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29

  ..續本文上一頁、六度四攝等菩薩行,成就圓滿的佛果功德。

  衆生幫助修行人證悟佛果,在形式上當然不會像佛那樣,作爲修行人的主動促進、引導力量,但是衆生也有其不共之處,他們能作爲修行人的所緣境,有力助進修行人的向道之心與修持,使修持者得以積累資糧,圓滿斷證功德。《華嚴經》中也說過,衆生是菩提樹王之根,菩薩以大悲甘露澆灌這個根本,方可成就如來花果。以衆生這份實實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至心恭敬供養禮贊,如果對此不予以足夠的重視,那麼我們的菩提大樹就會無有根機,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得到證悟成就的果實。

  佛和衆生在幫助修行人成就方面,相輔相成而缺一不可,在此意義上,對衆生恭敬、供養,恒時隨順都是應當的。如果衆生沒有這種能力,那麼佛陀爲什麼會說以隨順衆生、六度萬行而成就佛果呢?凡夫衆生表面上看來很卑微,尤其是造損害惡業的怨敵,表面看來非常惡劣,然而在實際上這些都是幫助修行人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裏面卻有著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實際的功用,那麼這不是一般的愚癡,而是斷毀解脫功德致命的愚癡行爲!

  辛二、(觀想佛喜而恭敬):

  無僞衆生親,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諸佛是衆生無僞的親友,唯一關心的就是利益衆生。因此,除了令諸佛所護念的有情歡喜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報答佛恩呢?

  修行人爲了報答佛恩,令諸佛生起歡喜,最好的方法就是令有情生起歡喜心,因爲諸佛如來顯現于世間,其唯一願行就是利益衆生,救度衆生出離叁界輪回。佛已證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叁界衆生如唯一愛子,龍樹大士在《親友書》中稱佛陀爲日親,其意是指佛陀的慈悲光明如同陽光一樣普灑一切有情,是一切衆生的無僞無偏至親之導師。世間的親友,只是以自己貪愛心出發,而偏愛著親友眷屬,這種親情是自私而不可靠的。淨除一切無明煩惱,證得無二實相,能以平等利他心去救度一切有情的佛陀,才是世間一切衆生的無偏親友。

  佛陀爲叁界衆生的無偏至親,唯一依怙,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衆生。恰美仁波切在《極樂願詞》中說,佛陀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衆生的心,乃至對衆生的一刹那分別念,佛陀也在慈悲關注著。佛陀如是時刻不離地在加持乃至化身爲微塵利濟著衆生,這份恩情無論用怎樣的言說,也無法表達。如果佛陀在以前沒有以無偏利益一切衆生的發心去捐軀獻命,以種種難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賜給衆生甘露法藥,那衆生只有無限期地沈迷于輪回黑暗之中。而我們現在走上菩提大道,見到解脫安樂的曙光,這完全是佛的恩德。若要報恩,那麼除了依教奉行,盡力利益衆生,讓衆生得到安樂外,還有沒有報恩的方法呢?確實是沒有的。佛陀已圓滿了福德智慧一切功德,如同金輪聖王在世間受用一切無缺,凡夫卻如同乞丐一樣,要用其它方法去供養報答佛恩,根本報答不了。這點我們應該明白吧,金輪王哪會需要乞丐的一點財物受用呢!但是諸佛視叁界衆生如同愛子,而願他們都離苦得樂,修行人如果在這方面去努力,盡一切力量讓佛的愛子歡喜,那麼佛陀一定會感到欣慰,這才是報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嚴經》中說:“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將成佛度盡衆生的心願,去付諸實際行動,供奉微塵數的諸佛,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報佛恩德。

  大家想想,如果某人對自己有大恩德,而他對自己的愛子特別慈愛,如果損害了他的愛子,那他怎麼會歡喜呢?有許多人對這個道理似乎不明白,他們對佛陀非常尊敬,口口聲聲要報答佛的救度之恩,然而在實際行動中,卻是對佛的愛子——叁界衆生處處不滿,甚至生嗔惱害,這樣怎麼能算是知恩報恩的人呢?有無量衆生正陷于煩惱痛苦之中,而只要我們伸出雙手,就可以使很多衆生擺脫一些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報佛恩。明白了這點後,希望大家真正能從內心生起恭敬有情、安忍衆生損惱的心念!

  利生方足報,舍身入獄佛,

  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衆善。

  既然只有用利益衆生才足以報答,爲衆生舍身以及入無間地獄的諸佛之恩德,那麼就算我受到了衆生無故的傷害,亦應當安忍無怨,廣行諸善。

  佛陀爲了利益衆生,曾修過無數次的舍身苦行。在轉生爲月光國王時,他發心將自己的頭施舍給別人,當時他說:“我于鹿野苑已經上千次布施過自己的頭。”爲了衆生的安樂,佛陀毫不顧惜自己最珍貴的身體、生命。爲了衆生的利益,世尊也曾以自己願入地獄的決心去代衆生受苦,如世尊在轉生爲大悲商主時,爲了不讓短矛黑者造殺業而墮落地獄,以無邊的大悲勇氣,甯願自己去代受地獄之苦,也不願讓短矛黑者去造殺死五百名菩薩的惡業。在《大乘密意經》中說:“不畏地獄,不求生天,不爲己身,而求解脫。”世尊在因地所有努力,其唯一目的就是爲了解脫與利益一切衆生,哪怕是面對地獄,也毫不畏懼,而不是爲了自己生天與自身的安樂。佛陀以如是難行苦行,令諸有緣從輪回迷網中蘇醒過來,對這份無比的大恩德,除了奉行佛的教言去利益衆生,去實現佛的唯一心願,其余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報答。

