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68

  ..續本文上一頁著沈重的車向前行進時,看見路旁綠油油的青草,抗不住誘惑而伸長脖子去啃食,結果卻是立即招來車夫的鞭撻;甚至當它停下吃草時,大車以慣性沖過來,將它撞傷、壓死。爲了數口青草,而遭致重重的鞭撻,乃至受傷送命,這又是何等的不值得。所得的數口青草,根本不能解決饑餓或嘴饞問題,而它帶來的禍害卻是如此嚴重,這些旁生是多麼愚癡無知!而更可憐的是,人道衆生雖然比旁生有智慧,卻在幹著比這些旁生更愚昧的事。人們爲了滿足那些永無止息的貪欲,不但將今生的一切安樂全部摧毀,而且將自己後世的安樂全部摧毀,給自己帶來千百萬劫的叁惡道痛苦。

  有關貪欲的過患,在很多經論中都有過強調,如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說:“猶如猛獸毒刀刃,怨敵烈火厭欲樂,一切欲妙生禍殃,佛說如同木鼈果。”世間欲樂其實如同猛獸、毒藥、利刃、怨敵、大火一樣可怕,修行人應當嚴加防範,不要讓它侵害自己。在凡夫面前,欲樂如同“木鼈果”一樣,外形好看,味道也很香,但誰要是嘗上一點,馬上會中毒喪命!佛教史上也曾有過很多公案,記載著某些人因貪求財利而墮落惡道,比如在律藏中,記載著一個人因貪戀自己的金瓶,死後立即轉生爲毒蛇,寸步不移地守護著金瓶。在現實之中,你們也應該看到過許多因貪欲而墮落的人吧。畏懼輪回痛苦而希求解脫者,當舍棄貪欲!

  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

  爲彼勤苦衆,竟毀暇滿身。

  其實,像養家糊口這些微小的利益,就連旁生也不難辦到;但是,無知的人們竟然爲了這些而奔波受苦,糟蹋了難得的暇滿人身。

  世間的財利女色等,給人們帶來的利樂,實際上非常少。一個人無論擁有多少財産與妻妾,他從中能獲得多少安樂呢?就像那些帝王一樣,縱然他擁有了四天下所有的財産、人口,然而他一生獲得的安樂,遠遠比不上一個知足少欲者修持一座世間禅定所得到的安樂。欲樂的本性不可能是快樂的,如果它是快樂的,那麼世人都可依靠它得到安樂。但實際上,欲樂就像包了一層糖衣的毒丸,或說獄卒鈎上的誘餌,世人深受其害,痛苦不堪,可是沈迷日久,無法醒悟。

  世人不顧一切,勤求欲樂的行爲,實非明智者的作法。因爲這種行爲,牛馬與旁生也能做得到,旁生對食物財利與異性的追逐,也是很善巧的。大家看自己院子中的地鼠,它們每年夏天采集的人參果,可能好幾年都吃不完,還有那些麻雀,它們對養活小鳥的本領也是很高的。作爲人具有理智,與旁生比起來,應該要有解脫困境、追求大安樂的理想,如果只是追求吃喝、財産與異性,那豈不是與旁生一樣了嗎?薩迦班智達也說過:“整天談論財與食,此即雙足之畜生。”“唯尋自己之吃喝,豈非牲畜亦能行。”

  但是世間有大多數衆生不明白這些道理,成天爲貪欲所催而四處奔波,辛勤不休,不停地造作種種無義之事與惡業。大多數人在這樣的渾渾噩噩中,爲滿足欲望而虛耗了寶貴的人生。《賢愚經》中講了一個公案,說一個婆羅門受邀參加一個大宴會。當時請柬上有一個糖脂蓋的印信,那個婆羅門非常貪吃,在路上忍不住將糖脂印信給舔食了,結果到了宴會會場的外面,守門人看見請柬上沒有印信而不讓他進去。爲了一點點糖脂,貪心的婆羅門失去了一場盛宴。世人都是如此,爲了眼前小小的欲樂“糖脂”,而愚昧地毀掉暇滿人身,失去了解脫安樂“盛宴”,這種愚癡迷茫的衆生,嗚呼滿天下啊!

