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雨一滴之水坠入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在本论第一品、第三品中也讲过回向的功德。我们做任何善事,立即回向无上菩提,这个善根乃至成佛之间不会失坏,而且还会不断增长,为自他带来无尽的利益。这种殊胜方便,我们一定要善巧地通达,时刻运用,使自己的一切利他之行,丝毫无漏地汇集于无上菩提道。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舍弃精通大乘法义并守持清净菩萨律仪的珍贵善知识。
要修习大乘佛法,必须要依靠大乘善知识传授菩萨戒和大乘法义,依靠善知识的加持引导,自己才能顺利通达并进入大乘菩萨行的修持,才能生起修行功德。因此,如法依止大乘具相善知识,是大乘修行人一切功德出生之处,是修行的核心,一切想圆满菩提心的行人,宁舍生命也不能舍离善知识。
大乘具相善知识,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善巧大乘义”,他能够精通大乘法义,对菩萨学处能通达,能善巧摄受、引导弟子。如果他不是广闻博学,也要对大乘法门的整体有一定了解,通达其中内外密意;第二、他必须要安住于清净菩萨律仪。大乘律仪总言之包括于愿行菩提心,如果大乘善知识相续中有大慈大悲心,具足殊胜菩提心,则有了清净戒律的基础。如果不具菩提心,那任何人去依止,实际上得不到什么利益。真正具相的大乘善知识,必须要具足包括大悲与智慧的真实菩提心。这种上师是真正的如意宝,千百万劫中也难得遭遇。如果得到了这样的善知识摄受,那自己即使遇到命难,亦不能舍离。在《四法经》中说:“摩诃菩提,在有生之年,纵遇命难,亦应依止珍宝善知识。”依止上师的必要、功德与依止方法,我们已经反复讲过,历代传承上师也给我们有许多教言。在大乘法门中,如果学人不去依止一个具相善知识,那么佛陀的教言,没办法去全面理解、去摄集要义次第修行。没有善知识加持,自心相续也很难得到清净、成熟,无法从凡夫习气中解脱,修行也就始终无法成功。
大乘善知识是我们菩提道上的引导者,是教导与加持之根本,是我们修习佛法之眼目,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宁可舍弃生命,亦不能舍离上师。但是现在很多学佛者,上师说话稍微有点不合他的心意,或是他错误领会上师教言的密意而生起烦恼,马上就舍弃上师,甚至还要诽谤上师。他们选择上师就像在超级市场挑选商品一样,而且现在这种人特别多。这种行为的罪过无法估量,也是修法中最大违缘和不幸。我们有些人也许有类似不如法处,希望你们好好审察自相续,忏悔这些烦恼恶业。如果没有“舍命亦不离,珍贵善知识”的信心,你的修行肯定得不到成就。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应该如《华严经》中吉祥生传所说,去修学依止上师的方法。关于这些事师法及其余菩萨学处,只要阅读大乘经典就可以知道。
关于如何依止善知识,在《华严经》中的吉祥生传一品经文里,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吉祥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一的善知识。在那段经文中,记载了善财童子参访吉祥生子与吉祥慧女,他们告诉善财童子如何依止善知识。善财童子依教参访了很多善知识,进入弥勒菩萨的秘密坛城,最后又依文殊菩萨通达所有法门,善财童子因此而赞说了依止善知识的无量功德。我们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该依照经中所说的原则,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你们大部分人都看过《华严经》,我以前在五台山时也阅览过汉文本《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经历,自己确实有很大收获。善财童子依止过的善知识中,有各种各样显现,比如胜施婆罗门显得痴心非常重;还有甘露婆王,他以魔王的方式示现,显现出极大嗔心;还有婆须蜜多,她以妓女的形象示现在世间。如果我们见到上师显现出这些形象,可能会立即生邪见。但是善财童子紧守了吉祥生善知识的事师教言,未生丝毫邪见,以清净心如法地依止了这些大善知识,终得大成就。我们如果也能这样以清净心去舍命依止上师,则上师相续中的一切智慧能于自相续中迅速生起。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关于这些依止善知识的学处,以及其余一切菩萨学处,只要去阅读大乘经典即能了知。本论中对于菩萨戒具体戒相没有详细讲解,在此所讲的是以正知正念去守护菩萨戒的根本方法。关于菩萨戒的具体学处,在大乘经典中《华严经》与《宝云经》叙述得比较详广;其它的如《地藏经》、《大乘四法经》等也有一些论述。作者在此告诉我们应该去翻阅这些殊胜经典,学习大乘菩萨的具体学处。
