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20

  ..续本文上一页去为此而生起欢喜心,有什么理由去生气呢?

  有些人在现实中,心里往往要为他人的获利而波动,生起嗔恼,这都是自己的嫉妒心在作怪,一些本来值得高兴的事情,由于它的染污,变成了生嗔恼的对境。因此,如果不以正知正念监察调治自心,坚忍地对治嫉恨烦恼,自己便要干一些愚痴而又卑鄙的恶业。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宁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众生获得一些小利益,怎可能希望他们证得无上菩提呢?嫉妒、憎恨别人富裕尊贵的人,怎么会有菩提心呢?

  有些人会大言不惭地说,或只是在心里悄悄地为自己辩解:“我只是不希望他人在世间法上太过分了,世间八法是众生的轮回之索嘛!至于出世间的功德我是很随喜的。”大家好好去省察,这种心念到底是出于嫉妒烦恼,还是真正地出于慈悲呢?三毒烦恼是不可能与大悲智慧同存一体的,如果对众生的一点点世间利乐都要生起不乐嗔恼,那么你不可能心甘情愿地看到众生得到无上佛果的大安乐,更不可能愿意去作众生解脱道上的阶梯、仆从。菩提心的狮乳只可能存在于清净的金器中,像那种连他人一点小安乐都要去嫉妒憎恨的不净相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假如有人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安乐,而他说自己希望所有的人都得到无上大安乐,要去帮助所有的人得到无上安乐,这种话谁会相信呢?就像有人见到别人靠自力赚得了十元钱,都要发起嫉妒憎恨,那么他会不会愿意给很多人布施大财富,比如说给每人一百万元,这种事的可能性绝不会有。狭隘悭吝的心相续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善心呢?如果我们不能容忍他人的小安乐,那么也应知道,自相续中绝不会存在着大悲智慧的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内心恒时充满了愿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的善心,不论见到谁得到了富贵安乐,都会生起由衷的欢喜。而无法忍受别人安乐的相续中,充满了嫉妒毒火,心田已被烧焦了,菩提心苗芽还有可能生存吗?

  修行人应观察自心,如果希望自己生起稳固的菩提心,当如《狮吼经》中所说:“从此之后,我应忍耐他人之富贵圆满,不起嫉妒之心。”如果对他人的富贵生起了不乐之心,嫉妒嗔恨的魔王就要将自己的菩提心国王从王宫中赶走,而由他们来执政,将我们驱入轮回恶趣痛苦之中,这样的下场,我们谁也不希望出现吧。有的人嫉妒恶习特别深,看到任何人超过了自己,就要生气,这种人当反复思考,这种心行能为自他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如果真正能认清这种烦恼的危害性,就一定会以大决心去安忍,不让烦恼得逞。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如果仇敌等人已从他人那儿获得了利养,或者那些利养仍然留在施主家中,这些都没有你的份,别人对怨敌施或不施与你有何相干呢?

  别人已经得到或没有得到利养,我们都不应生嫉妒心,为什么呢?如果敌人已经从别人那儿得到了利养,那也没有伤害到你的一丝一毫利益,与你毫不相干,你为何生气呢?如果施主没有供养敌人,你也得不到丝毫利益,也与你毫不相干,你也没有必要高兴。这两种情形都与你毫不相干,而你如果在一旁一时欢喜一时忧恼,像疯子一样,这又有何意义呢?

  施主对我们的怨敌施与不施,决意权在他自己,与我们无任何关系。他出于信心供施别人,这是他积累福德的方法,我们为他而烦恼,白白地造恶业,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想象一下,一个与自己不和的人,有一个大施主供养了他,那只是他们两个之间的事,根本与我无关系,也没有损坏我点滴的利益,我如果在一旁嫉妒嗔恼,要死要活的,这是不是有点神经不正常啊!如果施主出于某种考虑,没有供养我们的冤家仇人,那我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我又有什么理由去高兴呢?然而在平时,人们如果不注意,为嫉妒烦恼所支配,经常就会闹出这种可笑可叹的事。

  修行人如果不断除名闻利养方面的贪欲,那么自己所谓的修行便变得毫无意义。不管你以前有多大的功德,一旦为名利而动心,为自己的怨仇获得利养而嫉妒憎恨,那么一切修行功德也就会立即荡然无存了。格西仲敦巴曾问阿底峡尊者:“由于希求现世的快乐和利养恭敬等,而造作诸业,有什么果报呢?”尊者回答:“地狱、饿鬼和旁生!”如今国内外有些人,为了某些有财产的施主而勾心斗角,相互生烦恼,实际有什么必要呢?如果别人得利,我们应当随喜,如果别人得不到,也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而自己为此生烦恼,这些恶业是不会有他人代受的。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学习以前噶当派的格西们,彻底舍弃今世,最好像奔公甲格西一样,如果发现自己对施主们的供养有贪心染污,即不再受供,这样的话,自己就不会为了今世而造不善业。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已得财,何不自嗔责?

  为何要去嗔害别人而抛弃自己的福善、信心与功德呢?已经到手的功德善财自己不好好守护,为何不嗔恨责怪自己呢?

