德的善行,但是以此嗔恨仇敵也不合理。因爲沒有一種難行的功德能比得上安忍,那麼我爲什麼不堅毅地忍耐呢?
每個生嗔恨心的人,都會有他自己覺得很正當的理由。在前面雖然作過種種分析,也破斥了種種顛倒的妄執,但有些人還是會找理由,他們說怨敵的損害會阻礙修集福德的善行,比如說自己正在順利地聞思修行,別人前來幹擾,破壞了條件,那麼我爲何不能爲保護自己的修行而嗔責他呢,這很有必要的嘛!這種理由也不能成立,因爲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難行的苦行,也是功德最大的一種善行,既然你要修集福德,爲何不修習安忍呢?
修行人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遭受別人幹擾,也是難免的。自古至今,有許多不明因果的愚夫經常摧壞寺院,誹謗叁寶,造很多惡業,在印度、藏地、漢地,這類事情都發生過不少。這種時候,有些人說:“爲了保護佛法,我願意舍棄自己的生命。”然後拿起武器與那些損害者拼命。從表面上看,他們似乎有理由,可是實際上,對凡夫來說,在這種場合中肯定是充滿著嗔恨心,而以嗔恨煩惱去殺害衆生,到底是在捍衛佛法還是踐踏佛法,這種做法的果報又會如何,明白因果的人都會清楚。我們修行佛法,其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衆生,而現在如果對衆生發嗔恨心,乃至殺害衆生,豈不是從根本上違背了修行目的。所以,這種爲保護修行而不安忍衆生損害的理由,是荒謬的。作爲佛弟子,對愚昧衆生損害叁寶的行爲應該理解,佛陀在《阿難七夢經》早已明說此事。當時阿難尊者夢見一群豬闖進檀香林中,將檀香林毀壞無余。阿難尊者祈請佛陀釋夢,佛陀授記此夢預示著末法時代中,將有像豬一樣愚昧無知的白衣在家人,到寺院中摧毀塔像、經函、僧人等等。末法時代的這種情況已經清楚授記了,但佛陀當時並沒有說:你們應以嗔恨心去抵擋,殺掉那群惡豬,而樹立法幢。佛陀一貫以“沙門四法”來要求弟子,要求以大慈大悲來對待衆生。佛在示現涅槃前所說的《佛遺教經》中說:“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雳起火,非所應也。”依佛陀的教導,我們出家修行佛法,不管遇到任何情況,也不能以嗔恚對待。經中還說哪怕是衆生前來節節肢解我們,也應“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爲了維護道場與生命等也不能以嗔心對待,那麼更何況別人前來對自己的修集福德作一點小障礙呢,理應謹攝身口意叁門,安忍不動。
如果要修集福德資糧,在面對損害時,是最好不過的機會,因爲修安忍的功德,是其它諸難行苦行不能相比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修習過很多安忍難行,也親口說過:“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作爲修行人,如果能面對各種侵害,修習安忍,製服自己的嗔恚煩惱,那麼其它的善行即使暫時受到了阻礙,而在積累福德資糧上,卻能遠勝其它持戒等善行。
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
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如果我因爲嗔恨煩惱粗重的過失,不能容忍敵人的傷害,那麼豈不是給自己製造障礙,破壞了修持安忍這種積累福德的殊勝因緣嗎?
修持安忍是增上福德,獲得解脫的殊勝方便,這種方便必須依賴有敵害等安忍境才能行持,因而在遇到怨敵損害時,實際上是得到了積累資糧的殊勝因緣。如果自己的嗔恚煩惱粗重,在面對敵害時不能安忍,那就白白錯失了這種難得的積福良機。在表面上看這個過程,就如前偈中有人說他人來製造損害,是障礙自己修集福德,然而現在深入觀察,這種說法完全是顛倒事實,他人來損害,實際上是給我們製造了修安忍的對境,提供了積集福德資糧的殊勝機緣。如果因自己的煩惱過失而不能安忍,錯失了機會,那豈不是自己障礙了自己的福德善行,這樣你有什麼理由說怨敵阻礙你修集福德而生嗔恨呢?
