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69

  ..續本文上一頁證菩提的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對女色、財利等,這些迷亂、不淨、無常的有害法生起認識,生起堅定的厭離之心。

  對初發心入佛門的學人來說,僅僅從文字上理解,或只是生起厭離世俗之心,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作爲初學者,自己的修行與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如果外境喧鬧散亂,內心也會受到影響而散亂,外境如果寂靜安祥,內心也易于調柔寂靜。因此,初學者應該避開愦鬧的環境,到寂靜蘭若之處息滅塵俗妄念。阿蘭若是梵語譯音,意指寂靜之處。在這些寂靜的地方,外境上基本斷絕了塵俗生活的喧鬧與擾亂,修行人安住于其中,依傳承上師的教言精進修持,諸佛菩薩也會爲此而生起歡喜,賜予加持,這樣自己的煩惱妄念會得到止息,修證越來越增上。華智仁波切說過:“僅僅是對寂靜山林生起希求安住其中之心,往其方向前行七步,也比在恒沙數劫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大。”修行人安住在寂靜處,沒有外境的擾亂,也沒有親友怨仇的爭吵,自己可以安心地修持,無論行住坐臥,自心也能專注于善法。但在城市等喧鬧的地方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了,外境的人與喧鬧聲時時會將幹擾自己,引生出很多人事煩惱。大家對此也有體會吧,世間人際關系是最難處理的,你如果處于這些關系網中,那就身不由己,有處理不完的麻煩事情,自己也會因此而煩惱不堪。而在寂靜山林之中,這些麻煩也就無緣再找上門來,自己原來那些需要作意對治的貪嗔煩惱,也會自然息滅。

  無垢光尊者的著作全集中,贊頌山林寂靜功德的詩文有許多篇,像《森林無人的故事》、《森林仙人的實語》、《布谷鳥的妙音》等等。在密勒日巴尊者、麥彭仁波切、恰美仁波切等,這些高僧大德們著作中,贊歎寂靜山林功德的詩文也特別多。閱讀這些優美的詩篇時,修行者的心似乎都能被山林的寂靜氣氛所感染,變得柔和安祥。假如我們也能安住于同樣的寂靜處,那該有多好啊!

  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

  傾泄平石上,如宮意生歡。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皎潔的明月光,清涼得猶如栴檀香露,輕柔地塗敷在寬闊平坦的岩石上,禅修的岩窟舒適如同王宮,令人心意輕松愉悅。林間萬籁無聲,微風徐徐地吹拂,有福德的瑜伽行者,踱著細步,靜思利他的菩提心。

  依止寂靜山林修持禅定,這有很微妙的緣起,也是佛教史上高僧大德們的傳統習慣。安住于無人深山的岩窟茅棚中,修行人的相續會自然息滅塵俗的喧亂,與靜谧的環境相應。到了夜晚,碧藍無雲的虛空中,皎潔的明月灑下銀色光華,靜靜照射著萬物,也輕柔地灑落在瑜伽士身上,清涼得如同栴檀香露的塗敷。在印度的詩文中,作者經常把煩惱痛苦比喻爲熾熱的毒火,月光和檀香比喻爲清涼的妙藥。此處把無形質的月光比喻成栴檀香露,能使人形象地理解修行者,處在靜夜晴空月光下的清涼之感,在漢文的文法中,這也叫“通感”或“移覺”,修行者視覺中對月光的感受,以觸覺來表達,使人能更具體的理解。當然,此處的晴空明月光,有更深的含義,能見到這種境界的修行人,心相續中自然會息滅一切熱惱,感受到解脫清涼。瑜伽士坐在平坦的石臺上,沐浴著清涼的月光,林中萬籁無聲,而徐徐的微風,將森林中花草芳香氣息,吹送到鼻前,這種甯靜清涼的蘭若岩窟中,與天人的大樂宮又有什麼區別呢?能住在這種安樂之處的修行人,是真正具有福慧的修行人,他輕松舒適地脫去了塵俗的羁絆,在清潔無塵的石臺上,踱著慢步,靜靜地觀修利益他人的菩提心。以前仲敦巴尊者教導弟子們:現在濁世時,我們應該舍棄俗世的一切,在寂靜之處修行願菩提心,而不是直接饒益衆生的時候。修行尚未堅固的初學者,如果處身濁世,很容易退失菩提心,因此應先在寂靜處精進修持,使自己的願菩提心堅固不退,以此而加持利益衆生。

