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5

  ..续本文上一页生嗔的过患在前面已详说过,而修安忍者,在《入中论》中说:“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我们每一个修习佛法者,对这些功德理应励力追求。

  有些人或许想:“虽然经长久串习能强忍苦恼,但无论如何,面对那些违缘痛苦时,自己内心肯定还是会有苦的感受。”因此而丧失修安忍的勇气。这其实是非理的想法。如果久习安忍,到一定程度后,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不会再让我们生起苦受,而是会让我们感到安乐。《父子相会经》中说:“世尊有三摩地名于诸法安乐行。若谁证得彼三摩地,彼菩萨缘一切法唯受乐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狱之苦逼恼于彼,亦能随时正住安乐之想。”

  安忍依长久的修习,就能自然地串习成就,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不去以欢喜心努力修习呢?大家都知道,安忍度不圆满,大手印、大圆满的即生成就,自利利他的果位就与自己遥遥相隔,因此,对这种并非有太大困难的法门,必须尽力去修持。在日常生活中,修安忍的机会有许许多多。只要我们随时随地观察自心,就会发现在相续中,有许多逃避痛苦,不愿安忍的念头。比如说冬天的早上怕冷不愿起床,开法会时在经堂坐久了,不愿意受腿疼腰酸等苦,而到处乱走等等,这时候就是我们修安忍的机会。特别是道友之间,平时因为人多,难免有一些小小的碰撞,如到龙泉井打水,他挤了我;出经堂门时,某某踩了我、白了我一眼……,如果对这些不能安忍,我们所谓的修行又有什么用呢?虽然是凡夫没有能力像诸佛菩萨那样面对损害苦恼,但我们毕竟是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发过誓愿要为救度父母众生而取证佛果,为此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去做,面对一切大大小小的困难,去真实地建立起自己的安忍修行。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日常生活中,蛇咬、蚊虻叮噬,饥饿、干渴等苦受,乃至于生疥疮等常见的病痛,难道我们不是都已经习惯忍受了吗!

  久忍小苦而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事例。在印度,由于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自然界有许多蛇、蚊虻等,人们经常会遭到它们的叮咬;而生活中的饥渴苦受,任何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会有的;疥疮,是一种皮肤病,患者在皮肤上会起一些红色的疮疱,搔痒难忍,如果去抓挠,又痒又痛;在颂词中,还有一个“等”字,指日常中常患的病痛,像感冒、发烧之类。这些痛苦,在人们的日常中是无法避免的,开始遭受时,人们也会觉得很难受,但久而久之,也就无所谓了,并不会觉得这些是痛苦。我们自己也会有类似感受,比如说你们有些人从汉地刚来雪域高原时,会觉得这里干燥寒冷,很难受,但一两个月后,也就习惯了,觉得很舒服。人们对苦乐的感受,是一种习气,是由于长久串习而成的实执,真正能了解到这点,我们对安忍痛苦也就会很容易了,只要断除一份实执,苦受也就会减轻许多。

  有些人也许会说:“痛苦是我的的确确的感受,我并没有去想它,可还是很难受,怎么会是实执而成的呢?”实执是长时间串习而成的错觉,而且不是一般人当下就可识别的,无垢光尊者曾引《莲花游舞经》中的火施婆罗门公案教导说:“火施婆罗门在短短时间内观想自己是老虎,最后也真的变成了老虎,那人们无始以来的习气(习惯误执)又怎么不会成为实执呢?”所以,我们应对此清醒地认识,不要被一时的苦受错觉所迷惑,而失去安忍的勇气。既然人们能于日常中不经意地串习起对小苦的安忍,那么我们依善知识的教言,以智慧去频频作观,焉会不成就安忍一切的清净习惯呢!

  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因而对寒热风雨等天气的变化,以及疾病、捆缚、捶打等伤害,不应该太娇弱以至不能忍受,如果内心脆弱不坚忍,伤害之苦受反而会增加。

  三界是纯粹的苦难蕴聚处,就南瞻部洲的人道众生来说,寒暑的变易、风霜雨雪的侵袭、疾病的困扰、他人的绳系杖击……,种种伤害苦难连续不断,使每个人都有重重的身心苦恼。遇到这些大大小小的苦难时,我们绝不能娇弱,丧失正视它们的勇气和力量。在前偈中论述过,痛苦是一种实执或说是一种错觉,它是人们在自心中误执的一种感受,与外境并无必然的关系。同样的外境,随各人心情的不同,会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像用一块石头,如果去击打脆弱的瓦器,瓦器必然会破碎,如果去击打坚实的铁器,铁器不会有任何破损,而石头会破碎。自心如果坚强如铁,则不会为外境所摧而引起痛苦,但是一个人内心脆弱无力,外境小小的困难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感受。就像藏族人的谚语所说那样:“过于娇弱者,具有无量害。”举个小例子说,夏天的时候,经常下雨,我们上经堂的路变得泥泞不堪,这本来是很平常的小事,性格稍坚强一点的人都不会把这当作一回事,照旧不徐不疾地走动;而性格软弱者却不一样,他们会看着路叹气,不敢迈步,“真苦啊,这么难走!”无谓地增加了许多苦受。

