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非常丑陋,纵然外表装饰了最好的饰物,也显不出丝毫庄严;他的宝床最舒适,也睡不安宁,辗转反侧如处荆棘中一样……。经常受到嗔恚情绪的刺激之人,大都会产生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不少疾病。
前面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福善”的过患,有些人也许会因无法现见而生疑惑,但对嗔恚这种可现见的过患,都会知道吧。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尽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来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会遭到受惠者的杀害。
虽然一个人财多位高,能经常给眷属施惠高位、财利,但如果他经常大发脾气,伤害下属的身心,最后下属不但不会报答他惠施名利之恩,反而生起反叛嗔害之心,将他杀害。翻开一些史料,可以发现有许许多多这类事件:世间的一些大人物,往往因自己的嗔怒不能克制,而导致下属的反叛,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内心嗔恚烦恼不断除,外面布施最多的名利受用,也不能摄受他人,成办自己的事业。佛说过嗔恚能“坏自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大发嗔恚之人,会毁坏自己的名誉,今生后世,别人都不乐意见到他。这种过患,作为一个要利益他人的修行人,必须要尽力避免。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恚会导致亲人朋友对自己生厌烦,虽然自己施惠拉拢,他们也不愿依附。总之,如果心怀嗔恚,绝不会有安乐的生活。
性情暴躁易怒之人,如果不克制,他的亲人,朋友也会厌离、舍弃他,不要说一般的朋友,就是他自己的父母、妻室儿女,也会厌弃他。世间那些胸怀狭窄、性格暴戾的人,不会有人愿意去依附亲近,因为除了菩萨圣者外,没有人愿意忍受他人的嗔恼。人们常常说:“某某虽然是我的亲戚,但他脾气太坏了,一接近他,我心里就烦、恐惧,所以,还是离他远一点好。”这样的事例,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见到不少。
在藏文原颂中,“嗔令亲友厌”一句为“嗔令亲亦厌”。易嗔之人就连亲人都厌恶他,更何况他人呢?纵然他有很多财物,能经常惠施,亲人们也不愿去依附他,因为嗔恼者如毒蛇,不时地要伤害别人,有谁愿与毒蛇生活在一起呢!
一个心中经常怀着嗔恚的人,今生与后世都不可能存在安乐。他的内心时常为嗔火所烧痛,外面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共处,那他今生能从何处得到安乐呢?他的福德善根被嗔火所毁后,于后世中,也唯有恒时处于孤独痛苦之中而已!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嗔恨之敌能招致如上所说的种种过患和痛苦。反之,一个精勤致力于消灭嗔恨烦恼者,定能在今生和后世享受安乐。
嗔恨烦恼敌招致的苦患,在第一至第五颂中分了隐含与现见的苦患两大类。隐含的苦患指“一嗔能毁千劫所积善”、“罪恶莫过嗔”,这些苦患我们虽然无法在当下现见,但依据圣教量和比量,也能非常明显地了知。可现见的过患,在上文中列有:意不寂静,喜乐难生,烦躁难眠,反遭受惠者杀害,亲友厌、不依,安乐不久住。当然,这是作者以简略的文字,概括性地总结出这几种,如果详细分说,嗔恨心招致的苦患其种类与严重性都是无法付之言表的,在《入中论》、《本生传》、《学集论》中,对此也有阐述。
对嗔恚的无边苦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大家反复忆念,并且对亲身经历过的种种嗔苦进行剖析,如果对此能生起真实的了解,《入行论》中的忍辱铠甲,也就不用我再三苦口婆心地劝求,你一定能自动地去披上。
知道了嗔恨烦恼的严重苦患后,每个有头脑的人,当然要去消灭自己的嗔恨烦恼。但精勤灭嗔有什么样的利益呢?论中以“享乐今后世”做了概述。精勤灭嗔是指以种种殊胜的方便法,息灭断除嗔恨心。在下文中,将观察嗔恨之因、果、本体等,从各个角度深入细致地讲述这些方便法。如果能依照这些窍诀去摧毁相续中的嗔恨烦恼,那么今生中会过得非常快乐,来世也能享受由此而感召的安乐。此处的“享乐”包括享受世间的人天安乐,也包括出世间的无漏大乐。在《菩萨地论》中说:“修安忍者能摧伏嗔恨,故无有不乐,死时天人也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般若摄颂》中也说:“披上忍辱铠甲者,蛮者毒箭岂能害,忍德化箭为花朵,彼人美名传四方”等等,这些都说明修安忍者能得世间的安乐。在《亲友书》中,龙树菩萨说修安忍者“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佛陀亲自说过修忍除嗔者能得到不退的果位;在《妙臂请问经》中也云:“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圆满波罗蜜多。”这些教证说明修安忍者,能得出世的无漏大乐。
总之,嗔恨有如上所说的大苦患,而修安忍灭除嗔恨能得世出世间的种种安乐,能明白这些道理,我们除嗔修忍的决心就一定会生起来。但要摧伏嗔心烦恼,首先要了解嗔心生起的因缘,找到它的根本,方能有效彻底断除它。以下,开始分析嗔恨生起的因。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他。
