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品 安忍
丁二之戊三、(于菩提心支相违之嗔恚者安忍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安忍。
前一品宣说的为持戒度,现在论文进入安忍度的引导。安忍品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断除嗔恚;二、修安忍;三、恭敬有情。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如果不断除嗔恚烦恼,会招致极大的违缘,给自己造成很大危害。认识到此后,应尽力断除嗔恨心,以种种方便善巧修持安忍,而且要认识到有情助成佛的功德去恭敬一切有情。本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以此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本品很重视,有的大德常单独传授此品,引导弟子修习安忍。因为凡夫人都有一些不共的烦恼,有的贪心重、有的嗔心重等,各各不同的烦恼习气要断除,必须要依靠一些方便法门去对治,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你们有些人在听习前面几品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体会,以寂天菩萨的大悲智慧加持,以前很多难以对治的烦恼,现在能很好地消除、控制,因此在言行方面也改变了很多。
嗔恚在所有的烦恼敌中,可以说是最猛烈狂暴的敌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平时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他的言行就变得十分可怕。为了制伏这种猛烈的烦恼,在本品中作者用了一百三十四颂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多种殊胜的方便法,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力与这些甚深的窍诀,我相信大家都能改变、调驯自己的相续,如同麦彭仁波切所说:披上《入行论》安忍品的铠甲,任何一个嗔敌变化着五花八门的魔术来进攻,也毁坏不了自己的智慧身体。
己二、(正论)分三:庚一、除嗔恚;庚二、修安忍;庚三、恭敬有情。
庚一、(除嗔恚):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对菩萨生起一念嗔恚,就会摧毁千劫以来布施、供养诸佛等一切善行所积聚的福德善根。
要对治嗔恚,必须先认识这种烦恼的危害性。因此,在本品之首偈,便说了嗔恚心可怕的破坏力:一念嗔恚,能摧毁千劫中供养圣尊等所积聚之福德。
在解释这个颂词时,以往各论师有很多辩论,主要辩论的问题是:一嗔的具体定义,嗔恚的具体对境,所毁福德的详细范围、界限等等。对这些问题,没有甚深智慧眼目,用凡夫分别念是难以抉择的。在汉传佛教中,弘一大师对这个问题也引《华严经》、《佛遗教经》作过论述,但对具体定义方面,没有详细的辨析;在藏传佛教中,对这些问题有很多细致的辨析。我们在此作一番简析,以便让大家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的细节,同时,也培养细致思维分析的习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嗔”。“一”是指时间,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定义为“成事刹那”,即成办某一件事从头到尾的时间。有的人发起“一嗔”,时间可能要长一点,几分钟、一两个小时还是气鼓鼓的;有的人生嗔恨的时间只是一会儿,脸阴一会儿就云散天开,恢复正常。这里的“一”不是细微刹那(一弹指之六十四分之一),如果是这样,凡夫没办法认识嗔恨心。“嗔”在此指程度很猛烈的嗔恚烦恼,在一些论师的注释中,定义为“强而有力的嗔斗心”。嗔心更具体的定义在《瑜伽师地论》中抉择为五相——憎恶心、不堪耐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五、一百二十八页中也有详述),这五相全部具足的称为圆满嗔恚恶业。关于“一嗔”的定义,争论较少,在此也不作广述,总之,就是心相续中的一种损害恶业。
关于嗔恚所毁的福德善根,辩论有很多,本论中说是千劫供施所积聚之福德;在《入中论》说为一百劫中供施、持戒所积聚之福德。这两论的差异是由嗔恚的对境不同而引起,《入中论释》云:“于凡夫生嗔坏百劫之善,于菩萨生嗔摧千劫之善。”嗔恚的对象一般有四种: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下位菩萨对上位菩萨、等位菩萨互嗔、非菩萨嗔菩萨。《入中论》中所说的是上位菩萨对下位菩萨生嗔,此论所说的是下位菩萨或非菩萨对上位菩萨生嗔,以此有百劫与千劫的差异。有的论师说,此二论之差异是所引经典不同而成,《入中论》根据是《曼殊室利游舞经》,此经云:“曼殊室利,所谓嗔恚,能摧毁百劫之善根。”而《入行论》所根据的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大家如果去翻阅《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可以看到很多详细的教证与论述。
