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4

  ..續本文上一頁過去、現在、未來叁種,得出了叁十六種不欲境。從所欲上分析,自己希望得到安樂、尊重、聞受愛語、敬語;對自己的親友方也是如此;對自己的敵方,希望他們曆苦、遭輕蔑、聞受粗語與鄙語;這十二種所欲境,各又分過去、現在、未來叁種,這樣共叁十六種所欲境。

  我們了知這七十二種嗔境後,可以細細地對照省察,自己對哪些有特別的執著,找出自己生嗔之根,便可全力以赴去斷除。

  辛二、(真修安忍)分叁:壬一、于造不欲者修安忍;壬二、于所欲阻礙者修安忍;壬叁、于誹謗吾者修安忍。

  壬一分四:癸一、令吾受苦而修安忍;癸二、于斥責吾者修安忍;癸叁、于吾友造不欲者修安忍;癸四、于敵造福者修安忍。

  癸一分叁:子一、痛苦領受之安忍;子二、于法定心之安忍;子叁、怨害不嗔之安忍。

  子一、(痛苦領受之安忍):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

  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在輪回之中,産生安樂的因何其稀少,而導致痛苦的因緣極其繁多;然而沒有痛苦就不會生起出離心,因此,自心應堅毅地安忍痛苦!

  對嗔境作了分析後,論主再引導我們對不同的嗔境一一修安忍,首先是修安受痛苦之忍。陷于輪回中的衆生,如果要享受安樂,必須要廣植樂因——修持五戒十善,可對衆生來說,修善法的機緣極其稀少,而苦因——造惡業的因緣卻非常多。《地藏經》中說:“南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分析了衆生所有的衣食受用,唯以造惡業而成,最終要以此感受無邊的惡趣痛苦。造善業極少,而起心動念,穿衣吃飯喝茶都在製造苦因,以此輪回衆生的痛苦怎會不多呢?佛在《正念經》中說:“輪回如針尖,永無少安樂。”彌勒菩薩也說:“不淨糞中無香味,五道之中無安樂。”《法華經·譬喻品》中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痛苦的毒火無時無刻不在焚燒著輪回衆生。

  但是,“無苦無出離”,我們雖然都不樂意感受輪回痛苦,然而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緣,是幫助衆生進入佛門的助緣。因爲感受到痛苦,衆生才會生起出離輪回的心念。就像我們在座一些人,有很強的出離心,這種出離心是因爲親身經受了,或反複思維認識了世間的種種苦楚而生起。我了解你們許多人出家的原因,是因爲遇到了某種苦難,由此引發了對輪回世間苦谛的一些認識,于是無法忍受,轉而尋求解脫,出家修行。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你們得感激這些痛苦。無垢光尊者說:“遭受損害遇正法,獲解脫道害恩大;痛苦憂傷遇正法,得安樂故苦恩大。”由感受痛苦而厭世,由有厭世心才追求解脫,如《四百論》中所說:“誰不厭叁有,彼豈敬寂滅。”痛苦對自己的修行有如是增上助進作用,因而我們當以堅毅的勇氣去面對忍受,把痛苦轉爲道用。

  《功德妙瓶》中說:“痛苦有些是無始以來的惡業之果;有些不是宿業感召的果,而是突然性的遭受他人損害而致;有些是修持佛法中的苦行而致;不管是哪一種痛苦,善修安忍者都可以將它轉化爲安樂。”依據一些經論,痛苦分爲兩種:一種是無始輪回中造惡業而受苦報;一種是往昔的善業感召,讓你感受到痛苦,以此而逼迫你進入解脫道。如果沒有感受到這兩種痛苦,像天人一樣恒時感受安逸,我們不可能進入解脫道,修行也不會成功。感受痛苦有這樣的功德,因此,我們在遇到任何痛苦時,自心不能脆弱、逃避,能夠去正視痛苦、安忍痛苦,修行就會有極大的進展。以前高僧大德們,他們無論遇到何種挫折違緣,都是堅定的安忍,將這些轉化爲自己的功德花鬘,轉化爲利益衆生的功德事業!

  我們在座很多人,年紀輕、閱曆少,沒有感受過什麼痛苦磨難,但是,既然隨業力流轉在輪回裏,就不可能沒有痛苦。身心痛苦有時會猛烈現前。這種時候希望你們不要脆弱,一旦陷入脆弱的狀態,拿不起“堅忍”的武器,痛苦就會把你打敗,讓你越來越無力,越來越難受。你的生命也會變成一片死灰,眼前一切都會顯得沈重不安,對因果的取舍、對上師叁寶的信心等一切修行都會受到負面影響。我時常觀察,也經常這樣認爲:如果內心不自在、不能堅忍,那自己的一切作爲,都會受到致命的障礙;如果心意愉悅、堅實,那自己做任何事,像念誦、靜坐、觀修等等,都會進行得順利而圓滿;自心堅忍無畏時,對一切有情都能發出真摯的慈憫,願意代他們受所有的痛苦……

  在痛苦時,不要說“好痛苦,好難受”之類自我暗示、自我折磨的話語,好好地忍下來,安靜一會兒,然後開始細細地觀察自心。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全部用上,看看痛苦到底有什麼成份,在自心哪個部位,在如何進行工作……。當智慧的光芒專注到內心時,痛苦黑暗一定會無影無蹤、滅迹無余。

