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33

  ..续本文上一页宁舍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对因果具足坚信,大悲心强烈,这种发心行为很难做到。

  这次讲安忍品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呢?肯定有些困难,因此反复讲了一些公案,希望你们在心中忆持,以此想想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自己能不能以宝贵生命换取其他有情的生存。按大乘佛法,必须要有这种悲心,方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在生死轮回之中,修习安忍也能使人得到:庄严殊妙的容貌,无有病障的健康身体,美好的名誉,长寿久住和转轮圣王的无穷快乐。

  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将来会得无上圆满的佛果,在此之前,即使仍身陷轮回,安忍善法也可为修持者带来种种利益,自己的希求能圆满如意,生活快乐无忧。修安忍的人,能感得容貌端庄的果报,诸人喜见,上师善知识乐于摄受;佛经中说,修安忍者,能感得殊妙容颜,有如金色,月称论师也说过:“忍感妙色善士喜。”很多人希望自己长得庄严端正,相貌不凡,空想不会变成现实,假如你能精勤修忍辱,一两年不生气,克制怨害嗔恨的心念,那么相貌肯定会变得庄严起来。

  修持安忍者,在生生世世会体健无病,大家知道:按因果报应的规律,前世嗔害恶业多的人,今生会有多病短命报;如果修持忍辱法门,于诸众生常起慈愍救护,则会体健无病。于诸损害者以德报怨,自己的名声则会传扬于世,深受世人的尊敬,像往昔月光国王,以其慈悲安忍而享有四海美誉,传扬至今。能够安忍,自然心慈而无有损害众生的恶业,以此会感得寿命久长,没有灾祸;修安忍能积聚广大的福德,以此也能感召等同转轮圣王的果报,生活富饶,在世间样样如意称心,恒时快乐无比。

  保持快乐的心境,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有些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心中总是轻安快乐;有些人即使受用圆满,可心中总有一些痛苦不安的感觉。心里有痛苦,那么生活在皇宫也会觉得没有趣味,一天都难以熬下去。这些快乐或痛苦的心境都是往昔善恶业感召,如果修持忍辱,断除嗔害众生的恶业,而精勤利乐他人,那么这种人将会事事如意,心中总会保持着快乐。

  安忍品到此已讲解圆满。在论述修安忍的论典中,本论的安忍品可谓大总集,佛经中有关修忍法门在本品中基本都有论述,如慈悲为怀、业果报应、反求己过、诸法无我、缘起性空、有情助成佛、生佛平等,这些修安忍的窍诀有系统而层层上进的论述。本品中阐述的这些安忍窍诀,我想大家即使只能熟悉其中的一个,那么自相续将会得到很好的调柔,嗔恨烦恼也会被有力地制止。因此,望各人努力去串修与自己相应的窍诀。这段时间,有安忍品的加持,我们国际学经堂这个几百人的团体中,可以说人人都变得忍让而慈和,基本上没有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希望这种安静和合的气氛能永远保持。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嗔恚烦恼是首要对治的魔障,因为嗔恚是断灭福德善根、悲心的大敌,是导致我们无始劫受恶趣痛苦的根本苦因之一,现在我们遇到了对治它的殊胜法宝,但愿各人抓住这个千百万劫中才得一遇的福缘,彻断轮回苦因。

  

  

  

  

  

  

  

  

  

   , ;

  

  

  

  

  

  

  

  

  

  第七品 精进

  丁三之戊一、(世俗及胜义菩提心能增上之方便为互助精进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精进。

  己二分二:庚一、略说必要精进之理由;庚二、广说如何发精进。

  庚一、(略说必要精进之理由):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如上修习安忍后,还需要精进,唯有精进才能速证无上菩提。就像没有风,万物则不会动一样,如果缺乏勤奋精进,福德智慧资粮就不会产生。

  一般来说,六波罗蜜多之间需按顺序递进,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大乘修行人先修学较易行的布施度,积累福德;然后修持戒律,以保证自己不堕恶趣,有得到人天善果、三乘菩提果的机会;布施、持戒可以积累福德,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修安忍,保证福德善根不毁坏,而且以此进一步坚固和增上。在布施的基础上,方可生起持戒功德,能持戒,方能生起忍辱的功德,修行人能持戒安忍不嗔后,如果不精勤努力,发奋求证菩提,而是逸然度日,那样还是没有证得菩提果的希望。因此,大乘行人在善能修忍后,需要进一步发起精进,才能迅速取证菩提。

  从世尊到后来所有的高僧大德,无一不是靠精进努力圆满二资,证得菩提者。佛在经典中常给弟子强调精进是证得菩提的助因,如在《慧海请问经》中说:“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慧海,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也云:“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修道中,一切功德皆需精进才能得到,精进也即福智二资的因,如果缺乏精进,则远离菩提之果,于此可见精进对修行人的重要性。

