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45

  ..续本文上一页的信心,则自心不会为外境所动摇,于任何情况下,自己都能够不动摇地履行善法,遣除罪障,积累福慧资粮。《慧海请问经》中说:“日轮不依任何帮助,但它可以照亮一切世界;雪山狮子也不依其它助缘,但声音也可传遍山川;毒蛇安住于寂静之处,不依任何人,但它也可自给自足地生活;同样,菩萨行持善法时,不依外境助缘,只依自力,独立自主,修持善法,度化众生。”修行人必须依靠这种内在的信心,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自觉主动力,则在佛陀身边也没办法趋入圣道,佛陀也说过:“我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有些人在修行时,依赖思想很严重,看到别人不修行,自己马上也去放逸,别人不发心,自己也就跟着退缩。这种人如同水上浮萍一样,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根本不可能成办什么大事业。世人都是随顺烦恼而行事,修行人应反其道断烦恼随理智而行事,行事的基本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所以修行人不能去依赖世人。藏族人的谚语说:“野牛它物不合群,出家在家不同道。”野牛是大自然中剽悍而自在的动物,它们平时根本不会与其它动物一起吃草行走活动;而出家人是人中奇葩,他们与在家人所走的道也是不同的。作为修行人,要有“纵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的自信心和意志,否则超越世俗的修行极难稳固,这一点,希望每一个真正想解脱者牢记。

  他尚勤俗务,我怎悠闲住?

  亦莫因慢修,无慢最为宜。

  一般世人尚且勤于世俗事务,发了菩提心的我怎能悠闲度日而不精勤修行呢?但是也不要因为傲慢好胜而修善,修学善法时最好不要间杂丝毫傲慢烦恼。

  世间的人们,为了那些卑劣的世间法,为了眼前那些活命养家的蝇头小利,尚且不畏风雨饥寒等艰难,日夜勤劳地工作。我们现今在诸佛上师的教导下,已深明大义,为了求得自他一切众生的究竟成佛大利益,那怎么还能悠闲放逸,不去为达到目标而精进修行呢?或说众生正在为种种微劣的事业而羁绊、困劳,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堪布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说:世间人们为了世俗事务,也需勤奋努力,作为大乘菩萨,怎么不需要像奴仆一样为众生勤奋做事呢?以前仲敦巴尊者看见别人在搬木柴时,马上会过去帮忙;帕当巴桑吉大师在印度看见一些阿兹 (种性低下的人)干重活时,也经常去帮忙。他们这些高僧大德没有任何傲慢,把帮助众生当成自己应尽的义务,那大乘菩提道的后学者,怎么能置众生的困苦辛勤而不顾呢?我们理应精勤努力,帮助众生成办暂时与究竟的安乐事业。

  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应以承担一切的自信心去成办自他二利事业,这是一种“欲成大事,舍我其谁”的超然气概,但在此应切实地注意,这种自信坚毅心千万不可让它变成一种傲慢烦恼。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超胜一切的自信心,是一种由胜解而生的力量,是成就善法中必需的内在坚毅力,它是智慧所摄的法;而傲慢心是无明烦恼的一种,它由无知而生起,是一种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颠倒贪执,它着重于贪执自我,而非坚信自己能够成办一切善法的胜信智慧,所以二者应当仔细区分。在前面我们也将自信称为“我慢”,但这是“智慧慢”,与烦恼慢有着本体上的区别。如果内心有烦恼慢,有争强好胜的发心,则无论修何种法门,都不是善业,而且你越努力,积累的罪业越大。因此,仔细辨别并舍弃这种烦恼,也是在修自信时必须注意之处。佛在《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告诉文殊菩萨:“大海住于低处,但十方之江河无不汇入大海;如是菩萨无有我慢,则能易于现前一切如来之法。”像大海处于低位却能容纳百川一样,菩萨以谦逊恭谨的态度修习六度万行,则能迅速积聚如海的福德智慧资粮,现前如来的断证功德而饶益无尽众生。

  寅二、(力慢):

  力慢,是对修行能力的信心,也是一种心力,而非其它形式的力量。行善断恶,要求修行者具备一定的力量,否则无法成就任何一件善法,而这种力量主要来自内心的力慢。在大乘道中,许多法门要求行者有较大的心力,要不然一点小违缘,便会中断行者的修行,如果有坚强的力慢,则任何障碍违缘也无法动摇修行。

