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只是给母亲增添痛苦,而无其它任何意义,这样的身体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浑浑噩噩地虚耗了人身宝,漫漫无期的痛苦将是后世唯一果报。
从昔至于今,于法未信乐,
故遭此困乏,谁复舍信乐?
从往昔入轮回到现在,我一直未曾对佛法生起过信乐,所以落得如此困顿贫乏。明白了这点,那么现在谁还会去舍弃对正法的信乐呢?
自无始以来直至现在,众生沉沦于生死巨苦之中,一直没有解脱,其原因就是,对正法没有生起信乐,因而没有以希求欢喜心趋入解脱正法。世人时时刻刻都沉溺于五欲六尘的幻境中,对于觉醒生死大梦的正法,就像是草置犬前,一点兴趣也生不起来。有些人虽然在形象上已经出家了,然而俗家习气仍然很厉害,即使是到了寂静的山中,依止了善知识,对佛法的信乐仍然生不起来,对闻思修行一点兴趣也没有,这种人的业力也是一种不可思议吧!
由于没有信乐,我们于多劫轮回中都没有能趋入解脱的安乐大道,没有正法光明的指导,自己于生死痛苦大黑暗中,像瞎子一样狂奔乱撞,遭受着种种难忍的身心大苦。大家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本来有情都具足如来德相,具足如海的功德,然而自己陷于轮回生死恶梦中,为种种可怕的梦魇所折磨,冤枉地受着困顿痛苦。如果是有智慧的人,明白了这些道理后,绝不会自甘受苦,而应奋力生起对正法的信乐,寻求解脱光明。由于宿世业力与今生的熏习不同,我们之中在信乐正法这点上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有的人对善法意乐很强烈,平时闻思从不间断,供水做食子打扫经堂等等,对这些积集福德的善行也很积极;而有些人对世俗八法特别感兴趣,一让他进经堂听法、修法,脑袋马上就耷拉下来睡着了,但与他人打开“绮语之门”,谈一些世俗乱七八糟的事情时,眼睛马上睁得大大的,精神抖擞……。有这类毛病的人,请务必替自己的前途后世想想,萨迦班智达说:“是因前世未求学,今见终身成愚者,因恐后世成愚昧,今生再难亦勤闻。”前世因恶业缠缚,未能对信乐正法广学多闻,所以今生成为了这样浅陋的愚者,如果害怕后世再像今生一样愚昧无知,那么现在有再大困难,也应精勤地闻思修习。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会以猛厉有力的信乐力去趋入正法,利用短暂的人生寻求正法。因他明白在往昔未能信乐精进于正法,纵然在一些善知识前听闻过佛法,然而如《大智度论》中所说那样:“闻诸妙法道,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实由懈怠心。”今生如果再不以大信乐力发起精进,那么来世肯定会更为痛苦,愚痴烦恼会串习得更为顽固,那样什么时候才能从三界火宅中得到解脱呢?
当然,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有些人虽然听闻到这些法义,仍然难以生起对正法的信乐。藏人有句俗话说:“老狗在屋顶,始终往下看;雄鹰纵处地,昂首眺蓝天。”惯于造恶业的人怎么劝告,他还是对善法不会有兴趣;而对正法有强烈信乐的人,纵遇万般违缘困难,也不会失去对正法的希求。在座各人当善自思维,今生得到了暇满人身,这是永善永恶的关键,此时不把握自己,后世你该怎么办呢?在《阿育王譬喻经》中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人在过路时,看见路旁有一具尸体,上空有一位天人在给这具尸体散花。过路的人见此觉得很奇怪,就询问那位天人:“请问,你为什么给尸体散花呢?”天人告诉他:“这是我前世的身体啊!前世我依靠它孝养父母,遵守因果而广造善业,所以现在能投生天界享受妙乐。它对我恩德这么大,难道不值得散花供养吗?”但愿我们也能依此人身,对因果正法生起信乐,而勤修不懈,于后世中也能对自己的尸体充满感激赞叹!