  懂得因果道理的人知道,自己现世的命运是由宿业所引生,苦乐兴衰富贵贫贱等皆由宿业所感。《华严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现在所受的苦乐是前世业因所感,而自己当下所作的,又可感召以后的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的福乐利敬等等,只是取决于自己,别人不可能决定这些;而他人的利敬福乐等,我们也无法去改变决定。可以说是各自的福报与他人毫不相干,如果你得不到利敬,而他人得到了,这丝毫不值得去生嫉妒。你如果希望自己福乐圆满超过他,那你应积累福善,行善戒恶。如果不如此,反而去生起嫉妒恶心,那么这种恶业只有毁坏自己的福善、信心、持戒等功德。这样不但没有增长感召利乐的福报,反而将已积累的功德善财给摧毁了,自己坑害、糟蹋自己,增加自己的痛苦,做这样的蠢事,如果真要生嗔恨责怪,对象理应是自己。

  我们在今生得到了非常难得的人身,得到了难得的修福机缘,自己如果不珍惜利用,反而去生嫉妒恶念,摧坏自己今生后世的安乐,这种恶劣行径,确实是应深刻地作呵责,对它生起嗔恨而彻底铲除。博朵瓦格西说:“我最大的毛病是:别人有最大的功德我也看不到,别人最小的过失我也看得出来,而自己的过失最大也无法自知。”像博朵瓦格西那样的大德当然不会有这种毛病,他的话只是调化后人的一种方便,我们每个人应好好地内省,自己是否有这种毛病呢?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对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恶,你不但不忧虑愧疚、改悔自新,难道还想继续以嫉妒嗔恼去和其他有福德者争强好胜吗?

  很多人有种种世出世间方面的圆满,如资财受用、地位名誉、才貌知识等等各方面都超胜常人。在这种人面前,一般人便会去攀比,如果自己不及他,便生起嫉妒烦恼,而不去追寻其根源。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明白这种差距是由于自己前世的恶业所致,因而生起羞愧,鞭策自己更精勤于善法。

  见到与自己不和的人得到利敬而自己内心不乐时,作为修行人,理应明白这是自己往昔没有像他那样去造善业积累福德,而是造作了种种恶业,毁坏了自己的福德善根,熏习起了恶习所致。这时候,我们应当为自己往昔的恶业生起惭愧悔过之心,从此洗心革面,朝善业方面去努力。如果顽冥不化,丝毫不感到惭愧,还要生起嫉恨,想通过种种恶行去与他人一竞高低,甚至想用卑鄙手段去损坏他人的福德果报。那么这种业际颠倒的心行将招感的后果,是不用言说而能自己明白的。如果你有这种心念行为,用不着到有神通者那里去问:“我前世是干什么的?以后怎么样?”看看前面所引《华严经》中教证便能明白。

  根索曲扎仁波切在《妙瓶》中提到前面的数颂,是作者以智慧与烦恼相互辩论质问的方式,来抉择修忍是否合理、必要。这个辩论的答案,大家当然已经很明确了,那就不要将它搁在书本上。自己也应经常诵习,用智慧去思辨,和烦恼经常去辩论斗争,这样自心中的智慧一定会压倒烦恼,得到胜利。现在是末法时代了,众生相续中烦恼更为炽烈,如果不依靠这些方便来增上智慧力量,那我们要战胜烦恼,无疑有许多困难,望每一位有志者自勉。

  壬二、(于所欲阻碍者修安忍)分二:癸一、阻碍敌受不欲者修安忍;癸二、阻碍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癸一、(阻碍敌受不欲者修安忍):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即使你的敌人受到损害而苦恼,这又有什么值得你高兴的呢?仅仅是愿敌遇害的希望,并不能成为他的损害因啊!

  当敌人受到损害痛苦时,有些人会特别高兴,但有脑子的人应去想想:敌人受苦,我又能得到什么利乐呢?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高兴的呢?然而大多数人想不到这一层,怨仇的财产、眷属、名闻等各方面受损,自己便会莫名其妙地感到高兴、得意,就像《大圆满前行》中所说的那位格西:“快给我煮上好茶,来听好消息——我的敌人破戒了。”这种心态愚痴而卑劣,于己无益于他无损,唯有自己积累恶业而已。大家在遇到这类事时,确实应好好地思维:“他人受损害苦恼,我到底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呢?财富权力、名誉地位等等,难道在这些方面我能因此而获益吗?”如果能从中获益,按世人的逻辑,你去高兴,也勉强能说得过去。然而在事实上,怨敌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天灾人祸,不管变得多么悲惨,对你自己也毫无利益。如果某人为一些与他毫不相干的事而幸灾乐祸,世人都会评论这种人是“小人”、“良心不好”等等,都会瞧不起他,何况我们是修行人,对此应尤为注意。

  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明事理,对那些与自己不和的人总是怀着一些怨毒的心念,如“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等等,一些禀性不太好的人甚至经常这样咒骂别人。这样阴毒的发心,对于别人的成败兴衰,其实不会起任何…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