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44

  ..續本文上一頁安樂善報,如果造惡業則一生中無論到哪兒都會罪報現前,飽受劇苦摧殘;對後世來說,修集清淨善法的功德,能使自己轉生到清淨佛刹,成爲佛前的法子,而造衆多惡業者,定將墮入地獄承受億萬年的燒殺劇苦。如是去經常思維,自己對因果業報將生起堅固信心,對斷惡修善法的信樂也就自然地增上。有了強烈的信樂,修行證悟大悲智慧菩提心,就有了牢靠的基礎。

  有了信樂、希求心後,即應隨之趨入對善法的修習,趨入修行之時,應當以恭敬心去對待善法。《寶積經》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教言,其中在闡述增長智慧的四根本因時,第一個便是要求修持者恭敬佛法和上師,有了恭敬、謹慎的態度,修持者方可得到上師叁寶的加持,順利地生起修法功德。當然,就上師和佛法本身來說,對恭敬不恭敬不會有任何分別執著,而針對修持者本人,自己要順利地趨入修法、積累資糧,恭敬心必不可少。大家可以翻閱印度、漢、藏各地成就者的傳記,他們對上師叁寶是如何恭敬,方得到證悟,又是怎樣強調過恭敬心的重要性。如印光大師說:“欲得佛法實益,需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份罪業,增一份福慧。”藏地古德也雲:“誰有恭敬心,此人得法益。”如果沒有恭敬心,修行人要在自相續中生起功德,那就會如同在幹旱堅硬的土地上種莊稼一樣,絕無收獲可言。阿底峽尊者在西藏弘法時,有一名, 弟子直呼尊者的名諱而要求加持,尊者當時回答說:“壞弟子,你恭敬一點吧!”修行者如果對上師、對佛法不具足身口意的恭敬,而是隨意輕率,則是壞修行人,絕無得到加持生起功德的可能。因此,大家細察自相續,要在內心深處生起對上師叁寶的恭敬之心,生起對修持善法的恭敬謹慎心,這樣才會鋪平通向修行成功的大道。

  自心有了信樂、希求與恭敬的基礎,便可順利地進入對善法的修習。在修習中,應按《金剛幢品》所述,先修對善法的自信——或說“我慢”,這是圓滿善法必要的堅毅力。此處說的“我慢”,指對自己充滿自信,充分相信自己能圓滿完成善法,以此而堅毅勇猛,不爲修法中的任何困難所阻,無論修行任何善法,這是必需的一種心態。這種“我慢”不是五根本煩惱所攝的那種傲慢心,而是智慧所攝的一種信心和堅毅力,它相當于密乘中所說的“佛慢”。在密乘中修生起圓滿次第時,行者必須時刻牢記“我就是本尊佛”,時刻以自己是功德圓滿的本尊之智慧心態去觀待自己,使自心充滿自信、堅毅等,這就是“佛慢”,大乘顯宗中的“我慢”,實際上也有類似的作用,也是修法中必不可少的方便助緣。

  這種“我慢”,在《金剛幢品》中講得比較細致,毗盧遮那如來有十大以金剛爲名的弟子,金剛幢是其中的一尊。在《金剛幢品》中說:“如日天子出現世間,獨一無侶,所曆而無退轉。于生盲者不生厭患,于羅睺阿修羅王不生厭患,……菩薩摩诃薩出現世間亦複如是,……心不動亂,亦不揀擇,無有驚畏,發堅勇心不生退轉,決定代彼受諸苦惱。”其意是菩薩在修持饒益衆生時,當如太陽一樣去普照一切,縱然有衆生業障深重,不知恩德,反而以怨相報,菩薩仍不會失信心,而仍堅毅勇猛地願承擔一切衆生的痛苦,以自己的一切善根回向衆生,將度脫一切衆生視爲己任。我們如果也有這種堅毅無畏的“我慢心”,菩提道上的一切障礙都無法阻擋,如同太陽一樣,任何烏雲羅睺也無法使其失去照耀萬物的光輝。

  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爲否?

  不宜暫莫爲,爲已勿稍退。

  修行時首先應評估自己的能力,依自力而決定應行或不應行持某法。如果因緣不具,則應暫時擱置,如果開始實行了,就不要放棄退縮。

  在修持某種善法前,必須先觀察思維,充分認識這件善法的成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各方面詳細周密地考慮,然後衡量自己是否具足完成這件善法的能力,自己的智慧、時間、精力等等,各方面都應加以細察。如果自己在各方面具足條件,那就可以進入行持,如果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能勝任,那就應知難而退,暫時退避爲佳。藏族人有句格言:“大象所負之重擔,毛驢力弱不堪任;智者所成大事業,余人當量己力行。”如果不量力而行,即會如毛驢馱大象所負之重物一樣,只會落個慘敗的下場。我們在修行中,對此應高度注意,自己的能力確實無法勝任某件善法,而去貿然行事,將會受到很多甚至是致命的違緣。所以,當觀察到自己的能力等因緣不具足時,應該頭腦清醒地將這件事擱置一旁,不要去強求。如果自己考慮妥當,已經開始行持某善法,那就不要再猶豫退縮,而應“知則行,行必果”,一鼓作氣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薩迦班智達說過:“必定發生之事前,對此研究則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別,事後觀察即愚者。”如果事情已開始了,才去觀察自己能否勝任,這便是愚者的作法。

