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21

  ..續本文上一頁作用,別人的遭遇只能由他自己所作的業決定,如果他的福德善根成熟,無論你如何盼他受苦,不會變成現實。但是,這種心念對發心者本人卻是有很大的危害,在《法句經》中說:“意爲法前導,意速意爲主,如由極毒意,造作身語業,彼能令得苦,如輪斷頭例。”“如輪斷頭例”指以嫉妒發惡心的乞丐,遭到了馬車輾斷頭頸的公案,這個公案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提及過。一個乞丐見到佛和衆眷屬去王宮應供,他大發嫉妒惡心:若我當國王,應盡斷其頭。結果當他在道路上睡覺時,爲一急馳的馬車輾斷頭頸而死。所以,一個人發惡心,對他人不會有什麼損害,而自己卻要以此惡業招感惡果,毀壞自己今生來世的福樂。在現實中我們可以見到一些孤獨而又悲慘的人,他們的心地非常狠毒,就像毒蛇一樣,因此誰也不敢去接觸,而他們也只有生活在越來越悲慘的環境中。

  作爲佛弟子,善良是必須的人格基礎。不管什麼人,我們都應以慈愍寬容的善心去對待,別人再加害,自己也應安忍,而不能發惡心。以前宣化上人開創萬佛城時,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將他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雖然這是他最珍重的事業,然而他說過:“如果有人來把萬佛城摧壞了,我也是不執著、無所謂的,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忍受傷害,而以慈心相向,那天下就太平了。”我們應效之去反觀自心,自己有沒有對他人的嫉妒惡心,如果他人來摧毀我最珍重的東西,我會怎麼對待呢?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

  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縱然能如願以償,仇敵都遇害受苦了,這又有什麼值得你高興的呢?如果說這樣能讓自己心意暢快,但是,哪有比這更容易招感禍害惡果的心態呢?

  有些人對仇敵發惡願,若正好仇敵因惡業成熟而遭到了不幸,那麼在仇敵受到苦難時,你又能得到什麼可以值得高興的益處呢?仇敵的受苦對你的財産、健康、福德善業等,無論哪方面去看,一點點好處也不會有。如《學集論》中說:“若火燒衆生,熾燃皆著遍,下至爪分量,于己亦無樂。”有些人會想:我不得利益無所謂,但仇敵的倒黴正好滿了我的願,難道這樣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嗎?這也是顛倒的想法,他人遭難並不是因你的惡願力而成,這點在前面已經分析過了。他人只是在償還自己的宿業,你的種種惡毒心願並不能起到作用,也沒有在他人身上結果,這又有何滿願消除心頭之恨可談呢?比如說某人傷害了你,你沒有親手去報仇,而他卻業力成熟,壽盡而死亡了,這種事發生並不能說是你報仇雪恨了,也不能算是你滿了願。不但如此,如果你有這種幸災樂禍的惡毒心願,爲此將要受到極爲猛烈的惡報。意樂若惡地道亦惡,惡毒的嗔惱意樂是招致惡果最有力的因。如果一個人心懷這種惡念,在現世中就會招感種種災禍,他的後世也會因此而墮落惡趣受苦。以前噶當派的格西香巴仁波切說過:“如果沒有利他之心,此人絕不會有菩提心,不屬于大乘佛弟子。”所以我們平時修大慈大悲心非常重要,如果不觀修寬容、慈愍,卻去想害別人,對別人的痛苦而幸災樂禍,誰有這種心,他就會如同飲鸩止渴者,喝的時候,痛快淋漓,但馬上就會一命嗚呼!

  大家無論如何要注意,平時經常要用慈愍善良的甘露來滋潤自心,以正知正念來調治自心,這樣自心一定會得以軟化。如果不能如此,心相續中的嫉妒嗔惱一旦乘隙打劫,自己的善法功德前途就會十分危險。

  若爲嗔漁夫,利鈎所鈎執,

  陷我入獄簍,定受獄卒煎。

  嗔恨煩惱就像漁夫抛下的利鈎,若不小心被它鈎住了,那我一定會陷身于地獄之簍裏,被獄卒們丟進油鍋裏煎炸。

  嗔恨煩惱殘害人們的過程,就像漁夫釣魚一樣。漁夫們釣魚時,先以香噴噴的誘餌裝在鐵鈎上,然後放在水中,魚兒受不住誘惑去吞食誘餌時,便爲鐵鈎所中,被漁夫拉上岸,裝在口小腹大的魚簍中,到了這時候,貪食的魚便只有等著受熱鐵鍋煎炸的悲慘命運了。衆生在輪回中,大致也是如此吧,衆生如同魚,輪回如同河,無明五毒煩惱就像漁夫,處處給輪回河流中的魚垂下了五欲的誘餌。人們一旦爲之所誘,去吞食誘餌,就會爲貪嗔等惡業鐵鈎所中,這時候那些煩惱漁夫便毫不留情地將人們裝進地獄裏,然後被獄卒放在熱鐵地上煎燒、油鍋裏烹炸等等。大家仔細想想,嗔恨煩惱殘害衆生確實是這樣的,它隨時潛伏在衆生身邊,用種種五欲誘餌引誘人們,爲了得到這些,人們無知地吞下了包藏著煩惱利鈎的誘餌,這時便要毫無自主地受折磨了。比如說,利養財産,這通常是很能誘惑人們的東西,當自己爲此而動心,與別人生嗔惱時,便爲無明嗔恨漁夫的鐵鈎所中,被它抛入地獄。地獄也是口小腹大極難逃脫的器物,陷入其中的衆生爲罪業獄卒所折磨而長劫難出。

