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28

  ..续本文上一页最后要获得圆满果位时,还是不能离开众生,否则成佛的事业无法圆满。因此,从修法所缘去衡量,诸佛如来和众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修行所缘中须平等重视的助缘。

  如果没有佛陀引导,众生如同迷途于旷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从三界轮回中得到解脱,但如果不依靠众生,那我们菩提树之根就没有了。如《华严经》中说:“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不依众生,谁也无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觉。龙树菩萨也说过:“众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众敬如师。”众生是趋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应当把一切众生与自己的上师一样恭敬承侍。

  有些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他们对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见到都要五体投地顶礼供养,但看到众生时,尤其是见到形象上恶劣的有情,马上就生厌烦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讥谤伤害。这种做法与他们所求的菩提完全背道而驰,也不是佛弟子应有的行径。修学佛法的目的,无非是解脱成就,如果舍弃了修行道中与佛无异的众生功德源,那就会如同只有一个轮子的大车,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进。作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众生,那么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众”,也决不是内教的教法与行为。

  非说智德等,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

  我并非说众生与佛的智慧功德相等,而是由二者都有助成佛果的作用故说二者相等。恭敬有情是成佛之根本助缘,所以说众生和佛是相等的。

  或有人辩驳说:众生虽是福田,但在智慧功德上与如来相差悬殊,怎么能与佛同等去恭敬呢?佛陀如同金刚宝,具足庄严万德,但众生呢,如同瓦砾,遍地都是,这二者的差距如此明显,怎么可能会平等呢?

  此处所说的相等,并不是说众生与佛陀在智慧功德方面相等,而是针对二者在修道中的助道作用而言。《量理宝藏论》中说,所谓的比喻和相似,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否则在广大世界中,哪里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呢?在此也只是就助道作用而言,众生与佛是相等的,因而我们应平等地敬重。如果就本身的功德智慧而言,佛有三身五智、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具足恒河沙数般的无量功德智慧,这些功德众生显然尚未证得。虽然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天壤之别,但从修道的过程上看,这二者都是必须依赖的助缘,都是生长功德的殊胜福田,二者在这点上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平等的。

  在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中,可以看到佛陀在行持菩萨道时是如何恭敬众生的,特别是当他转生为常不轻菩萨时,他将每一个众生都与佛一样去恭敬对待,以此而积聚起巨大的福德资粮。如果一个修持菩萨行的人,对诸佛圣尊非常恭敬随顺,面对众生,却是置之不理或轻蔑不敬,这样的人,他怎么积累福德资粮,怎么会利益众生呢?

  一切菩萨行愿之总集是普贤十大行愿,而十大行愿之一的随顺众生愿中说要于所有的三界众生平等恒时随顺:“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作为菩萨道的行人,如果不能遵守这条根本的准则,那他只能算是相似的修行者或说伪法相者而已。

  怀慈供有情,因彼尊贵故,

  敬佛福德广,亦因佛尊贵。

  心怀慈悲去供养有情的福德无边,那是因为有情是尊贵的悲田;敬信佛陀的福德广大无边,那也是因为佛陀是尊贵的福田。

  在修道过程中,众生与佛一样,具有对积资修行的助进作用与特质。修行人如果心怀大慈大悲去供养承事众生,就会积累广大的福德,如果以恭敬信心承事佛陀,也会有不共的功德。从此过程中去看,二者同样具有尊贵特质,都能增上修行人的功德。如果众生没有这种帮助我们成佛的尊贵特质,就像石头柱子一样,我们去对其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它没有作为殊胜福田的特质,那样一点功德也得不到。而实际不是如此,修行人去敬信供奉佛陀,立即就可得到广大福德,而以慈心去供养有情呢,同样可以积累广大福德,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因果规律。

  关于此偈前两句,其余注释中有不同解释。贾操杰大师的注释中,此偈前两句译为“供慈心者福无量,缘境有情殊胜故”,意为供养具慈等四无量心禅定的有情,能获得无量福德,因他们是殊胜的世间福田。佛经中也说:“谁人供养住慈无量心禅定者,彼功德是不可思议。”此说明住慈无量心的有情有超胜的能力,否则他入定不入定对积累资粮不应有不同。正因他住于殊胜三摩地时有特殊功德,所以我们在此时供养他可迅速积累大福德。《俱舍论》中也说:虽然不是殊胜圣者,但父母、病人、尚未证果之最后有者,与说法之上师,对他们作供养,其功德也不可计量。这些,都证明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凡夫众生也有作为殊胜福田的不共能力。平时,人们对佛陀圣尊作供养,能得到无比的大福德,但对凡夫父母、病人等供养,正因为他们也有不共的特质,我们也可积累起无量的福德,二者在帮助积资这点上无有差别,因此说众生也具尊贵的性质。