  乌鸦遇死蛇,勇行如大鹏,

  信心若怯懦,反遭小过损。

  当乌鸦遇到死蛇时,它会勇猛如同大鹏一样发起攻击;同样,如果对抗烦恼的信心力量太脆弱,那么轻微的烦恼罪行都会带来严重的侵害。

  此处是以比喻来说明修行过程中需要坚强的力慢。乌鸦本来是一种没有多大胆量的鸟,它平时在毒蛇等那些厉害的动物前非常胆怯,根本不敢接近。但是看见死蛇时,它就会神气十足,口中发出“哇啊,哇啊!”怪叫,鼓动双翅猛扑过去,对着死蛇的尸体一阵乱啄,使蛇尸四分五裂,成为它的口中美餐。这时它的表现就如大鹏鸟见到龙一样,勇猛有力,不可抵挡。乌鸦其实并无多大力量,无法与毒蛇的力量相抗衡,然而蛇要是死了,毫无力量,它便会肆无忌惮地残食蛇身;同样,在修法过程中,烦恼就如同欺弱怕硬的乌鸦,专门残害软弱无力的修行者。烦恼本身虽没有任何可怕之处,也没有什么实实在在害人的力量,然而修行人软弱无力如同死蛇时,它便会肆意践踏、摧残,将修行者的功德身命掠食一空。修行人的正知正念、信心、能力消失时,外面的违缘再小,自己也没有办法去对治,这时那些软弱无力如同乌鸦一样的小烦恼违缘,也会如同大鹏金翅鸟对龙一样有着致命的力量。这点我们在平时的修行中,可以很清楚地体验到。自己心情轻松,信心十足时,那再大的违缘障碍,也不会使自己退失精进;而信心力量不足时,自己怯懦软弱,那么周围都是致命违缘,比如说性格软弱者,看到脚下泥泞的道路时,马上会觉得心里都要崩溃,无法迈步到达目的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外境对自己并没有什么阻碍、损害,而真正障碍自己的是内心怯懦,是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上师如意宝也如是说过:“不具足正知正念力,而且非常脆弱的人,经常觉得外面有强大的违缘。有些男众或女众,自己无有正知正念的生命,如死蛇一样,即使遇到的违缘只是弱小者,也无法对治,而使自己的戒律受到损害。”

  怯懦舍精进,岂能除福贫?

  自信复力行,障大也无碍。

  如果怯懦无力而舍弃精进,那么我怎能解除福德的贫乏呢?倘若生起坚强的自信心,并努力修行,那么障缘再大也不会击倒我。

  修行人如果懦弱胆怯,在做任何一件事时都会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以此而不能精进努力,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导致任何善法都无法圆满成就。现代世间很多心理学家对此也有一些认识,人们在办事时,关键要靠内心的精神力量,如果内心缺乏自信力,那么任何目标都很难有成功的希望。比如说我们身体稍有不适时,如果怯弱,觉得自己不能再撑下去,那即使只是患了小感冒,也会趴在床上起不来,甚至连吃饭也成困难。如果自己一直陷入这种怯懦软弱的状态,也就没办法成就断恶修善、积累资粮的修行事业。作为凡夫,自己福德智慧本来就浅薄,如果不能精进修善,就会一直陷于福慧贫穷的状态。尤其是末法时代,众生福薄障深,如果不以大信心、大坚毅精进修善,轮回中困乏的痛苦则永无尽期。

  因而每一个想得到解脱安乐的人,应该生起殊胜信心,坚毅地修持善法,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大慈大悲、菩提心等殊胜的善法去行持,如果能具足不移的信心,前进路上的障碍也就不会对自己构成损害。以前大德高僧们的修行经历,充分反映了这点,虽然外境上的违缘重重,然而在他们的坚定信心、智慧前,一切障碍都阻挡不住菩提道上前进的步伐。《大密方便经》中比喻说:“修成密咒之人,纵遇五种困缚,也无有丝毫损害;同样,具足善巧方便与大悲空性藏之菩萨,障碍再大也于道心无害。”我们修行成功与否,主要看自心的力量,而不在乎外境如何,大家回忆一下前段时间学院遇到了违缘时,有些人怯弱胆小,马上被吓跑了,自己的闻思修行全部中断;而稍坚强一点的人,今天仍在这儿好好地闻思修行,在不断地增长功德。还有些人怕冷,缺乏过冬的燃料或因身体稍有病痛,马上就忙着要离开这儿,这也是不具足力慢的原因而导致。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加强自己的信心力量,为一时的小违缘所挫败,他的解脱成就不可能会自然从天上掉下来;而对那些坚强的修行人来说,这些障碍对自己根本不会有多大影响。

  故心应坚定,奋灭诸罪堕,

  我若负罪堕,何能超三界?

  所以我应该坚信自己能战胜所有的罪恶,如果我一再为罪恶所败,却想超越三界,那岂不是笑话吗?

  如果内心坚强起来,即使是一般的凡夫,对外境的感受也会有很大改变,那些原先觉得无法逾越的困难,无法战胜的烦恼,随着内心自信力的增强,而变得容易克服。因此,修行人要战胜烦恼,消灭罪堕,必须先从内心发起坚定力慢,发起勇猛无畏的精进,《华严经》中说:“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患,应当一切时,勇猛大精进。”自心有必胜一切烦恼罪过的勇猛信心,则能不退失精进修持,迅速战胜消灭一切烦恼罪过。麦彭仁波切说:“魔王波旬每天都在朝众生放射贪嗔等五种毒箭。”如果我们的心脆弱不堪,没有披上坚固自信的盔甲,那就毫无战胜烦恼魔王的希望,而长久地为魔王所制,陷于三界之中无法出离。虽然经常发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因缺乏自信力,常为一些小小的烦恼罪恶所挫败,这样的修行,想超离三界,也只是自己闭着眼说笑话而已!

  大家应当深思:现在自己依止了殊胜的善知识,听受了许多法要,如果还不能制服烦恼,那又有什么指望证得超越三界的解脱果呢?我们应当以这些窍诀把自己武装起来,发起勇猛无畏战胜一切的大信心,精进修行,不捣毁魔王波旬的老窝,誓不罢休!如果能恒时如此,励力而行,三…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