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5

  ..續本文上一頁生嗔的過患在前面已詳說過,而修安忍者,在《入中論》中說:“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後轉生人天中,所造衆罪皆當盡。”我們每一個修習佛法者,對這些功德理應勵力追求。

  有些人或許想:“雖然經長久串習能強忍苦惱,但無論如何,面對那些違緣痛苦時,自己內心肯定還是會有苦的感受。”因此而喪失修安忍的勇氣。這其實是非理的想法。如果久習安忍,到一定程度後,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不會再讓我們生起苦受,而是會讓我們感到安樂。《父子相會經》中說:“世尊有叁摩地名于諸法安樂行。若誰證得彼叁摩地,彼菩薩緣一切法唯受樂受,不受苦受。”乃至“若以有情地獄之苦逼惱于彼,亦能隨時正住安樂之想。”

  安忍依長久的修習,就能自然地串習成就,既然如此,我們又爲何不去以歡喜心努力修習呢?大家都知道,安忍度不圓滿,大手印、大圓滿的即生成就,自利利他的果位就與自己遙遙相隔,因此,對這種並非有太大困難的法門,必須盡力去修持。在日常生活中,修安忍的機會有許許多多。只要我們隨時隨地觀察自心,就會發現在相續中,有許多逃避痛苦,不願安忍的念頭。比如說冬天的早上怕冷不願起床,開法會時在經堂坐久了,不願意受腿疼腰酸等苦,而到處亂走等等,這時候就是我們修安忍的機會。特別是道友之間,平時因爲人多,難免有一些小小的碰撞,如到龍泉井打水,他擠了我;出經堂門時,某某踩了我、白了我一眼……,如果對這些不能安忍,我們所謂的修行又有什麼用呢?雖然是凡夫沒有能力像諸佛菩薩那樣面對損害苦惱,但我們畢竟是發了菩提心的佛子,發過誓願要爲救度父母衆生而取證佛果,爲此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地去做,面對一切大大小小的困難,去真實地建立起自己的安忍修行。

  蛇及蚊虻噬,饑渴等苦受,

  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日常生活中,蛇咬、蚊虻叮噬,饑餓、幹渴等苦受,乃至于生疥瘡等常見的病痛,難道我們不是都已經習慣忍受了嗎!

  久忍小苦而成自然,在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事例。在印度,由于炎熱潮濕的氣候環境,自然界有許多蛇、蚊虻等,人們經常會遭到它們的叮咬;而生活中的饑渴苦受,任何時代絕大多數人都是會有的;疥瘡,是一種皮膚病,患者在皮膚上會起一些紅色的瘡疱,搔癢難忍,如果去抓撓,又癢又痛;在頌詞中,還有一個“等”字,指日常中常患的病痛,像感冒、發燒之類。這些痛苦,在人們的日常中是無法避免的,開始遭受時,人們也會覺得很難受,但久而久之,也就無所謂了,並不會覺得這些是痛苦。我們自己也會有類似感受,比如說你們有些人從漢地剛來雪域高原時,會覺得這裏幹燥寒冷,很難受,但一兩個月後,也就習慣了,覺得很舒服。人們對苦樂的感受,是一種習氣,是由于長久串習而成的實執,真正能了解到這點,我們對安忍痛苦也就會很容易了,只要斷除一份實執,苦受也就會減輕許多。

  有些人也許會說:“痛苦是我的的確確的感受,我並沒有去想它,可還是很難受,怎麼會是實執而成的呢?”實執是長時間串習而成的錯覺,而且不是一般人當下就可識別的,無垢光尊者曾引《蓮花遊舞經》中的火施婆羅門公案教導說:“火施婆羅門在短短時間內觀想自己是老虎,最後也真的變成了老虎,那人們無始以來的習氣(習慣誤執)又怎麼不會成爲實執呢?”所以,我們應對此清醒地認識,不要被一時的苦受錯覺所迷惑,而失去安忍的勇氣。既然人們能于日常中不經意地串習起對小苦的安忍,那麼我們依善知識的教言,以智慧去頻頻作觀,焉會不成就安忍一切的清淨習慣呢!

  故于寒暑風,病縛捶打等,

  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因而對寒熱風雨等天氣的變化,以及疾病、捆縛、捶打等傷害,不應該太嬌弱以至不能忍受,如果內心脆弱不堅忍,傷害之苦受反而會增加。

  叁界是純粹的苦難蘊聚處,就南瞻部洲的人道衆生來說,寒暑的變易、風霜雨雪的侵襲、疾病的困擾、他人的繩系杖擊……,種種傷害苦難連續不斷,使每個人都有重重的身心苦惱。遇到這些大大小小的苦難時,我們絕不能嬌弱,喪失正視它們的勇氣和力量。在前偈中論述過,痛苦是一種實執或說是一種錯覺,它是人們在自心中誤執的一種感受,與外境並無必然的關系。同樣的外境,隨各人心情的不同,會引生不同的感受,這就像用一塊石頭,如果去擊打脆弱的瓦器,瓦器必然會破碎,如果去擊打堅實的鐵器,鐵器不會有任何破損,而石頭會破碎。自心如果堅強如鐵,則不會爲外境所摧而引起痛苦,但是一個人內心脆弱無力,外境小小的困難都會給他帶來很大的痛苦感受。就像藏族人的諺語所說那樣:“過于嬌弱者,具有無量害。”舉個小例子說,夏天的時候,經常下雨,我們上經堂的路變得泥濘不堪,這本來是很平常的小事,性格稍堅強一點的人都不會把這當作一回事,照舊不徐不疾地走動;而性格軟弱者卻不一樣,他們會看著路歎氣,不敢邁步,“真苦啊,這麼難走!”無謂地增加了許多苦受。

