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閻羅黑殿,公正嚴厲的黑白判官便會依他的惡業,作出判決,讓獄卒們以種種酷刑懲罰他。如果對仇敵作嗔害惡業,在死後要招致閻羅獄卒的懲罰,這不就等于是得罪仇敵的依怙而受害嗎?到時成百上千的獄卒拿著刀鋸劈割、用沸騰的鐵水澆灌……,這些可怕的後果,都是在世時爲非作歹損害衆生的惡行所招致。那時候,如果時間可以倒回來,讓自己重新選擇,是安忍仇敵的損害,還是對仇敵嗔害報複,我想沒有人會選擇後者吧。
仇敵的力量雖弱小,然而只要能考慮到他們背後的依怙,明白自己如不安忍而生嗔報複,將遠離諸佛的加持,招致地獄獄卒的折磨痛苦。舉手投足間,爲自己帶來這樣的嚴重後果,對此怎能輕忽而不慎重取舍呢?因此,能真正了解這些因果利害得失的修行人,一定會像白衣平民遭受君王的壓迫而不發怒,而且還會常處卑下之位去承事君王一樣,去恭恭敬敬地對待仇敵與一切衆生,恒時隨順承事,使他們生起歡喜心。
對衆生恭敬修安忍或相反去做,這兩種做法所招致的利害得失,如果能明白,那麼對衆生的恭敬心與安忍心就一定會生起。有些人外表上對別人也有一些恭敬心,但只是限于對高位者,或者是出于有所求而行,這不是真正的恭敬心與安忍,也沒有真正的意義。大乘修行人的恭敬、安忍,應是對每個衆生發自內心的平等恭敬、慈愛,是出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善法。各位扪心自問:面對仇敵傷害時,自己是否有利益他的善心,是否能將他如恩人、善知識一樣恭敬,平時是否能想到饒益或嗔恨他們的利害關系呢?經常如是去反問自己,即可明了自己修心的效驗,明白自己與大乘菩薩的差距。
暴君縱生嗔,不能令墮獄;
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殘暴的君王無論怎麼生氣,也不能把人打入地獄受苦;但是,如果嗔怒有情,卻會帶來地獄的苦害。
對修行者來說,自己對衆生的安忍恭敬,要遠遠超過平民百姓對暴君的小心承事,爲什麼呢?因爲惱亂衆生的後果遠比惱亂暴君的後果嚴重。曆史上有許多暴君,對待下屬非常凶殘,如果有人使他不悅,馬上便會遭受到種種酷刑的迫害,比如說車裂炮烙、五馬分屍之類,這類刑罰令人非常痛苦。可是,人間的痛苦畢竟有限,如果與地獄比起來,從痛苦的程度與受苦時間等各方面上去看,人間的苦可以說微不足道。人間暴君如何嗔怒,也只能是給人們加以人間痛苦的折磨,時間也只有短短的一段,他用盡種種方法,也不能將人推落地獄受痛苦。但是,如果我們嗔害惱亂衆生,這個後果卻非常嚴重。造嗔害惡業的人,死後立即爲凶暴的閻羅獄卒捆縛,投入烈火熊熊的地獄,于千萬億年中,遭受人間無法想象的酷刑,無有片刻停頓之時。《正法念處經》中說,殺害一衆生,將墮地獄受半劫的痛苦,另外還要遭受五百次生命爲他人所殺的痛苦。龍樹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世間有情所感受,地獄餓鬼及旁生,所有種種無邊苦,皆由損害有情生。”損害有情的果報是如此嚴重,但奇怪的是一般人對冒犯權威卻是如此地害怕,而對損害衆生卻一點也不在乎。兩者所得的果報如此懸殊,但我們對輕微的眼前苦害十分害怕,對將來的大痛苦毫不介意,這完全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所致。
如果能了解這些因果,那有誰願意去損害有情,受叁惡趣的苦果呢?我們既然明白了這些因果利害,在修道過程中,應盡最大的努力避免損害衆生。應將每個衆生都觀爲威勢無比的君王,自己恒處卑位而恭敬謹慎承事,對他們的任何傷害都無有怨言而安忍。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
然悅諸衆生,終成無上覺。
同樣,使一個有權勢的國王最高興,也不能賜給我成佛的安樂;但是取悅衆生,最後一定可以圓滿無上正覺。
惱害衆生有上述嚴重的惡報,相反如果利益衆生,取悅衆生,其利益卻無法思議,遠非取悅人間君主所得能比。世間有很多人費盡心機,甚至不擇一切手段,去取悅君主,以便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即使能讓一個君主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所得又有多少呢?從曆史上看,很多人爲皇帝勤勤懇懇,不分晝夜地操勞,甚至棄身命不顧地爲皇帝效勞,這樣曆盡艱辛,所得到的最多只不過是“位列叁公”而已。到了最後,兩腳一蹬,命歸黃泉,盡抛在世的榮華富貴而赤身赴往後世。人間君主所賜的財産、地位,確實很有限度,很多世間智士對此也是棄之如糞土。不要說人間君主,就是帝釋梵天等尊主,他們的賞賜也很有限。佛陀在因地修菩薩行時,帝釋天多次爲菩薩的善行所感動,要賞賜菩薩,但菩薩要求能利益叁界衆生的菩提功德時,帝釋天只有告之對此無能爲力。不要說圓滿二利的功德,就是小乘見道果,大乘資糧道果位,盡叁界國王與天神的所有力量,也無法辦到。但如果我們努力修習善法,去利益悅樂衆生,那麼在衆生的殊勝福田中,可以積累起廣大的福德資糧,也可以生起殊勝的智慧,最終圓滿二資,證悟佛果。龍樹菩薩說:“未舍諸衆生,獲得佛菩提。”如果不舍棄衆生,通過精勤饒益衆生的修行,決定會獲取無上菩提果。這種悅樂衆生所得的成就,盡叁界所有國王、天神的能力,也望塵莫及,權衡之下,我們理應去恭敬承事、悅樂衆生,其努力程度應遠遠超過世人恭敬取悅國王的努力。
