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後要獲得圓滿果位時,還是不能離開衆生,否則成佛的事業無法圓滿。因此,從修法所緣去衡量,諸佛如來和衆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修行所緣中須平等重視的助緣。
如果沒有佛陀引導,衆生如同迷途于曠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從叁界輪回中得到解脫,但如果不依靠衆生,那我們菩提樹之根就沒有了。如《華嚴經》中說:“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不依衆生,誰也無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衆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衆敬如師。”衆生是趨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應當把一切衆生與自己的上師一樣恭敬承侍。
有些人不明白這些道理,他們對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見到都要五體投地頂禮供養,但看到衆生時,尤其是見到形象上惡劣的有情,馬上就生厭煩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譏謗傷害。這種做法與他們所求的菩提完全背道而馳,也不是佛弟子應有的行徑。修學佛法的目的,無非是解脫成就,如果舍棄了修行道中與佛無異的衆生功德源,那就會如同只有一個輪子的大車,無論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進。作爲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爲規範,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衆生,那麼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衆”,也決不是內教的教法與行爲。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雲等;
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我並非說衆生與佛的智慧功德相等,而是由二者都有助成佛果的作用故說二者相等。恭敬有情是成佛之根本助緣,所以說衆生和佛是相等的。
或有人辯駁說:衆生雖是福田,但在智慧功德上與如來相差懸殊,怎麼能與佛同等去恭敬呢?佛陀如同金剛寶,具足莊嚴萬德,但衆生呢,如同瓦礫,遍地都是,這二者的差距如此明顯,怎麼可能會平等呢?
此處所說的相等,並不是說衆生與佛陀在智慧功德方面相等,而是針對二者在修道中的助道作用而言。《量理寶藏論》中說,所謂的比喻和相似,是從某一特定的方面而言,否則在廣大世界中,哪裏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事物呢?在此也只是就助道作用而言,衆生與佛是相等的,因而我們應平等地敬重。如果就本身的功德智慧而言,佛有叁身五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具足恒河沙數般的無量功德智慧,這些功德衆生顯然尚未證得。雖然在本身功德上二者有天壤之別,但從修道的過程上看,這二者都是必須依賴的助緣,都是生長功德的殊勝福田,二者在這點上並沒有高下之分,而是平等的。
在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中,可以看到佛陀在行持菩薩道時是如何恭敬衆生的,特別是當他轉生爲常不輕菩薩時,他將每一個衆生都與佛一樣去恭敬對待,以此而積聚起巨大的福德資糧。如果一個修持菩薩行的人,對諸佛聖尊非常恭敬隨順,面對衆生,卻是置之不理或輕蔑不敬,這樣的人,他怎麼積累福德資糧,怎麼會利益衆生呢?
一切菩薩行願之總集是普賢十大行願,而十大行願之一的隨順衆生願中說要于所有的叁界衆生平等恒時隨順:“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作爲菩薩道的行人,如果不能遵守這條根本的准則,那他只能算是相似的修行者或說僞法相者而已。
懷慈供有情,因彼尊貴故,
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心懷慈悲去供養有情的福德無邊,那是因爲有情是尊貴的悲田;敬信佛陀的福德廣大無邊,那也是因爲佛陀是尊貴的福田。
在修道過程中,衆生與佛一樣,具有對積資修行的助進作用與特質。修行人如果心懷大慈大悲去供養承事衆生,就會積累廣大的福德,如果以恭敬信心承事佛陀,也會有不共的功德。從此過程中去看,二者同樣具有尊貴特質,都能增上修行人的功德。如果衆生沒有這種幫助我們成佛的尊貴特質,就像石頭柱子一樣,我們去對其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它沒有作爲殊勝福田的特質,那樣一點功德也得不到。而實際不是如此,修行人去敬信供奉佛陀,立即就可得到廣大福德,而以慈心去供養有情呢,同樣可以積累廣大福德,這是誰也否認不了的因果規律。
關于此偈前兩句,其余注釋中有不同解釋。賈操傑大師的注釋中,此偈前兩句譯爲“供慈心者福無量,緣境有情殊勝故”,意爲供養具慈等四無量心禅定的有情,能獲得無量福德,因他們是殊勝的世間福田。佛經中也說:“誰人供養住慈無量心禅定者,彼功德是不可思議。”此說明住慈無量心的有情有超勝的能力,否則他入定不入定對積累資糧不應有不同。正因他住于殊勝叁摩地時有特殊功德,所以我們在此時供養他可迅速積累大福德。《俱舍論》中也說:雖然不是殊勝聖者,但父母、病人、尚未證果之最後有者,與說法之上師,對他們作供養,其功德也不可計量。這些,都證明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凡夫衆生也有作爲殊勝福田的不共能力。平時,人們對佛陀聖尊作供養,能得到無比的大福德,但對凡夫父母、病人等供養,正因爲他們也有不共的特質,我們也可積累起無量的福德,二者在幫助積資這點上無有差別,因此說衆生也具尊貴的性質。