  在我們的修行中,這種嬌弱更是嚴重的障礙。因爲在修行過程中,無論你依止哪位上師,在什麼樣的環境裏,違緣逆境肯定要遇到。如果脆弱不堪,與違緣障礙一接觸,就崩潰了,趴下去不起來,那最容易、最快捷的法門,你也無法修習成功;上師道友怎麼鼓勵幫助,你也無法在修行道上直步前進。在佛教史上,沒有經曆逆境困苦的修行者是沒有的,我們隨便翻開那些成就者的傳記,可以發現他們有相同的一點,那就是:他們都是能夠堅忍地面對任何苦難的修行人。

  我們很多人在學院住了多年,雖然艱苦生活與惡劣氣候使他們的身體不是那麼壯實,但是意志卻鍛煉得越來越堅強,外境種種違緣都無法中斷他們的聞思修行。漢僧入藏這十幾年來,如果我們心意不堅強,那麼這個僧團的許多聞思修行、弘法事業都無法達到現在這種情況。你們有些人經常想:哎,我身體不好,氣候又惡劣,生活這麼艱苦,算了,算了,我不上課了,還是……。我如果跟你們一樣,今天生病了,不上課,明天又有大大小小幾十件事要辦,不上課;那樣可能一個月只能講一兩堂課了。可我們大家一直堅持,從未斷過正常的上課。

  “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這句法語我最喜歡吟誦,經常用來鼓勵自己,打擊脆弱敵人。我想這不但對修行可以有力地促進,對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導原則。如果能夠把這句話融化于心,則在生活、修行中,許多不必要的苦惱也就會煙消雲散,而堅忍的铠甲也就會自然地得到。

  現在冬天到了,外內密的苦害也許會一齊湧現,但不管如何,只要能將嬌弱扔開,坦然地面對一切,一切境緣皆會隨心而轉,于風雪之中,我們的修行事業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

  有人見他血,驚慌複悶絕。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

  故應輕害苦,莫爲諸苦毀。

  有人見到自己爲敵所傷而流血,反而會增強堅毅和勇氣;有人看到他人流血,也會驚慌害怕,甚至嚇得昏死過去。這二者的巨大差異,完全是由于心理堅毅和懦弱而導致,因此,應該藐視傷害痛苦,不要太執著苦受而爲之擊潰。

  面對傷害痛苦,堅忍者能轉增其勇,而懦弱者則會驚慌悶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此舉出了士兵決戰時的情景,來說明痛苦本身並不能打擊摧毀人們,而是懦弱膽怯的心態致使弱者在痛苦前受到傷害。

  士兵們列陣砍殺時,往往爲敵人的兵刃殺傷流血。勇敢者見到自己受傷流血,不但不會爲之退縮,反而更爲勇猛,勇氣倍增地去拼殺;可懦怯的士兵,一見到他人流血,雖然自己毫無傷損,也會嚇得驚慌不安,甚至會昏死倒地。這類故事,在許多曆史小說中都可見到:勇士身中巨創,仍能馳騁殺場,而懦夫雖身體無損,卻往往不待對方殺過來,就被嚇得倒地昏死。在藏域,人們勇武好鬥,因而這類故事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我還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過不少。曾經在某地有一個人,在野外遇到了兩個仇敵,對方開槍擊中了他的腹部,腸子從傷口都流出來了,但他把傷口用腰帶包好後,勇悍地揮舞著長刀追上了仇敵,直到消滅了對方自己才倒下。可是當時,本地還有一個人,與別人打架時,見到他的朋友受傷流血,他馬上就倒在地上,大喊著:啊,我要死了……

  這二種人同是見血,其結果卻有天壤之別,這並不是外境有異而致,亦非身力有強弱的差異而致,完全是由心態不同而造成。以此我們可以看出,外境的苦難其本身並不能將人們摧毀、擊敗,勇猛堅忍者能轉苦受爲勇力,去排除他的障難,那些懦怯者的失敗倒地,完全是他自己的懦弱而造成,是他的錯誤執著而造成。

  意志的勇怯能導致如許的差異,因而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故應輕害苦,莫爲諸苦毀”。輕害苦指以一種堅毅睿智的心態去輕視、藐視一切傷害苦難,這是一種堅忍勇毅的心態,是一種具堅定信心與穩固勝解的心態。有了這種智慧心,就會了知一切痛苦違緣爲幻境空花,自己的修行會如同須彌山王一樣,不爲一切苦難所動搖毀壞。如果不能具足這種勇毅智慧,那麼你的向道之心就會十分危險,逆境違緣一起,即會爲之摧毀。

  怯弱的意志是修行道上的大障礙,因爲我們出家志求解脫,自己的專精學道之心,如同“一人”,而無始以來的習氣煩惱,重重爲障,如同“萬人”,一人與萬人戰,如果心志怯弱,怎有成功的可能性呢?我看到有些人,遇到一點小小的違緣,自己的道心修行即被摧毀,實在是可惜。作爲修行人,錢財、生命毀掉了並不可惜,如果自己的修行決心、智慧被毀壞了,那麼我們真正的生命、財産都蕩然無存了,這才是最痛心的事。佛陀在《華嚴經》中說:“爲斷除煩惱,應當發起堅定之心;爲斷除實執,應當發起勝他之心。”《四十二章經》中說:“沙門學道,應當堅…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