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非常醜陋,縱然外表裝飾了最好的飾物,也顯不出絲毫莊嚴;他的寶床最舒適,也睡不安甯,輾轉反側如處荊棘中一樣……。經常受到嗔恚情緒的刺激之人,大都會産生高血壓、心髒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不少疾病。
前面說“一嗔能毀千劫所積之福善”的過患,有些人也許會因無法現見而生疑惑,但對嗔恚這種可現見的過患,都會知道吧。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盡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來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會遭到受惠者的殺害。
雖然一個人財多位高,能經常給眷屬施惠高位、財利,但如果他經常大發脾氣,傷害下屬的身心,最後下屬不但不會報答他惠施名利之恩,反而生起反叛嗔害之心,將他殺害。翻開一些史料,可以發現有許許多多這類事件:世間的一些大人物,往往因自己的嗔怒不能克製,而導致下屬的反叛,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內心嗔恚煩惱不斷除,外面布施最多的名利受用,也不能攝受他人,成辦自己的事業。佛說過嗔恚能“壞自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大發嗔恚之人,會毀壞自己的名譽,今生後世,別人都不樂意見到他。這種過患,作爲一個要利益他人的修行人,必須要盡力避免。
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
嗔恚會導致親人朋友對自己生厭煩,雖然自己施惠拉攏,他們也不願依附。總之,如果心懷嗔恚,絕不會有安樂的生活。
性情暴躁易怒之人,如果不克製,他的親人,朋友也會厭離、舍棄他,不要說一般的朋友,就是他自己的父母、妻室兒女,也會厭棄他。世間那些胸懷狹窄、性格暴戾的人,不會有人願意去依附親近,因爲除了菩薩聖者外,沒有人願意忍受他人的嗔惱。人們常常說:“某某雖然是我的親戚,但他脾氣太壞了,一接近他,我心裏就煩、恐懼,所以,還是離他遠一點好。”這樣的事例,我們在生活中可以見到不少。
在藏文原頌中,“嗔令親友厭”一句爲“嗔令親亦厭”。易嗔之人就連親人都厭惡他,更何況他人呢?縱然他有很多財物,能經常惠施,親人們也不願去依附他,因爲嗔惱者如毒蛇,不時地要傷害別人,有誰願與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一個心中經常懷著嗔恚的人,今生與後世都不可能存在安樂。他的內心時常爲嗔火所燒痛,外面也沒有一個人願意與他共處,那他今生能從何處得到安樂呢?他的福德善根被嗔火所毀後,于後世中,也唯有恒時處于孤獨痛苦之中而已!
嗔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
精勤滅嗔者,享樂今後世。
嗔恨之敵能招致如上所說的種種過患和痛苦。反之,一個精勤致力于消滅嗔恨煩惱者,定能在今生和後世享受安樂。
嗔恨煩惱敵招致的苦患,在第一至第五頌中分了隱含與現見的苦患兩大類。隱含的苦患指“一嗔能毀千劫所積善”、“罪惡莫過嗔”,這些苦患我們雖然無法在當下現見,但依據聖教量和比量,也能非常明顯地了知。可現見的過患,在上文中列有:意不寂靜,喜樂難生,煩躁難眠,反遭受惠者殺害,親友厭、不依,安樂不久住。當然,這是作者以簡略的文字,概括性地總結出這幾種,如果詳細分說,嗔恨心招致的苦患其種類與嚴重性都是無法付之言表的,在《入中論》、《本生傳》、《學集論》中,對此也有闡述。
對嗔恚的無邊苦患,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清醒地認識。大家反複憶念,並且對親身經曆過的種種嗔苦進行剖析,如果對此能生起真實的了解,《入行論》中的忍辱铠甲,也就不用我再叁苦口婆心地勸求,你一定能自動地去披上。
知道了嗔恨煩惱的嚴重苦患後,每個有頭腦的人,當然要去消滅自己的嗔恨煩惱。但精勤滅嗔有什麼樣的利益呢?論中以“享樂今後世”做了概述。精勤滅嗔是指以種種殊勝的方便法,息滅斷除嗔恨心。在下文中,將觀察嗔恨之因、果、本體等,從各個角度深入細致地講述這些方便法。如果能依照這些竅訣去摧毀相續中的嗔恨煩惱,那麼今生中會過得非常快樂,來世也能享受由此而感召的安樂。此處的“享樂”包括享受世間的人天安樂,也包括出世間的無漏大樂。在《菩薩地論》中說:“修安忍者能摧伏嗔恨,故無有不樂,死時天人也會降臨,在鼓樂聲中迎接他。”《般若攝頌》中也說:“披上忍辱铠甲者,蠻者毒箭豈能害,忍德化箭爲花朵,彼人美名傳四方”等等,這些都說明修安忍者能得世間的安樂。在《親友書》中,龍樹菩薩說修安忍者“斷嗔獲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說”——佛陀親自說過修忍除嗔者能得到不退的果位;在《妙臂請問經》中也雲:“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圓滿波羅蜜多。”這些教證說明修安忍者,能得出世的無漏大樂。
