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3

  ..續本文上一頁視,在平時作充分的准備,不然它就要給我們突然襲擊,製造衆多的違緣痛苦。而平時的准備工作,最好的莫過于聞思修習《入行論》中所闡述的竅訣,這些竅訣是摧毀鏟除嗔恨煩惱魔頭的智慧猛將。

  以正知正念,以夢幻慧觀,保持坦蕩無執的心境,徹底斷除嗔敵的食糧。經常能如是修習,那麼你就會很快圓滿安忍度的修習。我平常要與許許多多的人打交道,也就要經常做這樣的觀修:如果有人拿著一把刀來砍我,我一定要安忍不動,即使他將我弄得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了,我也要修習忍辱。這不是我今天在課堂上給你們說好聽的話,過去我一直就這樣發心。假使真實遇到這種情況時,我不敢說完全能做到如此,但自己現在這種發心是堅定的。如果你們在平時也經常做這樣的觀修,那麼一旦遇到違緣,心境就易于保持平靜,不樂意的嗔敵食糧也就不會輕易生長。這些方便法門希望大家詳詳細細地聽聞思維。

  嗔恨心的敵人,如果不去斷除它的糧食,予以徹底消滅,反而不斷給它喂食,使它的身力得到增長,那麼它就會用盡一切惡毒的痛苦在今生折磨我們,在我們死後,更是毫不留情地將我們扔進叁惡道火坑。它唯一的工作便是殘害折磨我們,只要存在,它對這份專職工作一定會非常賣力,盡心盡職;只要我們在相續中,投喂了“不樂意”情緒這種食糧,嗔恨心便會藉此致我們于不樂的處境。嗔恨心如同一棵毒樹,專門吸取“不樂意”的毒液,而長出“不樂”的毒果,從它的起因到果實,都是不樂意的惡毒。對這樣的毒敵,如果還要不停地去投喂糧食,那真是愚昧之極!嗔恨心如同黑暗,只要有它存在,安樂的光明絕對不會存在,因此,我們要深刻地反省,時刻不忘斷除它,斷除它的食糧!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

  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無論遭遇到任何逆境違緣,都不要擾亂歡喜的心境,因爲憂惱心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人失壞許多有益的善行。

  人生的旅程,不會永遠是那麼平坦寬暢,風和日麗,作爲因善惡業力交雜而投生的人,不可能不遇到一些逆境違緣,特別是修持佛法時,更是充滿著種種不順遂的惑業和魔境。在遇到這些時,修行人千萬不可擾亂自己的歡喜心。所謂的歡喜心,是不樂意相反的心態,包括種種因世出世間善法而引生的愉悅安樂心。在《無盡意經》中,歡喜心定義爲隨念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和勝解心。

  作爲一個修行人,保持歡喜心非常重要,這其中有許多深妙的道理。淺層次來說,如果一個人總能保持著平和安樂的歡喜心,則不易爲外境改變,做事情能高度專注,易于成功;如果總是悶悶不樂,修法做事自是無法順利進行,就連身體也會弄得病羸不堪。丹增活佛寫了《如何面對痛苦》,大家看了都很有啓發,我想還應該給大家寫一本《如何保持快樂》,讓大家修持保持快樂的法門,像古代的大修行人一樣,在任何環境中,都過著安樂無比的生活。我們都看過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尊者在山中修行時,無衣無食,一個朝拜他的僧人見到後,以爲尊者生活很痛苦,哪知尊者不分晝夜浸潤在佛法甘露中,“老密隨心所作事,皆在大樂法界中,……”隨口吟出的《八種快樂歌》,其中闡述的快樂,他人是難以品嘗到的。以前毗盧遮那大譯師遭人迫害流放時,也唱過修行人的快樂歌。這些大修行人,內心安住于對佛法的勝解信心中,一生都保持著快樂心境,外境如何險惡,也無法損減、動搖他們的修行。一般的凡夫雖無法達到這種高度,但在遇到痛苦時不能過于厭煩,遇到安樂時,也不能過于貪執,這是做人的一個基本准則。《月燈經》中說:“若遇安樂境,不應起貪欲,若遇痛苦境,亦不生厭煩。”能保持平等的心態,我們的生活就會安樂而圓滿,修行也必定會日日增上。

  遇到違緣時,如果讓憂惱不樂的情緒侵蝕自心,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引生更大的煩惱,甚至嗔心大發,徹底破壞補救、改變的機會,也失壞多生累劫所積的善行,當下與將來的生活都陷入痛苦之中。我們大多有過遇到違緣的體驗,比如說生病,患病之後,如果爲病苦而憂惱,對治療疾病不但無有益處,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服多少藥都起不到作用,慢慢就會發嗔恨心,恨病魔非人製造障礙,恨醫生不給自己好好治療……,結果越來越糟。相反,如果在遇到疾病時,仍保持豁達、歡喜的心境,即使是重病,也會變得輕微起來。

  《入行論大疏》中說:“如果別人來砍我的頭,不但不對他生嗔心,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歡喜心。”要做到這點,現在我們許多人都有困難,但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痛苦時,應該是能夠依教奉行。別人無意之間的沖撞,一些風言冷語,一些無關緊要財物被拿走,一記耳光,乃至在頭上敲幾個包等等,面對這些,如果不能忍受,讓憂惱侵入相續,那麼忍辱波羅蜜又從何談起呢?如果不讓這些撓亂自己的歡喜心,外境的逆緣便會極大地幫助自己修心,變成極好的增上緣。