  諸欲終壞滅,貪彼易墮獄,

  爲此瞬息樂,須久曆艱困。

  五欲總是壞滅無常之法,但是貪著它卻容易使人墮入地獄惡趣;爲了那瞬間的享樂,也必須長期忍受艱難困苦。

  五欲享受能給人帶來虛妄迷亂的快樂感,因而世人對此終生追逐,毫無餍足,然而以理智冷靜地分析,所有的五欲快樂,在刹那刹那之間,也從未停止它的遷流壞滅,最終一定會毀滅。比如有些人得到了轉輪王的權貴享受,或者得到了多聞天子那樣的財富,像這樣的榮華富貴,最終有一天也會壞滅。《阿含經》中說:“積聚終散裂,崇高必墮落,會和終散零,有生無不死。”世間的一切五欲享受都是無常必壞之法,都是不離有漏的有爲法,不管人們能擁有多少,最終都是一無所得而已。但是,爲了這些欲樂所造的惡業,卻會絲毫不爽地跟隨著,使貪圖欲樂者墮入地獄等叁惡道中,感受惡業苦果。

  從現世來說,享受五欲的安樂非常短暫。人們對欲樂心中的快樂感,如同昙花一現一般,只是一瞬間,而求得這一瞬間的代價,卻是長時期的艱苦追逐;不僅如此,世間快樂的本性即是苦,是不離變苦、行苦的法,龍樹菩薩也說過:“世間一切樂,唯苦被變壞,及爲分別故,彼樂非真樂。”短暫的快樂之後,變壞苦的感受便會長久地占據人們的心相續,而且世間安樂並非真實的快樂,只是世人的分別妄覺,由迷亂顛倒串習而致。比如說有人穿得很好,吃得也好,自己得意洋洋,心裏特別快樂,如果分析這種“無法形容”的快樂,究竟是什麼呢?它只是一種心意上的感受,根本沒有任何實質。這種感受只是一種錯覺,一種自我假立的分別執著,實際上從衣著、飲食、自身等等各方面去觀察,根本找不到“快樂”的存在。

  世間的快樂就是這樣,無常短暫,在今世需爲這種刹那的幻覺,付出長久的艱辛苦痛,後世更會因此而墮落惡趣深淵。而世人如飛蛾赴火一般,自取其咎,這是何苦來哉!

  彼困千萬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較菩薩,苦多無菩提。

  只要以追逐欲樂所付出艱辛努力的千萬分之一去修行正法,就足以成就無上的佛道。與修菩薩行的菩薩比起來,貪欲者苦難無際卻沒有證得菩提的福份。

  衆生在無始輪回之中,爲了追逐五欲快樂而付出了無邊的艱辛困苦,華智仁波切說過:衆生以貪心的原因,所斷過的頭和肢體不計其數。從無量劫以前至現在,我們一直都在爲滿足欲望而奮鬥,所花費精力、時間與艱辛,哪怕只是千萬分之一,如果用在了學佛修正法方面,我們早就從苦海中得到了解脫,證得了無上菩提的大安樂,即使不成佛,自己也必定獲得了不墮惡趣的把握!大家知道,按顯宗經論中的觀點,我們發起菩提心,進入大乘道之後,曆叁大阿僧祇劫的精進修行,必定獲得無上正等覺果位,即使最低等的根機,也只要叁十叁個阿僧祇劫便可證得無上菩提,而我們衆生陷入輪回,至今有多少個阿僧祇劫呢?在這段無法計算的漫長時間中,自己爲了滿足貪欲,曾耗費了多少力量,付出了多少艱辛困苦。我們如果趨入佛道,在修行中所受的困苦,與世間人追逐欲樂的痛苦比起來,根本算不上什麼,而且以大乘佛法的無比善巧方便,修行者可以在無比的安樂中,趨入究竟解脫的彼岸。

