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會有差異分別之心,但在顯現上,佛陀也有歡喜、也有悲傷。”這一點,在《百業經》、《賢愚經》、《百喻經》等經典中,都可以看到,在律藏中,也可看到佛與眷屬們談話時,有時佛生起歡喜心,贊歎比丘們的功德;有時佛也表現出不滿,指責弟子們的過失;有時候,衆生爲造惡業的果報成熟,而痛苦哭泣時,佛也會斥責:“造惡業時,你高高興興,現在受果報時,你還有什麼哭的。”
如果要報答佛恩,得到佛的慈悲智慧加持,唯一辦法就是讓佛生起歡喜心,如果佛不歡喜,那麼我們沒有其它辦法得到加持。比如說,我們在上師前要求得加持與智慧,就要讓上師對自己生起歡喜心。上師在本性上與佛陀一樣,不會有歡喜不歡喜的分別心,但是在緣起顯現中,上師也會有歡喜與悲傷,這點也可很明顯地看到。如果弟子令上師生歡喜心,那上師相續中慈悲智慧就會在弟子相續中生起,高僧大德們的成就史中都可以說明這點。並不是上師一點也不高興,弟子秘密地祈禱上師,就可以得到很多加持。當然,讓上師生歡喜,並不是要你在表面上下功夫,一天到晚去虛僞地甜言蜜語,這種做法沒有任何實義,也不會得到什麼加持。要讓上師生起歡喜,應該以如法善巧行爲精進地奉行上師言教,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加持。
要讓諸佛聖尊生起歡喜心,我們只有斷除一切傷害惡業去饒益衆生。當然,饒益衆生讓衆生生歡喜的方法有很多,我想這些方法中,放生是人人可行且收效大的方法。《佛說罵意經》中說:“造百所寺,不如活一人。”藕益大師也說過:“殺生即殺自性佛,放生即放自性佛。”平時我們也聽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佛塔)”的說法,這些都闡明了放生的功德。哪怕我們只挽救一個有情的生命,諸佛菩薩、上師本尊們也會爲之而生歡喜心,這一點沒任何疑問。從佛教史來看,曆代的大成就者對放生非常重視,爲了解救衆生的生命,他們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換取。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他在五祖前接法後,曾在嶺南的獵人隊中隱居十六年,雖然身處凶蠻的獵人群中,他卻不顧自身安危,總將網罟中的野獸放跑;天臺智者大師曾買下了東海六百裏海灘與西湖作爲禁捕放生的地方。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也特別引教證說:“世尊所說一切有爲善法中,救有情命勝利極大。”大家可以推想:一個臨死的有情得到大悲救護時,內心的欣慰快樂自是不待言說,那麼諸佛聖尊對此也就會生起很大歡喜心,而解救者以此善行,一定會得到諸佛聖尊的加持與護念。我想今年開持明法會時,應當發動全國各地的居士舉行大規模放生活動,一方面讓放生者也得到持明法會的功德,另一方面,在神變月所作的功德能增上十萬倍,所以現在大家在心中就要有個計劃,諸佛聖尊也一定會生歡喜心,加持我們生起功德。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
若傷諸有情,雲何悅諸佛?
全身上下烈火熾燃的人,縱然給他所有欲樂享受,心裏也不會有快樂;同樣,如果傷害衆生,還有什麼辦法能讓諸佛生歡喜呢?
如果自己遍身著火,這時即使有人將世間所有美妙的欲樂給我們享受,比如說天衣妙食、天樂弦歌、美妙園林等等,此時我們會不會生起快樂呢?根本不會的,這時心裏除痛苦焦灼外,什麼興趣都不會有。同樣,如果有人一邊傷害衆生的身心,一邊還可不可以用一些方法使諸佛高興呢?這也是不可能的,華智仁波切說過:如果殺害衆生,以血肉供養本尊聖衆,其實就如同在母親前殺死她的獨子,然後以兒子的血肉供養母親一樣,這樣一切大悲智慧尊都會悶絕,哪裏還有可能生什麼歡喜心呢?現在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做法,殺生血祭,以衆生的生命去換取財富修塔造廟等等,這種做法其實只是造惡業而已,根本不會得到什麼功德。佛在《月燈經》中問阿難:“比如一個人從頭到腳,熾燃大火,其人尚未熄滅灼燒痛苦前,別人讓他享受五種妙欲,想讓他快樂,結果會怎麼樣呢?”阿難尊者回答說:“此人根本不可能享用什麼欲妙的。”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同樣,菩薩看見叁惡道衆生遭受種種痛苦時,也不會生起一點歡喜心。”所以自己如果對衆生的痛苦不聞不問,不去解救與利益,甚至還去傷害他們,那麼無論采取什麼方法,諸佛聖尊也是不會生歡喜心的。大家在舉行佛事活動時,對此一定要注意,如果這些活動要連累到一些衆生遭受傷害,那麼這種活動不辦也許要好一點。要不然,你等于一邊在諸佛身上點火,一邊還說什麼弘法利生報佛恩,自欺欺人,諸佛聖尊是不會生歡喜心的。
