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18

  ..續本文上一頁我希望大家對此反複去思考,對有關輪回因果方面的教言多加閱覽,這樣自己的信心也就會漸漸提高。否則你抱著邪見去聞思佛法,相續被染汙了,即使行善也不能趨入解脫聖道,只有增加罪惡而已。如果我們對叁寶具足正信,那麼了解到地獄痛苦後,自己就會自然地生起厭離心與向道的決心,這時對修行小苦也就能毫無怯弱地安忍,而自己進一步的修法也就有了基礎。否則,你天天去學大圓滿、大手印,而對因果輪回等基礎加行法不具信心,那就如同《百喻經》中的愚人,不要基礎的第一、二層樓,只要空中的第叁層樓,這樣的癡心妄想,絕無成功的希望!

  安忍苦不劇,複能成大利,

  爲除衆生害,欣然受此苦。

  忍耐怨害的痛苦並不那麼嚴重,又能成就自他的大利益,因此,爲了消除衆生所有的苦難,我應當欣然忍受這點輕微的痛苦。

  對于一般凡夫來說,修安忍的確是一件苦行,因爲人們很不願意自己和親友受到別人的輕蔑譏謗損害。在生嗔對境前,要完全與我執煩惱習氣相背而行,一般人確實有困難,但是有理智明因果事理的人,對此並不會感到困難。因爲他知道這種痛苦與輪回惡趣痛苦相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而以此小苦能爲自他免除無量劇苦,帶來無量的安樂,所以,智者能以歡喜心去付出這點小代價,去息除父母衆生的無盡苦難。

  這是以修安忍的痛苦程度與所得利益對比而勸修安忍,也是每一個修行人必修的竅訣。自己或自己所執著的對象在受到他人損害時,如能運用這個方法,以自己正在忍受的痛苦與惡趣痛苦相比,與生活中那些毫無意義的痛苦相比;考慮自己以這點忍苦的小代價,將來會帶來的利樂,想想自己救度衆生的誓言,自己馬上就會堅強,安然不動地忍受一切。

  人與人之間,因錯綜複雜的業緣,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不時會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時,不管如何,我們首先要觀察自心,如果心態不太對勁,馬上就要觀修殊勝的對治法。雖然說“難行莫勝忍”,但這種艱辛困苦比起惡趣痛苦來,還是相差得太遠太遠,甚至與我們日常中的一些寒熱病痛等苦害比起來,也是相差甚遠的。更何況修安忍在當下就會使自己、對方降低沖突,減少苦害,而于長遠看,修忍的利益無有窮盡。釋迦牟尼佛修習菩薩行的時候,修習過很多安忍苦行,如世尊在轉生爲忍辱仙人、龍王、鴿子等修習菩薩行的時候,爲了利益衆生,忍受了割截、燒烤種種難以想象的苦害,由此而迅速積累了巨大的成佛資糧,使無量衆生得到了佛法甘露的恩澤,永遠解脫了叁界痛苦,得到了究竟的安樂。所以,修安忍雖有一些小苦,但利益卻是無可比擬。作爲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發過誓願要斷除叁界衆生的無邊苦難,理應心甘情願地爲此而忍受種種逆境痛苦。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對自己有忍受痛苦的機會生起無比的歡喜之心,因爲你如果感受到了修行大道中有荊棘刺痛自己,那就證明你在前進,而大道的盡頭就是能賜予一切衆生永恒大安樂的佛果啊!《積集經》中說:“衆生因貪欲在地獄和閻羅世界受劇烈痛苦,而佛子爲了菩提,面對斷頭、砍肢等各種痛苦,有何不能忍受呢?”《經觀莊嚴論》也說:“具有大慈大悲者,以歡喜心接受他人的損害和對衆生有利益的痛苦。”

  我們在這段時間聞思修習安忍品,很多人的相續確實從這些教言中得到了利益。有幾個人昨天遇到他人無緣無故的打罵侮辱,但他們都想到:“噢,現在上師正在給我們傳講如何修習忍辱,自己應該循之好好修習。阿彌陀佛,不管如何,對這些傷害我應該忍受。”結果也就皆大歡喜:對方心滿意足;他們幾個人也感到戰勝了煩惱;我也很滿意自己的講法起到了作用。希望你們在這樣的基礎上,繼續努力,進一步要求自己以寬容慈愛利他之心,接受他人的損害。大家要處處以大乘佛子的身份提醒自己,放棄自我與我所的貪執,並且時時要想到衆生都在貪著那些毫無意義的目標,到處在幹非法惡業,以此他們難免時時遭受巨大痛苦,爲了引導這些父母衆生脫苦,應如大地一樣,去承受一切苦害,努力修習,求證圓滿的菩提。

  癸四、(于敵造福者修安忍):

  人贊敵有德,若獲歡喜樂,

  意汝何不贊,令汝自歡喜?

  倘若有人稱贊你的敵人有功德,因而獲得了贊歎隨喜的快樂,那麼意識啊,你爲何不同樣稱贊他,而讓自己也一起快樂呢?