總之,嗔恨有如上所說的大苦患,而修安忍滅除嗔恨能得世出世間的種種安樂,能明白這些道理,我們除嗔修忍的決心就一定會生起來。但要摧伏嗔心煩惱,首先要了解嗔心生起的因緣,找到它的根本,方能有效徹底斷除它。以下,開始分析嗔恨生起的因。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
得此不樂食,嗔盛毀自他。
他人強硬地做我不喜歡的事情,或是阻撓我想做的事情,遇到這些生長嗔惱的因緣後,嗔恨心便會盛發起來,毀滅自己和他人。
嗔恨心生長之因緣有兩種,一種是他人“強行我不欲”: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他人卻強行實施;另一種是“或撓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卻橫加阻撓。在頌詞中將此二比喻成“不樂食”,即長養嗔恨煩惱的食物。嗔恨煩惱敵得到這兩種“不樂食”——心意不悅的因緣後,便會增長它的身力,而摧毀我和他人的所有安樂。
“強行我不欲”與“或撓吾所欲”這兩種情況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遇到了這兩種情況,一般人內心自然會産生不悅的情緒,這種不悅意的情緒,如同嗔恨心臺風的“溫床”,它具足了形成臺風的氣壓、溫度,嗔心臺風藉此便會蓬勃發展爲不可抑止的風暴,摧毀它所觸及的一切。
所欲不遂,而不欲來臨,導致了不樂情緒的産生,這是爆發嗔恨的前因,“嗔盛毀自他”是它的果,這二者之間的前因後果關系大家一定要注意。舉個例子,我們有些人打主意建房子,挖地基時要觸及他人的圍牆院子,便形成了矛盾。雙方之間一個要“行我不欲”——他人想占領自己的“神聖領院”,一個要“撓吾所欲”——他人想阻撓自己“建房大業”,這時候,生長嗔恨心的前因便具備了。如果雙方能明白這點,遇到這類嗔心生起之前因時,能注意到並提醒自己:這時如果不加對治,克製自己,嗔心將會熾燃,焚毀自他的功德善根,導致自他今生後世感受無邊的苦痛……。以此而醒悟,立即以妙法對治,斷除嗔惱增長的食物,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不良的後果發生。但修行不好的人,不能明白這些道理,他們會如同《天鼓經》中所說的那樣:“分別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終焚毀自他一切,導致一切禍害。”也就是說他們會不斷地回想執著不悅意之事,以此而不斷給自己的煩惱敵投喂“不樂食”,最終導致“嗔盛毀自他”的可怕後果。我們去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類似的事情,其因時時刻刻就潛藏在自相續中,也不時會有可能在身邊發生。
故應盡斷除,嗔敵諸糧食,
此敵唯害我,更無他余事。
所以我應盡全力,徹底斷除滋養嗔敵的“糧食”(即不樂意),因爲這個怨敵除了傷害我外,再不會有其他的事了。
認識到不樂意情緒是滋長嗔敵的“食糧”後,我們便可抓住這個根源,徹底鏟除或有效地預防嗔恨大敵的危害。雖然凡夫人很難做到安忍,但只要能掌握本論在此處宣述的殊勝竅訣,斷盡不樂意情緒,修習安忍並非很困難。
一般人生嗔恨心,往往是因爲他人的言行對自己有所觸犯,以此而産生了不樂意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基礎上,嗔恨心才會滋生。如果沒有不樂意情緒,嗔心不會無緣無故而生起。而這種不樂意情緒,在剛剛開始時,並不是那麼厲害,我們如果能稍具正知正念,掌握了一些對治方便法,去克製、平息它,也就會容易。
不樂意情緒,其根源是我執與我所執,執著越強的人,生起不樂意情緒的機會便會越多。那些嗔恨煩惱特重的人,他們對自我與外境的執著特別強,一旦遇到逆境,馬上就在內心生起不樂情緒,而且這種情緒隨著他的執著會不斷滋長,就像往火爐中不斷添幹柴,火也就越來越旺;同樣,不樂意的心態越嚴重,最後的嗔火也就會熾盛至無法抑製的程度。
我們如果具足出世的智慧,我與我所執淡薄,不管遇到什麼逆境違緣,別人給自己製造了怎樣的挫折傷害,也不會有太大的不樂情緒産生,嗔火也就生不起來。當然,作爲凡夫之時難過的心念肯定會有一些,但以正知正念調治自心,將注意力從執著分別念上分散,盡量保持平靜,那樣也就會順利地安忍下來。比如說我手裏這個保溫杯,讓別人強行拿走了,如果我開始就不把它當一回事,了知它只是夢幻中的假象,就像在夢中有人搶自己的財物,知道是夢後,怎有可能生起不樂情緒呢?即使不能了知一切法是無生的空花幻影,只要我們保持豁達坦蕩的心懷,不樂意情緒也是不那麼容易生起。杯子讓人拿走了,沒什麼,杯子總會有不在的一天;房子讓別人占了,沒事,以後有條件自己再修;親戚朋友讓人傷害了甚至讓人殺了,也沒什麼,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總要死,我盡自己的責任修佛法超度他們就行了;別人來殺自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業報成熟了,這幕戲劇該上演了,我自己一生能好好地學佛,也該滿足了……。能做到如此,嗔火是無法盛燃起來的。
但關鍵問題在于我們有太大的執著,心懷也不能保持豁達:“這是我的財産、我的名譽、我的權利……,他這樣做、這麼說,全都不對,全都是對我的傷害……。”一個人總沈陷于這樣的心態中,就會變成刺猬一樣,處處與他人産生沖突。
嗔恨煩惱是八萬四千煩惱魔軍中非常厲害的魔王,修行者對此應予以足夠的重…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