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阎罗黑殿,公正严厉的黑白判官便会依他的恶业,作出判决,让狱卒们以种种酷刑惩罚他。如果对仇敌作嗔害恶业,在死后要招致阎罗狱卒的惩罚,这不就等于是得罪仇敌的依怙而受害吗?到时成百上千的狱卒拿着刀锯劈割、用沸腾的铁水浇灌……,这些可怕的后果,都是在世时为非作歹损害众生的恶行所招致。那时候,如果时间可以倒回来,让自己重新选择,是安忍仇敌的损害,还是对仇敌嗔害报复,我想没有人会选择后者吧。
仇敌的力量虽弱小,然而只要能考虑到他们背后的依怙,明白自己如不安忍而生嗔报复,将远离诸佛的加持,招致地狱狱卒的折磨痛苦。举手投足间,为自己带来这样的严重后果,对此怎能轻忽而不慎重取舍呢?因此,能真正了解这些因果利害得失的修行人,一定会像白衣平民遭受君王的压迫而不发怒,而且还会常处卑下之位去承事君王一样,去恭恭敬敬地对待仇敌与一切众生,恒时随顺承事,使他们生起欢喜心。
对众生恭敬修安忍或相反去做,这两种做法所招致的利害得失,如果能明白,那么对众生的恭敬心与安忍心就一定会生起。有些人外表上对别人也有一些恭敬心,但只是限于对高位者,或者是出于有所求而行,这不是真正的恭敬心与安忍,也没有真正的意义。大乘修行人的恭敬、安忍,应是对每个众生发自内心的平等恭敬、慈爱,是出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善法。各位扪心自问:面对仇敌伤害时,自己是否有利益他的善心,是否能将他如恩人、善知识一样恭敬,平时是否能想到饶益或嗔恨他们的利害关系呢?经常如是去反问自己,即可明了自己修心的效验,明白自己与大乘菩萨的差距。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残暴的君王无论怎么生气,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狱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
对修行者来说,自己对众生的安忍恭敬,要远远超过平民百姓对暴君的小心承事,为什么呢?因为恼乱众生的后果远比恼乱暴君的后果严重。历史上有许多暴君,对待下属非常凶残,如果有人使他不悦,马上便会遭受到种种酷刑的迫害,比如说车裂炮烙、五马分尸之类,这类刑罚令人非常痛苦。可是,人间的痛苦毕竟有限,如果与地狱比起来,从痛苦的程度与受苦时间等各方面上去看,人间的苦可以说微不足道。人间暴君如何嗔怒,也只能是给人们加以人间痛苦的折磨,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一段,他用尽种种方法,也不能将人推落地狱受痛苦。但是,如果我们嗔害恼乱众生,这个后果却非常严重。造嗔害恶业的人,死后立即为凶暴的阎罗狱卒捆缚,投入烈火熊熊的地狱,于千万亿年中,遭受人间无法想象的酷刑,无有片刻停顿之时。《正法念处经》中说,杀害一众生,将堕地狱受半劫的痛苦,另外还要遭受五百次生命为他人所杀的痛苦。龙树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世间有情所感受,地狱饿鬼及旁生,所有种种无边苦,皆由损害有情生。”损害有情的果报是如此严重,但奇怪的是一般人对冒犯权威却是如此地害怕,而对损害众生却一点也不在乎。两者所得的果报如此悬殊,但我们对轻微的眼前苦害十分害怕,对将来的大痛苦毫不介意,这完全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所致。
如果能了解这些因果,那有谁愿意去损害有情,受三恶趣的苦果呢?我们既然明白了这些因果利害,在修道过程中,应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损害众生。应将每个众生都观为威势无比的君王,自己恒处卑位而恭敬谨慎承事,对他们的任何伤害都无有怨言而安忍。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同样,使一个有权势的国王最高兴,也不能赐给我成佛的安乐;但是取悦众生,最后一定可以圆满无上正觉。
恼害众生有上述严重的恶报,相反如果利益众生,取悦众生,其利益却无法思议,远非取悦人间君主所得能比。世间有很多人费尽心机,甚至不择一切手段,去取悦君主,以便得到一些好处,但是,即使能让一个君主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所得又有多少呢?从历史上看,很多人为皇帝勤勤恳恳,不分昼夜地操劳,甚至弃身命不顾地为皇帝效劳,这样历尽艰辛,所得到的最多只不过是“位列三公”而已。到了最后,两脚一蹬,命归黄泉,尽抛在世的荣华富贵而赤身赴往后世。人间君主所赐的财产、地位,确实很有限度,很多世间智士对此也是弃之如粪土。不要说人间君主,就是帝释梵天等尊主,他们的赏赐也很有限。佛陀在因地修菩萨行时,帝释天多次为菩萨的善行所感动,要赏赐菩萨,但菩萨要求能利益三界众生的菩提功德时,帝释天只有告之对此无能为力。不要说圆满二利的功德,就是小乘见道果,大乘资粮道果位,尽三界国王与天神的所有力量,也无法办到。但如果我们努力修习善法,去利益悦乐众生,那么在众生的殊胜福田中,可以积累起广大的福德资粮,也可以生起殊胜的智慧,最终圆满二资,证悟佛果。龙树菩萨说:“未舍诸众生,获得佛菩提。”如果不舍弃众生,通过精勤饶益众生的修行,决定会获取无上菩提果。这种悦乐众生所得的成就,尽三界所有国王、天神的能力,也望尘莫及,权衡之下,我们理应去恭敬承事、悦乐众生,其努力程度应远远超过世人恭敬取悦国王的努力。