對初學者,以傳講佛法等方法去利樂衆生的能力不是很大。但是,利樂衆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自己真心誠意去解救即將被殺的旁生,那麼得到解救的生靈一定會生起極大的歡喜,這在有漏的善法中功德最大,也是人人可行的方法。蓮池大師說過,如果自己沒有財力去放生,隨喜他人的放生功德,贊歎放生功德,勸別人放生等等,也可得到很大的福德。在放生時,念一些經咒加持所放生的有情,對它們的利益更是很大。《度狗經》中記載著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沙彌在化緣路上,見到一個屠夫准備殺一條小狗,小沙彌見到小狗驚恐求饒的慘狀,生起了大悲心,便請求屠夫不要殺害小狗,但屠夫沒有理會這個要求,小沙彌沒有辦法,只好爲小狗念經回向。依靠回向的功德,小狗死後馬上轉生爲一位施主家中的男孩。男孩長大後,有一次又遇到了托缽化緣的那位沙彌,而且馬上記起了前世的情景,認出了前世的恩人。當時男孩特別感激,在沙彌面前皈依叁寶,後來證得不退菩提果位。從這則公案中可以看出,念經回向對旁生的利益確實很大,只要遇到旁生有情,希望大家爲它們念一些佛菩薩的名號、經咒,給它們回向功德,這樣能使它們得到利益,我們自己也可積聚資糧。
雲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
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爲什麼我還看不出,取悅有情産生的巨大善果呢?取悅有情,能在未來成就佛果,今生也可享受美譽等榮耀。
世間有些事情,可以通過自己的根識現量感知;有些事情,雖然不能親自見到,可是通過比量或者聖教量,也可以清楚了知。在菩提道中,依衆生修安忍,以種種方法施予利樂,讓他們生起歡喜心,這些善行所帶來的果報,通過現量、比量、聖教量都可以知道:取悅有情可圓滿修行人的資糧、消盡罪障,現前證悟二無我的智慧。對此每個想成就的人,應反複思維、觀察,沒有必要假裝不知道而不去如是奉行。假如不能對此生起定解,精勤利益衆生,那麼菩提果便與自己無緣。
如果有殊勝因緣,通過對衆生非常強烈的大悲饒益心,自己在短時間內就會圓滿很大的功德,現前證悟。比如說無著菩薩在雞足山修彌勒本尊十二年都無成果,最後卻因爲一刹那強烈的大悲心,彌勒菩薩親自現前,賜予悉地。對衆生的慈悲饒益,不僅能使修行者得到成就,暫時在世間也可享受由此而生的無比聲譽、富饒的財産與衆生的敬重等等,有許多安樂榮耀。《學集論》中說:“令衆生快樂是一切暫時與究竟安樂之因。”如果有利樂衆生的因,那麼自己必定會有安樂果,這不用問有神通的瑜伽士,也不用打卦算命,比如說我們現在安住于喇榮山溝,能依止上師修學殊勝的佛法,吃、穿、住樣樣都具足,快樂無憂,這就證明了自己前世做得不錯,給予過他人很多安樂。那麼來世,也不用找人蔔算如何,各自觀察自己是不是能修持安忍,能否利樂有情等等,便會很明白。
永明延壽大師在出家前,曾被判處過斬首的死刑,在刑場上他很高興,一點畏懼都沒有,爲什麼呢?因爲,他知道自己救過很多生命,又對阿彌陀佛具足真誠的信心,死後肯定會往生極樂世界,脫離此方苦海,去享受無比的大安樂,哪能不爲此高興呢!他對因果不虛有如是堅定的信心,所以在生死之際能如此灑脫,而我們看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呢?恐怕有些困難吧。正是因爲對因果不虛,不能具足如是的堅定信心,自己對善業惡業的取舍一直不能堅定,不能如說奉行佛菩薩的教言,以此而至今尚未解脫。如果對因果能堅信,那我們聽聞到損害與利樂衆生的利害後,也一定能爲了今生來世,甯死也不損害任何衆生,成爲一個真正的大乘菩薩。《百喻經》中記有一個沙門,去一個施主家應供。那位施主特別富裕,有一顆價值高昂的寶珠。那位沙門到他家後,施主因有事到戶外去了一會兒,他家裏的鹦鹉在這時不知爲什麼吞食了寶珠。施主回來後,發現寶珠不見,懷疑是那位沙門偷了,而那位沙門雖然親眼見到了鹦鹉吞食寶珠,但他想如果自己說出來,鹦鹉肯定會因此而喪命,便默不作聲。施主再叁追問,也得不到答案,就生起了嗔恨,用棍棒毆打沙門,並威脅說:“如不交出寶珠,便殺了你。”那位沙門仍默默地忍受著,甯願自己死也不願說出這個秘密而讓鳥喪命,最後那位可敬的沙門被打得血流滿地,奄奄一息時,鹦鹉跑過來飲血,而盛怒如狂的施主一棒將它也打死了,沙門見到鳥已經死了,便將真情告訴了施主。施主將鳥剖開,果然找到了寶珠,因此非常愧疚地問沙門:“你爲什麼不早一點告訴我呢?”沙門平靜地說:“我如果早告訴你,害怕你殺死鹦鹉啊!”爲了利益一個小旁生而…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