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P18

  ..续本文上一页我希望大家对此反复去思考,对有关轮回因果方面的教言多加阅览,这样自己的信心也就会渐渐提高。否则你抱着邪见去闻思佛法,相续被染污了,即使行善也不能趋入解脱圣道,只有增加罪恶而已。如果我们对三宝具足正信,那么了解到地狱痛苦后,自己就会自然地生起厌离心与向道的决心,这时对修行小苦也就能毫无怯弱地安忍,而自己进一步的修法也就有了基础。否则,你天天去学大圆满、大手印,而对因果轮回等基础加行法不具信心,那就如同《百喻经》中的愚人,不要基础的第一、二层楼,只要空中的第三层楼,这样的痴心妄想,绝无成功的希望!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忍耐怨害的痛苦并不那么严重,又能成就自他的大利益,因此,为了消除众生所有的苦难,我应当欣然忍受这点轻微的痛苦。

  对于一般凡夫来说,修安忍的确是一件苦行,因为人们很不愿意自己和亲友受到别人的轻蔑讥谤损害。在生嗔对境前,要完全与我执烦恼习气相背而行,一般人确实有困难,但是有理智明因果事理的人,对此并不会感到困难。因为他知道这种痛苦与轮回恶趣痛苦相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而以此小苦能为自他免除无量剧苦,带来无量的安乐,所以,智者能以欢喜心去付出这点小代价,去息除父母众生的无尽苦难。

  这是以修安忍的痛苦程度与所得利益对比而劝修安忍,也是每一个修行人必修的窍诀。自己或自己所执着的对象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如能运用这个方法,以自己正在忍受的痛苦与恶趣痛苦相比,与生活中那些毫无意义的痛苦相比;考虑自己以这点忍苦的小代价,将来会带来的利乐,想想自己救度众生的誓言,自己马上就会坚强,安然不动地忍受一切。

  人与人之间,因错综复杂的业缘,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不时会发生。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管如何,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心,如果心态不太对劲,马上就要观修殊胜的对治法。虽然说“难行莫胜忍”,但这种艰辛困苦比起恶趣痛苦来,还是相差得太远太远,甚至与我们日常中的一些寒热病痛等苦害比起来,也是相差甚远的。更何况修安忍在当下就会使自己、对方降低冲突,减少苦害,而于长远看,修忍的利益无有穷尽。释迦牟尼佛修习菩萨行的时候,修习过很多安忍苦行,如世尊在转生为忍辱仙人、龙王、鸽子等修习菩萨行的时候,为了利益众生,忍受了割截、烧烤种种难以想象的苦害,由此而迅速积累了巨大的成佛资粮,使无量众生得到了佛法甘露的恩泽,永远解脱了三界痛苦,得到了究竟的安乐。所以,修安忍虽有一些小苦,但利益却是无可比拟。作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发过誓愿要断除三界众生的无边苦难,理应心甘情愿地为此而忍受种种逆境痛苦。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当对自己有忍受痛苦的机会生起无比的欢喜之心,因为你如果感受到了修行大道中有荆棘刺痛自己,那就证明你在前进,而大道的尽头就是能赐予一切众生永恒大安乐的佛果啊!《积集经》中说:“众生因贪欲在地狱和阎罗世界受剧烈痛苦,而佛子为了菩提,面对断头、砍肢等各种痛苦,有何不能忍受呢?”《经观庄严论》也说:“具有大慈大悲者,以欢喜心接受他人的损害和对众生有利益的痛苦。”

  我们在这段时间闻思修习安忍品,很多人的相续确实从这些教言中得到了利益。有几个人昨天遇到他人无缘无故的打骂侮辱,但他们都想到:“噢,现在上师正在给我们传讲如何修习忍辱,自己应该循之好好修习。阿弥陀佛,不管如何,对这些伤害我应该忍受。”结果也就皆大欢喜:对方心满意足;他们几个人也感到战胜了烦恼;我也很满意自己的讲法起到了作用。希望你们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努力,进一步要求自己以宽容慈爱利他之心,接受他人的损害。大家要处处以大乘佛子的身份提醒自己,放弃自我与我所的贪执,并且时时要想到众生都在贪着那些毫无意义的目标,到处在干非法恶业,以此他们难免时时遭受巨大痛苦,为了引导这些父母众生脱苦,应如大地一样,去承受一切苦害,努力修习,求证圆满的菩提。

  癸四、(于敌造福者修安忍):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倘若有人称赞你的敌人有功德,因而获得了赞叹随喜的快乐,那么意识啊,你为何不同样称赞他,而让自己也一起快乐呢?