  可是,世人無明愚癡,根本不知道合理取舍,陷入了追逐貪欲的迷亂之中,在無邊無際的輪回裏飽受痛苦。空行母瑪吉拉准卓瑪說過:“衆生爲了貪欲,而無數次墮入地獄惡趣,所飲用的鐵水之多,都已超過了四大海洋的海水。”相對貪欲者忍受的這些痛苦,追求菩提者所受之苦是微不足道的,可是貪欲者的重重苦難,並不能換得絲毫的菩提安樂,而修持菩提道者所受的微小困苦,卻是每一份都能換得真常大安樂!既然如此,那我們已明了這些利害得失的有緣者,理當頓時舍棄無義多苦的貪欲。

  思維地獄苦,始知諸欲患,

  非毒兵器火,險地所能擬。

  如果仔細思維地獄惡趣的痛苦,就會知道五欲對人們的傷害,不是毒藥、兵器、烈火、危崖、怨敵的禍害所能比擬。

  爲了徹底認清貪著五欲的過患,修行人必須反複思維地獄惡趣的痛苦。如果能對這些無法比擬的劇烈痛苦生起認識,對五欲之過患也就會生起定解,因爲這些痛苦的來源,就是貪欲!古代的大修行人經常教導人們說:“世間諸苦患,皆由貪心生。”貪欲帶來的惡趣痛苦,不是人世間諸苦所能比擬的,像人們通常所害怕的毒藥、利刃、猛火、危崖、怨敵等等,這一切世間違緣苦害都無法與五欲相比。世間的毒藥、猛火等所帶來的過患,大家或許都有過些微了解,這些違緣最大限度的苦害,也只不過在短短的一生中,讓人們受痛苦而已,而絕不會像貪欲那樣,讓人們在千萬劫中飽受地獄烈火的焚燒之苦。我們凡夫一遇到刀兵毒火,就會非常害怕,以極大的恐懼與謹慎之心防範遠離這些,可是對危害性厲害無數倍的五欲,我們平時又是如何對待的呢?凡夫不但不害怕,反而自投羅網,追逐不舍,這都是沒有認識到五欲的可怕過患而致。

  佛在《廣大遊舞經》中說過,貪著五欲如同劍刃、毒樹、毒氣一樣,所以智者必定會遠離貪心,如同人們避開毒蛇一樣。我們都是希求解脫的人,如果想達到目標,對這些教言必須如實地觀行,做一個名副其實的智者。大家對地獄、餓鬼的痛苦,或許難以具體觀想,但相似的痛苦,如割傷、灼燒、寒冷、恐懼、饑餓等等,這一切都可以現量感知。在觀想貪欲的過患時,如果能結合這些苦痛反複串習,對貪欲的怖畏與厭離心一定能生起來。平時,大家聽到核彈、傳染病、地震等,都會自然地生起畏懼,而實際上這些並不可怕,因爲它們最厲害也只不過奪去人們今世的生命。可是所有的衆生都被貪欲煩惱所縛,于輪回中飽受比死亡痛苦更厲害的煎熬,對這種痛苦之源,如不能生起認識,而如避火坑、毒蛇一樣遠離,脫離苦趣的解脫正道無法步入。

  子叁、(憶念寂靜之功德):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

  離诤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因此,初學菩薩應當厭離五欲,欣樂地安住于寂靜蘭若——那沒有诤鬥煩惱,寂靜無人的山林中而修持禅定。

  前面已講述了貪著世俗五欲的過患,特別是針對我們凡夫修行人貪執女人、財利方面的惡習,講述了這些分別惡習的顛倒與苦害。作者以其深邃的智慧,引導後學者從各個角度,對女色財物等欲樂作了細致的觀察,最後得出了結論:貪欲會導致無邊的苦難,是我們修行中的大障礙,如果不斷除,絕無取…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