  你們有許多人可能親眼見過活魚在油鍋裏被煎炸的慘狀,有的人也可能見過魚類爲漁夫釣上岸,甩在熱沙灘上而拼命蹦跳掙紮的情景。善天論師說:“如同魚兒在熱沙中掙紮一樣,衆生在熱地獄中的熱鐵地上受著無量燒灼之苦。”大家想想這個情景,觀想自己如果落到了這種悲慘境遇中,那時候你怎麼擺脫,怎麼忍受……。我想大多數人想到這些一定會生起畏懼,但一般人只會畏懼這樣的苦果,而有智慧的人,他們會畏懼“因”——他們知道光是去害怕受苦果,而不去斷除苦因是沒有什麼用的。然而墮地獄的因,如《正法念處經》中所說:“衆生墮地獄,其因大嗔恨。”智者會畏懼嗔恨煩惱,如同畏懼地獄一樣。

  既然陷入了輪回苦海,無明煩惱就必然如影相伴,時時給我們垂下誘餌。當自己面對仇敵等生嗔境時,無明煩惱便會更爲賣力地催促著:“快,對他生氣,去罵、去打!”煩惱毒鈎包著令人動心的誘餌,時時都會送到每個人的嘴邊,我們如果不時時警惕,識別這些陰謀,會非常的危險。所以,希望大家對這個比喻經常憶念,經常去觀察身心處境,看看煩惱鐵鈎是不是已經到了嘴邊,再想想自己如果上鈎,馬上就要被裝進地獄……。那樣,肯定能有力地製止嗔心的發作,因爲我們畢竟都不會想受地獄痛苦的煎熬。

  根索曲紮仁波切所著的講義《妙瓶》在此處講了許多教言:“我們對別人不能有任何惡意,心中不能想,口中不能說別人的過失。願別人不吉祥,願他遭受災殃,家破人亡等等,這些惡的語言千萬不能說,對待衆生一定要有善心、悲心……。”每一個明智的人都應盡力去遵守這些教言,小心謹慎,時刻記住自己是輪回海中的小魚,千萬要防止被煩惱鈎所中。

  癸二、(阻礙吾或吾友者修安忍):

  受贊享榮耀,非福非長壽,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受人贊美稱譽的榮耀,既不能增加我的福德壽命,也不能增長身力或免除疫疾,更不能使我的身體健康安樂。

  當自己的名聞受到損害時,應當看到所謂的名聞,其實對自己並無多大利益,因而不管別人如何摧壞自己的名聲,也應安忍不爲所動。有些人特別執著名譽,古人說過:“名乃天祿。”將名譽看得比物質財富更貴重,而我們在小時候受到的世間教育也是“人活著,應流芳百世”之類。以此有許多人在遇到名譽受損時,馬上就會勃然大怒,大發嗔恨而與別人拼鬥。那麼我們作爲修行人,應如何正確面對這類名譽受損的事件呢?

  首先應該知道所謂的名譽,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利益。雖然有很多人追求名譽,希望他人對自己贊美稱譽,但這到底能爲自己帶來什麼世出世間的利益,人們並不明白。當別人稱譽自己時,大家去仔細觀察:這種稱贊是否能增上福德;是否能延長壽命;能否增長體力、減少疾病;是不是能夠給身體帶來健康安樂呢?確實不能的,所謂的好名聲除了能讓人得到一時精神陶醉外,其它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對自己和他人的今生後世也不會帶來任何利樂。“名譽”在世人的心目中,如果沒有加以觀察,會覺得它真實的有主體存在,能給自己帶來許多榮耀等等。如果去詳加觀察,它沒有形體、顔色、大小,只是人們用語言安立的一種“虛名”,如同我們說“兔角龜毛”一樣,只有一種虛擬的名稱,而無實體。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世人對名譽的迷茫執著。比如說一些單位在年終時,總要評一些先進、模範之類的獎,得獎者在上臺領獎時,往往高興得臉色都變了,有的激動得直哆嗦……,好像已獲得了最大的安樂,得到了無上解脫一般。其實,這些先進、模範之類的名聲,其本身只是人們口頭上的一種言語,並不值得去如此高興。如果你非要高興不可,其對象應該是自己一年中的辛勤工作,爲他人爲集體所作出的貢獻等等,這些才是真正值得你高興的,而名譽的有無並不能抹殺或代替這些真實的成績。別人的贊美和稱譽,是別人心中的感受,口頭上言詞,只是屬于他們的一種事物,與我們有什麼關系呢?這種只有言詞影像的名聲,能使我今生來世不受惡業報應,而只過幸福的生活嗎?能使我長胖嗎?能使我不生病嗎?都不可能。在世間,有許多聲名赫赫的大人物,不管他有多麼崇高的名望,他活著時,生活中照樣充滿了矛盾與痛苦;死的時候,也與平常人一樣,在病痛中掙紮著而斷氣。有些人認爲:名譽可以給自己帶來權威和辦事能力。這其實也是非理的想法,世間只有能力和權威帶來名譽,而不可能由名譽帶來利益。而且名譽只不過是一種福業的回音,一個人的福報如果消失了,名譽也就會馬上消亡。有些人得到了名譽後,他的生活受用各方面也可能有些增長,但這並不是名譽給他帶來的,而是他的福報感召。

  名譽在生活中,往往要給人帶來不勝其煩的騷擾痛苦。那些高名在望,籠罩著榮耀光環的名人,他們爲此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根登群佩大師說過:“高者有高者的痛苦,低者有低者的痛苦,如果不知道諸法的本性,那麼不論哪一個衆生都會有很多痛苦。”世間那些聲譽顯赫的人,在衆目睽睽下,自己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會受到他人的擾亂,他得隨時擔心自己…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