对初学者,以传讲佛法等方法去利乐众生的能力不是很大。但是,利乐众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自己真心诚意去解救即将被杀的旁生,那么得到解救的生灵一定会生起极大的欢喜,这在有漏的善法中功德最大,也是人人可行的方法。莲池大师说过,如果自己没有财力去放生,随喜他人的放生功德,赞叹放生功德,劝别人放生等等,也可得到很大的福德。在放生时,念一些经咒加持所放生的有情,对它们的利益更是很大。《度狗经》中记载着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沙弥在化缘路上,见到一个屠夫准备杀一条小狗,小沙弥见到小狗惊恐求饶的惨状,生起了大悲心,便请求屠夫不要杀害小狗,但屠夫没有理会这个要求,小沙弥没有办法,只好为小狗念经回向。依靠回向的功德,小狗死后马上转生为一位施主家中的男孩。男孩长大后,有一次又遇到了托钵化缘的那位沙弥,而且马上记起了前世的情景,认出了前世的恩人。当时男孩特别感激,在沙弥面前皈依三宝,后来证得不退菩提果位。从这则公案中可以看出,念经回向对旁生的利益确实很大,只要遇到旁生有情,希望大家为它们念一些佛菩萨的名号、经咒,给它们回向功德,这样能使它们得到利益,我们自己也可积聚资粮。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为什么我还看不出,取悦有情产生的巨大善果呢?取悦有情,能在未来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誉等荣耀。
世间有些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根识现量感知;有些事情,虽然不能亲自见到,可是通过比量或者圣教量,也可以清楚了知。在菩提道中,依众生修安忍,以种种方法施予利乐,让他们生起欢喜心,这些善行所带来的果报,通过现量、比量、圣教量都可以知道:取悦有情可圆满修行人的资粮、消尽罪障,现前证悟二无我的智慧。对此每个想成就的人,应反复思维、观察,没有必要假装不知道而不去如是奉行。假如不能对此生起定解,精勤利益众生,那么菩提果便与自己无缘。
如果有殊胜因缘,通过对众生非常强烈的大悲饶益心,自己在短时间内就会圆满很大的功德,现前证悟。比如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弥勒本尊十二年都无成果,最后却因为一刹那强烈的大悲心,弥勒菩萨亲自现前,赐予悉地。对众生的慈悲饶益,不仅能使修行者得到成就,暂时在世间也可享受由此而生的无比声誉、富饶的财产与众生的敬重等等,有许多安乐荣耀。《学集论》中说:“令众生快乐是一切暂时与究竟安乐之因。”如果有利乐众生的因,那么自己必定会有安乐果,这不用问有神通的瑜伽士,也不用打卦算命,比如说我们现在安住于喇荣山沟,能依止上师修学殊胜的佛法,吃、穿、住样样都具足,快乐无忧,这就证明了自己前世做得不错,给予过他人很多安乐。那么来世,也不用找人卜算如何,各自观察自己是不是能修持安忍,能否利乐有情等等,便会很明白。
永明延寿大师在出家前,曾被判处过斩首的死刑,在刑场上他很高兴,一点畏惧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自己救过很多生命,又对阿弥陀佛具足真诚的信心,死后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脱离此方苦海,去享受无比的大安乐,哪能不为此高兴呢!他对因果不虚有如是坚定的信心,所以在生死之际能如此洒脱,而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呢?恐怕有些困难吧。正是因为对因果不虚,不能具足如是的坚定信心,自己对善业恶业的取舍一直不能坚定,不能如说奉行佛菩萨的教言,以此而至今尚未解脱。如果对因果能坚信,那我们听闻到损害与利乐众生的利害后,也一定能为了今生来世,宁死也不损害任何众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菩萨。《百喻经》中记有一个沙门,去一个施主家应供。那位施主特别富裕,有一颗价值高昂的宝珠。那位沙门到他家后,施主因有事到户外去了一会儿,他家里的鹦鹉在这时不知为什么吞食了宝珠。施主回来后,发现宝珠不见,怀疑是那位沙门偷了,而那位沙门虽然亲眼见到了鹦鹉吞食宝珠,但他想如果自己说出来,鹦鹉肯定会因此而丧命,便默不作声。施主再三追问,也得不到答案,就生起了嗔恨,用棍棒殴打沙门,并威胁说:“如不交出宝珠,便杀了你。”那位沙门仍默默地忍受着,宁愿自己死也不愿说出这个秘密而让鸟丧命,最后那位可敬的沙门被打得血流满地,奄奄一息时,鹦鹉跑过来饮血,而盛怒如狂的施主一棒将它也打死了,沙门见到鸟已经死了,便将真情告诉了施主。施主将鸟剖开,果然找到了宝珠,因此非常愧疚地问沙门:“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呢?”沙门平静地说:“我如果早告诉你,害怕你杀死鹦鹉啊!”为了利益一个小旁生而…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