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69

  ..续本文上一页证菩提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对女色、财利等,这些迷乱、不净、无常的有害法生起认识,生起坚定的厌离之心。

  对初发心入佛门的学人来说,仅仅从文字上理解,或只是生起厌离世俗之心,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作为初学者,自己的修行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外境喧闹散乱,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而散乱,外境如果寂静安祥,内心也易于调柔寂静。因此,初学者应该避开愦闹的环境,到寂静兰若之处息灭尘俗妄念。阿兰若是梵语译音,意指寂静之处。在这些寂静的地方,外境上基本断绝了尘俗生活的喧闹与扰乱,修行人安住于其中,依传承上师的教言精进修持,诸佛菩萨也会为此而生起欢喜,赐予加持,这样自己的烦恼妄念会得到止息,修证越来越增上。华智仁波切说过:“仅仅是对寂静山林生起希求安住其中之心,往其方向前行七步,也比在恒沙数劫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大。”修行人安住在寂静处,没有外境的扰乱,也没有亲友怨仇的争吵,自己可以安心地修持,无论行住坐卧,自心也能专注于善法。但在城市等喧闹的地方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外境的人与喧闹声时时会将干扰自己,引生出很多人事烦恼。大家对此也有体会吧,世间人际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你如果处于这些关系网中,那就身不由己,有处理不完的麻烦事情,自己也会因此而烦恼不堪。而在寂静山林之中,这些麻烦也就无缘再找上门来,自己原来那些需要作意对治的贪嗔烦恼,也会自然息灭。

  无垢光尊者的著作全集中,赞颂山林寂静功德的诗文有许多篇,像《森林无人的故事》、《森林仙人的实语》、《布谷鸟的妙音》等等。在密勒日巴尊者、麦彭仁波切、恰美仁波切等,这些高僧大德们著作中,赞叹寂静山林功德的诗文也特别多。阅读这些优美的诗篇时,修行者的心似乎都能被山林的寂静气氛所感染,变得柔和安祥。假如我们也能安住于同样的寂静处,那该有多好啊!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皎洁的明月光,清凉得犹如栴檀香露,轻柔地涂敷在宽阔平坦的岩石上,禅修的岩窟舒适如同王宫,令人心意轻松愉悦。林间万籁无声,微风徐徐地吹拂,有福德的瑜伽行者,踱着细步,静思利他的菩提心。

  依止寂静山林修持禅定,这有很微妙的缘起,也是佛教史上高僧大德们的传统习惯。安住于无人深山的岩窟茅棚中,修行人的相续会自然息灭尘俗的喧乱,与静谧的环境相应。到了夜晚,碧蓝无云的虚空中,皎洁的明月洒下银色光华,静静照射着万物,也轻柔地洒落在瑜伽士身上,清凉得如同栴檀香露的涂敷。在印度的诗文中,作者经常把烦恼痛苦比喻为炽热的毒火,月光和檀香比喻为清凉的妙药。此处把无形质的月光比喻成栴檀香露,能使人形象地理解修行者,处在静夜晴空月光下的清凉之感,在汉文的文法中,这也叫“通感”或“移觉”,修行者视觉中对月光的感受,以触觉来表达,使人能更具体的理解。当然,此处的晴空明月光,有更深的含义,能见到这种境界的修行人,心相续中自然会息灭一切热恼,感受到解脱清凉。瑜伽士坐在平坦的石台上,沐浴着清凉的月光,林中万籁无声,而徐徐的微风,将森林中花草芳香气息,吹送到鼻前,这种宁静清凉的兰若岩窟中,与天人的大乐宫又有什么区别呢?能住在这种安乐之处的修行人,是真正具有福慧的修行人,他轻松舒适地脱去了尘俗的羁绊,在清洁无尘的石台上,踱着慢步,静静地观修利益他人的菩提心。以前仲敦巴尊者教导弟子们:现在浊世时,我们应该舍弃俗世的一切,在寂静之处修行愿菩提心,而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修行尚未坚固的初学者,如果处身浊世,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因此应先在寂静处精进修持,使自己的愿菩提心坚固不退,以此而加持利益众生。

  有关寂静处能助进修行的功德,在经论中有详细叙述。《学集论》中的《阿兰若品》也引用了许多教证来叙述住阿兰若的功德,如《三摩地王经》中说:“舍离众多牵缠已,瑜伽行者常无事,精勤瑜伽无诤执。住于寂静兰若者,心常厌离有为法,无所希求于世间,有漏烦恼不增长,此即住山妙功德。由此永离诤执过,常寂常乐静处游,身语意门极警惕,安居兰若功德多。此是随顺解脱法,速证解脱息烦恼,若人林居修解脱,此等功德自然生。”安住兰若,无有诤执牵挂,易于护持正知正念,有漏烦恼自然不增,而解脱功德如同上弦月一样,自然地增长趋于圆满。一直保持着古老修行风格的南传佛教中,那些大修行人很喜欢住在兰若中修持禅定,在他们的著作或传记中,也可以经常看到对寂静处的叙述,现在译成了汉文的著作,如《尊者阿迦曼传》、阿姜•查系列著作等这些书中都有。《尊者阿迦曼传》中,有一段与本颂很相似的描写:“有一天傍晚,在山边一棵孤独而茂盛的树下,尊者坐在一块平坦的大岩石上,专注地观察思惟着。……温和的微风给安静的景象添了几许凉爽和舒适。……从傍晚到后夜,尊者思惟着缘起性,经行禅思。”而汉传佛教中的高僧大德们,对栖隐山林修持禅观的功德,也有过许多赞颂。以前莲池大师写过:“食草胜空腹,茅堂过露宿,人生皆知足,烦恼一时除。”修行人身住茅棚,口食野菜,然而知足少欲,其乐融融,断除了一切俗世贪欲烦恼。莲池大师当年也是长期住在寂静处,特别是在云栖山住了很多年,原来云栖山一带有许多猛虎经常伤人,莲池大师到山中修行时,以他发心的功德,这些猛虎渐渐被调化,而不再伤人。当时山中有一条猛虎,为他的大悲心所感化,时刻依随在身边。莲池大师到山下化缘时,那条老虎也紧随在身后,城镇中的人一看,特别害怕,大师便告诉老虎:“你先回去吧,在茅棚中等我,要不然我们没有饭吃喽!”老虎也非常听话,立即转身回山等着。

