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靠阿阇黎的传授,如果没有阿阇黎的授戒,我们的相续中,是得不到出家戒的。如果你说自己要得到净戒,可是又把阿阇黎当成出家修净戒的障难,那岂不是大笑话吗?而实际,修行人对自己的戒和尚都会感激恭敬:“啊,我能得到出家戒体和解脱道上的功德,全是他老人家的恩德!”既然这样,那对帮助自己修习安忍的善知识——怨敌损害,又有何理由不去知恩图报,反而要去无理地怨恨责怪他人给你制造障难呢?
本论在此所举布施持戒,属于六度中修习福德资粮的部分,而且是有次第的。大家闻思过《入中论》,大概都应知道,大乘菩萨在一地时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尔时施性最增胜”,第二地菩萨所圆满的是持戒波罗蜜多,第三地圆满的是忍辱波罗蜜多。菩萨在修习这些福德资粮时,如果有强而有力的外境助缘,那么成就起来就会方便得多。有的经论中说:他方世界的菩萨经常赞叹和羡慕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原因就在他们的国土中,众生福德圆满,弄得菩萨们无法找到行持布施、安忍等法门的对境。
布施、持戒、安忍等法门的修习,必须要对行者有困难,才能成就其波罗蜜多,否则是无力的。以安忍为例,下属对上级有权威者的损害忍耐不发,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安忍;如果是有权威而不发,方是真正有力的安忍修习,布施持戒亦是如此。所以,在修习安忍行为时,如果感到困难,对境很厉害,那么越需要去忍受,这样才能迅速成就,而不能错误地认为障难太大,去放弃修行。
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
在世间修布施的对象——乞丐有很多,但是修忍辱的外缘——怨害者却很少。如果你不曾与外人结怨,别人很少会主动来伤害你。
南赡部洲有许多贫穷困乏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口中无食、身上无衣、无依无靠的众生都会有。我们都知道在那些富裕的国家中,像美国、日本、新加坡等,这些地方也有不少乞丐,如果你要修布施,无论在什么地方,也不管你有多么巨大的资财要发放,要找乞求者很容易,但是如果你要修安忍,需要找敌害等外缘,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前面也讲过,自己现世中所遇到的怨敌仇害,都是自己在以前伤害他人的恶业所感,当然不是每一世中的怨敌都会在今生相遇,而且你在每一世中伤害过的众生,在与你结过缘的众生中,只是极少的部分。我们生活环境中有许多人,但绝大部分与我们不认识,也没有什么接触,一般来说,与我们结怨为仇的人占极为微少部分。当然,有的人也有些例外,在他的业力感召之下,周围的人似乎是谁也跟他不能和睦相处,但这只是极为特殊的例子。对于历劫修持菩萨行的大乘学道者,要得到一个修安忍的对境,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菩萨在久远劫的修行过程中,恒时以慈悲心去对待众生,而绝大多数众生也以欢喜敬待来相报。那些性情善良的修行人,他与别人总是友好相处,而伤害他的人也很罕见。我们观察自己在平时,如果不是有意去与别人争斗,他人也很少有无缘无故前来损害你的。
以前一些大修行人,为了修持忍辱,自己会主动去接触一些禀性粗恶的人。像阿底峡尊者在平时总是带着萨和桑嘎作侍者,萨和桑嘎脾气很暴躁,心高气傲,因此经常给尊者带来修忍辱的机会。我们即使在目前尚无能力去仿效,但至少不要拒绝逃避身边出现的修忍机会,抓住每一个违缘损害磨练自己。
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因此,修忍的敌害助缘极为难得,就像出现在穷人家中的如意宝藏一样。他是能助成菩提行的良伴,所以我应该欢喜自己的仇敌。
怨敌损害的修忍对境十分难得,如果这种对境显现在修持菩萨行的修行人面前,那就会如同一个贫穷的人,突然在自己家中发现了如意宝一样,会为之高兴万分,对它极为珍视。初发心的修行人,没有广大财富来布施,也没有广转*轮利益众生的功德,如同贫子一样,无力利济他人。而怨敌前来损害,无异于在我们这些穷子的家中出现了功德如意宝一样,使自己有机会修持安忍,成就广大的菩提资粮。因此,对于那些给自己提供福德宝藏的敌人,我们理应去欢喜对待。
《般若经》中说:“若闻他人之恶语,智者菩萨生欢喜。”格西朗日塘巴也说:“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修大乘菩萨道的行人,在遇到怨害对境时,不但不生畏惧嗔恨,反而生无比的欢喜心。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有别,而是他们能确实知道,这些怨害境能给自己提供十分难得的修忍机会,能给自己带来积累巨大福资粮的福缘,他们确实是自己修持菩萨道中难得的如意宝,如果不依靠这种殊胜对境,就无法找到更好的积资方便。