佛陀在《供燈經》中說了四種不可思議,其中之一是說衆生的業力、根機不可思議。我們每個人因前世所造的業不同,所以,在今世中各自的根機意樂千差萬別,有些人在現世中嗔恨煩惱非常嚴重,平時無緣無故也要對他人生氣不滿,更況別人對他損害時,他就更忍不住自己的嗔惱,這樣不但錯失修行之良機,還要造很大的惡業。我們都應檢查自己平時的心行,自己是不是也在給自己製造修福積善的障礙呢?如果安忍度不能圓滿,不可能得到圓滿的解脫,因而每一個想真實修行的人,在遇到他人損害時,應當珍惜這種難得的機會,不要給自己製造障礙。阿底峽尊者說過:“別人加害你的時候,你不要生氣,你如果生氣,那怎麼能得到修安忍的機會呢?”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
既爲修福因,雲何謂障福?
應時來乞者,非行布施障,
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沒有敵害就無法修行安忍,有了怨敵的傷害才能成就安忍的福德。既然敵害是修習忍辱成就福德的因緣,怎麼能說他會障礙修集福德呢?好比應施時而來行乞的乞丐,是修布施的助緣而非障礙;授予我們出家戒的和尚阿阇黎也不是妨礙出家的障難。
對怨敵的損害,一般人都會認爲這是自己修行中的障難,但用智慧去觀察,並非如此。因爲在我們的修行中,如果根本沒有怨敵損害逆境,那自己怎有機會修習安忍呢?只有遇到诋毀傷害等逆境時,才有因緣修習安忍,成就安忍波羅蜜多的功德。怨敵的損害實際上是修忍累積福德的一種助緣,是我們的福德因,哪有什麼理由稱它障礙自己修福呢?
安忍波羅蜜多的修持,在大乘修學道中非常重要。華智仁波切曾引教證說,一百個貪欲惡業之罪也比不上一刹那的嗔罪,因此對治嗔惱惡業,功德非常大。再說佛教是講緣起生法的,不像外道那樣說諸法無因而生或常有自在主生萬法。我們要成就某種果就得去積聚它的因緣,修行人要成就佛果,必須究竟六度萬行的修習,而安忍度是六度中必修的法門。要圓滿安忍度,當然是離不開因緣集聚,只要具足因緣,果也就會必然現前。而修習安忍的根本助因是什麼呢?這點我們都清楚,就是要有修忍的對境,也即怨敵的損害等。如果沒有敵害的現前,你安忍什麼呢?什麼損害也找不到,安忍波羅蜜多就會如空中花園一樣,可想而不可及。因此,大家對怨敵損害違緣要清楚的認識,不要在這個問題上糊塗了,這些損害違緣是修福因,是每個修行人必須要有的,而不要顛倒是非黑白,認爲它會障礙修福。
在講述大乘菩薩行的論著中,沒有不提及安忍度修習方法的,但是,像寂天菩薩那樣具體而系統作引導的,卻基本上見不到。這點你們去多加留意,便能確知,因此,大家對論中所闡述的竅訣,應細加研習消化。要不然,有許多人在平時說:“本來我的修法很順利,但某某人害我,就中斷了。這個人真討厭,他是我修法的最大障緣……。”他人前來給你提供積聚福德的機會,你卻認爲是障緣,這不是顛倒是非嗎?真正障礙自己不是外境損害,而是自相續中的錯誤知見,錯誤習慣。外境已給你提供了難得的機緣,你如果能把握,修習忍辱,于短時間即可積累巨大的福德資糧,面對這種良好機會,你卻迷迷糊糊爲自己習慣的誤執所支配,不但不加以利用,反而認爲這是障礙,這種習慣的認識思維方式又是多麼荒謬。
爲了讓我們更清晰的明了安忍損害等對境並非修福之障,論中又以修習布施與持戒爲例來說明。如同修忍一樣,修布施度時,也需要借助一定對境才能圓滿。如果沒有對境,那我們又怎麼布施呢?在你打算發放布施時,如果剛好有乞丐應施而來,這些乞丐正是自己成就布施波羅蜜多的助緣,是你積累福德資糧之助緣,而非障緣。如果某人說自己要發放修布施,在此時來了許多人,向他索要施舍物。這時如果他說這些人索要財物令自己很心痛,是妨礙他修布施的障難,那麼這種觀點,正常人誰會認同呢?一邊說要布施修福,一邊將乞丐的乞討認作障難而拒之門外,這種做法是正常人絕不會做的。同樣,如果你說自己要積集福德資糧,而在面對積集福德最好的來源——修忍對境時,卻說別人在障礙你修福,這種說法也是智者所呵斥的謬論。
修習淨戒時也是如此。要得到清淨的別解脫戒體,必須要…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