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集要》),在漢文大藏經中也有,是宋朝法護譯師譯的,名爲《大乘寶要義論》(大正藏32冊P49-75,共十卷)。在藏文的《丹珠爾》中,也有寂天論師造的《經集論》,論中講了人身難得、菩提心的珍貴、斷除多種魔業、菩提心學處等內容。而龍樹菩薩造的兩大論著(《經集論》、《學集論》),漢文藏經中也許有,你們應該去找找。這些論著你們都應當去閱覽,因爲《入行論》是以竅訣形式講菩薩行儀,而這些具體行儀在《經集論》、《學集論》中廣有宣說。我們如果想讓菩提心越來越增長,應將這些完整的修學體系弄清楚,在自心中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印象後,在實踐中修習起來也就水到渠成,能很順利地進行下去。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
爲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凡是經論中未遮止之處,都應精勤地修學。爲了維護世人對叁寶的信心,所有了知過的學處都應該認真去行持。
總結而說,凡是在本師釋迦牟尼佛與後來高僧大德所說的教典中,沒有遮止之學處,我們都應盡心盡力去實踐修行。在前面我們講了許多有明顯開遮的菩薩學處,對那些明顯遮止與“不應頓時作”的行爲,我們不能去明知故犯。除此之外,未遮止的都應去修習。當然未遮止的學處有幾種情況:如不同程度的開許、勸導精進行持、或未作明文規定只要是對自他衆生有益的行爲,這些都包括在內。像這些學處並非是古代人的傳統習慣,也不是一般人的教言,而是徹證萬法本性的佛陀,給我們開示的勝妙正道,我們對此不應該有任何顧慮、猶豫,而應循之一步一步地去作,應該不惜生命去身體力行。
佛陀所說的這一切學處,其目的是讓所有衆生都獲得究竟利益,讓大乘佛子循之引導衆生,對叁寶生起信心、恭敬,漸漸趨入解脫之道。我們作爲大乘修行人,爲了維護世人對上師叁寶的信心、對世間真谛(輪回因果)的信心,應當盡一切能力去修持所有學處。
不論你是出家人或者在家修行人,如果不去維護衆生的信心、賢善意樂,那證明你修學佛法已經偏離了方向,你的菩薩戒也不清淨。無論藏漢地區哪個時代的高僧大德,他們對護持世間人的信心特別重視,爲了衆生不退失信心、善根,他們處處都嚴格遵循律儀去取舍。在做事情時,無論巨細,都去考慮別人會不會因之而對叁寶生邪見、産生懷疑,因此而認認真真、不厭其煩地將大大小小每一件事很穩妥地做好,向他人交代清楚,如果考慮到某件事會引發他人不信時,立即“如樹安住”,放棄行動。
我們在聽聞了菩薩學處後,也應爲了保護世人對叁寶的信心,爲了讓世人得到利益,應盡一切力量去切實地依照學處行持,不能將這些學處放在書面上、停留在口頭上。這是真正關系到利益衆生和弘揚佛法的大事,在《寶鬘論》中說:“如行非法事,世人皆不喜,一念惡心招,多世痛苦果。”在《寶雲經》中也說:大乘佛子爲了保護衆生,圓滿資糧,一切言行應該如法調馴寂靜。這些教證都說得很明白,我們按律儀如法地行持,一方面自己能積累資糧,另一方面能維護世間人對叁寶的信心,保護他們的福德善根,于內于外,都關系重大。如果以爲護持律儀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無關他人,這是錯誤的觀點。當然,一個修行人觸犯學處,如果不忏悔,就一定會感受痛苦,因果不會虛妄,這是沒什麼說的。但是他違犯學處,危害的不僅僅是他個人,還要關系到佛法弘揚和他人升墮。因爲他人見到修行人的放逸行爲,會以此而退失信心、生起邪見、甚至誹謗叁寶,導致他們造惡業而墮落惡趣,也導致世人對叁寶失去信心。
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後,如果還不去謹慎地守持戒律,那就根本算不上佛教徒,更不用說是大乘菩薩了。作爲一個佛教徒,對衆生心懷慈悲是基本品質,而真正的大乘佛子,他每時每刻都會關照衆生,每時每刻都會去攝持衆生、饒益衆生。很多衆生的善根、信心,如同火苗剛生起來一樣,很脆弱,沒有外界助緣無法盛燃。大乘菩薩如果不去幫助引導他們,而去造違緣,他們的“暫萌修福意”刹那就滅盡了。衆生對叁寶的信心,修正法的善意,很不容易發起來,一旦生起來遭到挫折而毀壞了,確實非常可惜,比失去任何有漏財産都可惜。如果不遭違緣,他們能依此善根,漸漸地得到引導,進入究竟解脫道,而現在因別人不如法的行儀,將這種大福德根因毀壞了,這個損失無法估算,而這個造違緣者的過失也無法計量。
