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71

  ..续本文上一页生死轮回中,造了无边罪业,如果自己作忏悔,或重新受戒,那么原来的罪业不会复生、增长。经中以比喻解释说:去大海中采宝的商主,如果船破了,本来会淹死在海中,但他如果抱着破船板,也能顺利地到达岸边,获得新生;同样,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但他如果依大悲心来忏悔,重守律仪,就不会堕入恶趣,而且能顺利到达善趣彼岸。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见到这个教证后应该生起信心。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由于烦恼深重,有些人学佛后,不管是别解脱戒还是菩萨戒,都有触犯,本来犯了这些严重罪业,要堕落恶趣,但只要这个人不舍菩提心,依靠三宝与菩提心的加持,不但不会堕落,也能顺利到达彼岸。

  忏悔给每一个犯有罪堕者提供了解脱机会,而对一般修行人来说,念诵《三聚经》是最相应、有力的忏悔方法。我们经常容易犯菩萨律仪的一些罪业,依靠这个忏悔方法能清净,这样重要的修法,希望每一个人都要加以重视。雪域各派中,宁玛巴与格鲁巴的修行人对此特别重视,宗喀巴大师亲自作过三十五佛忏仪(见《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汉地净宗的早晚课里也有这段经文,但平时持诵的人,现在似乎是很少了。你们每一个觉得自己要忏悔罪业的修行人,最好每天不间断地诵修。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不论在何种状况修何种法,都应按佛所说的学处去精勤修学。

  我们大乘菩萨要圆满护持学处,首先要清净罪业,在这个忏净罪业的修行中并不是每天只念《三聚经》或金刚萨埵心咒就可以了,还要很全面、很圆满地修持各种学处。

  “为自或为他”是说我们为了自己和众生从无始痛苦轮回中解脱;“何时修何行”——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修何种法门,自发心至成佛间的所有修行,都包括在内。这些都应按“佛说诸学处”——佛在经典中所教诫的去做。在藏经中,佛对大乘菩萨的学处讲得非常细致,从凡夫如何发心,发心后如何走路、吃饭,观照起心动念……,历五道十地证得佛果,所有修法都如理如实地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比如在《宝云经》中详述了修行人到城市或其它地方,该修持何种行仪度化众生;在《华严经·净行品》中对大乘行人日常中一百四十一种行为发心叙述得更为详细。佛陀所说的这些学处,要求学人闻思后,“皆当勤修习”,一层层去切实执行。如果只是竖起耳朵听听,然后就扔到一边,这样就不会起任何作用。如同《水木格言》所说:用水浸泡石头,一百年也起不到作用。或者如老熊掰玉米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一个也没有吃进肚里。我们只是听经论传承,搜集法本,而不去实修也是没有很大意义。

  我们如果能熟悉这些教言,时时以之衡量、要求自己,老老实实去实际修习,那很快就会变成如法的修行人。我想这些修法,主要依靠的不是智慧,有些人智慧很好,但他不一定去投入实际修习,有些人并没有很高智慧,但他将上师、善知识的教言当作真正摩尼宝一样顶戴,认认真真地奉行每一个学处,功德也就不断地增长。有些人眼高手低,不愿从小处着手去修,有些人自暴自弃:“这些我做不到,算了吧!”这两种都是我们修行要坚决杜绝的毛病。因为《入行论》除智慧品外,所讲的不是甚深见解,而主要是一些心念、具体行为引导,而且很细致地将修行人平时不如法的心念、行为讲得很详细。我们如果不是眼高手低,也不自暴自弃,而是踏踏实实地依教奉行,哪怕是只做到其中一个偈颂所说的要求,那就比得到摩尼宝还要有价值。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对佛子而言,不需学的大小五明等知识是没有的,能善巧方便修学一切学处的行人,福德怎么不会迅速增长呢?

  一个修行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后,为了利益广大有情,需要学习广博的知识。比如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及小五明等,世出世间的种种学问,必须要去学习、精通。佛陀说过菩萨行须从五明中去寻求;麦彭仁波切在《明镜论》中也赞叹学五明的功德,并引用佛经说:得地菩萨也要学习五明,何况是我们尚未登地的行人呢?

