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利益的意乐,然而在世间有许多东西虽然没有利益人的意念,而其客观结果却是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这最明显的莫过于三宝中的法宝。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许多觉悟者,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教法、证法,这些法宝本身并没有分别念,不会去想:“啊,这些众生很可怜,我应去饶益他们。”大家去观察,三藏十二部、戒定慧三学、佛塔、佛像、舍利等,这些都是没有心识的法。如果以某法有没有利益我的心念为标准,去决定自己对其是否供奉的话,那我们对这些都不应去顶礼供奉,甚至连佛陀也不能去供奉。因佛远离了二取分别念,按《宝性论》等经论中所说,佛如虚空远离诸相,是不可思议的智慧尊,不会有利益众生的勤作分别念。所以,按有无利益他人的分别念去决定供奉与否的观点无法成立,也是每一个三宝弟子不会承认的。同样,敌人虽然没有饶益我们的意乐,而在客观上,却是自己忍辱功德的来源,与正法一样是自己的修行所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供奉呢?
谓敌思为害,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云何修安忍?
如果说仇敌有损害我的意乐,所以不应该供养仇敌。如果敌人也像医生对病人一样利益我,那怎会有机会修习安忍呢?
对前面的辩论,有些人又会驳难:仇敌哪儿能与佛法等皈依境相提并论呢,虽然法宝佛像等没有利益我们的分别念,但是也没有损害的意念,而怨敌损害我们时却有嗔害心,所以这个比喻不能成立。仇敌以嗔恚烦恼为因作损害恶业,哪能对他们作供奉呢?
是的,显现上有这个差别,这一点谁都会承认,正法等没有害心,而怨敌对我们有害心。但在此我们并不是辩论这个差别,而是在讨论对无心利益我们的对境是否应该供奉的问题。敌人虽然无有饶益心,而且有害心,但我依之可以修安忍,这种功德谁也无法否定,如果能依之得到功德,它就是有利益的对境。既然怨敌是我们得到功德利乐之境,那么又何必计较他们的害心,而不去供奉感谢呢?
看问题必须从客观规律出发,大家都要知道,每一个法都是依其特定因缘才能产生。比如说,大象要靠热带炎热的气候环境才能健康生存;北极熊要有北极那种冰天雪地的环境才能成长,否则就会死亡;修持六度也是如此,各个法门需要各自相应的产生、发展因缘,才能圆满。而其中的安忍波罗蜜多,需要依靠怨敌损害这种客观的环境,才有可能成就。如果周围的人都像医生照顾病人那样,无微不至地关照,不让我们感到痛苦难受,那样安忍功德怎么可能生起呢?这就像将树苗种在温室里,不让它接受大自然的风霜雨雪,那它绝不会长成结实有用的木材。如果有他人损害苦难的锻炼,安忍波罗蜜多才能有成长圆满的机会,以前金厄瓦格西说过:“世间有安乐和苦难,世人只希望得到安乐,我却相反的希望得到苦难。这为什么呢?因苦难可以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智慧,要是天天过得非常快乐,就好像没有什么修行机会了。”要修安忍,如果有了坚固的发心,在外境上必须要靠一些损害痛苦才行,比如说修法中的苦行,别人诽谤打击等等轮回中的种种苦难,有了这些,自己的安忍力、出离心、菩提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增上。如果自己过的生活像天人一样,感受不到身心痛苦,那么修法不一定会有进展;或者周围人人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一样,以各种善巧方便关照,不让我们感受到一点身心痛苦,没有苦恼要对治,又有什么安忍可修呢?所以大家应从内心了知这些道理,对怨敌嗔害的苦恼生起难得之想,生起真实的欢喜心。
有很多人不愿遭受损害苦恼,因而一心想躲在没人的地方修法。不管你修什么法,达波仁波切说过:真正能对治烦恼才是正法,否则就不是。你躲在家里修生圆次第也罢、颇瓦也罢,如果一点贪嗔烦恼也不能对治,即使你观修颇瓦将头顶开了个大洞,那又有什么希奇呢?有些外道也能在头顶开洞,而且开得比你更大。如果能修习安忍,将我执嗔恨烦恼调伏,那才是真正的稀有成就,人中豪杰。那样不管在什么地方,你都能自在修习,顺利地积累资粮。华智仁波切经常说:“遇到怨敌时,我们必须把《入行论》的忍辱铠甲披上。”我们应该依教奉行,时刻紧披这个铠甲,不然,你突然遇到了敌人的损害,可是《入行论》的忍辱铠甲却忘在家里,那敌人是不会等你回家找铠甲穿上后才进攻你。没有忍辱铠甲,嗔恨烦恼敌的进攻你如何抵挡呢?
