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26

  ..續本文上一頁依靠阿阇黎的傳授,如果沒有阿阇黎的授戒,我們的相續中,是得不到出家戒的。如果你說自己要得到淨戒,可是又把阿阇黎當成出家修淨戒的障難,那豈不是大笑話嗎?而實際,修行人對自己的戒和尚都會感激恭敬:“啊,我能得到出家戒體和解脫道上的功德,全是他老人家的恩德!”既然這樣,那對幫助自己修習安忍的善知識——怨敵損害,又有何理由不去知恩圖報,反而要去無理地怨恨責怪他人給你製造障難呢?

  本論在此所舉布施持戒,屬于六度中修習福德資糧的部分,而且是有次第的。大家聞思過《入中論》,大概都應知道,大乘菩薩在一地時圓滿布施波羅蜜多,“爾時施性最增勝”,第二地菩薩所圓滿的是持戒波羅蜜多,第叁地圓滿的是忍辱波羅蜜多。菩薩在修習這些福德資糧時,如果有強而有力的外境助緣,那麼成就起來就會方便得多。有的經論中說:他方世界的菩薩經常贊歎和羨慕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原因就在他們的國土中,衆生福德圓滿,弄得菩薩們無法找到行持布施、安忍等法門的對境。

  布施、持戒、安忍等法門的修習,必須要對行者有困難,才能成就其波羅蜜多,否則是無力的。以安忍爲例,下屬對上級有權威者的損害忍耐不發,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安忍;如果是有權威而不發,方是真正有力的安忍修習,布施持戒亦是如此。所以,在修習安忍行爲時,如果感到困難,對境很厲害,那麼越需要去忍受,這樣才能迅速成就,而不能錯誤地認爲障難太大,去放棄修行。

  世間乞者衆,忍緣敵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無爲害者。

  在世間修布施的對象——乞丐有很多,但是修忍辱的外緣——怨害者卻很少。如果你不曾與外人結怨,別人很少會主動來傷害你。

  南贍部洲有許多貧窮困乏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口中無食、身上無衣、無依無靠的衆生都會有。我們都知道在那些富裕的國家中,像美國、日本、新加坡等,這些地方也有不少乞丐,如果你要修布施,無論在什麼地方,也不管你有多麼巨大的資財要發放,要找乞求者很容易,但是如果你要修安忍,需要找敵害等外緣,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在前面也講過,自己現世中所遇到的怨敵仇害,都是自己在以前傷害他人的惡業所感,當然不是每一世中的怨敵都會在今生相遇,而且你在每一世中傷害過的衆生,在與你結過緣的衆生中,只是極少的部分。我們生活環境中有許多人,但絕大部分與我們不認識,也沒有什麼接觸,一般來說,與我們結怨爲仇的人占極爲微少部分。當然,有的人也有些例外,在他的業力感召之下,周圍的人似乎是誰也跟他不能和睦相處,但這只是極爲特殊的例子。對于曆劫修持菩薩行的大乘學道者,要得到一個修安忍的對境,更是難上加難,因爲菩薩在久遠劫的修行過程中,恒時以慈悲心去對待衆生,而絕大多數衆生也以歡喜敬待來相報。那些性情善良的修行人,他與別人總是友好相處,而傷害他的人也很罕見。我們觀察自己在平時,如果不是有意去與別人爭鬥,他人也很少有無緣無故前來損害你的。

  以前一些大修行人,爲了修持忍辱,自己會主動去接觸一些禀性粗惡的人。像阿底峽尊者在平時總是帶著薩和桑嘎作侍者,薩和桑嘎脾氣很暴躁,心高氣傲,因此經常給尊者帶來修忍辱的機會。我們即使在目前尚無能力去仿效,但至少不要拒絕逃避身邊出現的修忍機會,抓住每一個違緣損害磨練自己。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

  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因此,修忍的敵害助緣極爲難得,就像出現在窮人家中的如意寶藏一樣。他是能助成菩提行的良伴,所以我應該歡喜自己的仇敵。

  怨敵損害的修忍對境十分難得,如果這種對境顯現在修持菩薩行的修行人面前,那就會如同一個貧窮的人,突然在自己家中發現了如意寶一樣,會爲之高興萬分,對它極爲珍視。初發心的修行人,沒有廣大財富來布施,也沒有廣轉*輪利益衆生的功德,如同貧子一樣,無力利濟他人。而怨敵前來損害,無異于在我們這些窮子的家中出現了功德如意寶一樣,使自己有機會修持安忍,成就廣大的菩提資糧。因此,對于那些給自己提供福德寶藏的敵人,我們理應去歡喜對待。

  《般若經》中說:“若聞他人之惡語,智者菩薩生歡喜。”格西朗日塘巴也說:“願我目睹惡劣衆,造罪遭受劇苦時,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修大乘菩薩道的行人,在遇到怨害對境時,不但不生畏懼嗔恨,反而生無比的歡喜心。這其中的原因並非是有別,而是他們能確實知道,這些怨害境能給自己提供十分難得的修忍機會,能給自己帶來積累巨大福資糧的福緣,他們確實是自己修持菩薩道中難得的如意寶,如果不依靠這種殊勝對境,就無法找到更好的積資方便。