  有關寂靜處能助進修行的功德,在經論中有詳細敘述。《學集論》中的《阿蘭若品》也引用了許多教證來敘述住阿蘭若的功德,如《叁摩地王經》中說:“舍離衆多牽纏已,瑜伽行者常無事,精勤瑜伽無诤執。住于寂靜蘭若者,心常厭離有爲法,無所希求于世間,有漏煩惱不增長,此即住山妙功德。由此永離诤執過,常寂常樂靜處遊,身語意門極警惕,安居蘭若功德多。此是隨順解脫法,速證解脫息煩惱,若人林居修解脫,此等功德自然生。”安住蘭若,無有诤執牽挂,易于護持正知正念,有漏煩惱自然不增,而解脫功德如同上弦月一樣,自然地增長趨于圓滿。一直保持著古老修行風格的南傳佛教中,那些大修行人很喜歡住在蘭若中修持禅定,在他們的著作或傳記中,也可以經常看到對寂靜處的敘述,現在譯成了漢文的著作,如《尊者阿迦曼傳》、阿姜•查系列著作等這些書中都有。《尊者阿迦曼傳》中,有一段與本頌很相似的描寫:“有一天傍晚,在山邊一棵孤獨而茂盛的樹下,尊者坐在一塊平坦的大岩石上,專注地觀察思惟著。……溫和的微風給安靜的景象添了幾許涼爽和舒適。……從傍晚到後夜,尊者思惟著緣起性,經行禅思。”而漢傳佛教中的高僧大德們,對棲隱山林修持禅觀的功德,也有過許多贊頌。以前蓮池大師寫過:“食草勝空腹,茅堂過露宿,人生皆知足,煩惱一時除。”修行人身住茅棚,口食野菜,然而知足少欲,其樂融融,斷除了一切俗世貪欲煩惱。蓮池大師當年也是長期住在寂靜處,特別是在雲棲山住了很多年,原來雲棲山一帶有許多猛虎經常傷人,蓮池大師到山中修行時,以他發心的功德,這些猛虎漸漸被調化,而不再傷人。當時山中有一條猛虎,爲他的大悲心所感化,時刻依隨在身邊。蓮池大師到山下化緣時,那條老虎也緊隨在身後,城鎮中的人一看,特別害怕,大師便告訴老虎:“你先回去吧,在茅棚中等我,要不然我們沒有飯吃喽!”老虎也非常聽話,立即轉身回山等著。

  聽了這些大修人的功德,我們很多人非常羨慕,恨不得一步跨進深山中去,修持苦行。但是,對我們末法時代的修行人來說,必須按次第而行,自己必須先長期依止上師,精勤聞思顯宗、密宗的法義,使相續中生起正見,掌握修法竅訣,獲得上師叁寶的加持,後方可安住山林,順利地修持菩提心。

  空舍岩洞樹,隨時任意住,

  盡舍護持苦,無忌恣意行。

  無人處的茅舍,岩洞與大樹,隨時都可任意安住,以此也免除了一切儲存和守護財産的痛苦,可以無拘無束專心地修行。

  無人打擾的寂靜處,修行人可以隨意尋找一些簡陋的住處,如山洞,或用草木搭成的茅棚;還有的地方有一些大樹,樹莖中間因年代久遠而腐爛,形成了空樹洞,這些地方可以任意居住。對這些住處,修行人不用任何修建看守,自已想住就住,想走也可起身就離開,根本不會有牽累挂礙。這樣也就斷除了許多塵俗的分別念,自己無拘無束,輕松自在,內心可以專注于正法,迅速生起禅定的功德。