  在我们的修行中,这种娇弱更是严重的障碍。因为在修行过程中,无论你依止哪位上师,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违缘逆境肯定要遇到。如果脆弱不堪,与违缘障碍一接触,就崩溃了,趴下去不起来,那最容易、最快捷的法门,你也无法修习成功;上师道友怎么鼓励帮助,你也无法在修行道上直步前进。在佛教史上,没有经历逆境困苦的修行者是没有的,我们随便翻开那些成就者的传记,可以发现他们有相同的一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能够坚忍地面对任何苦难的修行人。

  我们很多人在学院住了多年,虽然艰苦生活与恶劣气候使他们的身体不是那么壮实,但是意志却锻炼得越来越坚强,外境种种违缘都无法中断他们的闻思修行。汉僧入藏这十几年来,如果我们心意不坚强,那么这个僧团的许多闻思修行、弘法事业都无法达到现在这种情况。你们有些人经常想:哎,我身体不好,气候又恶劣,生活这么艰苦,算了,算了,我不上课了,还是……。我如果跟你们一样,今天生病了,不上课,明天又有大大小小几十件事要办,不上课;那样可能一个月只能讲一两堂课了。可我们大家一直坚持,从未断过正常的上课。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这句法语我最喜欢吟诵,经常用来鼓励自己,打击脆弱敌人。我想这不但对修行可以有力地促进,对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原则。如果能够把这句话融化于心,则在生活、修行中,许多不必要的苦恼也就会烟消云散,而坚忍的铠甲也就会自然地得到。

  现在冬天到了,外内密的苦害也许会一齐涌现,但不管如何,只要能将娇弱扔开,坦然地面对一切,一切境缘皆会随心而转,于风雪之中,我们的修行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有人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有人见到自己为敌所伤而流血,反而会增强坚毅和勇气;有人看到他人流血,也会惊慌害怕,甚至吓得昏死过去。这二者的巨大差异,完全是由于心理坚毅和懦弱而导致,因此,应该藐视伤害痛苦,不要太执着苦受而为之击溃。

  面对伤害痛苦,坚忍者能转增其勇,而懦弱者则会惊慌闷绝,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此举出了士兵决战时的情景,来说明痛苦本身并不能打击摧毁人们,而是懦弱胆怯的心态致使弱者在痛苦前受到伤害。

  士兵们列阵砍杀时,往往为敌人的兵刃杀伤流血。勇敢者见到自己受伤流血,不但不会为之退缩,反而更为勇猛,勇气倍增地去拼杀;可懦怯的士兵,一见到他人流血,虽然自己毫无伤损,也会吓得惊慌不安,甚至会昏死倒地。这类故事,在许多历史小说中都可见到:勇士身中巨创,仍能驰骋杀场,而懦夫虽身体无损,却往往不待对方杀过来,就被吓得倒地昏死。在藏域,人们勇武好斗,因而这类故事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不少。曾经在某地有一个人,在野外遇到了两个仇敌,对方开枪击中了他的腹部,肠子从伤口都流出来了,但他把伤口用腰带包好后,勇悍地挥舞着长刀追上了仇敌,直到消灭了对方自己才倒下。可是当时,本地还有一个人,与别人打架时,见到他的朋友受伤流血,他马上就倒在地上,大喊着:啊,我要死了……

  这二种人同是见血,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这并不是外境有异而致,亦非身力有强弱的差异而致,完全是由心态不同而造成。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外境的苦难其本身并不能将人们摧毁、击败,勇猛坚忍者能转苦受为勇力,去排除他的障难,那些懦怯者的失败倒地,完全是他自己的懦弱而造成,是他的错误执着而造成。

  意志的勇怯能导致如许的差异,因而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轻害苦指以一种坚毅睿智的心态去轻视、藐视一切伤害苦难,这是一种坚忍勇毅的心态,是一种具坚定信心与稳固胜解的心态。有了这种智慧心,就会了知一切痛苦违缘为幻境空花,自己的修行会如同须弥山王一样,不为一切苦难所动摇毁坏。如果不能具足这种勇毅智慧,那么你的向道之心就会十分危险,逆境违缘一起,即会为之摧毁。

  怯弱的意志是修行道上的大障碍,因为我们出家志求解脱,自己的专精学道之心,如同“一人”,而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重重为障,如同“万人”,一人与万人战,如果心志怯弱,怎有成功的可能性呢?我看到有些人,遇到一点小小的违缘,自己的道心修行即被摧毁,实在是可惜。作为修行人,钱财、生命毁掉了并不可惜,如果自己的修行决心、智慧被毁坏了,那么我们真正的生命、财产都荡然无存了,这才是最痛心的事。佛陀在《华严经》中说:“为断除烦恼,应当发起坚定之心;为断除实执,应当发起胜他之心。”《四十二章经》中说:“沙门学道,应当坚…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