  我们大都知道,信仰、供养佛陀三宝,是修行道上积累广大资粮的方法。《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花,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对佛作供养,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点很多人是没什么怀疑的,但对于依靠众生积聚资粮这点却有许多人不太明白。对凡夫众生作恭敬发心,同样能得到广大无边福德资粮,希望大家都能知道。《父子相会经》云:“一切众生界无量,发心功德亦无量。”众生也有帮助积资成佛的尊贵特质,我们理应对众生也与对佛一样平等地恭敬。

  助修成佛故,应许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无边功德海。

  因众生是帮助修行人成佛的因缘,所以在这点上应承认众生与佛是相等的。然而众生的功德完全不能和诸佛的无边功德海相比。

  在“助修成佛”的作用上,众生与佛相等,这点在上偈作了分析。大家都应知道,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而修习大悲,除诸佛圣尊的加持引导外,必须依赖轮回众生这种对境方可生起。文殊菩萨于《伽耶经》中说:“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依利益广大众生的发心、正行,修行人方可积聚广大的福慧资粮而证悟佛果。诸佛如来和众生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既然都是必不可少的助缘,因而要平等地恭敬。大家对此必须以智慧去观察思维,方可生起定解,这个观点在我们相续里如果不扎根,要修行成就,那只是空想而已。有些人可能初次看到“应许生佛等”这句话时,心里有很大的怀疑,但你如果没有对论中的内容仔细抉择,先不必轻率地下结论去否决。经论中的问题需要严密细微地论证抉择,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去下定论:啊,这个观点有点勉强吧,众生有业和烦恼,怎么与清净的佛陀相等呢……。这样胡乱定论,只有造谤法罪而已。所以,大家对这些问题需要细心,以因明、中观的抉择方法来判断,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去自作聪明。本论在此提出“生佛平等”的观点,前后用了八颂,各从不同角度与深度作了剖析,我们循之去反复深入地观修,也一定能得到受用。

  “生佛平等”是在二者助修作用上而言,在本身功德上,二者当然有很大差距,佛陀的无边功德事业众生无法相比。很多佛经中说:“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尽其全力,也不能如实了解测度佛陀功德的千百分之一。”如《抛石经》中说:佛的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子,即使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都充满舍利子那样的智者,其智慧总集起来也不能及佛智的百千万亿分之一。而众生由业和烦恼的缠缚,转生于轮回苦海,福德、智慧贫乏,更无法与佛相比,《实语经》中也说:“戒定慧功德,无人比拟佛。”

  唯佛功德齐,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犹嫌不得足。

  唯有佛陀圆满了最胜的断证功德,若谁具有佛少分功德,就算供以三界内所有的宝物,仍然是不能相称的。

  在解脱道上,唯有佛才圆满了所有的断证功德。《入中论》中说:“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历五道十地证得佛果时,究竟圆满了断证功德,这些功德唯有佛与佛才等,十地菩萨也尚有差距,而其他地道的菩萨、阿罗汉等圣者更是无法可及。佛陀具无量智慧,其教法也高深莫测,如唐太宗阅《瑜伽师地论》后对大臣们说:“佛教广大,犹瞻天瞰海,莫测高深。”现在有些人愚昧无知,根本不知道这点,而将佛与所谓的神相提并论,甚至谤说佛的功德如何如何,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经论教证,对这类邪说也就能彻底破除。

  像佛陀这样的功德大海,谁要是仅仅具足一滴的功德甘露,具足佛陀一毫毛孔中功德之千万亿分之一,有了这样功德的人,那么即使以三界中所有的宝物妙欲去供养他,也是仍嫌不足。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我们都诵过《金刚经》,经中说何人诵习佛陀的教言乃至四句偈等,其功德也是无法思议的,甚至远远超胜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诸佛的善法功德。《华严经》中也说:“倘若见闻佛,获得无量德,灭除一切障。”对这样的功德大海,哪怕仅仅是最微小的一分,用尽一切世间的妙欲去供养,也是不能与之相称的。因为三界宝物再多,也只是有漏而暂时的法,但佛的功德是无漏而究竟的。而实际上每一个有情,都有帮助成就这种功德的能力,以此我们完全应该去恭敬供养有情。

  有情具功德,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应供有情。

  每一位有情,都有引生殊胜佛法的功德,单单因这份名符其实的功德,就完全值得去供养。

  虽从自证功德方面说,佛与众生有很大的差别,但众生也具有很深奥的能力,这就是——能引生殊胜的佛法功德。要成就佛果功德大海,必须依赖众生助缘,依靠众生特殊的助道能力,修行人方可顺利成就发心…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