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着沉重的车向前行进时,看见路旁绿油油的青草,抗不住诱惑而伸长脖子去啃食,结果却是立即招来车夫的鞭挞;甚至当它停下吃草时,大车以惯性冲过来,将它撞伤、压死。为了数口青草,而遭致重重的鞭挞,乃至受伤送命,这又是何等的不值得。所得的数口青草,根本不能解决饥饿或嘴馋问题,而它带来的祸害却是如此严重,这些旁生是多么愚痴无知!而更可怜的是,人道众生虽然比旁生有智慧,却在干着比这些旁生更愚昧的事。人们为了满足那些永无止息的贪欲,不但将今生的一切安乐全部摧毁,而且将自己后世的安乐全部摧毁,给自己带来千百万劫的三恶道痛苦。
有关贪欲的过患,在很多经论中都有过强调,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一切欲妙生祸殃,佛说如同木鳖果。”世间欲乐其实如同猛兽、毒药、利刃、怨敌、大火一样可怕,修行人应当严加防范,不要让它侵害自己。在凡夫面前,欲乐如同“木鳖果”一样,外形好看,味道也很香,但谁要是尝上一点,马上会中毒丧命!佛教史上也曾有过很多公案,记载着某些人因贪求财利而堕落恶道,比如在律藏中,记载着一个人因贪恋自己的金瓶,死后立即转生为毒蛇,寸步不移地守护着金瓶。在现实之中,你们也应该看到过许多因贪欲而堕落的人吧。畏惧轮回痛苦而希求解脱者,当舍弃贪欲!
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
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
其实,像养家糊口这些微小的利益,就连旁生也不难办到;但是,无知的人们竟然为了这些而奔波受苦,糟蹋了难得的暇满人身。
世间的财利女色等,给人们带来的利乐,实际上非常少。一个人无论拥有多少财产与妻妾,他从中能获得多少安乐呢?就像那些帝王一样,纵然他拥有了四天下所有的财产、人口,然而他一生获得的安乐,远远比不上一个知足少欲者修持一座世间禅定所得到的安乐。欲乐的本性不可能是快乐的,如果它是快乐的,那么世人都可依靠它得到安乐。但实际上,欲乐就像包了一层糖衣的毒丸,或说狱卒钩上的诱饵,世人深受其害,痛苦不堪,可是沉迷日久,无法醒悟。
世人不顾一切,勤求欲乐的行为,实非明智者的作法。因为这种行为,牛马与旁生也能做得到,旁生对食物财利与异性的追逐,也是很善巧的。大家看自己院子中的地鼠,它们每年夏天采集的人参果,可能好几年都吃不完,还有那些麻雀,它们对养活小鸟的本领也是很高的。作为人具有理智,与旁生比起来,应该要有解脱困境、追求大安乐的理想,如果只是追求吃喝、财产与异性,那岂不是与旁生一样了吗?萨迦班智达也说过:“整天谈论财与食,此即双足之畜生。”“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
但是世间有大多数众生不明白这些道理,成天为贪欲所催而四处奔波,辛勤不休,不停地造作种种无义之事与恶业。大多数人在这样的浑浑噩噩中,为满足欲望而虚耗了宝贵的人生。《贤愚经》中讲了一个公案,说一个婆罗门受邀参加一个大宴会。当时请柬上有一个糖脂盖的印信,那个婆罗门非常贪吃,在路上忍不住将糖脂印信给舔食了,结果到了宴会会场的外面,守门人看见请柬上没有印信而不让他进去。为了一点点糖脂,贪心的婆罗门失去了一场盛宴。世人都是如此,为了眼前小小的欲乐“糖脂”,而愚昧地毁掉暇满人身,失去了解脱安乐“盛宴”,这种愚痴迷茫的众生,呜呼满天下啊!
诸欲终坏灭,贪彼易堕狱,
为此瞬息乐,须久历艰困。
五欲总是坏灭无常之法,但是贪着它却容易使人堕入地狱恶趣;为了那瞬间的享乐,也必须长期忍受艰难困苦。
五欲享受能给人带来虚妄迷乱的快乐感,因而世人对此终生追逐,毫无餍足,然而以理智冷静地分析,所有的五欲快乐,在刹那刹那之间,也从未停止它的迁流坏灭,最终一定会毁灭。比如有些人得到了转轮王的权贵享受,或者得到了多闻天子那样的财富,像这样的荣华富贵,最终有一天也会坏灭。《阿含经》中说:“积聚终散裂,崇高必堕落,会和终散零,有生无不死。”世间的一切五欲享受都是无常必坏之法,都是不离有漏的有为法,不管人们能拥有多少,最终都是一无所得而已。但是,为了这些欲乐所造的恶业,却会丝毫不爽地跟随着,使贪图欲乐者堕入地狱等三恶道中,感受恶业苦果。
从现世来说,享受五欲的安乐非常短暂。人们对欲乐心中的快乐感,如同昙花一现一般,只是一瞬间,而求得这一瞬间的代价,却是长时期的艰苦追逐;不仅如此,世间快乐的本性即是苦,是不离变苦、行苦的法,龙树菩萨也说过:“世间一切乐,唯苦被变坏,及为分别故,彼乐非真乐。”短暂的快乐之后,变坏苦的感受便会长久地占据人们的心相续,而且世间安乐并非真实的快乐,只是世人的分别妄觉,由迷乱颠倒串习而致。比如说有人穿得很好,吃得也好,自己得意洋洋,心里特别快乐,如果分析这种“无法形容”的快乐,究竟是什么呢?它只是一种心意上的感受,根本没有任何实质。这种感受只是一种错觉,一种自我假立的分别执着,实际上从衣着、饮食、自身等等各方面去观察,根本找不到“快乐”的存在。
世间的快乐就是这样,无常短暂,在今世需为这种刹那的幻觉,付出长久的艰辛苦痛,后世更会因此而堕落恶趣深渊。而世人如飞蛾赴火一般,自取其咎,这是何苦来哉!
