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21

  ..续本文上一页作用,别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业决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无论你如何盼他受苦,不会变成现实。但是,这种心念对发心者本人却是有很大的危害,在《法句经》中说:“意为法前导,意速意为主,如由极毒意,造作身语业,彼能令得苦,如轮断头例。”“如轮断头例”指以嫉妒发恶心的乞丐,遭到了马车辗断头颈的公案,这个公案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提及过。一个乞丐见到佛和众眷属去王宫应供,他大发嫉妒恶心:若我当国王,应尽断其头。结果当他在道路上睡觉时,为一急驰的马车辗断头颈而死。所以,一个人发恶心,对他人不会有什么损害,而自己却要以此恶业招感恶果,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福乐。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孤独而又悲惨的人,他们的心地非常狠毒,就像毒蛇一样,因此谁也不敢去接触,而他们也只有生活在越来越悲惨的环境中。

  作为佛弟子,善良是必须的人格基础。不管什么人,我们都应以慈愍宽容的善心去对待,别人再加害,自己也应安忍,而不能发恶心。以前宣化上人开创万佛城时,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将他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虽然这是他最珍重的事业,然而他说过:“如果有人来把万佛城摧坏了,我也是不执着、无所谓的,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忍受伤害,而以慈心相向,那天下就太平了。”我们应效之去反观自心,自己有没有对他人的嫉妒恶心,如果他人来摧毁我最珍重的东西,我会怎么对待呢?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纵然能如愿以偿,仇敌都遇害受苦了,这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如果说这样能让自己心意畅快,但是,哪有比这更容易招感祸害恶果的心态呢?

  有些人对仇敌发恶愿,若正好仇敌因恶业成熟而遭到了不幸,那么在仇敌受到苦难时,你又能得到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益处呢?仇敌的受苦对你的财产、健康、福德善业等,无论哪方面去看,一点点好处也不会有。如《学集论》中说:“若火烧众生,炽燃皆着遍,下至爪分量,于己亦无乐。”有些人会想:我不得利益无所谓,但仇敌的倒霉正好满了我的愿,难道这样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这也是颠倒的想法,他人遭难并不是因你的恶愿力而成,这点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他人只是在偿还自己的宿业,你的种种恶毒心愿并不能起到作用,也没有在他人身上结果,这又有何满愿消除心头之恨可谈呢?比如说某人伤害了你,你没有亲手去报仇,而他却业力成熟,寿尽而死亡了,这种事发生并不能说是你报仇雪恨了,也不能算是你满了愿。不但如此,如果你有这种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愿,为此将要受到极为猛烈的恶报。意乐若恶地道亦恶,恶毒的嗔恼意乐是招致恶果最有力的因。如果一个人心怀这种恶念,在现世中就会招感种种灾祸,他的后世也会因此而堕落恶趣受苦。以前噶当派的格西香巴仁波切说过:“如果没有利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不属于大乘佛弟子。”所以我们平时修大慈大悲心非常重要,如果不观修宽容、慈愍,却去想害别人,对别人的痛苦而幸灾乐祸,谁有这种心,他就会如同饮鸩止渴者,喝的时候,痛快淋漓,但马上就会一命呜呼!

  大家无论如何要注意,平时经常要用慈愍善良的甘露来滋润自心,以正知正念来调治自心,这样自心一定会得以软化。如果不能如此,心相续中的嫉妒嗔恼一旦乘隙打劫,自己的善法功德前途就会十分危险。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嗔恨烦恼就像渔夫抛下的利钩,若不小心被它钩住了,那我一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里,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嗔恨烦恼残害人们的过程,就像渔夫钓鱼一样。渔夫们钓鱼时,先以香喷喷的诱饵装在铁钩上,然后放在水中,鱼儿受不住诱惑去吞食诱饵时,便为铁钩所中,被渔夫拉上岸,装在口小腹大的鱼篓中,到了这时候,贪食的鱼便只有等着受热铁锅煎炸的悲惨命运了。众生在轮回中,大致也是如此吧,众生如同鱼,轮回如同河,无明五毒烦恼就像渔夫,处处给轮回河流中的鱼垂下了五欲的诱饵。人们一旦为之所诱,去吞食诱饵,就会为贪嗔等恶业铁钩所中,这时候那些烦恼渔夫便毫不留情地将人们装进地狱里,然后被狱卒放在热铁地上煎烧、油锅里烹炸等等。大家仔细想想,嗔恨烦恼残害众生确实是这样的,它随时潜伏在众生身边,用种种五欲诱饵引诱人们,为了得到这些,人们无知地吞下了包藏着烦恼利钩的诱饵,这时便要毫无自主地受折磨了。比如说,利养财产,这通常是很能诱惑人们的东西,当自己为此而动心,与别人生嗔恼时,便为无明嗔恨渔夫的铁钩所中,被它抛入地狱。地狱也是口小腹大极难逃脱的器物,陷入其中的众生为罪业狱卒所折磨而长劫难出。

