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6

  ..续本文上一页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我们在求法修行过程中,如果能铭记这些教言,能以殊胜的信心祈祷上师三宝,则能轻一切害苦,也不会为一切苦难所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贪嗔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真正的智者,纵然遇苦,也能安忍,不会搅乱内心的澄净清明。在与烦恼奋力作战中,虽然会产生很多的伤害和痛苦,但我们应藐视这一切苦受,奋力降伏贪嗔烦恼敌。能够制服烦恼敌才是真正的勇士,其余世间人所称的勇士,只不过是会砍杀活动尸体的俗汉而已。

  愚笨的弱者,在遇到苦难时,心烦意乱,毫无主见,只有可怜地随业风而浮沉;可对智者来说,他具有坚强的毅力,明鉴诸法的智慧,面对苦难时,自心澄净而清明,不会有浮躁不安、忧恼的情绪。如萨迦班智达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他的智慧如同森林大火一般,逆缘狂风愈强,智慧大火愈猛,悲心热力愈炽。

  《月灯经》中说:“恒具欢喜恭敬心,恒时安住寂静见。”这正是善巧大乘智者的心态。具欢喜心、恭敬心、寂静见的心,对外境的一切境显,能现量见为“犹如空花,乱起乱现而已”,自然也就会保持着宁静澄明,不为任何逆境所动摇。我们看六祖遇刺、虚云禅师在“云门事件”中的显现等等,这些高僧大德处变不惊、处乱不动的超然之态,也就是最明显的实例。

  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烦恼习气重重层层地横在每个凡夫前面,要克服这些,也就自然地要遇到“多害苦”。“奋战”指以种种善巧方便对治烦恼,在《妙臂请问经》中说:“为断贪心,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为断嗔心,修持大慈大悲;为断痴心,观修十二缘起。”在修持这些法门时,因与无始以来的习气逆向而行,此时我们业识中自然要现起许多苦受,就像一个吸毒成瘾者,在戒毒治疗过程中,也就无可避免地要受一些苦痛。但是为了彻断烦恼,我们应坚忍地承受这一切,应以大智慧大勇猛的心去“轻彼苦”,以大智大勇之“力”去“克贪嗔敌”。

  在没有证得真实的智慧前,我们无法现知诸法的空性本质,也就无可避免要为习气所牵,现起诸般苦受。弘一大师在刚出家时,他的日本夫人雪子因无法舍弃情爱,跑到寺院去祈求他不要舍弃妻室子女。当时大师铁下心,拒绝说:“从此之后别想我是活人……”勇毅地战胜了烦恼。看着我们这个经堂的几百名修行人,我时常想:你们当中有一批人,在世间有一定的声誉、地位,也有家庭、财产等等,现在出家修梵行,这也是战胜烦恼的一种胜利。我们很多人毕竟是凡夫,贪执世间五欲六尘的习气毕竟没有断除,“所欲不得”时,苦受就会现起来。然而,作为修行人,不应太执着这些苦受。大家要努力闻思诸佛的教法,如法地依止善知识,依上师三宝的加持与自己的信心、勇气、努力,首先了知信解“此惑如幻”,毫无可惧之处,苦难越多,越是信心猛增,勇往直前;然后善巧地学习运用各种方便法门,对症下药,而“力克贪嗔敌”,有力地制服贪嗔烦恼。

  能够这样去“制惑”,才是“真勇士”。而世间那些所谓的勇士,他们所制服的只不过是“终必自老死”的尸体而已,即使他能在战场上力杀千人,这千人其实都会自然死亡,所以称不上是勇士;而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只能摧毁敌人的身体,而无法制服他人的心,无心之身只能称为尸体,故世间的勇士只能称为“弑尸”者。在世间,杀死敌人,十分愚笨者与旁生也能如此,这样又有何勇可称呢?而能以大勇大智制服烦恼大敌者,在无有边际的众生中,如同白日的星星一样罕见,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伤害和痛苦对坚忍的修行人有许多益处,它能助长厌离心,除掉骄矜傲慢,悲愍陷于生死苦海中的众生,羞于作恶、乐于行善。

  一般人都会认为苦害是人生的障碍,是安乐的违品,因而不愿遭受它。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如果用智慧去剖析,在坚忍的修行人面前,苦害会显露出功德的一面。痛苦如同双刃剑,对于脆弱者,它是致命的危害物;面对坚强的修行人,它是强而有力的助道之缘。作者在此,以其透彻诸法的智慧,总结出了苦害的五种利益。