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
只要以追逐欲乐所付出艰辛努力的千万分之一去修行正法,就足以成就无上的佛道。与修菩萨行的菩萨比起来,贪欲者苦难无际却没有证得菩提的福份。
众生在无始轮回之中,为了追逐五欲快乐而付出了无边的艰辛困苦,华智仁波切说过:众生以贪心的原因,所断过的头和肢体不计其数。从无量劫以前至现在,我们一直都在为满足欲望而奋斗,所花费精力、时间与艰辛,哪怕只是千万分之一,如果用在了学佛修正法方面,我们早就从苦海中得到了解脱,证得了无上菩提的大安乐,即使不成佛,自己也必定获得了不堕恶趣的把握!大家知道,按显宗经论中的观点,我们发起菩提心,进入大乘道之后,历三大阿僧祇劫的精进修行,必定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即使最低等的根机,也只要三十三个阿僧祇劫便可证得无上菩提,而我们众生陷入轮回,至今有多少个阿僧祇劫呢?在这段无法计算的漫长时间中,自己为了满足贪欲,曾耗费了多少力量,付出了多少艰辛困苦。我们如果趋入佛道,在修行中所受的困苦,与世间人追逐欲乐的痛苦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而且以大乘佛法的无比善巧方便,修行者可以在无比的安乐中,趋入究竟解脱的彼岸。
可是,世人无明愚痴,根本不知道合理取舍,陷入了追逐贪欲的迷乱之中,在无边无际的轮回里饱受痛苦。空行母玛吉拉准卓玛说过:“众生为了贪欲,而无数次堕入地狱恶趣,所饮用的铁水之多,都已超过了四大海洋的海水。”相对贪欲者忍受的这些痛苦,追求菩提者所受之苦是微不足道的,可是贪欲者的重重苦难,并不能换得丝毫的菩提安乐,而修持菩提道者所受的微小困苦,却是每一份都能换得真常大安乐!既然如此,那我们已明了这些利害得失的有缘者,理当顿时舍弃无义多苦的贪欲。
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
非毒兵器火,险地所能拟。
如果仔细思维地狱恶趣的痛苦,就会知道五欲对人们的伤害,不是毒药、兵器、烈火、危崖、怨敌的祸害所能比拟。
为了彻底认清贪着五欲的过患,修行人必须反复思维地狱恶趣的痛苦。如果能对这些无法比拟的剧烈痛苦生起认识,对五欲之过患也就会生起定解,因为这些痛苦的来源,就是贪欲!古代的大修行人经常教导人们说:“世间诸苦患,皆由贪心生。”贪欲带来的恶趣痛苦,不是人世间诸苦所能比拟的,像人们通常所害怕的毒药、利刃、猛火、危崖、怨敌等等,这一切世间违缘苦害都无法与五欲相比。世间的毒药、猛火等所带来的过患,大家或许都有过些微了解,这些违缘最大限度的苦害,也只不过在短短的一生中,让人们受痛苦而已,而绝不会像贪欲那样,让人们在千万劫中饱受地狱烈火的焚烧之苦。我们凡夫一遇到刀兵毒火,就会非常害怕,以极大的恐惧与谨慎之心防范远离这些,可是对危害性厉害无数倍的五欲,我们平时又是如何对待的呢?凡夫不但不害怕,反而自投罗网,追逐不舍,这都是没有认识到五欲的可怕过患而致。
佛在《广大游舞经》中说过,贪着五欲如同剑刃、毒树、毒气一样,所以智者必定会远离贪心,如同人们避开毒蛇一样。我们都是希求解脱的人,如果想达到目标,对这些教言必须如实地观行,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智者。大家对地狱、饿鬼的痛苦,或许难以具体观想,但相似的痛苦,如割伤、灼烧、寒冷、恐惧、饥饿等等,这一切都可以现量感知。在观想贪欲的过患时,如果能结合这些苦痛反复串习,对贪欲的怖畏与厌离心一定能生起来。平时,大家听到核弹、传染病、地震等,都会自然地生起畏惧,而实际上这些并不可怕,因为它们最厉害也只不过夺去人们今世的生命。可是所有的众生都被贪欲烦恼所缚,于轮回中饱受比死亡痛苦更厉害的煎熬,对这种痛苦之源,如不能生起认识,而如避火坑、毒蛇一样远离,脱离苦趣的解脱正道无法步入。
子三、(忆念寂静之功德):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因此,初学菩萨应当厌离五欲,欣乐地安住于寂静兰若——那没有诤斗烦恼,寂静无人的山林中而修持禅定。
前面已讲述了贪着世俗五欲的过患,特别是针对我们凡夫修行人贪执女人、财利方面的恶习,讲述了这些分别恶习的颠倒与苦害。作者以其深邃的智慧,引导后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女色财物等欲乐作了细致的观察,最后得出了结论:贪欲会导致无边的苦难,是我们修行中的大障碍,如果不断除,绝无取…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