  凡夫都有一些怨家仇人,彼此间由于种种恶缘,相遇时心里总有一些不自在。如果听到有人对这些怨家赞颂恭敬,称扬他的财富、权威、知识、修养等等,一般人的心里马上会生起不乐意情绪,甚至于生起嗔恨烦恼。这是在日常中我们常遇到的生嗔对境,也是必须对治的一种恶习。

  他人在赞叹怨敌时,赞叹者和怨敌都会生起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人去真正赞叹随喜某人,肯定对被赞叹者某一方面的功德非常钦佩、欢喜,以此怀着恭敬、欢喜去赞叹时,双方都会为此而愉悦,这也是人之常情。他们为此而其乐融融,心中感受到快慰安乐时,我们如果按道理,也应去使自心享受这种和谐的安乐。怨敌有优点和功德,我们如果去欣赏和赞叹,自己也会从中得到随喜的安乐;如果以憎厌的态度去对待,那得到的只有不悦意、嗔恼痛苦。而且我们都是发过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每天念经时,都要先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既然每天都是这样发愿,那他人今天已经得到安乐和安乐因,我们的愿望已得到了部分的实现,理所应当生起欢喜。

  但人们总是颠倒行事,见到有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好像心头压了大石头一样难受,即使这些赞叹是合乎事实的,自己也会不承认,千方百计地找借口刁难,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很卑劣的行为。作为修行人,公平正直是必须的人格,麦彭仁波切说过:“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我们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那么不管别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都应以公平正直的心去对待,对别人的功德应予以正面承认,也应以宽坦慈爱来包容一切人,为他们的安乐而高兴。《法华经》中说:“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大乘修行应以慈爱恭敬对待一切众生,让他们生起欢喜心。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爱敬心,能去公平正直地对待自己的怨仇,那么在他受到别人赞叹时,不但不会生嗔恨,而且能生起随喜心。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赞叹随喜所得到的安乐,是清净的安乐不杂任何罪恶成分,诸佛圣贤们对此也称赞认可,而且这种随喜也是摄受他人的方法。

  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能使自己他人都受用安乐,这种安乐是纯净的善法,它的根是欢喜心,现行是安乐,果亦是安乐。赞叹随喜从暂时和究竟、即生和来世等各方面观察,都是安乐之源。作为修行人,非常需要借助这些方便法保持一种恬静而轻快的心态,断除内心的痛苦。因为在人世间这样如同火坑一般的险恶苦境中,痛苦障难必然是少不了,只有保持一种安乐的心态,对这一切才能正确地对待,顺利地将苦难转化为修行助缘。在《漫步人生的花园》中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很富有的人恒时为痛苦所折磨,他四处寻找快乐,询问了很多人,然而世人谁也没办法给予他快乐。后来有一个人告诉他:如果你能找到那位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把他的衬衣要来穿上,那么你就会得到快乐。于是他很努力地去找那个最快乐的人,终于得知这个人在一处寂静的森林中。他到了林中,看见了一个显得很自在的修行者,便问:“你是不是那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修行人说:“也算是吧,我现在没有丝毫痛苦。”富人迫不及待地说:“我是一个到处寻求快乐的人,听说你有一件衬衣,谁穿上就可以摆脱痛苦,获得安乐,请你赐给我吧!”修行人告诉他:“其实我什么衣服也没有啊!”富人听了修行人的回答,终于明白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原来就是没有贪欲的人啊!”快乐的源泉在于没有贪欲束缚的心灵,而不在于外境,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后,终于得到了快乐的人生。作者在这个故事后面说:“真的是这样啊,财富、地位、美貌、才华并不会给人快乐。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辆非常豪华的奔驰牌小汽车,里面有一位年轻而美貌的姑娘在哭,当时自己想:拥有昂贵的汽车,又如此年轻美丽的姑娘,她为什么不快乐呢?看样子,快乐的确不在外境,而是取决于自心。”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调治自心,要不然外境再好,自己也会非常痛苦。如果自己能净化自心的烦恼,原先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都会变成安乐。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文革时人们每天都要批斗他,但他却显得特别安乐,在私下告诉别人:“我这一生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欢乐,现在我每天都在修安忍的欢喜之中。”我们的修行如果能到达这种境界,则不会为一切逆境所阻,从一切人的功德中都能生起随喜赞叹的安乐。

  这种安乐也是诸佛菩萨所赞许的,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中说:“应欢喜赞叹善住于六波罗蜜多者。”随喜他人的功德,实际上也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们摄受众生的一种殊胜方法。菩萨行中有六度四摄法,四摄当中的爱语就是以慈爱恭敬的语言来赞叹别人,鼓励别人勤于善行。很多的高僧大德们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也是经常利用这种方法,使人们生起很大的欢喜心与信心,许多抱有成见的众生,也往往以此而生起安乐。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乐。

  如果说,赞叹将使敌方获得快乐,而你却不希望他们得到快乐,那么你也不该支付酬资使你的仆人快乐,但是这种做法,今生和来世的安乐都将失去。

  如前两颂中所说,别人赞叹我们的敌人,赞叹者与被赞叹者都会从中获得安乐,但是,一般人却会因此而非常不愿意。听到别人这类称赞的语言时,心里如同有虫子爬一样非常难受:“啊,你不要说了,我不爱听这些。”脸色当场就会阴沉下来,由于嫉妒等烦恼作怪…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