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31

  ..续本文上一页足一切众生的无害心愿,成办他们的利益,那么诸佛菩萨一定会生起欢喜心。很多人在以前不了解这点,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圣尊生欢喜而赐予加持,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个大苹果,供一朵很好看的花,甚至在看见供品上有小虫时,马上就夹起来扔出去,不管它死活,认为这样佛菩萨肯定会高兴。实际上这是对诸佛圣尊最大的伤害,这种供养也没有意义。我们在修行时,如果自己表面上善法的行为对众生有害,则劳而无功,也是让诸佛圣尊不悦之因,护法善神也会因此而远离。因此,从现在开始,要以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修行中心,断除一切伤害众生的恶业,尽心尽力去饶益众生。这个誓言一定要坚定,不管遇到何种违缘,也不能改变,即使众生在头顶上践踏,用尽一切办法来损害,也要有宁死而不违誓言的决心与行为。自己在坚定的安忍中即使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在轮回中为贪嗔恶业多少次地死去了,然而为自他没带来任何安乐果,如果自己愿行一致,在修习安忍中献出生命,诸佛菩萨一定会为此而生喜,加持我们趋入解脱的安乐大道。在文革时期,我所熟悉的一位修行人在挨批时,他默默念着这个偈颂,提醒自己坚定誓言,结果平静地忍耐下来,积累了很大的资粮。一九八六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初转*轮日(六月初四),上师如意宝在一千多名僧众前将这个偈颂念了三遍,当时上师如意宝说:“我从现在开始发这个愿,明年到五台山在文殊菩萨面前,也要发这个愿:从现在开始,即使所有的众生践踏在我头上,我也不伤害他们,而以慈悲心来对待他们,以此让诸佛菩萨生欢喜心。”后来上师如意宝在弘法利生过程中,比如整顿佛教,开取伏藏等事件中,虽然有些人对上师造违缘恶业,但上师坚持了这个誓言,没有对他人做不利的事。作为上师的弟子,我们虽不能原原本本地像上师那样去做,但至少也应有仿效的意愿,要不然,就像父亲很有智慧,而儿子特别愚笨,那样太不相应了,也给父亲丢脸。

  在《般若经》中讲过一个比喻:一个主人经常打骂折磨家中的女仆,女仆因为害怕主人杀死她,一点也不敢反对。同样,一切大乘菩萨害怕因众生而断灭自己的解脱慧命,也应如同女仆恭敬主人一样去恭敬众生。大家返观自心,看看自己能否做到这点呢?恐怕大多数人都有困难,因而大家都要尽最大努力调伏自心,向这个标准靠拢,如果有了坚定决心,那你的修行已踏上了成功的第一步。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大慈大悲的诸佛圣尊,观视众生就像自己一样。既然有情在体性上与佛无二无别,那么我们为何不敬重有情怙主呢?

  诸佛圣尊是悲智双运的究竟成就者,由坚固地熏修自他平等及互换的大悲法门,将三界众生悉摄为自体,对众生的悲苦喜乐,诸佛圣尊当作自己的悲苦喜乐去对待。因而大乘行人在证悟佛果后,他们唯一所求的便是给众生拔苦济乐,将利乐众生完全当作自己的本份,与一般人平时保护爱惜自己一样去护惜众生。由修习自他平等交换等法门,将众生的身体当作自体,而能感受到众生的苦乐,对此有些人可能有点难以想象。然而,诸法皆是缘起,以大悲发心的缘起力,这点完全可以做到。阿底峡尊者有一位上师叫仁慈瑜伽,在给弟子们传法时,见户外有人用石头打狗,由无伪大悲心的催动,尊者对那条狗自然生起了代受石击痛苦的心念,在那条狗的背部被石头击中的那一刹那,他口中发出了痛苦的喊叫而从法座上跌落下来,弟子们检查他的身体时,发现背部肿起了一块伤痕。这样的事迹,在大乘修行人之中有许多,而悲智圆满的佛陀,对众生的痛苦又怎么会不能感受呢?佛虽无二取分别执念,然以其不杂现见诸法差别的尽所有智,对所有众生的苦乐更能清晰了知。悲心圆满的诸佛圣尊们都视众生如自己,如果有人对众生修安忍等利乐善法,他们怎么不会生起极大喜心而赐予加持呢?