我们对怨敌有没有这样的认识呢?各自返观自相续,便会明白了。作为修行人,我们与佛陀的教导、与真正的菩萨道修行人,相距还很远。“当喜自敌”、“视敌如宝”,这些不是口号,不是喊一喊就可以了,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乘修行人,必须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在实际行动上毫无勉强地体现出这些。虽然我们许多人的心相续中,烦恼习气深厚,要当下做到这些很困难,但只要自己努力,首先从道理上弄明白,怨敌损害是修行道上难得的逆增上缘,是能得到无尽福德的因缘。有了认识后,不断去加深理解,然后在行动上便可改变自己对怨敌损害的习惯反应,制止嗔恨,自己也就会慢慢从安忍修习中体会到佛法甘露的妙味,对自己的怨敌损害也就能生起欢喜心。我想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相信诸佛菩萨的金刚语,相信对敌生欢喜心而修安忍能得巨大福德,相信自己循之修习,一定会得到成功。《法华经》中说:“大有忍辱力,众生所乐见。”如果自己有了很大的忍辱功德力,那一切众生都会欢喜见你,自己也会恒处安乐之中,这时一切外境都不会引生烦恼痛苦,而是会使安乐增上。即使怨敌来制造损害违缘,你也会生起如遇大宝藏时的欢喜,以慈爱珍惜之心去对待他们。我们许多人虽然目前在面对怨敌损害时,要生起一些嗔恨苦恼,但现在遇到了这样殊胜的妙法,只要能以信心、恒心去修习,这些苦恼黑暗很快就会被欢喜心的光芒一扫而光。
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
安忍功德是敌我共同成就的,所以一切修习安忍的功德果报,首先应当献给我的敌人,因为敌人是修忍的有力助缘。
如果具足了怨敌损害的外缘,我们去修习安忍,一定会迅速成就。当然这种成就有不同的层次,三地菩萨的安忍是圆满的安忍成就,而我们在平时,面对别人的损害不发嗔怒,不去争斗,这也是一种安忍成就。在遇到损害时,自己数数作意修持忍辱,制服我执烦恼而安忍,这样的结果当然会令自己比较满意,那么在修行结束时,我们应回向功德,但这份功德首先应回向给谁呢?我们去公正地分析,这个功德其中有怨敌的一份,也有自己的一份。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修忍的发心与行为,安忍是不会成就的,同样如果没有敌人损害,那修忍辱的机会也不存在,更不用说成就什么功德了。所以,成就忍辱的主要条件应该是外敌损害,要不然,在一个任何人也见不到、碰不着的地方,我们是无法修忍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自己去观想一个怨敌来损害,然后自己宽恕他,这样也可以成就忍辱,但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教过这种方便法,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似乎也没见过这种方法。修持一次安忍,要依靠一个怨恨敌人的损害事件,才能成就我们修安忍的无量功德。因而,这样殊胜的安忍果,应首先奉献给帮助自己修忍的敌人,他们是成就这个福果的大功臣。在前面的内容中讲过,怨敌来损害我,他们不会有什么贤善意乐,以他们自己的发心在此过程中不会得到任何功德,只会得到恶报。因此,如果我是一个能知恩图报的人,理所应当对他生起悲愍,将自己所得的功德回向给他。图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也说:“何人以大贪欲心,夺或令夺我诸财,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大乘佛子在遇到他人抢夺自己的财产受用等伤害时,不但不生嗔,还要了知恩德,将自己的身财受用乃至三世善根都回向给他。
《俱舍论》中阐述了任何一件事的产生,需具足四种因缘。我们成就安忍也是如此,这个过程中敌人是不可缺少的所缘缘(即所缘的助成法),如果没有这个所缘缘,那么修忍的功德无法生起。《妙瓶》中说:农民丰收时,会把庄稼中最好的一份先供养田主;同样,从安忍对境中得到的功德收成,亦应先供养修忍的对境——即损害我们的敌人。怨敌作损害,帮助完成了安忍度的修行,他们实际上是我们的善知识,是菩提道上的善友、大恩人,因而自己给他们回向功德、报答恩德,是合理而且是必需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也有过很多这样的事迹,比如《贤愚经》中说世尊转生为慈力国王时,有五个夜叉食尽了他的血肉,当时菩萨发愿,以后我要用佛法甘露利益你们。因为菩萨知道,五夜叉是他成就布施忍辱度的对境,对修行有很大的助进。虽然凡夫无法像菩萨那样现量见到对怨敌伤害修忍的功德,但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因果。因而我们一定要充满欢喜地对待帮助自己修忍的敌人,真诚地为他们回向、供养善根,这样自己的功德资粮也会增上,以三宝的加持与无欺的善愿因果力,他们也一定能得到利益。
谓无助忍想,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正法修善因。
如果说,仇敌并无助我修忍的意乐,所以他们不值得供奉。那么你也不应该供奉引导解脱的正法,因为正法也没有助你修善的意愿。
有些人辩驳说:对于损害我们的仇敌,供养功德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帮助我们修忍的意乐,既然他没有饶益我的善心,我又凭什么去奉献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善根功德呢?这个理由找得似乎是不错,有很多人面对损害时,也许是这么想的。敌人在损害时,确实可以说他们并没…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