無論修持何種法門,自己的發心如果不是爲解救衆生痛苦、利益衆生,那麼諸佛肯定不會生歡喜心。在自己遭受到他人損害時,作爲想得到諸佛提攜加持的人,大家更要牢記,千萬不可去以怨報怨,對他人作損害惡業,否則,你無法讓佛歡喜而得佛加持,趨入正道。有些人可能會想:所謂“衆生歡喜佛歡喜,衆生痛苦佛也傷悲”只是一種不了義之談,佛不可能有高興傷悲的感情吧,因爲佛已將能取所取全部消融于法界了,哪會有苦樂分別呢?這種想法是一種邪見。一方面,我們的智慧肯定超過不了寂天菩薩,他所抉擇的觀點也就不可能由一般人隨隨便便去否決;另一方面,佛陀要隨順所化衆生的相續而顯現。從這個角度來說,喜憂的顯現也就肯定會有。大家對此必須詳細深入地抉擇,不要生類似的邪見,法王如意寶說過:“如果自相續中抱著邪見不放,不管你依止哪位上師學哪部論典,也沒有意義。”
因昔害衆生,令佛傷心懷,
衆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由于我在往昔傷害過衆生,使悲愍衆生的諸佛傷心難過,所有這一切罪過,我今天都發露忏悔,祈求諸佛慈悲寬恕。
我們漂泊輪回的過程中,因無明煩惱覆心,昧于因果取舍,在煩惱惡緣催動下,自己曾傷害過許多衆生;有時自己雖然知道不能造惡業,但對治力非常微薄,抵擋不住造惡業的習氣,仍是不由自主地造了很多傷害惡業。大家回想自己在今生的所作所爲,對這點便會有所了知。我們這一代人出生的年代很惡濁,小時候聞不到佛法,也沒有善知識教導,在無明習氣催動下,對衆生作過身體上傷害,也作過語言上的中傷,有時在心裏報以嗔恨,造了各種各樣的惡業。現在通過善知識的開導,自己福德力的感召,遇到了這樣殊勝的論典,以此而知道了損害衆生會令諸佛聖尊悲傷,而自己在往昔都造過不少令諸佛聖尊悲傷的這種惡業。現在既然都想求諸佛生歡喜心加持自己趨入解脫正道,所以,今天老老實實地在諸佛聖尊前,把能回憶與不能回憶的所有損害惡業,全部發露忏悔,祈求聖尊們的寬恕。
這些文字不是僅僅在口頭上滑過去就行了,每個人都應從內心深處去想想,不要說無始世以來造的業,自己在即生中傷害過的衆生就有多少?吵嘴打罵、殺生害命……短短幾十年中,讓諸佛傷心悲痛的事幹了多少啊!自己幹了這麼多讓佛菩薩不歡喜的事,如果不忏除,還想得到加持解脫,怎麼有可能呢?現在應當在聖尊前痛切地發露,誠懇地忏悔,祈求大慈大悲的聖尊寬恕與加持。如果自己能懇切地忏悔,罪業一定會清淨,聖尊們也會寬恕加持。在《宋高僧傳》中,記載著唐代真表法師的公案,法師出生的家族世代都以打獵爲生,在年輕時,他也精于此道,捕殺過不少野獸。但後來因緣成熟,他對自己的殺生惡業生起了很大的懊悔,于是舍棄一切去出家,但出家遇到了違緣,于是他很堅定地到森林中,自除須發出家。此後,他一面痛切地忏悔前業,一面祈禱彌勒菩薩親自爲他傳戒。如是不吃不睡經過了幾個七日七夜的精進修持,首先面見了地藏菩薩,最後爲他的至誠所感,彌勒菩薩也親自顯現,給他授了戒,並賜給天杖和天缽。唐代曆史上,在人間持天杖的出家人只有真表法師一人吧。我想如果每個人都有真表法師那樣的信心與精進力,罪業就一定會得到清淨,諸佛聖尊也會非常歡喜地賜予悉地。
忏悔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修行見解境界很高,可以用觀想諸法實相,以如夢如幻觀契入空性的方法來忏悔,這是甚深而有力的修法。在《涅槃經》中,記載著阿阇世王的公案。阿阇世王嗔心非常嚴重,甚至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之後他患上了難忍的疾病,到處求醫也無法治愈。這時世尊爲他宣說了甚深空性的法門,使他了達了罪性本空,以無相忏悔的方法忏除了相續中的業結,他在證悟時說:“無因亦無果,無生即不滅,此名大涅槃,聞者破諸結。”《淨業經》中也記有一位比丘,與一位優婆夷破了淫戒,之後又將她丈夫毒死了。犯了淫戒、殺戒兩項重罪後,比丘生起了很猛烈的後悔心,他離開原來的住地,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位菩薩,得到諸法如幻如虛空的觀修法,通過精進修持,證悟了能所雙亡一切如幻的境界。本師釋迦牟尼佛出世時,曾親口說過此比丘已徹淨業障,已成就了佛果,號寶月如來。實相忏悔是有力而且了義的忏悔法門,但這種方法需要一定的空性見解力,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只是相似地觀修一個如空瓶內的空,並無多大的作用。此時如果以真誠的懊悔心或四種對治力來修忏悔,這樣效果會好得多。總之,我們各自要量力而行,盡最大的努力去忏悔傷害惡業,要不然,得不到諸佛聖尊的寬恕,自己想成就解脫也就如同求空中樓閣。
爲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
任他踐吾頂,甯死悅世主。
爲了讓如來歡喜,我從現在起,發誓不作傷害衆生的惡業,而且要積極地利益世間,哪怕衆生踐踏我的頭頂,至死我也要安忍,令世間的怙主高興。
忏悔宿罪後,還應發堅定的誓言,今後不再重犯錯誤,斷絕一切損害衆生的惡業,而做世間衆生的忠實奴仆,精勤于利樂有情的善法。爲了從輪回中解脫,必須要實現這樣的誓言而令諸佛生喜,加持自相續中生起大悲智慧。諸佛聖尊在千百萬劫中,曆盡艱辛修行的唯一目的,就是爲了成辦衆生的安樂,如果後人隨同諸佛聖尊的願行,盡力滿…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