  听了这些大修人的功德,我们很多人非常羡慕,恨不得一步跨进深山中去,修持苦行。但是,对我们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来说,必须按次第而行,自己必须先长期依止上师,精勤闻思显宗、密宗的法义,使相续中生起正见,掌握修法窍诀,获得上师三宝的加持,后方可安住山林,顺利地修持菩提心。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无人处的茅舍,岩洞与大树,随时都可任意安住,以此也免除了一切储存和守护财产的痛苦,可以无拘无束专心地修行。

  无人打扰的寂静处,修行人可以随意寻找一些简陋的住处,如山洞,或用草木搭成的茅棚;还有的地方有一些大树,树茎中间因年代久远而腐烂,形成了空树洞,这些地方可以任意居住。对这些住处,修行人不用任何修建看守,自已想住就住,想走也可起身就离开,根本不会有牵累挂碍。这样也就断除了许多尘俗的分别念,自己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内心可以专注于正法,迅速生起禅定的功德。

  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在无始轮回中串习了深厚的贪执习气,如果不依止这些寂静处,远离财富与亲友的牵缠,则自心恒时为这些扰动,很难生起寂止观修菩提心。凡夫人住在喧闹的尘俗中,就像一块白棉布掉在染缸中,想避免影响,恐怕难上加难。智者大师以前说过:“世间色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执。”华智仁波切说:“初学者的出离心,薄弱不坚,智慧也浅少,而外境善于蛊惑人心,所以现在修行较好的人,将来也很容易变成造恶业的人。”外境对初学者的影响,我们也都有亲身的体验。因此,如果希望调伏自心,生起修证功德的修行人,一定要注意选择修行环境,依止无人处的岩窟等自己不会生贪执的住所,自心方可顺利地调伏。

  大家稍加注意,便可发现本品前面的颂文中,已经说过了住阿兰若的功德,而此处又重复宣说这些内容,这是什么原因呢?对照科判,便不难了解这两段的密意,前面宣说阿兰若的功德,是为了劝勉修行人远离愦闹的外境,安住山林,而使身体寂静下来。如果身体安住下来,不为世俗琐事而劳累,自己就可以专心地观修贪欲过患,而生起厌离。此处前后四颂,其主要意思是说明安住阿兰若有帮助自相续获得寂静,断舍妄念的功德,与前面所说“令身断离世间而获得寂静”的功德并不重复。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像这样远离贪着、自由自在的修行者,无论是谁都不能干扰他,就算是帝释天王等,也难享有这种知足的山居修行之乐。

  修行人身心远离世俗安住在寂静的山林,这时他没有了世俗贪欲的各种羁缚,可以自由自在、专心致志修持解脱法。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与世间任何人也不相干,亲友也罢,仇敌也罢,国王强盗也罢,谁也无法干扰他的修行。超离贪欲的自在修行者,他的山居修行之乐是一般凡夫难以想象的,这种安乐甚至连帝释天王也享受不到!修行人身心自在地闲居山林,知足少欲,恒时审观自心,享受着佛法甘露的妙味,这种福报帝释天也比不上。佛陀在《佛遗教经》中说过:“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有忧畏,……。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自心坦荡无羁,没有任何欲望烦恼痛苦,这是超越世间的安乐境界,天人、王侯能比拟吗?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过“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在众生所追求的财宝中,少欲是有价值的财宝,本师释迦佛在多处经论中强调过这一点。知足少欲的财宝,即使是三界一切金银珠宝,也是无法相比的,因为能知足少欲者,时时都在安乐之中,而没有这种财宝者,即使拥有三千世界,也会如同乞丐一样,心中恒时有贫穷苦恼!

  修行人安居山林,断舍贪着,自在地修持甘露妙法,他的一举一动皆是善法,佛在《月灯经》中说过:“山中空闲殊胜处,一切威仪皆成善。”以此,他不仅能在今生享受出世者的清闲安乐,而他在后世得到的解脱安乐,更是三界之中任何王侯天神无法企及的。宋仁宗皇帝的《赞僧赋》中说:“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百鹿衔花,青猿献果,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蒲团暖坐,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假饶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生成为人天之师,末后定归于圣果矣。”仁宗皇帝也算是智者吧,身居皇室居然也能知晓出家修行的妙乐天机,但这是无缘之人不可求得的福乐。但愿天下众生,皆能有缘享此妙乐!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