  一、“厌离”,苦害能促使人们生起厌离心。在前面已讲解过,“无苦无出离”,大家回顾佛教史上,释迦太子示现游四门见生老病死之苦,而顿然生起出离求道之心;莲花色因悲惨的遭遇而厌离人世,以此而出家后一心向道,终证得阿罗汉之寂灭果;密勒日巴、虹身成就者班玛登德等等,无不是因苦难而入道,以苦行而彻证法性。回顾各自的人生道路,如果没有种种的挫折与苦难的激发,我们有几人会生起对轮回世间的厌离心呢?有多少人能想到深入佛法呢?如能想到苦害的这种功德,我们就一定会坦然地面对苦害。

  二、“除骄慢”,痛苦遭遇能有力地去除人们的骄慢。我们的一生如果样样都顺利、圆满,那势必会引生很大的骄慢心,对现实无法有明智的认识。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对挫折害苦毫无经历,则很难认识自己的不足与过失之处,因此也难以生起恭敬心、信心。在修行中,如果经常遇到苦难的试金石,藉此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修行程度。平时对自己颇为自负之处,如福报、智慧、忍辱等等,遇挫时可得到检验、衡量,并消除骄慢而谦逊下来,此时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恭敬心也就会得以增长。

  三、“悲愍生死众”,痛苦可激发修行人对生死狱中有情的悲心。凡夫如果不去亲身体验,就无法了知其他众生所忍受的苦难。我们生病后,才可了知有病苦的众生多么需要救助和安慰;有了饥渴寒热的体验,才可了知陷于这些苦受中的众生有多么痛苦……,总之自己有了切肤之苦受经历后,就能推己及人,对陷于生死苦海中的父母众生,能从内心生起难忍的悲愍。有些修行人,悲心一直修不起来,其关键就在没有经历或观想痛苦,比如说观热地狱众生的灼烧之苦,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般人可能很难去观想清楚。自己如果遭受过火星灼烧、开水烫,或在观想前试着靠近烛火等等,地狱中的灼烧之苦就一定能让自己生起难忍的悲悯。

  四、五、“羞恶乐行善”:当人们对痛苦有切身体验后,就会明白恶业为自他所带来后果的可怕,以此而羞于再造使人痛苦的恶业,进而激起行持善业的意乐,为平安快乐而努力修善。尤其是修行人,在遭受违缘痛苦时,因了知痛苦是往昔的恶业所招致,而对恶业更为谨慎地避免,对善法会更加精进地修持。这点,我想你们都有了体会,这几天工作组来了,大家都有紧迫感、危机感——“假使我离开了这儿,再没有机会闻法了”,以此而很精进地闻思修法,有的人好像十几年来都没有这么精进过。

  关于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违缘问题,大家一心一意祈祷上师三宝就可以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要痛苦,痛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希望你们一定要用佛法面对现实,不管外境如何,大家要随遇而安,只要能行持忍辱波罗蜜,就不会有什么痛苦难受的问题。我们都是佛弟子,应该慈悲忍辱,不能用嗔恨心、用非法的暴力手段去对抗逆境。作为佛弟子,不管对任何人,都要以大慈大悲心来对待,如果有嗔恨不满的情绪,那就会染污自己的“无垢尊贵种”,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是一种非常愚笨的行为,因为外境的苦害对自己的修行有种种助进作用,你不但不利用,反而用来造恶,这岂不是愚笨行为吗!

  我想,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如果他能够保持平稳的心境,安乐境也罢,违缘逆境也罢,都会成为他修行上进的助缘。现在讲安忍品,逆境显现了,这是帮助大家锤炼信心、安忍力的良机,希望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

  子二、(于法定心之安忍):

  不嗔胆病等,痛苦大渊薮,

  云何嗔有情!彼皆缘所成。

  倘若你不会去嗔恨风、胆、涎病等,这些痛苦的出生之处,那为什么要嗔恨有情众生呢?他们也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呀!

  很多人对别人发嗔恨,其原因是他们认为别人制造违缘逆境,伤害了自己。其实,仔细去分析,这种怨恨很不合理。作者在此指出:我们是不是对每一种加于己身的伤害都报以嗔恨呢?并非如此,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我们却生起猛厉的嗔恨。这种现象确实有点奇怪:同样是带来痛苦的近因,为什么对它们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

  有些人或许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去嗔恨它们。然而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身是五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就像木偶一样,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

  疾病的伤害与有情的伤害,既然同样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那我们有何理由去嗔责有情呢?仔细想想,这种嗔责确实毫无道理,只是由于愚痴的实执,才有这种可笑的偏执。而在智者的眼里,疾病痛苦与其他众生制造的痛苦,此二都如同镜中影像一般,都是因缘假合而起的,都没有什么可嗔之处!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烦恼强涌现。

  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是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

  别人引生我们痛苦,仅仅是因缘聚合而生,而非自主,作者在此以生病为喻再作了一层剖析。人们在平时不愿意有任何疾病临身,然而,业力现前时,四大不调,各种各样的病苦就会不期而然地折磨自己。每个人对此都有过经历,虽然不想有病,可难免遭受病苦。疾病自身也没有自主的力…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