所以,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地行持學處,去護持“世人心”。如果有能力,應盡量讓別人增上對叁寶的信心。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也應竭盡全力不去放逸行事,以防摧毀世人的信心和善根,導致自他生生世世的痛苦。
辛二、(認本體而攝品義):
再叁宜深觀,身心諸情狀;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于一切時中,以智慧再叁審觀身心叁門之狀態,總攝而言這就是守護正知的要義。
此偈是本品內容的總結。在本品中,闡述了我們受持菩薩戒後,爲了守持學處,而以正知正念守護身心。這些內容綜合總攝而言,就是教誡我們于一切時中,應如法地以智慧觀察叁門,不爲煩惱所轉,不陷于無記狀態,而使自己的作爲順于學處。這件事,是修行人首要大事。因爲凡夫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不省察自己,經常對自己的心念言行不能及時如實地了知,不能如法去舍,以此而經常爲煩惱所轉造惡業。假如我們在每一個行爲前,都能用智慧去觀察,如法地分辨取舍,那怎麼會有造惡業的機會呢?
本品一百多個偈頌,在此總結歸納其內容,得出了我們護持學處的竅訣——“再叁宜深觀,身心諸情狀”。這也就是護持正知不失壞的要義、性相。大乘修行人如果在日常中能經常行持這個竅訣,他的學處定能守護得非常清淨,能廣大地利益自他。佛經中說:菩薩恒時審察自心,是在行善抑或造惡,如行于善法,則生歡喜,並隨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惡法,則生不喜,盡一切方便製止惡業。恒時以警醒的心態去觀察自叁門,棄惡行善,這種人可稱爲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智者。龍樹菩薩說過:善妙地觀察自己的身語意,于明覺狀態中去利益自他,此即智者。大家都想做智者,當盡自己一切力量去修持此竅訣。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獲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這些學處需要身體力行,只是口頭上說說,怎麼能獲得利益呢?就像只是閱讀治病的藥方,疾病怎麼可能會治愈呢?
這一頌是勸導我們如教實際修習的教言。前面講述了以正知正念護持自心,護持菩薩戒的種種方法,這些法都要求我們聽聞後去躬躬謹謹地實踐修習,並不是口頭上說說算了。我們如果只在口頭上說“護持正知正念”,而不去實際修習,不可能做到調伏煩惱、守護學處,大家對此應該要有一個很清楚的了解。我們聽聞佛法,一定要在內心生起信心、理解,然後應老老實實地付諸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降伏自心煩惱,獲得利益。如果只是在名相言詞上去說,縱然你能講得天花亂墜,而不去埋頭實幹,說食不飽,這種人無法獲得真正法益。如同一個病人,只去閱讀藥方,而不服藥,縱然是最對症的妙方,也無法對疾病起作用。龍樹菩薩也說過:“雖學多論,不修無益;雖持明燈,盲者無利。”盲人手中雖然持著明燈,但對他們自己一點利益也不會有;只是聽聞佛法而不去實踐修習的人,也是如此。佛經中也說:“此法若不修,不見真法性;如人臨溪澗,不喝豈除渴。”
我們學佛,首先要聞思正法,聞思後必須要去修行。聽聞佛法當然有功德,但要治愈自相續中的煩惱疴疾,必須要按聞思到的佛法妙方去服用良藥。于實踐生活中以佛法爲標准來衡量、要求自己,改過除習,這就叫服用正法甘露,實踐修行。修行並不一定要你整天閉關,而是要你保持正知正念,淨化自心煩惱染汙。如果不能保持正知正念,天天住在山洞裏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有些人喜歡遠離人群,以爲這樣就是修行,這並不一定,如果你不能依佛法去行持,恒時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叁門,就像憨山大師所說:“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出總是閑,世事塵勞常挂礙,深山靜坐也徒然。”我們的修行不要寄托在外境上,聽聞正知品中所述的修行竅訣後,走路、說話、吃飯、睡覺、……任何時候,都應如說去以正知觀察叁門,以正念恒系自心,漸漸地改變不良習氣,使一切行爲都步入正道,成爲一切心念、言行都如法如理、都能利益自他衆生的真正佛子!
多言無益,唯望諸位恒時觀身心,安穩如理行。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