  修学世出世间所有学问,通达万事万物的事相和真理,这是大乘行人利益众生、求证一切智智的道路。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说:如果没有精通五明,圣者也不会得一切智智果位。佛教历史上那些修学大乘佛法的高僧大德们,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典范。像麦彭仁波切,内明方面自是通达一切显密经续;在世间学问方面,从声明到牧业等种种世间技艺学问都留有精辟的著述。汉传佛教史上,唐朝一行禅师,是名扬中外的天文学家;明朝妙峰禅师在建筑工程、铸造方面,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我们翻开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发现许多类似记载,为了利益众生,他们不仅修学出世法,世间法方面也需去精通,甚至一些小孩的游戏也要去学习。也可以说是基于这种原因,《六祖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一个发无上菩提心的修行人如果去精勤修学世出世间学问技艺,福德怎不会时时刻刻地增长呢!因他所学的一切知识,如医术、木工、修钟表、养牛、种田……,这些知识技艺使他无论遇到什么行业的人,都可以“同事”,可以有方便去利益度化他们。菩萨学习世间学问,不像世间一般的人,世间一些发心不清净的人,他们去学习世间学问,对众生、自己都不会有利;但大乘菩萨以菩提心摄持,他所学的一切都会转化为利益众生之力量。藏族人的俗话说:“智者以善巧方便摄受,一切都变成智慧;医术高明的医生,他眼中所有的草木全都是药材。”大乘菩萨所学的一切学问都会变成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因此他知识越多,积累资粮也就越快、越多。

  我们在座都是发过菩提心的修行人,因此不要忽视这个教言,这不是作者个人观点,而是所有大乘修行人应该修习的教言。我们不能认为闻思几部经论,会念一两个仪轨,自己去专修一个法门就够了。要积累广大资粮、得到如来果位,摄受其他众生,必须要广闻博学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学得越多,对自他众生就会越有利益。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不论是直接或间接,一切作为都应该是为了利他;而且是为了利益有情,将一切功德都回向无上大菩提。

  我们发了无上菩提心,进入大乘菩萨道后,所学所行,都应当是为了利益他人,为了无边无际的轮回众生得到解脱而行,除此之外,不应该去做其余事情。

  饶益众生的事业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地饶益众生,如讲经传法,引导众生弃恶行善,或者布施衣食财物、救赎将要被杀害的有情而放生等等,有很多方法能够直接地饶益众生。关于放生,我一直恳劝大家,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行持。不论你发心清净或不清净,在众生遭受杀害恐惧痛苦时,如果你有办法将它们救出来,那就是直接地救度众生,使它们从怖畏痛苦中得到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以放生仪轨加持它们,让它们听闻到佛的名号、经咒,种下究竟解脱成佛的种子,暂时也得到生人天善趣之福报。这种直接利益众生的善法,我们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也不能放松,哪怕只是去救护一个众生的生命,也值得大家去精进努力。我想你们当中谁也具足这种能力,即使最平凡的出家人或居士,你们也有能力劝别人放生或自己去解救几条生命。在现在这个时代,放生是最直接、最易行的救护众生,而且对弘扬佛法也具非常深远的意义。

  对每一个众生来说,生命是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如果在生命遇到威胁时,其余一切都愿意舍弃。牛羊等动物在遭残杀之际,它们都会大颗大颗地流泪,畏死之情与我们人类毫无区别,假如你们亲眼见到这些惨状,或者在此观想自己处于它们同等境遇,难忍的悲悯一定会自然生起,此时你为什么不快快向他们伸出救援之手呢!

  直接饶益众生,对那些具备大能力的高僧大德来说,有无量善巧方便,如灌顶、传法、讲经、修法,通过他们的加持引导,无量众生趋入安乐、趋入解脱彼岸。但一般初学佛法者,没有这种能力,此时可采取另一种方式——间接方式饶益众生,这种方式包括自己诚恳地发菩提心、精勤地闻思修习等等,这一切都是间接利益众生。

  不管是直接、间接,我们的行为应当是利他之行。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般若摄颂》中说:菩萨身口意三门行持,应当全部是利他之行,是众生得安乐利益之因。如果我们的一切心念言行,都能做到利益众生,那自己修学大乘佛法就确确实实有很大意义。如果表面上在利益他人,而实际上其发心是为自利,这样的行者离大乘佛法还差得很远。凡夫强烈执着自我,一切作为都是围绕着自利;而大乘菩萨以强烈菩提心愿,他每时每刻的作为,乃至梦中的心行,都是为了利乐众生,亦是众生安乐之因。我们应仔细观察自己的三门作为,区分自利和利他,努力向大乘菩萨的境界靠拢。有了真实、坚固的饶益众生之心愿后,自己的言行则能有力地利益众生。

  在修持菩萨行中,所有善法功德都要毫无保留地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自他的究竟菩提。不管功德大小,只要你能作这种发愿、回向,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众生将有无法思量的利益。这一点,在《华严经》等许多经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在前面讲七支供时也说过。发愿回向能将善法功德总集起来,集中力量去成功愿望,这是饶益众生最殊胜的方便法。因我们凡夫暂时没有能力去广利众生,但修此方便法,以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及自己清净意乐的力量,对众生决定有广大利益。

  将功德回向于无上菩提,除了有集中力量迅速达到目标外,还可以保持自己的功德善根不毁坏,乃至得菩提之前,这个善根不会消失,而且会越来越增长,如《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所说:“譬如天…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