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45

  ..續本文上一頁的信心,則自心不會爲外境所動搖,于任何情況下,自己都能夠不動搖地履行善法,遣除罪障,積累福慧資糧。《慧海請問經》中說:“日輪不依任何幫助,但它可以照亮一切世界;雪山獅子也不依其它助緣,但聲音也可傳遍山川;毒蛇安住于寂靜之處,不依任何人,但它也可自給自足地生活;同樣,菩薩行持善法時,不依外境助緣,只依自力,獨立自主,修持善法,度化衆生。”修行人必須依靠這種內在的信心,如果沒有這種內在的自覺主動力,則在佛陀身邊也沒辦法趨入聖道,佛陀也說過:“我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

  有些人在修行時,依賴思想很嚴重,看到別人不修行,自己馬上也去放逸,別人不發心,自己也就跟著退縮。這種人如同水上浮萍一樣,只能隨波逐流,渾渾噩噩,根本不可能成辦什麼大事業。世人都是隨順煩惱而行事,修行人應反其道斷煩惱隨理智而行事,行事的基本出發點完全不一樣,所以修行人不能去依賴世人。藏族人的諺語說:“野牛它物不合群,出家在家不同道。”野牛是大自然中剽悍而自在的動物,它們平時根本不會與其它動物一起吃草行走活動;而出家人是人中奇葩,他們與在家人所走的道也是不同的。作爲修行人,要有“縱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的自信心和意志,否則超越世俗的修行極難穩固,這一點,希望每一個真正想解脫者牢記。

  他尚勤俗務,我怎悠閑住?

  亦莫因慢修,無慢最爲宜。

  一般世人尚且勤于世俗事務,發了菩提心的我怎能悠閑度日而不精勤修行呢?但是也不要因爲傲慢好勝而修善,修學善法時最好不要間雜絲毫傲慢煩惱。

  世間的人們,爲了那些卑劣的世間法,爲了眼前那些活命養家的蠅頭小利,尚且不畏風雨饑寒等艱難,日夜勤勞地工作。我們現今在諸佛上師的教導下,已深明大義,爲了求得自他一切衆生的究竟成佛大利益,那怎麼還能悠閑放逸,不去爲達到目標而精進修行呢?或說衆生正在爲種種微劣的事業而羁絆、困勞,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修行人,又怎能袖手旁觀呢?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講義中說:世間人們爲了世俗事務,也需勤奮努力,作爲大乘菩薩,怎麼不需要像奴仆一樣爲衆生勤奮做事呢?以前仲敦巴尊者看見別人在搬木柴時,馬上會過去幫忙;帕當巴桑吉大師在印度看見一些阿茲 (種性低下的人)幹重活時,也經常去幫忙。他們這些高僧大德沒有任何傲慢,把幫助衆生當成自己應盡的義務,那大乘菩提道的後學者,怎麼能置衆生的困苦辛勤而不顧呢?我們理應精勤努力,幫助衆生成辦暫時與究竟的安樂事業。

  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應以承擔一切的自信心去成辦自他二利事業,這是一種“欲成大事,舍我其誰”的超然氣概,但在此應切實地注意,這種自信堅毅心千萬不可讓它變成一種傲慢煩惱。堅信自己能承擔一切,超勝一切的自信心,是一種由勝解而生的力量,是成就善法中必需的內在堅毅力,它是智慧所攝的法;而傲慢心是無明煩惱的一種,它由無知而生起,是一種自以爲是、自高自大的顛倒貪執,它著重于貪執自我,而非堅信自己能夠成辦一切善法的勝信智慧,所以二者應當仔細區分。在前面我們也將自信稱爲“我慢”,但這是“智慧慢”,與煩惱慢有著本體上的區別。如果內心有煩惱慢,有爭強好勝的發心,則無論修何種法門,都不是善業,而且你越努力,積累的罪業越大。因此,仔細辨別並舍棄這種煩惱,也是在修自信時必須注意之處。佛在《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告訴文殊菩薩:“大海住于低處,但十方之江河無不彙入大海;如是菩薩無有我慢,則能易于現前一切如來之法。”像大海處于低位卻能容納百川一樣,菩薩以謙遜恭謹的態度修習六度萬行,則能迅速積聚如海的福德智慧資糧,現前如來的斷證功德而饒益無盡衆生。

  寅二、(力慢):

  力慢,是對修行能力的信心,也是一種心力,而非其它形式的力量。行善斷惡,要求修行者具備一定的力量,否則無法成就任何一件善法,而這種力量主要來自內心的力慢。在大乘道中,許多法門要求行者有較大的心力,要不然一點小違緣,便會中斷行者的修行,如果有堅強的力慢,則任何障礙違緣也無法動搖修行。