关于阅读藏经,我经常想:我们现在的佛弟子确实很惭愧,在这方面做得很差。世间各种职业有各种职业的知识,世人似乎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知识学得很广博、也很全面;而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能通达十部经典的也很少。在藏文大藏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经典译成藏文的有一百零八函,不要说全部,真正精通其中一函的学人也极少。在汉地学佛者中,也很少有人能通达多部经典。本师释迦牟尼佛给后人宣讲这么多经典,我们不要说能通达、讲习很多部,很多人就连看也没有看过就死去了。好不容易得到了暇满人身,但没有抓住机会去阅览这些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殊胜宝典,太可惜太可惜了!我们现在天天闻思经论,只是限于藏经中比较重要的几部,如果除了这几部,其余都放弃,这样确实太遗憾。无论小乘大乘经典,希望你们能抓紧时间,经常去阅读,将分别念融入佛的智慧大海中,长期这样去熏习,对自己修行定会有极大助进。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首当先阅览,尊圣虚空藏。
经藏中广泛宣说了菩萨学处,所以应勤于阅览经藏;其中首先应阅览详述根本堕和忏罪法的《圣虚空藏经》。
在大乘经典中,详细广泛地宣说了菩萨学处,对菩萨各种行仪的细节,也有极其精微的阐述。我们要了解这些具体修持方法,应当深入经藏,精进地阅览。但是经藏浩瀚广博,从何处开始去读呢?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大乘菩萨学处,则应首先阅读《圣虚空藏经》,此经有另一种译本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经中主要宣说菩萨根本堕罪及忏悔还净之方便,依虚空藏菩萨不共功德威力,圆满清净修学者的戒律。但是现在汉地的学佛者,对这部经似乎不是很重视。
大家仔细观察汉传佛教学佛者中间,传来学去好像常见的只有几部经,《无量寿经》、《金刚经》及《法华经》等等,其它许多经典都放在藏经楼了。很多人已出家多年,不要说去阅览众经,连十部经的名称都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过。唐玄奘、鸠摩罗什、义净这些大译师呕心沥血译出的宝典,现在似乎无人去重视了。
我们在修学佛法、生活过程中,有很多疑问难题急需解决,如果能去翻阅经论,不一定要去问上师才能解决。佛陀与往昔的大成就者、班智达们,将很多问题都清楚地写在经论之中,某某问题其本末枝叶、来龙去脉、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都讲得很细致。我们现在如果只是抱着几部经,去钻研基本的见地,而具体行处,无法弄出头绪。喜欢阅览众经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平时觉得非常为难的问题、很难对治的烦恼,往往就在不经意中翻开一本经论,得出了完整答案,一切疑难症结都冰释了。
佛陀的教言如果完全靠别人讲解、传授,这是不可能的。你们当中大部分人智慧也够,各种顺缘也具足,只要你们勤奋好学,一定能广博地通达佛陀的教言,能得到经藏中很多珍宝。能够真正有一批人去如是修学,去住持弘扬正法,佛教也就不会变得只有形象而已,望诸位努力!
亦当勤阅读,学处众集要;
佛子恒修处,学集广说故。
此外,亦应当再三研读《一切学处集要》这部论典。因为菩萨恒常修学的行仪,在《学集论》中有详广的论述。
“亦当勤阅读”,在藏文原颂中是“亦当再三阅读”的意思。作者在此特别教诫我们要深入仔细地研读《学集论》。《学集论》是作者依据阅藏时的经钞,整编而成完整的菩萨修学体系,有二十七个摄颂,长行四千二百颂,共十九品(汉文译本只有十八品,大正藏32册P75-145,共25卷)。这部论著叙述了广博的菩萨学处,引经有一百零五部之多,中间也有精辟的论议,《入行论》内容绝大部分出于《学集论》。如果不看《学集论》,要学好《入行论》,有很多地方恐怕是有些困难,因为《入行论》大都讲得较精简,而《学集论》是一切学处要义总集,讲得非常细致。列出其十九品的名称,大家也许就会从中看出一些:一、集布施学品;二、护持正法品;三、护法师品;四、空品;五、集离难戒学品;六、护身品;七、护受用品;八、清净品;九、忍辱品;十、精进品;十一、阿兰若品;十二、治心品;十三、念处品;十四、自性清净品;十五、正命受用品;十六、增长胜力品;十七、恭敬作礼品;十八、念三宝品;十九、增福品(此品在汉译本中附在十八品末尾)。寂天论师深入经藏,给我们留下了这部二十五卷的论著,希望你们真正想通达广大菩萨行仪的人,一定要去再三研读。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要。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或者可以暂时先阅读比较精简的《一切经集要》。如果有余力,亦应去参看龙树菩萨所著的《学集论》和《经集论》这两部论典。
对上述那些广博的经论,如果没有时间去研读,作者告诉我们可以先读《一切经集要》。这部论典是作者在阅藏时的札记,词句、内容都很精简,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引用大乘经典宣说了大乘菩萨学处,极具有窍诀性。同时,如果条件允许,亦应去阅读龙树菩萨著的两大论典——《学集论》、《经集论》。阅读这些殊胜的论典,对大乘菩萨的各种学处,一定能很详细、全面地了解。
寂天论师作的《经集论》(即《一切…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