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足一切衆生的無害心願,成辦他們的利益,那麼諸佛菩薩一定會生起歡喜心。很多人在以前不了解這點,不知道如何才能讓聖尊生歡喜而賜予加持,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個大蘋果,供一朵很好看的花,甚至在看見供品上有小蟲時,馬上就夾起來扔出去,不管它死活,認爲這樣佛菩薩肯定會高興。實際上這是對諸佛聖尊最大的傷害,這種供養也沒有意義。我們在修行時,如果自己表面上善法的行爲對衆生有害,則勞而無功,也是讓諸佛聖尊不悅之因,護法善神也會因此而遠離。因此,從現在開始,要以利益衆生作爲自己的修行中心,斷除一切傷害衆生的惡業,盡心盡力去饒益衆生。這個誓言一定要堅定,不管遇到何種違緣,也不能改變,即使衆生在頭頂上踐踏,用盡一切辦法來損害,也要有甯死而不違誓言的決心與行爲。自己在堅定的安忍中即使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在輪回中爲貪嗔惡業多少次地死去了,然而爲自他沒帶來任何安樂果,如果自己願行一致,在修習安忍中獻出生命,諸佛菩薩一定會爲此而生喜,加持我們趨入解脫的安樂大道。在文革時期,我所熟悉的一位修行人在挨批時,他默默念著這個偈頌,提醒自己堅定誓言,結果平靜地忍耐下來,積累了很大的資糧。一九八六年本師釋迦牟尼佛初轉*輪日(六月初四),上師如意寶在一千多名僧衆前將這個偈頌念了叁遍,當時上師如意寶說:“我從現在開始發這個願,明年到五臺山在文殊菩薩面前,也要發這個願:從現在開始,即使所有的衆生踐踏在我頭上,我也不傷害他們,而以慈悲心來對待他們,以此讓諸佛菩薩生歡喜心。”後來上師如意寶在弘法利生過程中,比如整頓佛教,開取伏藏等事件中,雖然有些人對上師造違緣惡業,但上師堅持了這個誓言,沒有對他人做不利的事。作爲上師的弟子,我們雖不能原原本本地像上師那樣去做,但至少也應有仿效的意願,要不然,就像父親很有智慧,而兒子特別愚笨,那樣太不相應了,也給父親丟臉。
在《般若經》中講過一個比喻:一個主人經常打罵折磨家中的女仆,女仆因爲害怕主人殺死她,一點也不敢反對。同樣,一切大乘菩薩害怕因衆生而斷滅自己的解脫慧命,也應如同女仆恭敬主人一樣去恭敬衆生。大家返觀自心,看看自己能否做到這點呢?恐怕大多數人都有困難,因而大家都要盡最大努力調伏自心,向這個標准靠攏,如果有了堅定決心,那你的修行已踏上了成功的第一步。
大悲諸佛尊,視衆猶如己,
生佛既同體,何不敬衆生?
大慈大悲的諸佛聖尊,觀視衆生就像自己一樣。既然有情在體性上與佛無二無別,那麼我們爲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諸佛聖尊是悲智雙運的究竟成就者,由堅固地熏修自他平等及互換的大悲法門,將叁界衆生悉攝爲自體,對衆生的悲苦喜樂,諸佛聖尊當作自己的悲苦喜樂去對待。因而大乘行人在證悟佛果後,他們唯一所求的便是給衆生拔苦濟樂,將利樂衆生完全當作自己的本份,與一般人平時保護愛惜自己一樣去護惜衆生。由修習自他平等交換等法門,將衆生的身體當作自體,而能感受到衆生的苦樂,對此有些人可能有點難以想象。然而,諸法皆是緣起,以大悲發心的緣起力,這點完全可以做到。阿底峽尊者有一位上師叫仁慈瑜伽,在給弟子們傳法時,見戶外有人用石頭打狗,由無僞大悲心的催動,尊者對那條狗自然生起了代受石擊痛苦的心念,在那條狗的背部被石頭擊中的那一刹那,他口中發出了痛苦的喊叫而從法座上跌落下來,弟子們檢查他的身體時,發現背部腫起了一塊傷痕。這樣的事迹,在大乘修行人之中有許多,而悲智圓滿的佛陀,對衆生的痛苦又怎麼會不能感受呢?佛雖無二取分別執念,然以其不雜現見諸法差別的盡所有智,對所有衆生的苦樂更能清晰了知。悲心圓滿的諸佛聖尊們都視衆生如自己,如果有人對衆生修安忍等利樂善法,他們怎麼不會生起極大喜心而賜予加持呢?
諸佛聖尊以智慧現見叁界衆生的本體與佛完全無異,而生無緣的同體大悲。從現相上說,衆生都是未來的佛,而在實相上,每個衆生都具有如來藏,都具足如來的功德莊嚴,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成道時說:“無一衆生不具如來智慧德相。”在《大方廣如來藏經》中說:“佛觀衆生類,悉有如來藏。”大家去翻閱大乘經典,這類教證不勝枚舉。既然在現相、實相中,衆生即是佛,本體與佛完全無異,那麼作爲叁寶弟子,就必須要去恭敬供養。要不然,你連皈依的基本學處都無法做到,又談何修行佛法、解脫呢?
