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P24

  ..續本文上一頁的貪執也漸漸生起來,出離心也就遭到損害。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這類事例,某些人本來很精進,一心專注在聞思修行中,但有一天他被某寺院任命“住持”、“活佛”,他的心便改變了:我現在很了不起,不應跟以前那樣苦修了。一天到晚心不在焉,聞思修行出離解脫似乎不再是他的主要任務。有許多修行人看到了這些實例,所以很害怕別人給他宣揚名聲,因爲一旦有了名聲,與外人接觸也就會增多,自己的修持不夠堅固時,心境會散亂,陷入世俗事務之中。澳大利亞的南昆洛吾活佛在小時候,別人爲他舉行坐床儀式,他在法座上聽其他喇嘛念了幾個小時的經,心裏一直覺得這些很麻煩,終于等到儀式結束,當時他想:“啊,現在結束了,當活佛的事也就完成了”。但後來他在傳記中說:“沒有想到,從那時起,活佛的麻煩事情才剛剛開始。”看到這段傳記時,我想起了自己在離開爐霍縣城時,心裏也是在想:“現在我要去喇榮山溝那塊寂靜的修行聖地,從此以後,縣城這種散亂的生活環境不會再有了,這一切終于結束了!”可現在才發現,那時不是結束,而是與外面大城市接觸的開始……。

  由名聞利養而導致自心從佛法中分散出來,求解脫的心便會日益衰減。在他人恭敬贊歎的榮耀光環中,凡夫人很快就會覺得輪回並不那麼苦,而是處處有安樂,就像我們冬天時坐在熱房子裏不出去,久了就會忘記外面冷的事實。一個人吃穿受用都很舒適,又有許多人對他恭敬贊歎,對他來說,人世間似乎不存在有出離的必要。名聲贊譽對凡夫有很大的欺騙作用,是我們生起出離心的大障。另外,如果自己貪執名聲地位,對其他有功德者就會自然地生起嫉妒,不忍別人的功德如何。沒有名聲的人,他能默然無聞地精勤于修學,不會去計較別人超勝于自己,但有了名聲地位,凡夫往往會注意別人是否超勝于自己,生起競爭攀比和嫉妒心。一旦因名聲而生起貪執世俗的心、嫉妒心,自己的善法資糧也就很快停止了增長,甚至爲一念嫉妒嗔惱而摧毀自己在往昔積聚的福德。

  贊美稱譽能招致這麼嚴重的過患,因此很多明智的修行人對它避之不及,唯恐自己遭到這些障礙。對修行人來說,得到的暇滿人身不容易,自己生起的一點出離心等功德,也是費了很大的努力,如果一刹那貪執名譽把這一切全都毀壞了,我想誰都會爲此而扼腕歎息。阿底峽尊者說過:“贊譽和名聲引誘我們趨向罪惡深淵,所以應如唾涕那樣舍棄!”每一個想趨向解脫的修行人,當如是依教奉行!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

  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因此,如果現在有人想損害我的聲譽,那麼他豈不是在救護我,使我免于墮落惡趣嗎!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已清楚了贊譽名聲的過患。如果自己陷于虛假的名譽中,爲它所拖累、障蔽,愈來愈趨向于危險的罪業惡趣,這時有人用誹謗、譏諷等方法,摧毀我的這種名聲迷網,使自己從障蔽中解脫,那麼這個人的恩德豈不是很大嗎?如果沒有他的幫助,我們就會一迷不返,墮落在罪惡險坑,造不可思議罪業而墮入惡趣。而他的誹謗卻使我從這危險中擺脫出來,自己怎麼能對此不知恩報恩,反而去生嗔呢?難道我們要一直揮霍虛耗衆人的恭敬利養,將自己推落在地獄中去受苦才甘心嗎?所以,他人對我們的名聞做損毀,實際上是把自己從叁惡道中解救出來的行爲,對此應當了知恩德。

  在現實中,許多人往往不按理而行事,而是顛倒是非,恩將仇報。有許多人爲虛幻的名聲所迷惑,認不清自己到底是什麼人,相續中爲嫉妒傲慢等煩惱所充滿,他們對此卻是一點也不覺察,以爲自己很了不起,以此而不斷地趨向罪惡墮落。現在這種人到處都有,他一點出離心的功德也沒有,卻到處宣揚名聲,給自己封上“活佛”、“法王”的名號。周圍一些愚昧的人不加觀察,也給他火上加油、大加吹捧,弄得他自己也糊糊塗塗、不分真僞,還真的以爲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如果是真正的大德,那麼從他的修證功德,弘法利生事業一看便知,而沒有這種功德卻去貪執名聲,這種惡業的後果,大家都會清楚。有些人很愚昧,到處去爲名聲而造惡業,而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更愚昧的盲從者,一大群盲人瞎馬去瞎鬧,弄出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大師”。大家看看社會上那些搞邪門歪道的人,對他們這種“名聲”,明智者又有誰會羨慕呢?如果有人能去摧毀他們的虛名,也就中斷了他們的惡業,這對于他們確實是一種有很大恩德的救護行爲。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

  于解束縛者,何故反生嗔?

  我只想追求自他解脫的大安樂,不需要世俗名利恭敬的束縛。對于解除名利束縛的恩人,我爲何要嗔恨他們呢?