关于嗔恚所毁的善根,果仁巴论师、宗喀巴大师、根桑曲扎仁波切都说包括回向与菩提心所摄受的一切善根,这一切都可为嗔恚所毁。宗喀巴大师说:菩萨肯定是有菩提心的,但在经论中都说过,他们生嗔恚会毁坏福德善根,以此可推证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福德善根能被嗔恚摧毁。也有一些论师引用《华严经》与《大集经》中的教证,说菩提心所摄的善根如同金刚宝、入大海之雨滴,乃至未得菩提之间都不会毁坏;在根霍仁波切的讲义中,也说已回向的善根与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会为嗔恚所毁。当然,我们可以去理解上述的教证中所说的,是无有强烈违缘的情况下,回向菩提所摄善根肯定是不会失坏的,如果有强烈的嗔恚违缘,菩提心与回向所摄的善根也能被毁坏。这个辩论大家应动脑筋去分析,也应去寻找教证,找找汉传佛教中是否有论师分析过。
善根分为随福德分善根与随解脱分善根,前者是有漏的福德资粮,后者是智慧资粮。二者中随福德分善根,许多论师都承认可以毁坏,但智慧资粮是否可以摧毁呢?这也有许多辩论。在别的论著中还说:愿菩提心所摄的善根能被嗔恚摧毁,行菩提心所摄的善根不能被摧毁等等;还有关于嗔恚摧毁的是福善的现行而不是种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从简,不作广述。
无论如何,对一个已生起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其后果非常严重,在第一品中也说过:“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经集论》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云:“互相若生嗔恨者,净戒广闻不能救,参禅住静不能救,布施供佛亦无救。”凡是想积累资粮的修行人,应尽全力去避免犯这种过失。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没有哪种罪过像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所以应当以种种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所有罪业之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样严重地障碍修行,断灭福德善根。大家都知道,自性罪与佛制罪有许多种,但这些罪业,哪一种能在刹那间摧毁所有福德善根呢?比如修行人为贪心所转,毁坏戒律而造下恶业,压制了善根的增长,可是以前已经积累的福善会不会毁掉呢?这点我们在经论中没有见过宣说会毁掉的观点,其它如痴、慢、嫉等,也是如此。但嗔恚却不一样,它不但能压制善法的增长,而且要将以前积累的福善全都摧毁。
嗔恚烦恼发作起来,能将千劫所积的福善在一刹那中全部摧尽,这种恶业的破坏力确实有点让人发怵。在《学集论》中,详细地引用众多教证,论述了嗔恚在诸恶业烦恼中是最严重的罪业。《佛遗教经》中说:“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天台智者大师说:“嗔恨心乃行人失坏佛法之根本。”意思是说嗔恚是摧毁修行人行持佛法功德最厉害的恶业。
正因为嗔恚烦恼有如此猛烈的破坏力,我们要对治它,去修安忍,非常非常困难。修布施、持戒苦行中,没有能比得上修安忍这样的难行。每个人大抵都有过生嗔恨心的体验,比如说别人无缘无故打你、羞辱你,开始时也许能忍,但到了一定程度,自心突然如火山一样喷发,愤怒的情绪如同岩浆、浓烟四处喷射,自己双眼圆瞪,牙齿紧咬,头上血管胀得大大的……。此时要生起安忍,保持平静,可比做什么都难。一些脾气暴躁的人,平时没吃没穿,饥寒冷热基本上都可以安然处之,但遇到嗔恨心爆发时,要他去修安忍,很难办到。这时他听闻过的佛法起不了作用,道友们怎么劝告也不行,甚至上师怎么说、佛菩萨怎么说也不管了。一个人憋到了极限的时候,如果他自己不能掌握真正有力的对治方法,外人再劝导,也极难起作用,他要在这时候忍下来,没有比这更难之事,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如是无等忍苦行”——精进等修法没有能超过安忍的。
要对治破坏力最大的嗔恚烦恼,应该依凭各种教理,深入详细审观思维,运用一切办法,去修习调伏嗔恨心的安忍。这些殊胜的教理方便,作者在本品中作了系统的阐述。我相信通过这些系统的安忍窍诀,我们嗔恨烦恼最厉害的人,循照着一层层听闻思维下来,自己的嗔心定能渐渐消弱,乃至断除它的根,生起安忍波罗蜜多的功德。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一个人内心执持着嗔恚热恼,那么他的心意得不到宁静,身心的喜乐很难生起,而且会心烦气躁,坐卧不安。
内心怀着嗔恼的人,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宁静,他的心如同在火中受着烧烤一般,有着难以忍受的焦灼痛苦。由于嗔恚毒火的燃烧,内心恶念如锅中沸油,沸腾不息,根本无法平静。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平时再好的受用,此时也感受不到其中的快乐,身心从内到外,一点滴安适的感受也不会有。
一个人心怀嗔恼,他的一切安乐会被摧毁,立即陷入“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的状态。观察那些嗔心烦恼较重的人,就可以发现他们经常有这种痛苦。他们往往为嗔恚烦恼所催动,与别人发生冲突,事过之后,一直处于愤懑之中;在言行里,经常体现出烦躁狂乱的情绪,所有安乐喜悦似乎都已经远远离开了他。本师传中说:生嗔心的人,脸一刹那就变…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