  初學者不一定能掌握這些有力的智慧方法,但不要緊,你如果不能修這些法門,或是力量不夠,那你應稍靜一靜,停止那些厲害的分別念,然後問自己:“我這樣痛苦下去有什麼意義呢?只有自己折磨自己而已;叁界中的父母衆生,有許多在受著比我更嚴重無數倍的苦楚,我卻只想著自己,現在我應觀修自他交換的修法……。”噶當派的格西們說過:“如果自心特別苦惱,應該立即觀叁界輪回衆生的痛苦,以自己現行的痛苦去代受他們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變成功德。”這時自己受的痛苦越多,就可越減輕無量衆生的痛苦,自己積累的功德也就越多。如果不這樣觀修,自己受的苦不僅毫無意義,而且還會給修行作障礙。我們這樣作觀修,如果能以至誠的悲心猛厲發願,對衆生痛苦的關注超過對自己的關切時,自己的痛苦也許馬上就會消失。只要有勇毅堅忍的心態,觀修這些殊勝的竅訣就一定能轉痛苦爲道用。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

  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那些苦行外道和伽那巴尚且能忍受無義的灼燒、割身等痛苦,現在我爲了追求究竟解脫的大利,爲什麼反而要畏懼受苦呢?

  苦行伽那巴是指古印度那些信仰苦行的外道徒和南印度伽那巴地方的人們。古印度一些信仰苦行的外道,他們在每年的秋月初9開始,于叁日中灼燒自己的身體或砍割肢體,以此向他們信奉的神靈乞求悉地;伽那巴人于月食時,也用種種方法割裂、灼燒身體。這些外道的苦行,並非只是古代的傳說而已,在印度,這類外道至今尚存。例如信仰大自在天的外道信徒,往往爲了得到所謂“神的恩寵”,用種種辦法進行自我摧殘;有些外道爲了修梵天,把自己的頭砍斷;有的外道用鐵絲、鐵鈎穿裂身體,以自己的血祭神等等,有種種令人難以想象的自我殘害行爲。他們這些所謂的苦行,不可能給他帶來什麼善法成就,也不可能爲他們消除業障痛苦,唯有自害而已,根本沒有真實的意義,然而他們都能無端地忍受這些苦痛。

  我們也可現量見到,現在漢地的一些老年人,每天一大早就爬起來,忍著風霜雨雪,在城市裏的空地上,隨著吵吵鬧鬧的音樂,手舞足蹈地練一些希奇古怪的東西。看起來,也是特別引人生悲憫:這些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爲什麼不去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善法,爲後世、爲死亡做一些准備呢?每天這麼早就出來頂風冒雨地蹦蹦跳跳,肯定有不少辛苦,然而就是爲了這些毫無實義的東西,他們都能忍受。

  相比之下,我們修習佛法,爲的是自他一切衆生的究竟解脫,爲了讓一切父母衆生得到終極的大安樂,爲了這麼偉大而崇高的事業,有什麼理由去畏懼受苦呢?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面對一些寒冷、病痛、疲困……,我們完全應當毫無怯弱地安忍。成佛的事業不是空中樓閣、水中月影,回顧往昔的高僧大德們,他們以活生生的事實告訴了我們,只要不畏苦難,依善知識的教導去修行,自利利他的事業就一定能成功。我看《高僧傳》中唐玄奘去印度取經一段,經常爲之而垂淚,我們後代的學法者,爲什麼不能去效仿,有什麼理由不能忍受一些小小的苦害呢?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長時間練習而不變成容易適應,這種事情絕對沒有。漸漸修習忍受小損害,一旦大的苦難臨頭,也就能夠安忍了。

  衆生所執愛的一切法,都是因長久串習而成,因此任何一件難事,只要去習慣,慢慢地也就變得容易適應,變成自然無任何困難。這點我們各自在生活中可能都有一些體驗,比如說剛剛學藏文時,很陌生,也很困難,發音、書寫、文法樣樣都讓自己頭痛,但只要真正去下功夫,慢慢地就得心應手,不會再感到吃力;剛念一個長長的咒語時,我們更是要伸長脖子搖頭晃腦,結結巴巴,熟悉一段時間後,也就會流利通暢地念誦,無任何困難。上師如意寶說:“聞思修行都是如此,必須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習慣後,不會再有什麼困難了……”

  做任何一件事,如果經長久練習,有沒有不會變成習慣而自然的事呢?這是肯定不會有的,習慣的力量不可思議,薩迦班智達說過:“無論任何一切事,若人習慣無微難,如同學習工巧明,修學佛法亦不難。”在修習安忍時,如果能去長久修習,首先習慣去安忍一些微小的傷害,比如別人對自己的一些冷言冷語、譏諷、侮辱、捶打等小小的損惱,日複一日,堅持安忍,過了一定的時間後,對這些安忍就變成了自然習慣,慢慢地對較大的傷害,也就會有承受的能力。安忍的力量串習成熟後,面對他人的種種傷害苦惱乃至殺害都能安如泰山般地忍受,無任何困難可言。

  龍樹菩薩說:“有情之功德與過患,乃串習而成,而串習也依賴于自己,故當勵力串習善法功德。”我們都是希求解脫的人,爲此應當抛棄惡業的串習,而朝善法功德方面去努力。如果能從小處著手,積極主動地去練習,將來一定也會有忍辱仙人那樣的安忍力量,以此而能迅速積累巨大的福德資糧。如果不能去主動串習,現在對小小的苦惱都不能忍受,將來遇到大的違緣苦痛,又該如何應付呢?不忍而…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