  比如我們要聞思修行某部論,在尚未開始時,應當詳細觀察考慮:自己有沒有時間,會不會中間退怯等。考慮妥當之後,如果決定參加,那麼時間再長、難度再大,你也應聽受圓滿。有些人在這方面很差,做事時缺乏智慧和自信,在聽一部法開始時,沒有什麼考慮觀察,而到了中途,便輕率地中斷了傳承,去幹別的事情,這種做法將會給今生後世帶來極大的過患。

  退則于來生,串習增罪苦,

  他業及彼果,卑劣複不成。

  否則來世也會慣于半途而廢,以此而違背誓言,增上罪惡苦果;從事其它的事情時,其善業與果也會很微劣;而且自己最終會一事無成。

  在修持某件善法時,如果在中間就放棄,于今生當然也就帶來了失敗的痛苦,然而這只是暫時的小苦果,更多更大的痛苦果報會出現在來世。這種惡業會在來世招感它的同行等流果,使自己慣于自食其言,違背誓言,做事不能圓滿,帶來更爲嚴重的過患。根索曲紮仁波切在此將這些過患總結爲五條:一、中途廢棄善行的惡業,會在後世繼續串習,使罪業力越來越大;二、以串習惡業之力,使自己的善業功德減弱而罪業感召的痛苦將增加;叁、自己因惡習阻礙,會變得越來越墮落,即使去修善業,也只是微劣的善業;四、因舍善惡習的阻礙,自己修善所得的結果也很卑劣;五、自己最終不能圓滿成功任何善法。

  沒有自信堅毅的力量,而在修行時半途而廢,必然會引生這五種過患,從根本上摧毀自己的解脫事業。法王如意寶在此特別強調過,中斷聽聞佛法傳承的罪過極大,而且在生生世世中很難清淨,希望大家對此清醒認識。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障礙苦難總會有一些,但此時千萬不能輕易放棄。龍樹菩薩曾說過:“當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繪圖畫,其中具惑如初者,諸求勝法如末者。”喜愛正法的修行人,其性格應如硬石上刻字一樣穩固不移;性格如同水土上繪畫一樣容易被外緣所動者,則時時會爲煩惱所苦。性格穩重是修行者的人格基礎,一個人性格穩重則能堅毅地面對困難,則在任何情況下也會有較大的成功希望,反之則會如藏族的民諺:“性情越易波動者,事業成功率越低。”

  醜二、(分說)分叁:寅一、業慢;寅二、力慢;寅叁、惑慢。

  寅一、(業慢):

  于善斷惑力,應生自信心。

  吾應獨自爲,此是志業慢。

  在修習善業、斷除煩惱和能力叁方面,我應該生起自信心,心想我應獨自去承擔修習一切善法,這就是修學菩薩度生事業的自信心。

  慢助緣分叁種:業慢,力慢,惑慢。“業慢”是指對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的善業充滿自信;“力慢”指在行持善法時,對自己摧滅煩惱、成就一切善法的能力充滿信心;“惑慢”指對自己能忍耐煩惱的傷害,住于安忍不失智慧的信心。叁種自信本體上沒有區別,但在反體上不同,業慢是對自己所從事的最勝善業之信心,惑慢是對自己能不爲煩惱所敗的信心,力慢是對修習能力上的信心。頌詞前兩句,所說的便是這叁種分類。

  業慢從具體而言,指自己行持善法的意志誓願極爲牢固有力,如中流砥柱一般。有了這種堅定于善法的意志,即可不依賴其它助緣,如同須彌山王不依靠其它山一樣,無論有沒有別人的幫助、鼓勵,自己都能獨自承擔責任,能主動地努力精進。大乘菩薩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有極大的信心,如同太陽獨自遨遊虛空,不依任何伴侶,一切逆境違緣也無法阻擋,這種超越一切的堅定勝信即爲業慢。

  世人隨惑轉,不能辦自利,

  衆生不如我,故我當盡力。

  世人都被無明煩惱控製著,無有自主,連自利也不能成辦。既然衆生都不能像我這樣有自主力,所以我應當努力成辦自他一切利益。

  修學大乘菩提道,必須要有勇猛的發心,敢于荷擔如來家業,承擔一切衆生解脫利益的大事業,沒有這樣的浩然氣概,修行不會有成功的可能性。

  輪回衆生爲貪嗔癡無盡煩惱所縛,無有自主向上的力量,他們就連自利事業也無法成辦,雖然每一個衆生都有一些暫時的安樂願望,但因無明惑業的蒙蔽、困縛,自己無力實現。我們看看世界上的衆生,整天爲自己的生活利益而奔波,但到頭來他們只有一無所得而已。世人的一生中,失意挫折總是多于順遂;而且那些不知因果取舍的有情,一生中唯有爲後世積攢苦因,在惡業中虛耗時光。我們要成辦究竟的二利事業,如果寄希望于他們,希望他們幫助自己去成辦,這是根本行不通的。大乘修行人對此應該要有清醒的認識,在輪回大海中,衆生皆爲煩惱所轉,無有任何自主自在,無法獲得解脫安樂,而我們自己立下了菩提誓言,進入了大乘道的修習,這是無始劫修習善法積累資糧才得到的機會,此時應全力以赴,獨自努力修習一切學處,而不要依賴其他衆生。解脫要靠自己的奮鬥,靠自己精進奉行聖者的教導才能得到,修行人具備這樣的信心,方能真正修習菩提。華智仁波切在《初中末教言》中說:“世人多欺詐,沒有一個好人,所說的話都是假話,沒有真實的語言,沒有一個可依靠的。所以我應該在寂靜處獨自修行。”有了獨自承擔修行大業…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