他人强硬地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或是阻挠我想做的事情,遇到这些生长嗔恼的因缘后,嗔恨心便会盛发起来,毁灭自己和他人。
嗔恨心生长之因缘有两种,一种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在颂词中将此二比喻成“不乐食”,即长养嗔恨烦恼的食物。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乐食”——心意不悦的因缘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而摧毁我和他人的所有安乐。
“强行我不欲”与“或挠吾所欲”这两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遇到了这两种情况,一般人内心自然会产生不悦的情绪,这种不悦意的情绪,如同嗔恨心台风的“温床”,它具足了形成台风的气压、温度,嗔心台风藉此便会蓬勃发展为不可抑止的风暴,摧毁它所触及的一切。
所欲不遂,而不欲来临,导致了不乐情绪的产生,这是爆发嗔恨的前因,“嗔盛毁自他”是它的果,这二者之间的前因后果关系大家一定要注意。举个例子,我们有些人打主意建房子,挖地基时要触及他人的围墙院子,便形成了矛盾。双方之间一个要“行我不欲”——他人想占领自己的“神圣领院”,一个要“挠吾所欲”——他人想阻挠自己“建房大业”,这时候,生长嗔恨心的前因便具备了。如果双方能明白这点,遇到这类嗔心生起之前因时,能注意到并提醒自己:这时如果不加对治,克制自己,嗔心将会炽燃,焚毁自他的功德善根,导致自他今生后世感受无边的苦痛……。以此而醒悟,立即以妙法对治,断除嗔恼增长的食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不良的后果发生。但修行不好的人,不能明白这些道理,他们会如同《天鼓经》中所说的那样:“分别薪所生之嗔恨火,最终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害。”也就是说他们会不断地回想执着不悦意之事,以此而不断给自己的烦恼敌投喂“不乐食”,最终导致“嗔盛毁自他”的可怕后果。我们去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其因时时刻刻就潜藏在自相续中,也不时会有可能在身边发生。
故应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所以我应尽全力,彻底断除滋养嗔敌的“粮食”(即不乐意),因为这个怨敌除了伤害我外,再不会有其他的事了。
认识到不乐意情绪是滋长嗔敌的“食粮”后,我们便可抓住这个根源,彻底铲除或有效地预防嗔恨大敌的危害。虽然凡夫人很难做到安忍,但只要能掌握本论在此处宣述的殊胜窍诀,断尽不乐意情绪,修习安忍并非很困难。
一般人生嗔恨心,往往是因为他人的言行对自己有所触犯,以此而产生了不乐意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基础上,嗔恨心才会滋生。如果没有不乐意情绪,嗔心不会无缘无故而生起。而这种不乐意情绪,在刚刚开始时,并不是那么厉害,我们如果能稍具正知正念,掌握了一些对治方便法,去克制、平息它,也就会容易。
不乐意情绪,其根源是我执与我所执,执着越强的人,生起不乐意情绪的机会便会越多。那些嗔恨烦恼特重的人,他们对自我与外境的执着特别强,一旦遇到逆境,马上就在内心生起不乐情绪,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他的执着会不断滋长,就像往火炉中不断添干柴,火也就越来越旺;同样,不乐意的心态越严重,最后的嗔火也就会炽盛至无法抑制的程度。
我们如果具足出世的智慧,我与我所执淡薄,不管遇到什么逆境违缘,别人给自己制造了怎样的挫折伤害,也不会有太大的不乐情绪产生,嗔火也就生不起来。当然,作为凡夫之时难过的心念肯定会有一些,但以正知正念调治自心,将注意力从执着分别念上分散,尽量保持平静,那样也就会顺利地安忍下来。比如说我手里这个保温杯,让别人强行拿走了,如果我开始就不把它当一回事,了知它只是梦幻中的假象,就像在梦中有人抢自己的财物,知道是梦后,怎有可能生起不乐情绪呢?即使不能了知一切法是无生的空花幻影,只要我们保持豁达坦荡的心怀,不乐意情绪也是不那么容易生起。杯子让人拿走了,没什么,杯子总会有不在的一天;房子让别人占了,没事,以后有条件自己再修;亲戚朋友让人伤害了甚至让人杀了,也没什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总要死,我尽自己的责任修佛法超度他们就行了;别人来杀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业报成熟了,这幕戏剧该上演了,我自己一生能好好地学佛,也该满足了……。能做到如此,嗔火是无法盛燃起来的。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有太大的执着,心怀也不能保持豁达:“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权利……,他这样做、这么说,全都不对,全都是对我的伤害……。”一个人总沉陷于这样的心态中,就会变成刺猬一样,处处与他人产生冲突。
嗔恨烦恼是八万四千烦恼魔军中非常厉害的魔王,修行者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