悅衆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安忍怨害、利樂衆生能使如來歡喜,能成辦自己的利益,也能消除世間衆生的痛苦,因此我要恒常修習安忍。
如果自己恭敬衆生,安忍他們所作的任何傷害,而且以慈悲心去利益,使他們得到滿足歡喜,諸佛聖尊因此必定會生起欣悅。這個過程中,遇害不嗔的忍辱是基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以慈愛、恭敬對待衆生,以善法滿足他們的種種無害心願而使他們悅樂,諸佛聖尊就一定會生起歡喜心,加持我們迅速趨入大安樂的彼岸。
利益衆生、修習安忍能圓滿修行人的福慧資糧,能成辦暫時與究竟的事業。因爲如果有安忍力,許多暫時的事業也就能順利成辦,宿罪也能藉之斷除;有堅固的安忍功德,自己所積累的資糧才能不爲嗔恨煩惱所毀,而福智二資也能迅速增上圓滿,使暫時和究竟的自利得到成辦。在修習安忍時,一方面我們能調伏自相續,另一方面,也能使衆生得到利益。在此過程中,通過叁寶的加持眷護與自己發菩提心的加持力,世間衆生的種種疾病、戰爭等天災人禍,乃至他們後世的惡趣苦果,都能消除。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通過修安忍苦行,使無數衆生得到了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滅除了無量違緣痛苦。明朝的憨山大師被充軍流放到海南島時,當地正值大瘟疫,百姓十室九空,大師安忍著種種身心的損害,坐在累累屍骸中,堅持修法,而使疫情頓然消除無迹,這樣的公案,也許大家都知道不少。
令佛喜、成自利、除世間苦,正是每個修行人的所求,而這些利益的來源都是安忍。因此,我們要圓滿二利,一定要勵力于安忍度的修習。
辛叁、(觀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譬如大王臣,雖傷衆多人,
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複,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緣。
譬如國王屬下的大臣,雖然傷害了很多人,但有遠見、識時務的人,縱然有力量也不會嗔怒報複,因爲他們知道仇敵不只是一個人的力量,國王的威勢就是他的依靠。
遭到衆生的損害時,應以長遠目光去觀察,想想自己去恭敬安忍或去嗔害報複,這兩種做法的利害得失,如是叁思而後行,方是智者的做法。而不能像那些愚夫魯莽行事,以致于一步失足,而萬劫遺恨。爲了形象地說明這點,作者在此舉了一個王臣傷人而智士不報複的譬喻。在世間,大國王的權勢很大,他們手下有一些大臣眷屬,禀性粗惡,經常肆無忌憚地傷害平民百姓,這種稱爲奸臣、惡臣的人在曆史上也屬常見,即使在所謂的民主社會裏,也是難免發生這種事件。在遭受到這種無辜的傷害時,一般人肯定是很憤怒,也不願接受,但是如果是有遠見的人,縱然此時他有能力去抗爭報複那些傷害他的大臣,然而他卻不會這麼去貿然行事。所謂“識時務者爲俊傑”,他們會審時度勢,認識到這些大臣背後有國王的勢力,有國王作爲後盾靠山,明智者誰會去跟這樣的大勢力作鬥而自討苦吃呢?你們在家也大都有類似的經曆吧,有些人在參加工作過程中,受過一些人的欺負,雖然對方只是一個小頭目,各方面的能力也比不上自己,但作爲下屬,卻只有忍氣吞聲而已,因爲對方背後的勢力,自己肯定是惹不起。你們有些人在家時很莽撞,不管叁七二十一,遇到一點小事就要與別人爭鬥,結果只有是一敗塗地,獎金、工資、住房等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損害。而明智的人能冷靜而妥善地處理這些關系,保護自己不受這些損害。
安忍修行與這些譬喻也有相似之處。在受到傷害時,雖然傷害者力單勢孤,可以輕易地戰勝他、報複他,然而應該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考慮到對方背後的勢力與靠山。
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悲佛與獄卒,吾敵衆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樣,傷害我的仇敵縱然力單勢孤,我也不應輕易報複,因爲慈愛衆生的佛陀和懲治罪行的獄卒,都是仇敵的依怙。所以,我應該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樣,恒常隨順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歡喜。
同樣的道理,修行人在遭受怨敵損害時,雖然仇敵的力量很弱小,表面看上去他們也沒有什麼靠山後臺,但是作爲修行人,也不能輕視他們,應從更深層次去觀察,謹慎從事。對待任何事情,必須全面地考慮,如果你認爲仇敵本身不堪一擊,表面上看來,又不會有什麼大勢力幫助,就可以去輕視對方,去擊敗壓倒對方,那就會鑄下大錯。比如說蚊虻蚤虱等小含生,它們在你身上叮咬,而你覺得它們弱小無助,便肆無忌憚地報複殘害它們;對那些小老鼠、兔子等小旁生或一些力弱勢孤的人,有些人也是如此,只要對方稍有讓自己感到不滿的行爲,馬上便要報複,根本不考慮這樣做的結果,這樣會導致讓自己長劫遺恨的惡果。
因爲在每一個有情身後,都有大慈大悲的諸佛,以及懲治罪惡的閻羅獄卒。諸佛聖尊視叁界衆生如同慈母視獨子,無時無刻不在關照護念著,本師釋迦牟尼佛曾說過:“誰人害衆生,等同傷害我,若有嗔害行,豈屬吾弟子?”如是嚴厲譴責那些損害衆生的行爲。假如對弱小的有情去報複傷害,無疑違逆傷害了諸佛聖尊,那自己解脫成佛的希望也無疑會落空。所以,如果能考慮到損害弱小仇敵的行爲,會招致如此大的不良後果,沒有誰願意去這樣做,這層意義比較容易明白。
然而閻羅獄卒是仇敵的依怙,這是什麼意思呢?造嗔害惡業的人,將招感墮地獄惡趣的果報。殘害衆生的人死後,其魂識會被勾置…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