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既然要依靠嗔害心强烈的仇敌,我们才能修成坚固的忍辱,所以仇敌是得到安忍功德的根本助因,应该像供奉正法一样去供奉。
综合以上所讲的内容,可得出结论:仇敌的嗔害,是修行人成就安忍的根本助因,而且仇敌嗔害越强烈,所受的苦恼越厉害,忍辱力才能越增上。这就好像我们在钢炉里生火时,如果往钢炉里吹的风越大,那么火势也就会更旺,修安忍时也一样,外敌的嗔害烦恼风吹得越猛,修行人的安忍智慧火也就会更加炽燃。我们去翻阅诸佛菩萨与高僧大德们的传记,要找不依靠怨敌的嗔害而修成安忍的事例,这恐怕是没有的。在《雪山蓝狮子》中有一个公案:以前在藏地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有段时间他发心修习忍辱来对治自己特别强烈的嗔恨烦恼。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在山上找了一个岩洞,于多年中一直不断地修他的“忍辱”,后来一位上师知道了这件事,专程到山上看望这位住洞的修行人,见面后相互作了一些交谈,修行人也谈了自己多年修习“忍辱”的心得,上师静静地听完了他的话,说:“噢,可怜的人,你误入歧途了,你在这种环境中修忍辱波罗蜜,哪会有什么功效呢?”那位修行人听到了这句话,马上就被激怒了:“啊,我在山上修这么多年的苦行,你敢说没有一点用,……。”“现在你看看自己,这就是你多年修持的验证吗?”那位上师的话直接击中了修行人,使他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
大家一定要明白,敌怨损害虽然令我们初学者很难受,然而这是生起安忍功德的必须因素,就像要治愈自己的疴疾、增强体质,必须要服用一些苦味的良药一样。敌害固然不好受,然而却是成就忍德的根本助因,其作用与正法一样能增上我们的功德,理应如同正法一样去供奉。
《妙瓶》在此段落后说:以上已阐述了如何对敌害修忍,于此我们必须以平等心来观待世间八法,方能平息称讥苦乐引生的贪嗔烦恼。《未生怨王忏悔经》中说:“依世间八法不会获得出世间解脱。不愿被利养等世间八法所劫夺,则彼应生起如海智慧。”论中还引用了《学集论》、《亲友书》、《四百论》中的教证,对世间八法的虚幻本质作了剖析。如《四百论》中说:“过去则无乐,未来亦非有,现在亦行性,汝劳竟何为。”世人所谓的安乐在什么时间上可以成立呢?过去的安乐已成虚幻梦景,未来的如同口头计划,亦是不可得到,而当下的法又是刹那刹那生灭迁流不住,这样哪有什么安乐法可享受呢?世人虚妄计执的诸法如同在暗中旋转一点火星时,人们见到的火轮一样,本无而妄见有,这又有何可贪执的呢?
庚三、(恭敬有情)分三:辛一、观想福田而恭敬;辛二、观想佛喜而恭敬;辛三、观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辛一、(观想福田而恭敬):
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佛和众生都是殊胜的福田。经常恭敬供养诸佛与众生的修行人,能圆满二资抵达正觉的彼岸。
大乘佛弟子对众生不但不能嗔恨恼害,而且进一步要以恭敬心去对待。本师释迦牟尼佛曾于《净愿经》中说过:“我依靠众生如来之福田,获得不可思议之功德庄稼。”《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也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如来而为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乘行人要成就佛果,必须依靠众生和诸佛才能积累资粮,这就好像农民要获得粮食,须依赖肥沃的土地去耕种一样。正是因为如此,世尊在许多经典中作过教示,众生和佛在菩萨的修道过程中,都同样是殊胜的福田,故一切希求无上菩提者,应当尊敬众生。
此偈前两句是援引教证来成立这种观点,后两句是从理证上来说明。在佛教史上有许多大乘佛子,他们在修道过程中,恒时恭敬承侍一切众生,同时也恒时恭敬供养十方世界中的如来,依靠这两种殊胜的功德福田,最终成就了自他的圆满利益,这些客观事实是“生佛胜福田”的有力证明。无论去看哪一位成就者,他们都是遵循世尊所指示的真实道,依诸佛如来和广大众生的殊胜福田,圆满福德智慧资粮而成就二利的广大事业。因此,如果我们也想成就二利,必须依照世尊的教导循前人的足迹,对众生与诸佛以平等的恭敬心去承侍。
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就修行所依的助缘来说,佛和众生同等重要。如果敬重诸佛而不敬重众生,这种言教与做法是不应理的。
在大乘行人修持过程中,自初发菩提心到最终圆满佛果,其间诸佛圣尊当然是至关重要的所依助缘,这点我们佛弟子都会了知。但是,很多人却不清楚,除了诸佛圣尊外,三界芸芸众生对修行菩提的作用有何等重要。从修行所依助缘的角度而言,众生与佛作用是相等的,每个修行人都必须平等去尊敬。而许多人不明白这点,只知道尊重佛陀,却不尊重众生,这是非理的观念与行为。
修持佛法的究竟目的,是为了圆满福慧功德,得到圆满二利的佛果。在这个过程中,修行人必须要得到如来的加持,依如来的教导去行持,这一点是根本。但从发心、积资粮、证果位的过程上看,这些过程中众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助缘。在发菩提心时,发心者要如实观行:“为利众生愿成佛!”如果没有众生,发心便无由可起;再者学道积资粮的过程,需要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如果不依靠众生,布施、忍辱、四摄等等,也就无从下手;…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