  對我們初學者來說,在無始輪回中串習了深厚的貪執習氣,如果不依止這些寂靜處,遠離財富與親友的牽纏,則自心恒時爲這些擾動,很難生起寂止觀修菩提心。凡夫人住在喧鬧的塵俗中,就像一塊白棉布掉在染缸中,想避免影響,恐怕難上加難。智者大師以前說過:“世間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執。”華智仁波切說:“初學者的出離心,薄弱不堅,智慧也淺少,而外境善于蠱惑人心,所以現在修行較好的人,將來也很容易變成造惡業的人。”外境對初學者的影響,我們也都有親身的體驗。因此,如果希望調伏自心,生起修證功德的修行人,一定要注意選擇修行環境,依止無人處的岩窟等自己不會生貪執的住所,自心方可順利地調伏。

  大家稍加注意,便可發現本品前面的頌文中,已經說過了住阿蘭若的功德,而此處又重複宣說這些內容,這是什麼原因呢?對照科判,便不難了解這兩段的密意,前面宣說阿蘭若的功德,是爲了勸勉修行人遠離愦鬧的外境,安住山林,而使身體寂靜下來。如果身體安住下來,不爲世俗瑣事而勞累,自己就可以專心地觀修貪欲過患,而生起厭離。此處前後四頌,其主要意思是說明安住阿蘭若有幫助自相續獲得寂靜,斷舍妄念的功德,與前面所說“令身斷離世間而獲得寂靜”的功德並不重複。

  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幹,

  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

  像這樣遠離貪著、自由自在的修行者,無論是誰都不能幹擾他,就算是帝釋天王等,也難享有這種知足的山居修行之樂。

  修行人身心遠離世俗安住在寂靜的山林,這時他沒有了世俗貪欲的各種羁縛,可以自由自在、專心致志修持解脫法。在這樣的環境中,他與世間任何人也不相幹,親友也罷,仇敵也罷,國王強盜也罷,誰也無法幹擾他的修行。超離貪欲的自在修行者,他的山居修行之樂是一般凡夫難以想象的,這種安樂甚至連帝釋天王也享受不到!修行人身心自在地閑居山林,知足少欲,恒時審觀自心,享受著佛法甘露的妙味,這種福報帝釋天也比不上。佛陀在《佛遺教經》中說過:“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有憂畏,……。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自心坦蕩無羁,沒有任何欲望煩惱痛苦,這是超越世間的安樂境界,天人、王侯能比擬嗎?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過“佛說一切財産中,知足乃爲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在衆生所追求的財寶中,少欲是有價值的財寶,本師釋迦佛在多處經論中強調過這一點。知足少欲的財寶,即使是叁界一切金銀珠寶,也是無法相比的,因爲能知足少欲者,時時都在安樂之中,而沒有這種財寶者,即使擁有叁千世界,也會如同乞丐一樣,心中恒時有貧窮苦惱!

  修行人安居山林,斷舍貪著,自在地修持甘露妙法,他的一舉一動皆是善法,佛在《月燈經》中說過:“山中空閑殊勝處,一切威儀皆成善。”以此,他不僅能在今生享受出世者的清閑安樂,而他在後世得到的解脫安樂,更是叁界之中任何王侯天神無法企及的。宋仁宗皇帝的《贊僧賦》中說:“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爲僧,便受人天供養,作如來之弟子,爲先聖之宗親。出入于金門之下,行藏于寶殿之中。百鹿銜花,青猿獻果,春聽莺啼鳥語,妙樂天機;夏聞蟬噪高林,豈知炎熱;秋睹清風明月,星燦光耀;冬觀雪領山川,蒲團暖坐,任他波濤浪起,振錫杖以騰空,假饒十大魔軍,聞名而歸正道。板響雲堂赴供,鍾鳴上殿諷經,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生成爲人天之師,末後定歸于聖果矣。”仁宗皇帝也算是智者吧,身居皇室居然也能知曉出家修行的妙樂天機,但這是無緣之人不可求得的福樂。但願天下衆生,皆能有緣享此妙樂!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