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33

  ..續本文上一頁甯舍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對因果具足堅信,大悲心強烈,這種發心行爲很難做到。

  這次講安忍品已經有一個多月了,以後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呢?肯定有些困難,因此反複講了一些公案,希望你們在心中憶持,以此想想如果遇到了這種情況,自己能不能以寶貴生命換取其他有情的生存。按大乘佛法,必須要有這種悲心,方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

  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在生死輪回之中,修習安忍也能使人得到:莊嚴殊妙的容貌,無有病障的健康身體,美好的名譽,長壽久住和轉輪聖王的無窮快樂。

  修持安忍波羅蜜多,將來會得無上圓滿的佛果,在此之前,即使仍身陷輪回,安忍善法也可爲修持者帶來種種利益,自己的希求能圓滿如意,生活快樂無憂。修安忍的人,能感得容貌端莊的果報,諸人喜見,上師善知識樂于攝受;佛經中說,修安忍者,能感得殊妙容顔,有如金色,月稱論師也說過:“忍感妙色善士喜。”很多人希望自己長得莊嚴端正,相貌不凡,空想不會變成現實,假如你能精勤修忍辱,一兩年不生氣,克製怨害嗔恨的心念,那麼相貌肯定會變得莊嚴起來。

  修持安忍者,在生生世世會體健無病,大家知道:按因果報應的規律,前世嗔害惡業多的人,今生會有多病短命報;如果修持忍辱法門,于諸衆生常起慈愍救護,則會體健無病。于諸損害者以德報怨,自己的名聲則會傳揚于世,深受世人的尊敬,像往昔月光國王,以其慈悲安忍而享有四海美譽,傳揚至今。能夠安忍,自然心慈而無有損害衆生的惡業,以此會感得壽命久長,沒有災禍;修安忍能積聚廣大的福德,以此也能感召等同轉輪聖王的果報,生活富饒,在世間樣樣如意稱心,恒時快樂無比。

  保持快樂的心境,對人們來說非常重要。有些人不管面對什麼樣的環境,心中總是輕安快樂;有些人即使受用圓滿,可心中總有一些痛苦不安的感覺。心裏有痛苦,那麼生活在皇宮也會覺得沒有趣味,一天都難以熬下去。這些快樂或痛苦的心境都是往昔善惡業感召,如果修持忍辱,斷除嗔害衆生的惡業,而精勤利樂他人,那麼這種人將會事事如意,心中總會保持著快樂。

  安忍品到此已講解圓滿。在論述修安忍的論典中,本論的安忍品可謂大總集,佛經中有關修忍法門在本品中基本都有論述,如慈悲爲懷、業果報應、反求己過、諸法無我、緣起性空、有情助成佛、生佛平等,這些修安忍的竅訣有系統而層層上進的論述。本品中闡述的這些安忍竅訣,我想大家即使只能熟悉其中的一個,那麼自相續將會得到很好的調柔,嗔恨煩惱也會被有力地製止。因此,望各人努力去串修與自己相應的竅訣。這段時間,有安忍品的加持,我們國際學經堂這個幾百人的團體中,可以說人人都變得忍讓而慈和,基本上沒有發生過什麼不愉快的事,希望這種安靜和合的氣氛能永遠保持。對大乘修行人來說,嗔恚煩惱是首要對治的魔障,因爲嗔恚是斷滅福德善根、悲心的大敵,是導致我們無始劫受惡趣痛苦的根本苦因之一,現在我們遇到了對治它的殊勝法寶,但願各人抓住這個千百萬劫中才得一遇的福緣,徹斷輪回苦因。

  

  

  

  

  

  

  

  

  

   , ;

  

  

  

  

  

  

  

  

  

  第七品 精進

  丁叁之戊一、(世俗及勝義菩提心能增上之方便爲互助精進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論。

  己一、(品名):精進。

  己二分二:庚一、略說必要精進之理由;庚二、廣說如何發精進。

  庚一、(略說必要精進之理由):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如上修習安忍後,還需要精進,唯有精進才能速證無上菩提。就像沒有風,萬物則不會動一樣,如果缺乏勤奮精進,福德智慧資糧就不會産生。

  一般來說,六波羅蜜多之間需按順序遞進,以前前爲因,後後爲果。大乘修行人先修學較易行的布施度,積累福德;然後修持戒律,以保證自己不墮惡趣,有得到人天善果、叁乘菩提果的機會;布施、持戒可以積累福德,在此基礎上還需要修安忍,保證福德善根不毀壞,而且以此進一步堅固和增上。在布施的基礎上,方可生起持戒功德,能持戒,方能生起忍辱的功德,修行人能持戒安忍不嗔後,如果不精勤努力,發奮求證菩提,而是逸然度日,那樣還是沒有證得菩提果的希望。因此,大乘行人在善能修忍後,需要進一步發起精進,才能迅速取證菩提。

  從世尊到後來所有的高僧大德,無一不是靠精進努力圓滿二資,證得菩提者。佛在經典中常給弟子強調精進是證得菩提的助因,如在《慧海請問經》中說:“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爲難得。何以故,慧海,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遠中複遠。”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也雲:“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修道中,一切功德皆需精進才能得到,精進也即福智二資的因,如果缺乏精進,則遠離菩提之果,于此可見精進對修行人的重要性。