  我們在座諸人,都希望自己和父母衆生從叁界輪回中得到究竟解脫的無上安樂。如果不是這種目的,那我們離家學佛,到這麼艱苦的環境中長年聞思修法,又求什麼呢?大家唯一目的都是想迅速到達解脫安樂之究竟彼岸,在這個過程中,誰也不想被其它東西所羁縛。如果是一個明智的修行人,他會時刻牢記目標,不會去鑽進名聞利養的網罟而遭受障難。名利恭敬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就如同閻羅死主的黑繩一樣可怕,當我們前面出現這些時,實際上意味著輪回羅網又緊緊地收攏來了,也可以說是迷惑心智的毒藥又送到嘴邊來了。《迦葉請問經》中說:“出家人最大之困縛即名聞利養,于此必須斷絕。”智悲光尊者也說過:如果你的施主、吃穿等這些方面都很好,那麼佛法沒有成就之前,魔已經成就了。

  名利恭敬對修行人的困縛、障礙,雖然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然而在五濁惡世之中,真正能不爲這些所染的修行人很罕見。我想人生如草頭朝露,世間又有許多的苦難,我們既然有緣聞到解脫法,那麼一生中應做一個清淨的出家人,毫無粘滯地直趨解脫大道。不然自己穿上大雄如來的法服,卻如蒼蠅逐臭一樣,整天往世間八法裏鑽,造許多惡業,這是可恥可鄙的!這些話有人可能在現在無法接受,覺得不好聽,但以後或許會覺得這些話有其實用之處。我不願爲了一些人順耳,就裝飾言詞,而是實實在在地把內心感受說出來,真正想修行的人或許能從中獲益吧。因爲作爲人,大家有相同的業力,有許多煩惱也相同,我自己有許多與煩惱作戰的體驗,說出來希望你們能借鑒。

  阿底峽尊者說:“出家人應完全解開名聞利養的困縛,誰能如此,他就是火中蓮花。”修行者要做到身處濁世而不染,需要許多智慧方便法門,因而對那些能幫助自己解開名利束縛的人或方便法,應去恭敬和追求,而不是嗔恨與拒絕。在遇到他人指責過失、譏毀等損害自己的名譽時,自己應如遇大恩人一般恭敬聽受。在上偈中我們也作了分析,他人的這些舉動,實際上能將自己從名利迷網中解脫出來,能使自己從迷夢中蘇醒過來。這種恩舉,好比是在我們罹患惡疾時的良藥,雖然當時感到苦口,卻是“良藥苦口利于病”啊!對此怎麼能不接受,反而生嗔呢?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設若不舍彼,醫師爲病愈,而給諸苦藥,病滅不應嗔。”如果我們沒有他人的強力幫助,很難從貪著名利的惡疾纏縛中解脫,現在既然得到了他人的“良藥”,斷除息滅自己的貪執,我們理所應當要以感激之心來安忍這些“良藥”的些微苦味!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

  閉門不放行,雲何反嗔彼?

  好比我想走進充滿險惡苦難的宅舍,卻蒙受佛陀的護念與加持,有人緊閉著門戶不放我進去受苦,我爲何反而要嗔恨他呢?

  佛陀的加持不僅表現爲增上順緣,往往還會表現爲逆境違緣,因爲佛陀的智慧洞察一切,能適不同需要而給我們加持。比如說我們如果擁有很大的名聲,地位也不錯,世間種種受用圓滿,由于這些作障礙,自己對叁寶始終生不起信心,對輪回厭離心更不容易生起來。但是在這時候,突然出現了違緣,別人誹謗、造謠中傷,損壞了我的名譽,也使我失去了高位,通過這些逆緣,障蔽自己的名譽幻網被撕開了,我們對自身、對世間便會生起客觀認識。對此許多人有切身體會吧,如果沒有受到逆境違緣,自己很難發起精進學佛求解脫之心。而這些逆增上緣,其實都是佛陀加持而顯現的。當修行人沈溺于贊譽,被恭敬贊歎所迷惑而無法自知,一步步滑向罪惡深淵時,這時候,如果他有往昔的福報緣分,佛陀就會顯現特別的大悲加持,讓他突然受到別人誹謗等違逆損害,這些像當頭一棒一樣使他清醒過來,重新回歸到修行的正道。而自己如果沒有足夠的福報善根,佛陀的加持也無由顯現,他們只有隨惡業,相續不斷地在世間八法中漂泊。也許當時世人覺得他幸福圓滿,諸事通泰,然而在明眼人看來,這類人非常可憐,他們居然連間斷造罪業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修行人在陷入名利迷網無法自拔時,佛陀的加持,並不意味著在他面前,突然顯現金光閃閃的佛身,親自來指點:“咄,癡迷兒,速出名利網!”這類想法只不過是對教理不太明了的幼稚表現。其實,佛陀的加持周遍于法界,依衆生的無邊業力,可隨緣顯現種種形象。《大寶積經》中說,佛陀可化現爲大象、馬車等種種形色救度衆生,佛經上說,我們在世間所遇乃至炎熱時的一絲涼風,寒冷時的一縷陽光暖氣,也無一不是佛陀的大悲恩澤所賜。當我們無法以順緣度化時,佛陀就會以怨恨敵人誹謗言詞等種種痛苦逆緣來救度。在表面上,我們受到了一些難忍的誹謗挫折,而實際上這能使自己擺脫罪惡險坑,回到解脫正道上。這就如同慈母愛子心切,見愛子頑劣而又不懂事,便會采取強製的手段管教一樣。《寶鬘論》中說:“如人被蛇咬,說斷指有益,佛說若利他,不樂亦應爲。”修行人沈溺于名利欲樂,也就是爲貪執毒蛇咬上了手指,此時只有速斷自心貪執的指節,不讓貪毒流至全身,才能保全性命,雖然這樣做有些痛苦,但我們只要明智一點,便會欣然接受這種治療。

  貪執名利,無疑是將自己驅入叁界惡趣火宅的愚行,…

《入菩薩行廣釋(中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