  你们有许多人可能亲眼见过活鱼在油锅里被煎炸的惨状,有的人也可能见过鱼类为渔夫钓上岸,甩在热沙滩上而拼命蹦跳挣扎的情景。善天论师说:“如同鱼儿在热沙中挣扎一样,众生在热地狱中的热铁地上受着无量烧灼之苦。”大家想想这个情景,观想自己如果落到了这种悲惨境遇中,那时候你怎么摆脱,怎么忍受……。我想大多数人想到这些一定会生起畏惧,但一般人只会畏惧这样的苦果,而有智慧的人,他们会畏惧“因”——他们知道光是去害怕受苦果,而不去断除苦因是没有什么用的。然而堕地狱的因,如《正法念处经》中所说:“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智者会畏惧嗔恨烦恼,如同畏惧地狱一样。

  既然陷入了轮回苦海,无明烦恼就必然如影相伴,时时给我们垂下诱饵。当自己面对仇敌等生嗔境时,无明烦恼便会更为卖力地催促着:“快,对他生气,去骂、去打!”烦恼毒钩包着令人动心的诱饵,时时都会送到每个人的嘴边,我们如果不时时警惕,识别这些阴谋,会非常的危险。所以,希望大家对这个比喻经常忆念,经常去观察身心处境,看看烦恼铁钩是不是已经到了嘴边,再想想自己如果上钩,马上就要被装进地狱……。那样,肯定能有力地制止嗔心的发作,因为我们毕竟都不会想受地狱痛苦的煎熬。

  根索曲扎仁波切所著的讲义《妙瓶》在此处讲了许多教言:“我们对别人不能有任何恶意,心中不能想,口中不能说别人的过失。愿别人不吉祥,愿他遭受灾殃,家破人亡等等,这些恶的语言千万不能说,对待众生一定要有善心、悲心……。”每一个明智的人都应尽力去遵守这些教言,小心谨慎,时刻记住自己是轮回海中的小鱼,千万要防止被烦恼钩所中。

  癸二、(阻碍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受人赞美称誉的荣耀,既不能增加我的福德寿命,也不能增长身力或免除疫疾,更不能使我的身体健康安乐。

  当自己的名闻受到损害时,应当看到所谓的名闻,其实对自己并无多大利益,因而不管别人如何摧坏自己的名声,也应安忍不为所动。有些人特别执着名誉,古人说过:“名乃天禄。”将名誉看得比物质财富更贵重,而我们在小时候受到的世间教育也是“人活着,应流芳百世”之类。以此有许多人在遇到名誉受损时,马上就会勃然大怒,大发嗔恨而与别人拼斗。那么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如何正确面对这类名誉受损的事件呢?

  首先应该知道所谓的名誉,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虽然有很多人追求名誉,希望他人对自己赞美称誉,但这到底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世出世间的利益,人们并不明白。当别人称誉自己时,大家去仔细观察:这种称赞是否能增上福德;是否能延长寿命;能否增长体力、减少疾病;是不是能够给身体带来健康安乐呢?确实不能的,所谓的好名声除了能让人得到一时精神陶醉外,其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对自己和他人的今生后世也不会带来任何利乐。“名誉”在世人的心目中,如果没有加以观察,会觉得它真实的有主体存在,能给自己带来许多荣耀等等。如果去详加观察,它没有形体、颜色、大小,只是人们用语言安立的一种“虚名”,如同我们说“兔角龟毛”一样,只有一种虚拟的名称,而无实体。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世人对名誉的迷茫执着。比如说一些单位在年终时,总要评一些先进、模范之类的奖,得奖者在上台领奖时,往往高兴得脸色都变了,有的激动得直哆嗦……,好像已获得了最大的安乐,得到了无上解脱一般。其实,这些先进、模范之类的名声,其本身只是人们口头上的一种言语,并不值得去如此高兴。如果你非要高兴不可,其对象应该是自己一年中的辛勤工作,为他人为集体所作出的贡献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你高兴的,而名誉的有无并不能抹杀或代替这些真实的成绩。别人的赞美和称誉,是别人心中的感受,口头上言词,只是属于他们的一种事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只有言词影像的名声,能使我今生来世不受恶业报应,而只过幸福的生活吗?能使我长胖吗?能使我不生病吗?都不可能。在世间,有许多声名赫赫的大人物,不管他有多么崇高的名望,他活着时,生活中照样充满了矛盾与痛苦;死的时候,也与平常人一样,在病痛中挣扎着而断气。有些人认为:名誉可以给自己带来权威和办事能力。这其实也是非理的想法,世间只有能力和权威带来名誉,而不可能由名誉带来利益。而且名誉只不过是一种福业的回音,一个人的福报如果消失了,名誉也就会马上消亡。有些人得到了名誉后,他的生活受用各方面也可能有些增长,但这并不是名誉给他带来的,而是他的福报感召。

  名誉在生活中,往往要给人带来不胜其烦的骚扰痛苦。那些高名在望,笼罩着荣耀光环的名人,他们为此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根登群佩大师说过:“高者有高者的痛苦,低者有低者的痛苦,如果不知道诸法的本性,那么不论哪一个众生都会有很多痛苦。”世间那些声誉显赫的人,在众目睽睽下,自己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会受到他人的扰乱,他得随时担心自己…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