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度四摄等菩萨行,成就圆满的佛果功德。
众生帮助修行人证悟佛果,在形式上当然不会像佛那样,作为修行人的主动促进、引导力量,但是众生也有其不共之处,他们能作为修行人的所缘境,有力助进修行人的向道之心与修持,使修持者得以积累资粮,圆满断证功德。《华严经》中也说过,众生是菩提树王之根,菩萨以大悲甘露浇灌这个根本,方可成就如来花果。以众生这份实实在在的助成佛果之功德,完全值得至心恭敬供养礼赞,如果对此不予以足够的重视,那么我们的菩提大树就会无有根机,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得到证悟成就的果实。
佛和众生在帮助修行人成就方面,相辅相成而缺一不可,在此意义上,对众生恭敬、供养,恒时随顺都是应当的。如果众生没有这种能力,那么佛陀为什么会说以随顺众生、六度万行而成就佛果呢?凡夫众生表面上看来很卑微,尤其是造损害恶业的怨敌,表面看来非常恶劣,然而在实际上这些都是帮助修行人成就一切功德之因,如同核桃,表面凹凸不平很不好看,但里面却有着美味可口的果仁。如果只看表面,而失去其实际的功用,那么这不是一般的愚痴,而是断毁解脱功德致命的愚痴行为!
辛二、(观想佛喜而恭敬):
无伪众生亲,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
诸佛是众生无伪的亲友,唯一关心的就是利益众生。因此,除了令诸佛所护念的有情欢喜外,还有什么方法能报答佛恩呢?
修行人为了报答佛恩,令诸佛生起欢喜,最好的方法就是令有情生起欢喜心,因为诸佛如来显现于世间,其唯一愿行就是利益众生,救度众生出离三界轮回。佛已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三界众生如唯一爱子,龙树大士在《亲友书》中称佛陀为日亲,其意是指佛陀的慈悲光明如同阳光一样普洒一切有情,是一切众生的无伪无偏至亲之导师。世间的亲友,只是以自己贪爱心出发,而偏爱着亲友眷属,这种亲情是自私而不可靠的。净除一切无明烦恼,证得无二实相,能以平等利他心去救度一切有情的佛陀,才是世间一切众生的无偏亲友。
佛陀为三界众生的无偏至亲,唯一依怙,他唯一所行的便是利益众生。恰美仁波切在《极乐愿词》中说,佛陀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众生的心,乃至对众生的一刹那分别念,佛陀也在慈悲关注着。佛陀如是时刻不离地在加持乃至化身为微尘利济着众生,这份恩情无论用怎样的言说,也无法表达。如果佛陀在以前没有以无偏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去捐躯献命,以种种难行苦行而成就佛果,赐给众生甘露法药,那众生只有无限期地沉迷于轮回黑暗之中。而我们现在走上菩提大道,见到解脱安乐的曙光,这完全是佛的恩德。若要报恩,那么除了依教奉行,尽力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到安乐外,还有没有报恩的方法呢?确实是没有的。佛陀已圆满了福德智慧一切功德,如同金轮圣王在世间受用一切无缺,凡夫却如同乞丐一样,要用其它方法去供养报答佛恩,根本报答不了。这点我们应该明白吧,金轮王哪会需要乞丐的一点财物受用呢!但是诸佛视三界众生如同爱子,而愿他们都离苦得乐,修行人如果在这方面去努力,尽一切力量让佛的爱子欢喜,那么佛陀一定会感到欣慰,这才是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楞严经》中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将成佛度尽众生的心愿,去付诸实际行动,供奉微尘数的诸佛,这才能算是修行人的真正报佛恩德。
大家想想,如果某人对自己有大恩德,而他对自己的爱子特别慈爱,如果损害了他的爱子,那他怎么会欢喜呢?有许多人对这个道理似乎不明白,他们对佛陀非常尊敬,口口声声要报答佛的救度之恩,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对佛的爱子——三界众生处处不满,甚至生嗔恼害,这样怎么能算是知恩报恩的人呢?有无量众生正陷于烦恼痛苦之中,而只要我们伸出双手,就可以使很多众生摆脱一些痛苦,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明白了这点后,希望大家真正能从内心生起恭敬有情、安忍众生损恼的心念!