  我們對怨敵有沒有這樣的認識呢?各自返觀自相續,便會明白了。作爲修行人,我們與佛陀的教導、與真正的菩薩道修行人,相距還很遠。“當喜自敵”、“視敵如寶”,這些不是口號,不是喊一喊就可以了,如果想成爲一名合格的大乘修行人,必須從內心深處認同這些,在實際行動上毫無勉強地體現出這些。雖然我們許多人的心相續中,煩惱習氣深厚,要當下做到這些很困難,但只要自己努力,首先從道理上弄明白,怨敵損害是修行道上難得的逆增上緣,是能得到無盡福德的因緣。有了認識後,不斷去加深理解,然後在行動上便可改變自己對怨敵損害的習慣反應,製止嗔恨,自己也就會慢慢從安忍修習中體會到佛法甘露的妙味,對自己的怨敵損害也就能生起歡喜心。我想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相信諸佛菩薩的金剛語,相信對敵生歡喜心而修安忍能得巨大福德,相信自己循之修習,一定會得到成功。《法華經》中說:“大有忍辱力,衆生所樂見。”如果自己有了很大的忍辱功德力,那一切衆生都會歡喜見你,自己也會恒處安樂之中,這時一切外境都不會引生煩惱痛苦,而是會使安樂增上。即使怨敵來製造損害違緣,你也會生起如遇大寶藏時的歡喜,以慈愛珍惜之心去對待他們。我們許多人雖然目前在面對怨敵損害時,要生起一些嗔恨苦惱,但現在遇到了這樣殊勝的妙法,只要能以信心、恒心去修習,這些苦惱黑暗很快就會被歡喜心的光芒一掃而光。

  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安忍功德是敵我共同成就的,所以一切修習安忍的功德果報,首先應當獻給我的敵人,因爲敵人是修忍的有力助緣。

  如果具足了怨敵損害的外緣,我們去修習安忍,一定會迅速成就。當然這種成就有不同的層次,叁地菩薩的安忍是圓滿的安忍成就,而我們在平時,面對別人的損害不發嗔怒,不去爭鬥,這也是一種安忍成就。在遇到損害時,自己數數作意修持忍辱,製服我執煩惱而安忍,這樣的結果當然會令自己比較滿意,那麼在修行結束時,我們應回向功德,但這份功德首先應回向給誰呢?我們去公正地分析,這個功德其中有怨敵的一份,也有自己的一份。因爲我們自己沒有修忍的發心與行爲,安忍是不會成就的,同樣如果沒有敵人損害,那修忍辱的機會也不存在,更不用說成就什麼功德了。所以,成就忍辱的主要條件應該是外敵損害,要不然,在一個任何人也見不到、碰不著的地方,我們是無法修忍的。有些人可能認爲自己去觀想一個怨敵來損害,然後自己寬恕他,這樣也可以成就忍辱,但本師釋迦牟尼佛沒有教過這種方便法,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似乎也沒見過這種方法。修持一次安忍,要依靠一個怨恨敵人的損害事件,才能成就我們修安忍的無量功德。因而,這樣殊勝的安忍果,應首先奉獻給幫助自己修忍的敵人,他們是成就這個福果的大功臣。在前面的內容中講過,怨敵來損害我,他們不會有什麼賢善意樂,以他們自己的發心在此過程中不會得到任何功德,只會得到惡報。因此,如果我是一個能知恩圖報的人,理所應當對他生起悲愍,將自己所得的功德回向給他。圖美仁波切在《佛子行叁十七頌》中也說:“何人以大貪欲心,奪或令奪我諸財,自身受用叁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大乘佛子在遇到他人搶奪自己的財産受用等傷害時,不但不生嗔,還要了知恩德,將自己的身財受用乃至叁世善根都回向給他。

  《俱舍論》中闡述了任何一件事的産生,需具足四種因緣。我們成就安忍也是如此,這個過程中敵人是不可缺少的所緣緣(即所緣的助成法),如果沒有這個所緣緣,那麼修忍的功德無法生起。《妙瓶》中說:農民豐收時,會把莊稼中最好的一份先供養田主;同樣,從安忍對境中得到的功德收成,亦應先供養修忍的對境——即損害我們的敵人。怨敵作損害,幫助完成了安忍度的修行,他們實際上是我們的善知識,是菩提道上的善友、大恩人,因而自己給他們回向功德、報答恩德,是合理而且是必需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也有過很多這樣的事迹,比如《賢愚經》中說世尊轉生爲慈力國王時,有五個夜叉食盡了他的血肉,當時菩薩發願,以後我要用佛法甘露利益你們。因爲菩薩知道,五夜叉是他成就布施忍辱度的對境,對修行有很大的助進。雖然凡夫無法像菩薩那樣現量見到對怨敵傷害修忍的功德,但這是誰也不可否認的因果。因而我們一定要充滿歡喜地對待幫助自己修忍的敵人,真誠地爲他們回向、供養善根,這樣自己的功德資糧也會增上,以叁寶的加持與無欺的善願因果力,他們也一定能得到利益。

  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

  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如果說,仇敵並無助我修忍的意樂,所以他們不值得供奉。那麼你也不應該供奉引導解脫的正法,因爲正法也沒有助你修善的意願。

  有些人辯駁說:對于損害我們的仇敵,供養功德是不合理的,因爲他們根本沒有幫助我們修忍的意樂,既然他沒有饒益我的善心,我又憑什麼去奉獻自己辛辛苦苦積累的善根功德呢?這個理由找得似乎是不錯,有很多人面對損害時,也許是這麼想的。敵人在損害時,確實可以說他們並沒…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