  因此,作爲佛陀的後學者,無論受到衆生什麼樣的傷害,也不能忘記這點。爲報答佛的恩德,不管受到何種違緣折磨,也不能對衆生造惡業,以嗔恨煩惱去對待他們,而是應以忍辱回向善根等善法去利益他們。以德報怨,是佛弟子的基本行爲准則。大家對此從理論上也許都能懂,但在實際行動中,能不能做到這點呢?各位請詳細觀察自相續,也應從內心作好准備。我們雖然暫時不能像佛陀當年那樣舍身去利益衆生,但遇到衆生的打罵傷害時,如果自己有堅定的誓願,而且能時刻牢記,不讓自己的無明惡習發作,那麼要修持安忍並非有很大困難,對衆生的清淨善心也能生起來。但很多人總執著有實實在在的自我、他人損害等,內心稍覺不悅,就認爲這是他人外境的過錯,以此而導致許多沖突。假如人人都能學好這些安忍的修法,那麼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許多問題也就會自然地平息了。

  諸佛爲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癡驕慢我,何不侍衆生?

  尊貴的怙主諸佛爲了利樂有情,尚且不惜自身;愚癡的我,爲何這麼傲慢,不去像仆役一樣恭敬承侍衆生呢?

  諸佛是叁界衆生最尊貴的怙主,但他們乃至在輪回未盡、衆生未空之前,始終不顧一切財産、眷屬乃至身命善根等,只要能讓衆生得到利益,這一切沒有一種舍不下的。但一般的凡夫雖然非常卑微低下,對衆生卻非常驕慢,也非常自私悭吝。衆生很需要的東西,自己即使有很多,卻還是舍不得布施;衆生很需要幫助之處,自己即使有能力,也會袖手旁觀,還自以爲尊貴,自己不能爲衆生服務,而只能讓衆生爲自己服務,這都是愚癡無明覆心的表現。佛陀作爲叁界的最上導師,其福慧功德之尊、威勢之大,凡夫衆生相比之下無異于是螢光對日月。但佛陀以叁界應供之尊貴身份,尚不惜爲衆生謀利而奉獻身心一切,我們如此卑微的凡夫修行人,又有何可驕慢之處,有什麼理由不像奴仆一樣去恭敬承事衆生呢?追究其原因,無非是無明愚癡在作怪而已。大家都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親自做過許多爲大衆服務的工作,如爲病人清洗,參加染衣、製袈裟等集體勞動,後來的高僧大德們也是如此,雖然他們福慧圓滿,但在任何人前沒有傲慢,一生中勤勤懇懇,爲衆生的利益而鞠躬盡瘁、舍生忘死。我們無論去看任何一位高僧大德,他們在衆生面前都沒有居功自恃的表現,而是以“恒爲衆人仆”的態度來對待衆生,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凡夫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如是恭敬衆生呢?藏族人有句民諺說:“人越愚癡,就會越傲慢。”凡夫由于愚昧無知,驕慢煩惱的作祟,總以一種自高自大的態度去對待衆生。平時不但沒有爲衆生服務的思想,在遭受到傷害時,更以爲這是衆生“犯上作亂”,他們這些小人物竟然敢傷害我這樣的“大人”,于是便勃然大怒,大發嗔惱。

  作爲大乘佛法的學人,現在必須要把這個根本問題弄清楚,在心相續中建立恭敬衆生、舍棄自身利益衆生的信念。爲求自利而害衆生是世俗小人的作法,而犧牲自我爲大衆謀利,這是大乘修行人基本的行爲准則。凡夫沈溺在輪回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如果大家現在還不放開這條輪回之索,幹什麼都以自我爲中心:我的修行,我的學習,我的解脫,我的成就,我的事業……。有這種想法,那就證明你還沒有趣入大乘。希望諸位在這個基礎的利他心上多下功夫,不要總以自我圓滿爲中心,如果有一種忘我利他的精神,天龍護法都會恭敬護持,周圍的人也會尊敬你,許多事情自然會圓滿,並不需要你去刻意追求。

  《學集論》中說:“我屬于衆生,所以自己乃至擦拭身體等行爲,都應爲利益衆生所需而作。”在座諸位都發過菩提心,也都是屬于衆生的,既然都發過這樣的誓言,于實際行動中,應當如法地去承事衆生。這就好像自己爲了衣食利益已經與某人立下了契約,去做他人的仆役,那麼自己肯定要去老老實實地爲他們服務;我們也都是爲了自他成佛的大利益,而將自身獻給了所有的衆生,因而自己也應像諸佛菩薩學習,斷除傲慢愚癡,以“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精神,爲衆生的利益而不惜自身一切去努力,以此報答諸佛的大恩。

  衆樂佛歡喜,衆苦佛傷悲,

  悅衆佛愉悅,犯衆亦傷佛。

  衆生幸福快樂,諸佛也就會示現歡喜,如果衆生遭受苦害,諸佛就會悲傷難過。因此我們使衆生歡喜,諸佛也會歡喜,倘若惡意侵害有情,也就傷害了諸佛。

  諸佛聖尊視一切衆生如同愛子,如果愛子享受安樂,身心歡悅,諸佛對此也會示現歡喜,如果衆生受到苦害憂惱,諸佛也會爲之悲傷。布布達論師在講義中說:“衆生供養佛陀也好,砍殺佛陀也好,在實相上這一切都是平等的,佛陀…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