利生方足报,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亦当行众善。
既然只有用利益众生才足以报答,为众生舍身以及入无间地狱的诸佛之恩德,那么就算我受到了众生无故的伤害,亦应当安忍无怨,广行诸善。
佛陀为了利益众生,曾修过无数次的舍身苦行。在转生为月光国王时,他发心将自己的头施舍给别人,当时他说:“我于鹿野苑已经上千次布施过自己的头。”为了众生的安乐,佛陀毫不顾惜自己最珍贵的身体、生命。为了众生的利益,世尊也曾以自己愿入地狱的决心去代众生受苦,如世尊在转生为大悲商主时,为了不让短矛黑者造杀业而堕落地狱,以无边的大悲勇气,宁愿自己去代受地狱之苦,也不愿让短矛黑者去造杀死五百名菩萨的恶业。在《大乘密意经》中说:“不畏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世尊在因地所有努力,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解脱与利益一切众生,哪怕是面对地狱,也毫不畏惧,而不是为了自己生天与自身的安乐。佛陀以如是难行苦行,令诸有缘从轮回迷网中苏醒过来,对这份无比的大恩德,除了奉行佛的教言去利益众生,去实现佛的唯一心愿,其余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报答。
因此,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无论受到众生什么样的伤害,也不能忘记这点。为报答佛的恩德,不管受到何种违缘折磨,也不能对众生造恶业,以嗔恨烦恼去对待他们,而是应以忍辱回向善根等善法去利益他们。以德报怨,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大家对此从理论上也许都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能不能做到这点呢?各位请详细观察自相续,也应从内心作好准备。我们虽然暂时不能像佛陀当年那样舍身去利益众生,但遇到众生的打骂伤害时,如果自己有坚定的誓愿,而且能时刻牢记,不让自己的无明恶习发作,那么要修持安忍并非有很大困难,对众生的清净善心也能生起来。但很多人总执着有实实在在的自我、他人损害等,内心稍觉不悦,就认为这是他人外境的过错,以此而导致许多冲突。假如人人都能学好这些安忍的修法,那么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许多问题也就会自然地平息了。
诸佛为有情,尚且不惜身,
愚痴骄慢我,何不侍众生?
尊贵的怙主诸佛为了利乐有情,尚且不惜自身;愚痴的我,为何这么傲慢,不去像仆役一样恭敬承侍众生呢?
诸佛是三界众生最尊贵的怙主,但他们乃至在轮回未尽、众生未空之前,始终不顾一切财产、眷属乃至身命善根等,只要能让众生得到利益,这一切没有一种舍不下的。但一般的凡夫虽然非常卑微低下,对众生却非常骄慢,也非常自私悭吝。众生很需要的东西,自己即使有很多,却还是舍不得布施;众生很需要帮助之处,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会袖手旁观,还自以为尊贵,自己不能为众生服务,而只能让众生为自己服务,这都是愚痴无明覆心的表现。佛陀作为三界的最上导师,其福慧功德之尊、威势之大,凡夫众生相比之下无异于是萤光对日月。但佛陀以三界应供之尊贵身份,尚不惜为众生谋利而奉献身心一切,我们如此卑微的凡夫修行人,又有何可骄慢之处,有什么理由不像奴仆一样去恭敬承事众生呢?追究其原因,无非是无明愚痴在作怪而已。大家都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亲自做过许多为大众服务的工作,如为病人清洗,参加染衣、制袈裟等集体劳动,后来的高僧大德们也是如此,虽然他们福慧圆满,但在任何人前没有傲慢,一生中勤勤恳恳,为众生的利益而鞠躬尽瘁、舍生忘死。我们无论去看任何一位高僧大德,他们在众生面前都没有居功自恃的表现,而是以“恒为众人仆”的态度来对待众生,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凡夫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如是恭敬众生呢?藏族人有句民谚说:“人越愚痴,就会越傲慢。”凡夫由于愚昧无知,骄慢烦恼的作祟,总以一种自高自大的态度去对待众生。平时不但没有为众生服务的思想,在遭受到伤害时,更以为这是众生“犯上作乱”,他们这些小人物竟然敢伤害我这样的“大人”,于是便勃然大怒,大发嗔恼。
作为大乘佛法的学人,现在必须要把这个根本问题弄清楚,在心相续中建立恭敬众生、舍弃自身利益众生的信念。为求自利而害众生是世俗小人的作法,而牺牲自我为大众谋利,这是大乘修行人基本的行为准则。凡夫沉溺在轮回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执,如果大家现在还不放开这条轮回之索,干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我的修行,我的学习,我的解脱,我的成就,我的事业……。有这种想法,那就证明你还没有趣入大乘。希望诸位在这个基础的利他心上多下功夫,不要总以自我圆满为中心,如果有一种忘我利他的精神,天龙护法都会恭敬护持,周围的人也会尊敬你,许多事情自然会圆满,并不需要你去刻意追求。
《学集论》中说:“我属于众生,所以自己乃至擦拭身体等行为,都应为利益众生所需而作。”在座诸位都发过菩提心,也都是属于众生的,既然都发过这样的誓言,于实际行动中,应当如法地去承事众生。这就好像自己为了衣食利益已经与某人立下了契约,去做他人的仆役,那么自己肯定要去老老实实地为他们服务;我们也都是为了自他成佛的大利益,而将自身献给了所有的众生,因而自己也应像诸佛菩萨学习,断除傲慢愚痴,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众生的利益而不惜自身一切去努力,以此报答诸佛的大恩。
众乐佛欢喜,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犯众亦伤佛。
众生幸福快乐,诸佛也就会示现欢喜,如果众生遭受苦害,诸佛就会悲伤难过。因此我们使众生欢喜,诸佛也会欢喜,倘若恶意侵害有情,也就伤害了诸佛。
诸佛圣尊视一切众生如同爱子,如果爱子享受安乐,身心欢悦,诸佛对此也会示现欢喜,如果众生受到苦害忧恼,诸佛也会为之悲伤。布布达论师在讲义中说:“众生供养佛陀也好,砍杀佛陀也好,在实相上这一切都是平等的,佛陀…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