  每個修行人,隨自己往昔的業力,在修法中難免要遇到一些逆境、困難,這種時候,正是檢驗自己修行的機緣。藏族人的俗話說:“在快樂的時候,大家都像是修行人,遇到挫折時,各自的煩惱就會露出來。”這時候,可不要生憂惱,特別是男衆,“男兒有淚不輕彈”,一邊大發雷霆,一邊揮淚大哭,那可是軟弱、心理崩潰的表現。

  世間人的痛苦違緣,要比修行人大得多,可是那些保持著輕松愉悅心境的人,他的生活相對別人來說,是很安樂的。有一次我去朝禮拉薩,住在一家很大的私人旅館裏,旅館的旁邊住著十幾個乞丐,白天他們到處乞討,到了晚上,他們就在一塊唱歌跳舞,過得特別快樂。可是旅館裏老板與我交談時,談吐的全是擔憂、苦惱,好像他完全沈浸在悲慘生活中。我當時非常感歎:人的苦樂確實不在外境,而是在于內心對生活的態度啊!一些世間人尚能以開朗的心態將困難轉變爲安樂,我們修行人有更爲殊勝的竅訣,爲什麼不能呢?《寶積經》中說:“若心得自在,諸法亦自在。”能保持歡喜而自在的心境,則于諸逆境中,自然遠離引發嗔怒的憂惱情緒,而一切外境困難也就變得無關緊要。

  若事尚可爲,雲何不歡喜,

  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如果事情還可以補救,爲什麼不保持歡喜心呢?如果事情已無法可施,生氣憂惱又有什麼益處呢?

  這一頌是作者教導我們對待逆境的正確心態。自己在生活修行中遇到違緣時,應仔細、冷靜地觀察,如果事情尚可補救,那就不應該生氣憂惱,而應爲不幸中的萬幸,或說爲絕處逢生而高興,保持輕松專注的心態去盡力進行挽救工作。如果事情已經到無法補救的地步,那更不需要生氣憂惱了,因爲那樣除了傷害自己外,還有什麼用呢?

  這種方法或許你們以前知道一些,但是這不是了解後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真正運用到日常中去,將修行與生活結合起來,反複鍛煉才行。比如說現在有人給你澆了一盆涼水,在這種時候,一般人的反應自然會是爲此而驚慌憤怒,要怨恨嗔責對方甚至與對方吵架、拼鬥起來,其結果只有是引發更多的痛苦。如果你有足夠的智慧,能在這種時候,冷靜地觀察:噢,幸好不是開水,這沒什麼大事,只要馬上擦幹,換一件幹衣服就可以補救了;如果與別人爭吵,既傷害他人,自己也會爲此感受痛苦,現在也會多挨一點凍……。馬上心平氣和地跑回去換衣服,其結果會是風平浪靜,如果自己修行不夠,這類小問題的後果卻是越鬧越大。世間的許多矛盾都是因小事而起,去年在我的家鄉,有人爲一百五十元錢的地毯而爭論不休,結果殺死兩人。假如世人都能掌握此處所述的處事方法,從國際大戰到家庭風波,無疑會減少許多。

  根霍仁波切在本論的講義《文殊上師教言》中說:“如果事情發生了,像青稞撒在地上,你還可以拾起來,那就不必要去爲此而失去歡喜心;如果事情像打爛了的碗一樣,無可補救,那你再嗔恨也沒有任何意義。”這個比喻如果大家能時時記住,生活中許多麻煩就能避免。在很小的時候,我有一次不小心打爛了一個碗,母親爲此而很生氣,我就說:“母親,我已經做錯了,你再生氣碎碗也不會合起來,以後我注意,不再打碎碗了……。”因爲自己對這些生活、修行的智慧有一些認識,此生中也就以此而順利度過了許多違緣逆境。希望你們能反複誦持,觀修這個竅訣,如果在面對違緣時,能娴熟地運用,則哪會爲逆緣而“嗔盛毀自他”呢?

  庚二、(修安忍)分二:辛一、認嗔境;辛二、真修安忍。

  辛一、(認嗔境):

  不欲吾與友,曆苦遭輕蔑,

  聞受粗鄙語,于敵則反是。

  我不樂意自己和親友遭受痛苦,爲他人輕蔑,聽受當面的粗惡語與背後毀謗的卑鄙言詞,但是對于敵人卻剛好相反。

  在進入“真修安忍”前,我們要先對自己嗔恨境進行分析。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生嗔的原因爲他人“行我不欲”與“撓吾所欲”,該偈從不欲與所欲的對境上,再進行闡述。

  有我執的凡夫衆生,他們不希望、不樂意的對境,總括起來,不外乎有四種:曆苦、遭受輕蔑、聞受粗語、鄙語,而且由于衆生強烈的我所執,他們對自己的親友眷屬,也不希望遭受這四種不欲之境。如果自己和親友遭受到這些不欲境,馬上就會生起憂惱,大發嗔恚。相反,有我執的凡夫,對仇敵有“敵對”、“相反面”的分別念,因而總是希望敵人得到這四種不樂境,如果有人阻礙敵人遭受這些,他們也會因此而大發嗔恨。從字面上解釋本頌的內容,就是上述的八種不欲與四種所欲,共十二種嗔境。

  再深入本頌的內容,詳細地分析,有些講義中說可分爲叁十六種不欲境與叁十六種所欲境。從不欲上分析,自己不欲曆苦、遭輕蔑、聞受粗語與鄙語;不欲自己的親友曆苦、遭輕蔑、聞受粗語與鄙語;不欲敵人能避免曆苦、遭輕蔑、聞受粗語與鄙語(或說不欲敵人得到這四種不樂境的反面:安樂、受尊重、聞受愛語、敬語);這十二種不欲境各從時間上分…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