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名聲、地位受損。聲望越高,他的痛苦約束也就會越多,這就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吧!不用以中觀正理等出世的智慧去觀察,從世間法去看,名譽對福德、長壽、能力、健康、安樂這五種世間圓滿,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反而有時會帶來衆多不必要的痛苦。
有的人也許想:“爲了度化衆生,必須要有名譽,不然我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是無法廣度衆生的……。”度化衆生靠的是修證功德,靠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如果一個人具足了這些功德,即使他沒有什麼名聲,也能夠利益廣大衆生。一個真正成就者,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能對衆生有很大饒益,與他有緣者也必然能得到法益。西藏人有種說法是:“是真金,雖在泥土中也會發光。”你真正有了修證功德,就會像太陽升起來一樣,不管烏雲有多麼濃厚,陽光也不會被遮擋的。如果自身沒有功德,縱然名聲如雷,但這除了給你帶來麻煩外,也利益不了任何衆生。自己沒有功德而去到處鼓吹,到頭來卻根本倒不出一點佛法甘露,這與世間那些做假廣告的商人又有什麼區別呢?真正有功德的修行人,像密勒日巴尊者,即使他坐在山洞裏修心,表面上他並沒有與衆生接觸,但在實際上他的利生事業非常廣大。博朵瓦格西說:“首先成熟自相續,初發心者應當作,利他爲首佛未許。”初學者應首先調伏自己的相續,如果沒有得到不爲八法所動的堅固菩提心,而去行持利他,很可能是既不能利他又失自利,所以佛陀也是不開許的。
若吾識損益,贊譽有何利?
若唯圖暫樂,應依飾與酒。
如果我能明辨利害得失,那麼名譽和贊美有什麼利益可圖呢?如果我只是貪圖暫時安樂享受的人,那麼應去追求嚴飾歌舞醇酒佳人之類。
如果我們有智慧,通過上面的分析,就會知道名譽確實對自己沒有什麼利益可言。以前格西卡讓巴說:“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這句話確實有道理,對修行人來說,名聲是一種很厲害的魔障。有的人本來修行很不錯,但一旦以某種因緣,他的名聲遠揚,許多人來恭敬供養,這時他的心便開始變了,聞思修行放在了一邊,天天去往名聞利養的糞坑坑裏鑽……。從現實中去看這些陰暗面,不是爲了指責他人的過失,而爲的是提醒我們自己:名聞是修行中可怕的魔障,對修行者根本無任何利益可言。大家都是修行人,現在開始就要加強這方面的修持,以後你們當中肯定有一部分人去當方丈、住持、名僧、名人,聲譽鵲起之時,希望你們爲自他負責,穩重謹慎去行事,不要爲那些榮耀的彩虹而掉進惡業陷阱。藏族有句民諺說:“滿瓶水無聲響,半瓶水響叮铛。”真正有功德有智慧的人,名聲要去搖動他的心,不那麼容易,而那些一知半解沒有多少功德的人,一吹捧他就會“嘩嘩”地響起來。所以,希望我們能紮紮實實,穩重地把自己的瓶子裏裝滿佛法功德甘露,不要隨意讓他人的吹捧而使自心失去甯靜。
雖然名聲是這樣無用,有些人仍然會想:“名聲讓我覺得特別快樂,所以我一定要去追求。”這種想法是眼光短淺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的理想只限于此生短時間安樂,而不懼怕後世惡果,那麼他並不需要依靠這種虛無缥缈的名譽去滿足自己。世間五欲的欲樂有很多,你辛辛苦苦絞盡腦汁地去追求名聲,即使能得到,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現,在虛榮中迷醉只能維持極短時間。看世間那些所謂的名人在成名後,很快就會陷入失落與孤獨感之中,空虛的高名使他失去了真實生活的大地,虛榮、陶醉的名譽肥皂泡很快就會破裂,讓他陷入灰色冷酷現實中。現在那些所謂的影視歌星,如果你們能真正去了解,他們的生活確實是悲慘的。
如果只是爲了一時的快樂,人們不用那麼大費周折,造很多惡業去追求名譽,只需要用一些小小的不如法行爲就可以暫時迷醉自己,滿足樂感。世間人爲了追求快樂,往往以嚴飾、歌舞、煙酒等等手段去迷醉自己。本來藏族民間有種說法是“命中注定的事變不了,老年人臉上的皺紋平不了”,但現在這個比喻似乎無法再成立了,有的老年人到美容中心改造一番,七十多歲老人的外表,變成了二叁十歲的年輕人模樣,虛榮快樂能得到極大的滿足;現代的影視節目,動辄花費億萬資金,也能使人們的耳目感官得到很大的滿足快樂;還有西方的嬉皮士等,他們用大麻、海洛因、致幻劑來刺激自己,聲稱可以得到天人的樂感……。雖然這些行爲也是不如法, 的,下場也非常悲慘,但比起追求名譽而得到的虛榮滿足,他們不用那麼勞累,而且相比之下,造的業也不會有那麼多。所以,在不計一切後果去追逐安樂的行爲中看起來,追逐名譽也是很愚癡的行爲。
若僅爲虛名,失財複喪命,
譽詞何所爲?死時誰得樂?
如果只是爲了虛名假譽,不但損失財産,還白白浪費寶貴的生命,得到名譽的言詞又有什麼用呢?在死的時候,美名又能令誰快樂呢?