我們大都知道,信仰、供養佛陀叁寶,是修行道上積累廣大資糧的方法。《法華經》中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花,供養于畫像,漸見無數佛。”對佛作供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點很多人是沒什麼懷疑的,但對于依靠衆生積聚資糧這點卻有許多人不太明白。對凡夫衆生作恭敬發心,同樣能得到廣大無邊福德資糧,希望大家都能知道。《父子相會經》雲:“一切衆生界無量,發心功德亦無量。”衆生也有幫助積資成佛的尊貴特質,我們理應對衆生也與對佛一樣平等地恭敬。
助修成佛故,應許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因衆生是幫助修行人成佛的因緣,所以在這點上應承認衆生與佛是相等的。然而衆生的功德完全不能和諸佛的無邊功德海相比。
在“助修成佛”的作用上,衆生與佛相等,這點在上偈作了分析。大家都應知道,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而修習大悲,除諸佛聖尊的加持引導外,必須依賴輪回衆生這種對境方可生起。文殊菩薩于《伽耶經》中說:“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爲依。”依利益廣大衆生的發心、正行,修行人方可積聚廣大的福慧資糧而證悟佛果。諸佛如來和衆生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既然都是必不可少的助緣,因而要平等地恭敬。大家對此必須以智慧去觀察思維,方可生起定解,這個觀點在我們相續裏如果不紮根,要修行成就,那只是空想而已。有些人可能初次看到“應許生佛等”這句話時,心裏有很大的懷疑,但你如果沒有對論中的內容仔細抉擇,先不必輕率地下結論去否決。經論中的問題需要嚴密細微地論證抉擇,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下定論:啊,這個觀點有點勉強吧,衆生有業和煩惱,怎麼與清淨的佛陀相等呢……。這樣胡亂定論,只有造謗法罪而已。所以,大家對這些問題需要細心,以因明、中觀的抉擇方法來判斷,不要以自己的分別念去自作聰明。本論在此提出“生佛平等”的觀點,前後用了八頌,各從不同角度與深度作了剖析,我們循之去反複深入地觀修,也一定能得到受用。
“生佛平等”是在二者助修作用上而言,在本身功德上,二者當然有很大差距,佛陀的無邊功德事業衆生無法相比。很多佛經中說:“一切凡夫、阿羅漢、菩薩盡其全力,也不能如實了解測度佛陀功德的千百分之一。”如《抛石經》中說:佛的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子,即使是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都充滿舍利子那樣的智者,其智慧總集起來也不能及佛智的百千萬億分之一。而衆生由業和煩惱的纏縛,轉生于輪回苦海,福德、智慧貧乏,更無法與佛相比,《實語經》中也說:“戒定慧功德,無人比擬佛。”
唯佛功德齊,于具少分者,
雖供叁界物,猶嫌不得足。
唯有佛陀圓滿了最勝的斷證功德,若誰具有佛少分功德,就算供以叁界內所有的寶物,仍然是不能相稱的。
在解脫道上,唯有佛才圓滿了所有的斷證功德。《入中論》中說:“如淨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複勤行,于色界頂證靜位,衆德究竟無與等。”曆五道十地證得佛果時,究竟圓滿了斷證功德,這些功德唯有佛與佛才等,十地菩薩也尚有差距,而其他地道的菩薩、阿羅漢等聖者更是無法可及。佛陀具無量智慧,其教法也高深莫測,如唐太宗閱《瑜伽師地論》後對大臣們說:“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測高深。”現在有些人愚昧無知,根本不知道這點,而將佛與所謂的神相提並論,甚至謗說佛的功德如何如何,如果我們能掌握一些經論教證,對這類邪說也就能徹底破除。
像佛陀這樣的功德大海,誰要是僅僅具足一滴的功德甘露,具足佛陀一毫毛孔中功德之千萬億分之一,有了這樣功德的人,那麼即使以叁界中所有的寶物妙欲去供養他,也是仍嫌不足。這並不是誇大其詞,我們都誦過《金剛經》,經中說何人誦習佛陀的教言乃至四句偈等,其功德也是無法思議的,甚至遠遠超勝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珍寶供養諸佛的善法功德。《華嚴經》中也說:“倘若見聞佛,獲得無量德,滅除一切障。”對這樣的功德大海,哪怕僅僅是最微小的一分,用盡一切世間的妙欲去供養,也是不能與之相稱的。因爲叁界寶物再多,也只是有漏而暫時的法,但佛的功德是無漏而究竟的。而實際上每一個有情,都有幫助成就這種功德的能力,以此我們完全應該去恭敬供養有情。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
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每一位有情,都有引生殊勝佛法的功德,單單因這份名符其實的功德,就完全值得去供養。
雖從自證功德方面說,佛與衆生有很大的差別,但衆生也具有很深奧的能力,這就是——能引生殊勝的佛法功德。要成就佛果功德大海,必須依賴衆生助緣,依靠衆生特殊的助道能力,修行人方可順利成就發心…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