  烏鴉遇死蛇,勇行如大鵬,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過損。

  當烏鴉遇到死蛇時,它會勇猛如同大鵬一樣發起攻擊;同樣,如果對抗煩惱的信心力量太脆弱,那麼輕微的煩惱罪行都會帶來嚴重的侵害。

  此處是以比喻來說明修行過程中需要堅強的力慢。烏鴉本來是一種沒有多大膽量的鳥,它平時在毒蛇等那些厲害的動物前非常膽怯,根本不敢接近。但是看見死蛇時,它就會神氣十足,口中發出“哇啊,哇啊!”怪叫,鼓動雙翅猛撲過去,對著死蛇的屍體一陣亂啄,使蛇屍四分五裂,成爲它的口中美餐。這時它的表現就如大鵬鳥見到龍一樣,勇猛有力,不可抵擋。烏鴉其實並無多大力量,無法與毒蛇的力量相抗衡,然而蛇要是死了,毫無力量,它便會肆無忌憚地殘食蛇身;同樣,在修法過程中,煩惱就如同欺弱怕硬的烏鴉,專門殘害軟弱無力的修行者。煩惱本身雖沒有任何可怕之處,也沒有什麼實實在在害人的力量,然而修行人軟弱無力如同死蛇時,它便會肆意踐踏、摧殘,將修行者的功德身命掠食一空。修行人的正知正念、信心、能力消失時,外面的違緣再小,自己也沒有辦法去對治,這時那些軟弱無力如同烏鴉一樣的小煩惱違緣,也會如同大鵬金翅鳥對龍一樣有著致命的力量。這點我們在平時的修行中,可以很清楚地體驗到。自己心情輕松,信心十足時,那再大的違緣障礙,也不會使自己退失精進;而信心力量不足時,自己怯懦軟弱,那麼周圍都是致命違緣,比如說性格軟弱者,看到腳下泥濘的道路時,馬上會覺得心裏都要崩潰,無法邁步到達目的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外境對自己並沒有什麼阻礙、損害,而真正障礙自己的是內心怯懦,是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上師如意寶也如是說過:“不具足正知正念力,而且非常脆弱的人,經常覺得外面有強大的違緣。有些男衆或女衆,自己無有正知正念的生命,如死蛇一樣,即使遇到的違緣只是弱小者,也無法對治,而使自己的戒律受到損害。”

  怯懦舍精進,豈能除福貧?

  自信複力行,障大也無礙。

  如果怯懦無力而舍棄精進,那麼我怎能解除福德的貧乏呢?倘若生起堅強的自信心,並努力修行,那麼障緣再大也不會擊倒我。

  修行人如果懦弱膽怯,在做任何一件事時都會覺得自己不能勝任,以此而不能精進努力,陷入萎靡不振的狀態,導致任何善法都無法圓滿成就。現代世間很多心理學家對此也有一些認識,人們在辦事時,關鍵要靠內心的精神力量,如果內心缺乏自信力,那麼任何目標都很難有成功的希望。比如說我們身體稍有不適時,如果怯弱,覺得自己不能再撐下去,那即使只是患了小感冒,也會趴在床上起不來,甚至連吃飯也成困難。如果自己一直陷入這種怯懦軟弱的狀態,也就沒辦法成就斷惡修善、積累資糧的修行事業。作爲凡夫,自己福德智慧本來就淺薄,如果不能精進修善,就會一直陷于福慧貧窮的狀態。尤其是末法時代,衆生福薄障深,如果不以大信心、大堅毅精進修善,輪回中困乏的痛苦則永無盡期。

  因而每一個想得到解脫安樂的人,應該生起殊勝信心,堅毅地修持善法,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大慈大悲、菩提心等殊勝的善法去行持,如果能具足不移的信心,前進路上的障礙也就不會對自己構成損害。以前大德高僧們的修行經曆,充分反映了這點,雖然外境上的違緣重重,然而在他們的堅定信心、智慧前,一切障礙都阻擋不住菩提道上前進的步伐。《大密方便經》中比喻說:“修成密咒之人,縱遇五種困縛,也無有絲毫損害;同樣,具足善巧方便與大悲空性藏之菩薩,障礙再大也于道心無害。”我們修行成功與否,主要看自心的力量,而不在乎外境如何,大家回憶一下前段時間學院遇到了違緣時,有些人怯弱膽小,馬上被嚇跑了,自己的聞思修行全部中斷;而稍堅強一點的人,今天仍在這兒好好地聞思修行,在不斷地增長功德。還有些人怕冷,缺乏過冬的燃料或因身體稍有病痛,馬上就忙著要離開這兒,這也是不具足力慢的原因而導致。一個修行人如果不能加強自己的信心力量,爲一時的小違緣所挫敗,他的解脫成就不可能會自然從天上掉下來;而對那些堅強的修行人來說,這些障礙對自己根本不會有多大影響。

  故心應堅定,奮滅諸罪墮,

  我若負罪墮,何能超叁界?

  所以我應該堅信自己能戰勝所有的罪惡,如果我一再爲罪惡所敗,卻想超越叁界,那豈不是笑話嗎?

  如果內心堅強起來,即使是一般的凡夫,對外境的感受也會有很大改變,那些原先覺得無法逾越的困難,無法戰勝的煩惱,隨著內心自信力的增強,而變得容易克服。因此,修行人要戰勝煩惱,消滅罪墮,必須先從內心發起堅定力慢,發起勇猛無畏的精進,《華嚴經》中說:“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患,應當一切時,勇猛大精進。”自心有必勝一切煩惱罪過的勇猛信心,則能不退失精進修持,迅速戰勝消滅一切煩惱罪過。麥彭仁波切說:“魔王波旬每天都在朝衆生放射貪嗔等五種毒箭。”如果我們的心脆弱不堪,沒有披上堅固自信的盔甲,那就毫無戰勝煩惱魔王的希望,而長久地爲魔王所製,陷于叁界之中無法出離。雖然經常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佛道無上誓願成”等,而在實際行動中,卻因缺乏自信力,常爲一些小小的煩惱罪惡所挫敗,這樣的修行,想超離叁界,也只是自己閉著眼說笑話而已!

  大家應當深思:現在自己依止了殊勝的善知識,聽受了許多法要,如果還不能製服煩惱,那又有什麼指望證得超越叁界的解脫果呢?我們應當以這些竅訣把自己武裝起來,發起勇猛無畏戰勝一切的大信心,精進修行,不搗毀魔王波旬的老窩,誓不罷休!如果能恒時如此,勵力而行,叁…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