  凡夫都有一些怨家仇人,彼此間由于種種惡緣,相遇時心裏總有一些不自在。如果聽到有人對這些怨家贊頌恭敬,稱揚他的財富、權威、知識、修養等等,一般人的心裏馬上會生起不樂意情緒,甚至于生起嗔恨煩惱。這是在日常中我們常遇到的生嗔對境,也是必須對治的一種惡習。

  他人在贊歎怨敵時,贊歎者和怨敵都會生起歡喜心,爲什麼呢?因爲他人去真正贊歎隨喜某人,肯定對被贊歎者某一方面的功德非常欽佩、歡喜,以此懷著恭敬、歡喜去贊歎時,雙方都會爲此而愉悅,這也是人之常情。他們爲此而其樂融融,心中感受到快慰安樂時,我們如果按道理,也應去使自心享受這種和諧的安樂。怨敵有優點和功德,我們如果去欣賞和贊歎,自己也會從中得到隨喜的安樂;如果以憎厭的態度去對待,那得到的只有不悅意、嗔惱痛苦。而且我們都是發過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每天念經時,都要先念:“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既然每天都是這樣發願,那他人今天已經得到安樂和安樂因,我們的願望已得到了部分的實現,理所應當生起歡喜。

  但人們總是顛倒行事,見到有人贊歎與自己關系不好的人,就極爲不快,好像心頭壓了大石頭一樣難受,即使這些贊歎是合乎事實的,自己也會不承認,千方百計地找借口刁難,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很卑劣的行爲。作爲修行人,公平正直是必須的人格,麥彭仁波切說過:“公平正直天人道,虛僞狡詐邪魔道。”我們如果想做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那麼不管別人與自己的關系如何,都應以公平正直的心去對待,對別人的功德應予以正面承認,也應以寬坦慈愛來包容一切人,爲他們的安樂而高興。《法華經》中說:“爲一切衆生,歡喜而愛敬。”大乘修行應以慈愛恭敬對待一切衆生,讓他們生起歡喜心。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愛敬心,能去公平正直地對待自己的怨仇,那麼在他受到別人贊歎時,不但不會生嗔恨,而且能生起隨喜心。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

  諸佛皆稱許,複是攝他法。

  贊歎隨喜所得到的安樂,是清淨的安樂不雜任何罪惡成分,諸佛聖賢們對此也稱贊認可,而且這種隨喜也是攝受他人的方法。

  贊歎、隨喜他人的功德,能使自己他人都受用安樂,這種安樂是純淨的善法,它的根是歡喜心,現行是安樂,果亦是安樂。贊歎隨喜從暫時和究竟、即生和來世等各方面觀察,都是安樂之源。作爲修行人,非常需要借助這些方便法保持一種恬靜而輕快的心態,斷除內心的痛苦。因爲在人世間這樣如同火坑一般的險惡苦境中,痛苦障難必然是少不了,只有保持一種安樂的心態,對這一切才能正確地對待,順利地將苦難轉化爲修行助緣。在《漫步人生的花園》中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很富有的人恒時爲痛苦所折磨,他四處尋找快樂,詢問了很多人,然而世人誰也沒辦法給予他快樂。後來有一個人告訴他:如果你能找到那位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把他的襯衣要來穿上,那麼你就會得到快樂。于是他很努力地去找那個最快樂的人,終于得知這個人在一處寂靜的森林中。他到了林中,看見了一個顯得很自在的修行者,便問:“你是不是那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修行人說:“也算是吧,我現在沒有絲毫痛苦。”富人迫不及待地說:“我是一個到處尋求快樂的人,聽說你有一件襯衣,誰穿上就可以擺脫痛苦,獲得安樂,請你賜給我吧!”修行人告訴他:“其實我什麼衣服也沒有啊!”富人聽了修行人的回答,終于明白了“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原來就是沒有貪欲的人啊!”快樂的源泉在于沒有貪欲束縛的心靈,而不在于外境,他明白了這個道理後,終于得到了快樂的人生。作者在這個故事後面說:“真的是這樣啊,財富、地位、美貌、才華並不會給人快樂。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輛非常豪華的奔馳牌小汽車,裏面有一位年輕而美貌的姑娘在哭,當時自己想:擁有昂貴的汽車,又如此年輕美麗的姑娘,她爲什麼不快樂呢?看樣子,快樂的確不在外境,而是取決于自心。”

  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調治自心,要不然外境再好,自己也會非常痛苦。如果自己能淨化自心的煩惱,原先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都會變成安樂。以前藏地有一位大德,文革時人們每天都要批鬥他,但他卻顯得特別安樂,在私下告訴別人:“我這一生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歡樂,現在我每天都在修安忍的歡喜之中。”我們的修行如果能到達這種境界,則不會爲一切逆境所阻,從一切人的功德中都能生起隨喜贊歎的安樂。

  這種安樂也是諸佛菩薩所贊許的,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般若經》中說:“應歡喜贊歎善住于六波羅蜜多者。”隨喜他人的功德,實際上也是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們攝受衆生的一種殊勝方法。菩薩行中有六度四攝法,四攝當中的愛語就是以慈愛恭敬的語言來贊歎別人,鼓勵別人勤于善行。很多的高僧大德們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也是經常利用這種方法,使人們生起很大的歡喜心與信心,許多抱有成見的衆生,也往往以此而生起安樂。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

  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樂。

  如果說,贊歎將使敵方獲得快樂,而你卻不希望他們得到快樂,那麼你也不該支付酬資使你的仆人快樂,但是這種做法,今生和來世的安樂都將失去。

  如前兩頌中所說,別人贊歎我們的敵人,贊歎者與被贊歎者都會從中獲得安樂,但是,一般人卻會因此而非常不願意。聽到別人這類稱贊的語言時,心裏如同有蟲子爬一樣非常難受:“啊,你不要說了,我不愛聽這些。”臉色當場就會陰沈下來,由于嫉妒等煩惱作怪…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