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23

  ..续本文上一页食不安,痛苦万分。在出世圣者与那些对世间八法有了解的人看来,这些为名利而争吵的人确实与小孩游戏一样,没有任何意义,根本不值得去为这些游戏的失败而伤心愤怒。

  我们讲解闻思这些法,不是为了揭露别人,而是为了调伏自心,这些法现在是为自己而学的。如果你想真正的修行,那么请对照这个比喻去返观自己,看看自己对这些游戏“沙屋”是不是也一样在执爱,是不是一样在为“名誉沙屋”的成坏而喜忧。每一个人在世间都会有一些成败得失,有许多不如意处,但是大家要明白这些都是虚幻的。人生如同孩童们的游戏,明白了这点,应努力从愚痴的执爱中摆脱出来,要不然,你也像稚童一样,为了那些虚假的游戏而哭泣,作为一个修行人,想想这种无知而可笑的愚昧举动,都应脸红。

  大家看看现在的世间,在出家人之中似乎也很少有人明白这些道理,有很多人为了构筑自己的名利“沙屋”搞很多与佛法修行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他们不知道这是游戏,因而非常执着,甚至不惜以造罪的手段去追求维护那些虚幻的“名利沙屋”。世间八法都与小孩们的“沙屋”等玩具一样,如果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对名利就会看淡一些吧。我们有些人对自相续的观察不是那么仔细,认为自己的修证不错,不会有这种无知的执爱,而一边在想:“啊,上师今天为什么不表扬我?”“啊,上师今天指责我了,当着这么多道友的面,以后我的脸往哪儿搁,呜呜呜,我的“沙屋”倒了。”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赞誉我的声音是短暂、无心的,因而这种无有意识而且无常的称誉何足为乐呢?如果说因为他欢喜我才赞美我,所以他的称赞就是我欢喜的原因。然而无论他赞美我或是他生起欢喜,这些对我来说有什么利益呢?那些喜乐是属于他内心的,我一点儿也不可能得到。

  当别人以言辞音声赞美称誉我们时,我们自然会生起欢喜心,那自己到底为什么而生起欢喜心呢?现在应去详细地分析。自己生欢喜心的直接原因,是听到了一种赞美声,随即对这个声音生起了分别念,认为它非常好,于是生起愉悦之心。而这种赞美我们的声音,如果去分析,它是一种很短暂的法,显现后无间即入于寂灭,不再存在。没有哪一种赞美你的声音会一直显现不灭,“你真了不起,你真了不起……。”这样的音声在一刹那过后,便会烟消云散。赞美声的存在是暂时,而它本身又是一种无情法,不可能有“我要赞美某人”的分别意念。它只是一种响声,由微尘的不同振动频率而组成,与自然界的水声风声没有区别,对这样的无情现象,理应不能生执爱,认为它在赞美自己而为之高兴吧。如果这样的声音能使你快乐,那你用不着辛辛苦苦去追求,自己可以到山谷中去大喊:“你好得不得了,你是大人物……。”那些回音也应该使你高兴得直昏过去才对。而实际上,我们谁也不会因空谷回音在赞美自己而高兴,那你又为什么因别人的赞美声而高兴呢!

  如果有人说:“我不是仅仅听到声音就高兴的,而是因为他人的赞美声,表达了他们对我的欢喜心、恭敬心,代表了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因此我才对他人的赞美感到了高兴。”这种想法也不能成立,因为别人不管如何对我们欢喜、如何赞美,那只是别人心目中的感受,完全不可能分给我们,对自己今生来世的安乐解脱,也不会有什么利益。自己如果没有积累功德,那么别人无论怎么赞叹,都是不会增加的。打个比喻说,你如果今天吃得很饱,那旁边有人给你赞叹:“你吃得真饱”,或者讥讽:“你又饿肚子了,真可怜”。这些话不会对你的饱觉产生任何影响。你自己吃饱了,并不需要他人对此生欢喜心,别人对此生起了欢喜心,也不可能使你增加饱觉,也不可能把欢喜心分给你。众生的身心是不能相代的,他人的安乐属于他个人,而心识更是如此,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若现自心是自境,若不显现彼非境,是故异性所取境,岂能执着为一体。”现于自心的才是自境,他人的分别念与我的分别念各自分开,他心中的高兴,不会分给我,那我为什么对他人欢喜称赞而生喜心呢?这无非是众生的分别念做怪罢了。自己就像傻子或木偶一样,为烦恼分别念戏弄,在别人称赞自己时,就好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功德和利益一样,因而对称誉生起实执,这就是我们漂泊轮回的根本因。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妄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若离此妄念,汝恒得涅槃。”这个轮回根源的无明妄念,导致了人们诸般毫无道理的偏执痛苦,如果能斩断这个毒根,那我们怎会对名誉称赞起贪执呢?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如果说自己是因他人的快乐而快乐,那么对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样随喜才对,为何他人赞誉我的仇敌而欢乐时,我却闷闷不乐呢?