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乐。
信乐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对善法胜解信乐和希求。而产生信乐善法的根本,就是经常思维因果报应的道理。
佛在《慧海请问经》中说过:“一切善法成就之根本乃为信乐。”如果没有信乐,则从根本上失去了修善法的内在主动力,没有内在推动力,那我们不可能精进修行佛法,求证菩提。根霍仁波切在讲义中说:“信乐上等者,其修行也会上等;信乐为下等,那么他的根机再好,也必然是下等修行人。”信乐是修行佛法的根本,这一点大家应该能明白,你对某种法有信解、希求,才会去作;如果你对某法像狗对青草一样没有任何兴趣意乐,则根本不会成就这种法。
信乐对成就正法如是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生起信乐呢?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仅仅讲解信乐佛法如何重要,讲得再多,可是有些人天生对正法生不起信乐,他虽然明白了信乐的重要性,可是仍然不会生起来,那怎么办呢?《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说:“一切诸法依意乐,意乐依于因缘生。”意乐亦需依靠种种因缘才能生起,此处意乐与信乐的意义相同。对善法生起信乐或说意乐的根本因缘即是恒常思维因果正见,如果能对因果规律生起定解信心,则对修行佛法生起坚固的信乐。因果是世间无欺规律,我们造何业,便必定会感受何种果。有些人暂时没有对经论作过广大闻思,不能从理论上理解因果正见,但依靠世间许多因果实例,也可以生起对断恶修善的稳固信心、希求。如果你抛弃成见,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必然会发现在每一件事物的发展中,都有它特定起因、条件等,这是世人无法否认的因果规律。拉喇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的讲义中讲了一个故事,以前藏地有一个人由于某种因缘,被投入了监狱,而且戴上了沉重结实的铁镣铐。监狱中的生活,人们谁也不想多尝试,那位入狱者自然也是想早日脱离这种环境,于是他一心一意念诵莲师遣除障碍的祈请文,后来手脚上的锁镣突然全部消失了,面前出现了一个身穿白色衣袍的人,告诉他跟着出去,他有点害怕,因为光天化日之下,看守们都能看见,这样走出去岂不是送死吗?然而那位白衣人带着他大大方方地从看守面前走过,监狱里的门也一扇扇地自动开启,别人却如同目盲耳聋一样,一点也没察觉到。他的经历也有很多人知道,这些在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确确实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在诉说着无欺的因果规律,告诉世人三宝佛法不可思议的利益,如果具足基本的正信,那么外境万事万物,都是让你想起因果佛法的善知识,可以让你时刻增上对解脱正法的信乐。
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
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
痛苦、不快乐、各种各类的恐惧,所有的欲求不顺遂,这一切恶报都出自往昔的罪行。
要进入佛法,首先必须具备因果正见。如果对因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对正法的功德利益生不起信心与欢喜,那么对佛陀所宣说的正法生不起希求心,也就根本不可能趋入正道,更谈不上得什么果了。所以为了增上对正法的了解与信心,需要对因果正见进行反复地思维,使自心对善恶因果报应的真实法则生起坚定信心,这样才能对断恶修善生起信解希求,精进心也就会自然地增上。
我们平时劝他人应精进修法,只不过是一种无力的口头言语而已,实际上起不到很大作用,如果从根本上入手,让人明白因果不虚、轮回可怕,那么对解脱善法自然会生起希求。人们在日常中,有着种种的痛苦觉受,像生病、疲劳、受伤等等,身体上的痛苦每个人都有过感受;还有不悦意、不舒畅,这是心意上的痛苦。在《俱舍论》中,身苦与意苦是分开而言的,实际上身语意之苦皆为心意上的感受,只是因其执着对境不同,而有这些分别。在世间有种种人与非人、猛兽、瘟疫等天灾人祸之恐惧,对后世堕三恶趣受苦之畏惧等等;还有自己所求不得,愿望不能满足之苦,如人们希求名利享受等,往往因所愿不能实现而受到折磨。以上所说的这些痛苦,其实可以包括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这八苦之中。通常人们在遭受这些痛苦时,总会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将之归咎于别人或自己偶尔的处事不当,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痛苦祸害的根源在于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由于这些罪业的果报成熟,自己才会不断地感受痛苦。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众生所遭遇到的一切,皆有其特定的业因。无论是身心疾病、痛苦,或显现上是外境别人伤害自己而造成的痛苦,无一不是往昔的恶业所感。因此,在感受这些恶业苦果时,应该转为道用,立即想到业果报应的道理,增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与信心,增上自己对断恶修善的信乐。
由行所思善,无论至何处,
福报皆现前,供以善果德。
如果实行了所信乐的善法,那么他无论到什么地方,善行的福德果报都会现前供养他以安乐。
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始终能从内心对善法生起欢喜,能经常履行自己的善愿去利益他人,那么这种人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享受到身心安乐。因为他的善业会如影随形,为他带来福德善果。如《格言宝藏论》中说:“智者离开自处境,至于余处更受敬。”具足善心善行功德的智者,即使他到了陌生的地方,更会受到别人恭敬,因为他时时以善法供养三宝、布施利益众生,这些善法也就会反过来以福善安乐果供养他。以前藏地的老修行人有这么一句话:“有一定修证的修法者,不管在何处都能增上善法,得到众生的恭敬与赞叹。”性格善良、行为如法,有一定修证的修行者,无论在哪儿,都会利益他人,别人也会恭敬供养他。像我们中间一些善良的修行人,无论他到哪儿,福德善果都会现前,受到信众们的恭敬。
精进于善法,能为自己的今生后世带来福善安乐,这是客观的因果规律。佛经中说:“如是造福者,今生或来世,福报如亲友,享用诸安乐,是故为后世,应当积善德。”如果能清楚认识到行善积福可感召安乐果,对修行善法也就易于生起信心和意乐,那么我们的修行必定会成功,否则,对善法因果没有正信,如同大厦没有坚固地基,修行正法的事业必定不会稳固。
大家现在应反观,看看自己…
《入菩萨行广释(中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