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42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只是給母親增添痛苦,而無其它任何意義,這樣的身體與行屍走肉又有何區別呢?渾渾噩噩地虛耗了人身寶,漫漫無期的痛苦將是後世唯一果報。

  從昔至于今,于法未信樂,

  故遭此困乏,誰複舍信樂?

  從往昔入輪回到現在,我一直未曾對佛法生起過信樂,所以落得如此困頓貧乏。明白了這點,那麼現在誰還會去舍棄對正法的信樂呢?

  自無始以來直至現在,衆生沈淪于生死巨苦之中,一直沒有解脫,其原因就是,對正法沒有生起信樂,因而沒有以希求歡喜心趨入解脫正法。世人時時刻刻都沈溺于五欲六塵的幻境中,對于覺醒生死大夢的正法,就像是草置犬前,一點興趣也生不起來。有些人雖然在形象上已經出家了,然而俗家習氣仍然很厲害,即使是到了寂靜的山中,依止了善知識,對佛法的信樂仍然生不起來,對聞思修行一點興趣也沒有,這種人的業力也是一種不可思議吧!

  由于沒有信樂,我們于多劫輪回中都沒有能趨入解脫的安樂大道,沒有正法光明的指導,自己于生死痛苦大黑暗中,像瞎子一樣狂奔亂撞,遭受著種種難忍的身心大苦。大家想想自己現在的處境,本來有情都具足如來德相,具足如海的功德,然而自己陷于輪回生死惡夢中,爲種種可怕的夢魇所折磨,冤枉地受著困頓痛苦。如果是有智慧的人,明白了這些道理後,絕不會自甘受苦,而應奮力生起對正法的信樂,尋求解脫光明。由于宿世業力與今生的熏習不同,我們之中在信樂正法這點上可以說是千差萬別,有的人對善法意樂很強烈,平時聞思從不間斷,供水做食子打掃經堂等等,對這些積集福德的善行也很積極;而有些人對世俗八法特別感興趣,一讓他進經堂聽法、修法,腦袋馬上就耷拉下來睡著了,但與他人打開“绮語之門”,談一些世俗亂七八糟的事情時,眼睛馬上睜得大大的,精神抖擻……。有這類毛病的人,請務必替自己的前途後世想想,薩迦班智達說:“是因前世未求學,今見終身成愚者,因恐後世成愚昧,今生再難亦勤聞。”前世因惡業纏縛,未能對信樂正法廣學多聞,所以今生成爲了這樣淺陋的愚者,如果害怕後世再像今生一樣愚昧無知,那麼現在有再大困難,也應精勤地聞思修習。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會以猛厲有力的信樂力去趨入正法,利用短暫的人生尋求正法。因他明白在往昔未能信樂精進于正法,縱然在一些善知識前聽聞過佛法,然而如《大智度論》中所說那樣:“聞諸妙法道,不能以益身,如是之過失,實由懈怠心。”今生如果再不以大信樂力發起精進,那麼來世肯定會更爲痛苦,愚癡煩惱會串習得更爲頑固,那樣什麼時候才能從叁界火宅中得到解脫呢?

  當然,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有些人雖然聽聞到這些法義,仍然難以生起對正法的信樂。藏人有句俗話說:“老狗在屋頂,始終往下看;雄鷹縱處地,昂首眺藍天。”慣于造惡業的人怎麼勸告,他還是對善法不會有興趣;而對正法有強烈信樂的人,縱遇萬般違緣困難,也不會失去對正法的希求。在座各人當善自思維,今生得到了暇滿人身,這是永善永惡的關鍵,此時不把握自己,後世你該怎麼辦呢?在《阿育王譬喻經》中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人在過路時,看見路旁有一具屍體,上空有一位天人在給這具屍體散花。過路的人見此覺得很奇怪,就詢問那位天人:“請問,你爲什麼給屍體散花呢?”天人告訴他:“這是我前世的身體啊!前世我依靠它孝養父母,遵守因果而廣造善業,所以現在能投生天界享受妙樂。它對我恩德這麼大,難道不值得散花供養嗎?”但願我們也能依此人身,對因果正法生起信樂,而勤修不懈,于後世中也能對自己的屍體充滿感激贊歎!

  佛說一切善,根本爲信樂。

  信樂本則爲,恒思業因果。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一切善法的根本就是對善法勝解信樂和希求。而産生信樂善法的根本,就是經常思維因果報應的道理。

  佛在《慧海請問經》中說過:“一切善法成就之根本乃爲信樂。”如果沒有信樂,則從根本上失去了修善法的內在主動力,沒有內在推動力,那我們不可能精進修行佛法,求證菩提。根霍仁波切在講義中說:“信樂上等者,其修行也會上等;信樂爲下等,那麼他的根機再好,也必然是下等修行人。”信樂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這一點大家應該能明白,你對某種法有信解、希求,才會去作;如果你對某法像狗對青草一樣沒有任何興趣意樂,則根本不會成就這種法。