  以比喻來說,沒有風則萬物都不會運動;同樣,若沒有精進,則福慧資糧也不會産生。按《俱舍論》等經論中的觀點,器世間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其中風大有運動的能力,如果沒有風,世間萬物將是一片死寂,絲毫沒有運動。在修道中,精進的作用如同風一樣,是推動修行前進的力量。如果沒有精進的推動,那任何福德資糧也得不到,整個修行將陷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攝集經》中說:“精進不滅百法德,獲得無邊佛慧藏。”所以,對于修行人來說,精進就如同大汽車不可缺少發動機,任何一件善法目標,如果不精進,就無法成辦。甚至世間的每件小目標,都需要努力及時地付諸行動,方有成功的希望,更何況無上的菩提果位呢?

  庚二、(廣說如何發精進)分叁:辛一、認精進之本體;辛二、遠離精進之違品;辛叁、修精進之同品。

  辛一、(認精進之本體):

  知道需精進的理由後,每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自然願意發起精進,讓自他迅速離苦得樂。但怎樣才是精進呢?

  進即喜于善。

  精進就是對善法充滿歡喜踴躍欣樂的心態。

  精進即是熱衷于修習善法,佛經中說:“何爲精進,于善法歡喜之心也。”這種歡喜心詳細分析,即是懈怠的違品,是一種由信樂、堅毅、歡喜心等組成,從內心發出的主動修習善法之力量。《阿毗達磨》中將精進定義爲:“增長圓滿善法者即是精進。”這是從作用上下的定義;在《菩薩地論》中,精進的定義是:“爲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叁門動業。”這裏所說的精進包括喜于善法心態及此心態所起的叁門行爲,範圍很廣,是從全面去下的定義。然而一般從本體上分析,精進即是對善法歡喜、渴求,有了這樣的心態,則自然會發起勇猛無畏的修習行爲,努力圓滿善法。

  精進也可分多類,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將精進分爲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精進叁種;《經觀莊嚴論》中分爲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畏精進、無厭足精進四種;《阿毗達磨》中在此四種上又加上不退精進成爲五種,其余的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等也有不同分類。但不管哪一種分法,都沒有很大的差別,可以包括在華智仁波切所分的叁種精進中。叁種精進的涵義大家可以參閱《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此處不作詳述。

  精進在六度中遍及其余五度,也就是說其余五度皆需要精進才能圓滿。因此,大家對精進必須重視,首先對其本體清楚地認識,然後觀察自相續中,是否具足對善法的歡喜渴求。如果真正對善法有發自內心的喜愛欣樂,能一心一意追求善法,那就證明你的精進不錯。有些人表面上的行爲雖不錯,而在內心卻沒有很大興趣,這種如同只圖完成任務的態度,不屬于精進,精進關鍵在于內心對修習善法的信樂、堅毅,而不能看外表的行爲。對于修行人來說,證悟成就大小遲早都由自己的精進程度而決定,有些經典中說菩薩上等精進者,曆叁阿僧祇劫可得佛果,中等精進者曆七阿僧祇劫可得佛果,下等精進者曆叁十叁阿僧祇劫方得佛果。在大圓滿續部中也說過:修習大圓滿密法,信根與精進根最爲重要,上等精進者即生成就,中等精進者中陰成就,下等精進者于來世幻化界成就。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精進是其成就快慢的重要決定因。如果沒有精進,即使有其它方面的善根,沒辦法讓自己趨入解脫彼岸,如遍智無畏洲尊者說:“補特伽羅無精進,勝慧自在受用力,皆不能爲作救護,譬如商主有船筏,漿舵若壞定傾覆。”在座諸位中,有些人智慧雖然不高,以前性格也不好,但是由于自己對解脫善法有強烈的興趣和意樂,能不斷地勤奮修習,進步也就很快;而有些人,智慧福報等各方面雖然很不錯,然而他的精進程度太差,導致修行一直在原地踏步,停滯不前。精進要靠自己堅定的信心,才能發起、堅持,而不能只靠上師道友們的督促、鞭策,外境總會發生變化,如果只依外境,那你肯定只能保持“叁分鍾的熱情”,如果內心對善法的信心很猛烈,那麼不管在什麼環境中,精進也不會退失。因此,希望大家觀察自心、修持自心,以各種方便使自心生起精進,如果能像薩迦班智達所說的那樣:“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那自己今生的修行肯定會有把握。

  辛二、(遠離精進之違品)分二:壬一、違品懶散之諸因果;壬二、彼者如何舍棄之對治。

  壬一、(違品懶散之諸因果):

  下說其違品:同惡散劣事,

  自輕淩懶惰。

  以下先說明精進的違品:同惡懶惰,耽著劣事懶惰,自輕淩懶惰。

  要發起精進,就必須先斷除精進的障礙,這是成辦任何事情的常規。要遣除精進的違品障礙當然就得先認清它,無疑了知這些違品後,自己方可對症下藥,徹底鏟除。因此作者緊接著歸納指出了精進的叁大障礙(違品):同惡、耽劣事、…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