  诸佛圣尊以智慧现见三界众生的本体与佛完全无异,而生无缘的同体大悲。从现相上说,众生都是未来的佛,而在实相上,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时说:“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德相。”在《大方广如来藏经》中说:“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大家去翻阅大乘经典,这类教证不胜枚举。既然在现相、实相中,众生即是佛,本体与佛完全无异,那么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要去恭敬供养。要不然,你连皈依的基本学处都无法做到,又谈何修行佛法、解脱呢?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安忍怨害、利乐众生能使如来欢喜,能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消除世间众生的痛苦,因此我要恒常修习安忍。

  如果自己恭敬众生,安忍他们所作的任何伤害,而且以慈悲心去利益,使他们得到满足欢喜,诸佛圣尊因此必定会生起欣悦。这个过程中,遇害不嗔的忍辱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以慈爱、恭敬对待众生,以善法满足他们的种种无害心愿而使他们悦乐,诸佛圣尊就一定会生起欢喜心,加持我们迅速趋入大安乐的彼岸。

  利益众生、修习安忍能圆满修行人的福慧资粮,能成办暂时与究竟的事业。因为如果有安忍力,许多暂时的事业也就能顺利成办,宿罪也能藉之断除;有坚固的安忍功德,自己所积累的资粮才能不为嗔恨烦恼所毁,而福智二资也能迅速增上圆满,使暂时和究竟的自利得到成办。在修习安忍时,一方面我们能调伏自相续,另一方面,也能使众生得到利益。在此过程中,通过三宝的加持眷护与自己发菩提心的加持力,世间众生的种种疾病、战争等天灾人祸,乃至他们后世的恶趣苦果,都能消除。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通过修安忍苦行,使无数众生得到了暂时与究竟的安乐,灭除了无量违缘痛苦。明朝的憨山大师被充军流放到海南岛时,当地正值大瘟疫,百姓十室九空,大师安忍着种种身心的损害,坐在累累尸骸中,坚持修法,而使疫情顿然消除无迹,这样的公案,也许大家都知道不少。

  令佛喜、成自利、除世间苦,正是每个修行人的所求,而这些利益的来源都是安忍。因此,我们要圆满二利,一定要励力于安忍度的修习。

  辛三、(观想害利之果而恭敬):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缘。

  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有远见、识时务的人,纵然有力量也不会嗔怒报复,因为他们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遭到众生的损害时,应以长远目光去观察,想想自己去恭敬安忍或去嗔害报复,这两种做法的利害得失,如是三思而后行,方是智者的做法。而不能像那些愚夫鲁莽行事,以致于一步失足,而万劫遗恨。为了形象地说明这点,作者在此举了一个王臣伤人而智士不报复的譬喻。在世间,大国王的权势很大,他们手下有一些大臣眷属,禀性粗恶,经常肆无忌惮地伤害平民百姓,这种称为奸臣、恶臣的人在历史上也属常见,即使在所谓的民主社会里,也是难免发生这种事件。在遭受到这种无辜的伤害时,一般人肯定是很愤怒,也不愿接受,但是如果是有远见的人,纵然此时他有能力去抗争报复那些伤害他的大臣,然而他却不会这么去贸然行事。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们会审时度势,认识到这些大臣背后有国王的势力,有国王作为后盾靠山,明智者谁会去跟这样的大势力作斗而自讨苦吃呢?你们在家也大都有类似的经历吧,有些人在参加工作过程中,受过一些人的欺负,虽然对方只是一个小头目,各方面的能力也比不上自己,但作为下属,却只有忍气吞声而已,因为对方背后的势力,自己肯定是惹不起。你们有些人在家时很莽撞,不管三七二十一,遇到一点小事就要与别人争斗,结果只有是一败涂地,奖金、工资、住房等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损害。而明智的人能冷静而妥善地处理这些关系,保护自己不受这些损害。

  安忍修行与这些譬喻也有相似之处。在受到伤害时,虽然伤害者力单势孤,可以轻易地战胜他、报复他,然而应该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考虑到对方背后的势力与靠山。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我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同样的道理,修行人在遭受怨敌损害时,虽然仇敌的力量很弱小,表面看上去他们也没有什么靠山后台,但是作为修行人,也不能轻视他们,应从更深层次去观察,谨慎从事。对待任何事情,必须全面地考虑,如果你认为仇敌本身不堪一击,表面上看来,又不会有什么大势力帮助,就可以去轻视对方,去击败压倒对方,那就会铸下大错。比如说蚊虻蚤虱等小含生,它们在你身上叮咬,而你觉得它们弱小无助,便肆无忌惮地报复残害它们;对那些小老鼠、兔子等小旁生或一些力弱势孤的人,有些人也是如此,只要对方稍有让自己感到不满的行为,马上便要报复,根本不考虑这样做的结果,这样会导致让自己长劫遗恨的恶果。

  因为在每一个有情身后,都有大慈大悲的诸佛,以及惩治罪恶的阎罗狱卒。诸佛圣尊视三界众生如同慈母视独子,无时无刻不在关照护念着,本师释迦牟尼佛曾说过:“谁人害众生,等同伤害我,若有嗔害行,岂属吾弟子?”如是严厉谴责那些损害众生的行为。假如对弱小的有情去报复伤害,无疑违逆伤害了诸佛圣尊,那自己解脱成佛的希望也无疑会落空。所以,如果能考虑到损害弱小仇敌的行为,会招致如此大的不良后果,没有谁愿意去这样做,这层意义比较容易明白。

  然而阎罗狱卒是仇敌的依怙,这是什么意思呢?造嗔害恶业的人,将招感堕地狱恶趣的果报。残害众生的人死后,其魂识会被勾置…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