  有人也许会进一步辩难:“你说的有道理,别人快乐与自己快乐,这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我们都知道,如果儿子很快乐,母亲也必然会很快乐,这之间不需要什么理由。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心里必然很喜悦,那么我对此也会感到舒服,所以我这种高兴也是合理的,而且随喜他人的快乐也是有功德的嘛!”

  对这种狡辩,作者回答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你很慈悲善良,也可算是具备了大乘菩萨的发心。你既然能对众生的快乐感到高兴,那么这种随喜应该很广大,可以遍及每一个众生吧!但实际上你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你的敌人时,你为什么不去随喜呢?那时你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恼痛苦,这与你的说法完全相反。别人的名声传扬各方而喜悦时,你在旁边的心境如何呢?恐怕是除了甜味外,苦、酸、辣的味道都会满溢,那时你的欢喜心早就被嫉妒毒火烧得一干二净。

  我们很多人在以前与别人结过一些不愉快的“疙瘩”,因而自己的随喜心往往要为这个“疙瘩”所堵。这次有些人饮用了安忍甘露而痊愈了,但有的人可能对安忍甘露没有去好好服用,他那些妄念无明所成的“心结石”,至今尚未化开,“原来那个人说过我,他现在居然受了表扬,气死我了……。”这种人请务必反省,如果有这种心念,你又有何菩提心可言呢?现在遇到了这么殊胜的妙法,还不化开这些无明毒结,那你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受到别人称赞的时候,如果内心因此而生起欢喜,这种欢喜没有什么意义,只能算是一种无知稚童的行为。

  前面从受赞的整个过程作了分析,赞誉的声音,赞誉者的心意,赞誉的结果等这些都不会带来什么利益,不足为乐。所以,当自己受到别人的赞誉、恭敬时,应当内观自心,看看自己是不是为之生起了欢喜心,自心如果为别人的称赞而沾沾自喜,这种心态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如同小孩子得到玩具时而欢喜雀跃一样无知而幼稚。人们在没有对佛陀教诲产生定解之前,自己的智慧不足,每当受到别人赞叹时,想控制心里的高兴也没办法,对此我们许多人都有过亲身体验。然而在智者看来,“有德何需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他人的赞誉对自己毫无利益,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去高兴呢?为他人的赞叹而洋洋自得,只不过是愚痴无知的表现,一种妄想分别习气。

  世人认为,自己受到讥谤时应生嗔还击,受到赞叹时应高兴,这是必然的习惯,不需要作任何考虑。如果你顽固地坚持这种所谓的“必然习惯”,别人稍有一些不恭敬的言词,你就暴跳如雷或灰心丧气;别人口里轻轻地吐出几句恭维话,你就欣喜若狂,这样岂不是变成了别人言词所控制的玩具。不能自主而为一些无心的言词所左右,这种习惯又有什么合理性可言呢?作为修行人,追求的是身心自在,不管别人如何讥毁、赞叹,都应稳重自持,保持澄净而自在的心境。古代噶当派的格西们,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榜样。噶当派的修心法,可谓独树一帜,从那些大德们的传记中,可以看到许多殊胜的修心窍诀,我们如果去效之修持,不管面对讥毁、称誉,都保持一种稳重宁静的心态,那么自己的修行就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不管外境如何,你如果能安住于真正的“寂静处”——平常心,那你的修行肯定会日飞猛进。

  “心随境转”是凡夫的做法,“境随心转”是出世圣者们的境界,也是每一个修行者所追求的境界。古代的禅师说:“未悟之前,山即是山,水即是水”,修行人未到一定证悟前,为执着外境的习气所牵,无法保持自在寂静的心境,但一旦有所悟入,此时自心不再为外境牵着鼻子转,而是外境随自心而转了。很多人的心完全像瞎子一样,被外境牵着乱转,一旦外境不顺,自心就崩溃了,痛苦不堪;一旦遇到顺境,自己就控制不住高兴,这种人的修行,又有何境界可谈呢?我们的一生,外境变化是无法预料的,如果自己不调治自心,你无论到哪儿,也会有烦恼现前,即使在无人的深山中,那里的山水林石也会成贪执或嗔恨之因,虽然没有他人,到了一定时候,你会觉得山林都在嘲笑伤害你,马上就要离开。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励力于净治自心,灭除对外境的执着,要不然,自己总像那些稚嫩无知的小孩,为“沙屋”的成坏而时喜时哭,这样毫无意义,而且为智者所耻笑。

  壬三、(于诽谤吾者修安忍):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赞美称誉会使我的心掉举散乱,损坏自己的厌离心,使我嫉妒具有福德才学之人,破坏圆满福慧资粮的法行。

  有一些修行人在没有得到名誉前,是很如法的修行人,但声名大振后,许多人前来恭敬赞叹,这时他的相续中很容易生起种种分别念,修法的专注心也就渐渐散乱。由于有众多人的恭敬供养赞叹,修行者也就会渐渐忘了世间的种种苦难,对世间八法…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