  以比喻来说,没有风则万物都不会运动;同样,若没有精进,则福慧资粮也不会产生。按《俱舍论》等经论中的观点,器世间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其中风大有运动的能力,如果没有风,世间万物将是一片死寂,丝毫没有运动。在修道中,精进的作用如同风一样,是推动修行前进的力量。如果没有精进的推动,那任何福德资粮也得不到,整个修行将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说,精进就如同大汽车不可缺少发动机,任何一件善法目标,如果不精进,就无法成办。甚至世间的每件小目标,都需要努力及时地付诸行动,方有成功的希望,更何况无上的菩提果位呢?

  庚二、(广说如何发精进)分三:辛一、认精进之本体;辛二、远离精进之违品;辛三、修精进之同品。

  辛一、(认精进之本体):

  知道需精进的理由后,每一个真正想修行的人自然愿意发起精进,让自他迅速离苦得乐。但怎样才是精进呢?

  进即喜于善。

  精进就是对善法充满欢喜踊跃欣乐的心态。

  精进即是热衷于修习善法,佛经中说:“何为精进,于善法欢喜之心也。”这种欢喜心详细分析,即是懈怠的违品,是一种由信乐、坚毅、欢喜心等组成,从内心发出的主动修习善法之力量。《阿毗达磨》中将精进定义为:“增长圆满善法者即是精进。”这是从作用上下的定义;在《菩萨地论》中,精进的定义是:“为摄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无有颠倒,及此所起三门动业。”这里所说的精进包括喜于善法心态及此心态所起的三门行为,范围很广,是从全面去下的定义。然而一般从本体上分析,精进即是对善法欢喜、渴求,有了这样的心态,则自然会发起勇猛无畏的修习行为,努力圆满善法。

  精进也可分多类,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将精进分为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三种;《经观庄严论》中分为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畏精进、无厌足精进四种;《阿毗达磨》中在此四种上又加上不退精进成为五种,其余的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也有不同分类。但不管哪一种分法,都没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包括在华智仁波切所分的三种精进中。三种精进的涵义大家可以参阅《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此处不作详述。

  精进在六度中遍及其余五度,也就是说其余五度皆需要精进才能圆满。因此,大家对精进必须重视,首先对其本体清楚地认识,然后观察自相续中,是否具足对善法的欢喜渴求。如果真正对善法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欣乐,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那就证明你的精进不错。有些人表面上的行为虽不错,而在内心却没有很大兴趣,这种如同只图完成任务的态度,不属于精进,精进关键在于内心对修习善法的信乐、坚毅,而不能看外表的行为。对于修行人来说,证悟成就大小迟早都由自己的精进程度而决定,有些经典中说菩萨上等精进者,历三阿僧祇劫可得佛果,中等精进者历七阿僧祇劫可得佛果,下等精进者历三十三阿僧祇劫方得佛果。在大圆满续部中也说过:修习大圆满密法,信根与精进根最为重要,上等精进者即生成就,中等精进者中阴成就,下等精进者于来世幻化界成就。所以,不管修什么法门,精进是其成就快慢的重要决定因。如果没有精进,即使有其它方面的善根,没办法让自己趋入解脱彼岸,如遍智无畏洲尊者说:“补特伽罗无精进,胜慧自在受用力,皆不能为作救护,譬如商主有船筏,浆舵若坏定倾覆。”在座诸位中,有些人智慧虽然不高,以前性格也不好,但是由于自己对解脱善法有强烈的兴趣和意乐,能不断地勤奋修习,进步也就很快;而有些人,智慧福报等各方面虽然很不错,然而他的精进程度太差,导致修行一直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精进要靠自己坚定的信心,才能发起、坚持,而不能只靠上师道友们的督促、鞭策,外境总会发生变化,如果只依外境,那你肯定只能保持“三分钟的热情”,如果内心对善法的信心很猛烈,那么不管在什么环境中,精进也不会退失。因此,希望大家观察自心、修持自心,以各种方便使自心生起精进,如果能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那样:“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那自己今生的修行肯定会有把握。

  辛二、(远离精进之违品)分二:壬一、违品懒散之诸因果;壬二、彼者如何舍弃之对治。

  壬一、(违品懒散之诸因果):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凌懒惰。

  以下先说明精进的违品:同恶懒惰,耽著劣事懒惰,自轻凌懒惰。

  要发起精进,就必须先断除精进的障碍,这是成办任何事情的常规。要遣除精进的违品障碍当然就得先认清它,无疑了知这些违品后,自己方可对症下药,彻底铲除。因此作者紧接着归纳指出了精进的三大障碍(违品):同恶、耽劣事、…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