從古到今,人們爲了虛假的名聲,有的不惜一切財富,有的不惜生命、人格等等。這些有的也爲世人所贊,有的也爲世人所鄙夷,不管哪一種,我們去公正地觀察,他們以生命財産去換取名譽,這種做法到底有什麼意義,是否會爲他自己、別人帶來利益呢?如果他失財喪命抛棄一切而求得的名聲,能對他自己或別人帶來現世後世的利樂,那麼這是有意義的事,值得去正面肯定。但是,我們去前前後後地觀察分析,世人這類舉動大多是盲目而愚昧的行爲,根本不可能爲自他帶來什麼利益。
在世間,有些人爲求美名高位,耗盡家財或去收買人心、換取高位;有人爲了所謂的“洗刷恥辱”、“頂天立地”的名譽,去不計生死的拼殺;有人甚至明明知道要犧牲寶貴的生命,但爲了一時的面子等這樣無謂的名聲,仍自投虎口。民間有這種說法:“懦夫活一百年,不如英雄活一天。”有些人生性豁達,不計財利私情,但一旦他們覺得自己的名譽受到了損害,馬上就無法忍受,認爲自己如果不去爲此伸怨報仇,就沒臉面活在人間,因而不惜造殺害衆生的惡業,也不惜自己的生命家財,去與他人拼鬥。然而這種行爲在世間智士看來,也只不過是“匹夫一怒,流血數步”的莽夫行爲,根本不值去提倡,有遠見的人也知道:“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得一時之氣,獲得百年之福。”這種求名的舉動不但無有義利,反而有害。
世人這樣耗財喪命,也許能換來一些人的稱譽,然而這些聲譽只是一種口頭上的言詞,對自己又有什麼實義呢?比如說,有人給自己加上了英雄、大人物、好人,或者說你是無敵、第一大亨、長壽第一等等無數美名,我們從各方面去觀察,這些在實際中對你不會有任何利益。如果言詞名稱對人有利益,那麼我們誰都可以去給自己加上一堆美好的言詞,讓自己得到利益了,而實際上,這些只有讓你迷惑受騙,喪失利益。就算你能從這些美名中得到自我陶醉的快樂,而在死的時候,這些美名是不會讓死主閻羅對你寬容的,這一切都會空留在世間隨風飄逝,但你爲這些虛名所造的業,卻一絲一毫也不會空耗。
如果世人將往昔追逐虛名的財富、生命、能力等全部用在善法上,用在二利事業上,那麼不要說世間那些虛名的小安樂,解脫成佛的無上大安樂也已得到成就。但可惜的是,世人對此卻愚昧無知,不懂得這樣去取舍。我們每個人在輪回中也曾有過這樣的愚昧行爲,現在既然明白了,應迅速放下這些徒勞無益的追名行爲,如果將這一切力量都扭轉到修習不爲名譽受損而嗔的安忍上,安忍修習一定會迅速圓滿。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
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當用沙遊戲堆成的房屋倒塌時,幼稚無知的孩童就會爲之傷心哭泣,同樣,如果我爲失去虛幻的名譽而傷心,那麼我豈不是像稚童一樣無知嗎?
在聖者的眼中,世人追名逐利的生活像幼稚的小孩做遊戲一樣,把那些虛假的東西當成了真的,而患得患失,無謂地受苦。
孩童非常幼稚,沒有辨別真假的智力,他們在沙灘上做堆沙屋的遊戲時,對自己用沙構成的小屋非常愛惜,把這些當成真的生活樂園一般,這樣的遊戲你們有許多人都玩過吧。我去泰國的時候,有一次在海灘上散步,看見許多小孩在玩這種遊戲,堆城堡、挖沙洞,頂著烈日玩得興高采烈,他們叽叽咂咂地似乎在說:“這是我的房子,那是你的……。”寂天菩薩當年可能也在印度南方的海灘上見到了這種景象,因而觸動了對衆生的慈愍之心,將這些做比喻用在了論典中。小孩子做這樣的遊戲時,由于他們把這當成了真實的,而沙屋呢,又很容易傾塌,因而這經常給他們帶來了家園毀滅的痛苦傷感。每當沙屋倒塌時,總要引來一陣傷心的哭泣:“嗚!我的房子倒了,家沒了!……。”我們牧區的小孩,通常玩的不是堆沙屋,而是“放牦牛”,各自撿一些好看的黑石頭、白石頭,放在草地上作爲牦牛玩,有些頑皮的小孩喜歡搶這些“牦牛”,因而經常要引發其他小孩子的痛哭:“啊!你把我的牦牛給偷走了……。”然後就要扭在一塊兒,爲這些“牦牛”而戰鬥。在稚童的心目中,這些沙屋、牦牛似乎是真的一樣,因此他們對這些特別的認真、執著。然而在智力成熟的大人眼中,稚童們對沙屋、石頭“牦牛”的執愛,非常可笑,這些只是虛擬的遊戲,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真的屋子、牦牛,只不過是小孩們在自己的心目中假立了這些東西,然後當成真的去執愛,而實際根本不值得去爲這些得失而喜憂吵鬧。
同樣,世間大人其實也從未停止過可笑的兒戲,只不過遊戲的範圍、種類更爲複雜罷了,而遊戲的性質毫無區別。人們在自心中虛構出無數的遊戲境,很多人費了非常大的辛苦,以分別心念沙塵構築了虛幻的功名大廈,一旦這些名譽沙屋倒塌,或爲別人所毀時,人們的傷心程度要遠遠超過無知的孩童,他們會爲之而痛苦、絕望、憤怒,有的甚至爲這種遊戲而毀掉寶貴的生命。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世間的一些競選活動,那些人在玩這種“沙屋”遊戲時,絞盡腦汁去勾心鬥角,乃至寢…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