  信樂對成就正法如是重要,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生起信樂呢?這是很關鍵的問題。如果僅僅講解信樂佛法如何重要,講得再多,可是有些人天生對正法生不起信樂,他雖然明白了信樂的重要性,可是仍然不會生起來,那怎麼辦呢?《文殊刹土莊嚴經》中說:“一切諸法依意樂,意樂依于因緣生。”意樂亦需依靠種種因緣才能生起,此處意樂與信樂的意義相同。對善法生起信樂或說意樂的根本因緣即是恒常思維因果正見,如果能對因果規律生起定解信心,則對修行佛法生起堅固的信樂。因果是世間無欺規律,我們造何業,便必定會感受何種果。有些人暫時沒有對經論作過廣大聞思,不能從理論上理解因果正見,但依靠世間許多因果實例,也可以生起對斷惡修善的穩固信心、希求。如果你抛棄成見,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必然會發現在每一件事物的發展中,都有它特定起因、條件等,這是世人無法否認的因果規律。拉喇曲智仁波切在《極樂願文》的講義中講了一個故事,以前藏地有一個人由于某種因緣,被投入了監獄,而且戴上了沈重結實的鐵鐐铐。監獄中的生活,人們誰也不想多嘗試,那位入獄者自然也是想早日脫離這種環境,于是他一心一意念誦蓮師遣除障礙的祈請文,後來手腳上的鎖鐐突然全部消失了,面前出現了一個身穿白色衣袍的人,告訴他跟著出去,他有點害怕,因爲光天化日之下,看守們都能看見,這樣走出去豈不是送死嗎?然而那位白衣人帶著他大大方方地從看守面前走過,監獄裏的門也一扇扇地自動開啓,別人卻如同目盲耳聾一樣,一點也沒察覺到。他的經曆也有很多人知道,這些在世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確確實實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在訴說著無欺的因果規律,告訴世人叁寶佛法不可思議的利益,如果具足基本的正信,那麼外境萬事萬物,都是讓你想起因果佛法的善知識,可以讓你時刻增上對解脫正法的信樂。

  痛苦不悅意,種種諸畏懼,

  所求不順遂,皆從昔罪生。

  痛苦、不快樂、各種各類的恐懼,所有的欲求不順遂,這一切惡報都出自往昔的罪行。

  要進入佛法,首先必須具備因果正見。如果對因果沒有正確的理解,對正法的功德利益生不起信心與歡喜,那麼對佛陀所宣說的正法生不起希求心,也就根本不可能趨入正道,更談不上得什麼果了。所以爲了增上對正法的了解與信心,需要對因果正見進行反複地思維,使自心對善惡因果報應的真實法則生起堅定信心,這樣才能對斷惡修善生起信解希求,精進心也就會自然地增上。

  我們平時勸他人應精進修法,只不過是一種無力的口頭言語而已,實際上起不到很大作用,如果從根本上入手,讓人明白因果不虛、輪回可怕,那麼對解脫善法自然會生起希求。人們在日常中,有著種種的痛苦覺受,像生病、疲勞、受傷等等,身體上的痛苦每個人都有過感受;還有不悅意、不舒暢,這是心意上的痛苦。在《俱舍論》中,身苦與意苦是分開而言的,實際上身語意之苦皆爲心意上的感受,只是因其執著對境不同,而有這些分別。在世間有種種人與非人、猛獸、瘟疫等天災人禍之恐懼,對後世墮叁惡趣受苦之畏懼等等;還有自己所求不得,願望不能滿足之苦,如人們希求名利享受等,往往因所願不能實現而受到折磨。以上所說的這些痛苦,其實可以包括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不欲臨這八苦之中。通常人們在遭受這些痛苦時,總會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將之歸咎于別人或自己偶爾的處事不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些痛苦禍害的根源在于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業,由于這些罪業的果報成熟,自己才會不斷地感受痛苦。

  “衆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衆生所遭遇到的一切,皆有其特定的業因。無論是身心疾病、痛苦,或顯現上是外境別人傷害自己而造成的痛苦,無一不是往昔的惡業所感。因此,在感受這些惡業苦果時,應該轉爲道用,立即想到業果報應的道理,增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與信心,增上自己對斷惡修善的信樂。

  由行所思善,無論至何處,

  福報皆現前,供以善果德。

  如果實行了所信樂的善法,那麼他無論到什麼地方,善行的福德果報都會現前供養他以安樂。

  如果一個人心地善良,始終能從內心對善法生起歡喜,能經常履行自己的善願去利益他人,那麼這種人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會享受到身心安樂。因爲他的善業會如影隨形,爲他帶來福德善果。如《格言寶藏論》中說:“智者離開自處境,至于余處更受敬。”具足善心善行功德的智者,即使他到了陌生的地方,更會受到別人恭敬,因爲他時時以善法供養叁寶、布施利益衆生,這些善法也就會反過來以福善安樂果供養他。以前藏地的老修行人有這麼一句話:“有一定修證的修法者,不管在何處都能增上善法,得到衆生的恭敬與贊歎。”性格善良、行爲如法,有一定修證的修行者,無論在哪兒,都會利益他人,別人也會恭敬供養他。像我們中間一些善良的修行人,無論他到哪兒,福德善果都會現前,受到信衆們的恭敬。

  精進于善法,能爲自己的今生後世帶來福善安樂,這是客觀的因果規律。佛經中說:“如是造福者,今生或來世,福報如親友,享用諸安樂,是故爲後世,應當積善德。”如果能清楚認識到行善積福可感召安樂果,對修行善法也就易于生起信心和意樂,那麼我們的修行必定會成功,否則,對善法因果沒有正信,如同大廈沒有堅固地基,修行正法的事業必定不會穩固。

  大家現在應反觀,看看自己…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